海河水系有漳卫、子牙、大清、永定、潮白等河。根据海河水系形成与演变及历代治水活动情况,海河水利史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时期。
1.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589年以前)
古黄河频繁改道,曾北流从渤海湾入海。相传公元前2000多年前,大禹治水就涉及当时的古黄河下游今海河流域的许多河流。据《尚书·禹贡》记载,先秦时期黄河经过大陆泽以后, "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说明当时尾闯呈多股散漫分流入海,并受到海潮的顶托。战国中期以后,随着下游两岸筑堤,黄河在河北平原的流路开始相对稳定。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由北流改为东流,主流从今山东利津入海,河北平原各河开始摆脱黄河控制,受北部永定河冲积扇和南部黄河冲积扇的共同压迫,
海河流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自元朝建都于大都(今北京)开始,历代统治者十分关注海河治理。至元三十年(1293年)郭守敬开通惠河(元世祖赐名),南北大运河全线凿通。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永平知府高邦命整治滦河。顺治元年(1644年)设河道总督。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于成龙大规模治理永定河(康熙赐名)。雍正八年(1730年),增设直隶河道总督,由吏部左侍郎刘于义担任,掌管直隶境内漳、卫河入运归海以及永定河疏浚堤防等。乾隆六年(1741年),命直隶总督高斌兼直隶河道总督,兼理河道,后各河道总督陆续裁撤。直至近代以来,海河流域才先后成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流域治水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