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文化 弘扬奋斗精神——沕沕水红色水力发电站现场学习有感
|
来到西柏坡革命教育基地的第三天,课程安排的是进行沕沕水红色水力发电站现场学习,漳卫南局党校科级干部培训班28名学员,一同乘坐大巴前往目的地,汽车离开温塘镇,进入了山区,蜿蜒行驶了近一个小时后,终于来到了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开阔地,目的地到了,我们抵达了沕沕水村。 沕沕水发电站就坐落在山脚下,跟随着现场教学老师的步伐,我们沿着朱德路走进了我党我军自己动手勘察设计兴建的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沕沕水发电站。 沕沕水发电站,被誉为“边区创举”“红色发电厂”,点亮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第一盏明灯,将周围我军兵工厂的生产能力提高了近30倍,为解放战争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时的条件下,从决定在沕沕水村修建水电站到电站建成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在这10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甚至一些同志为电站建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这众多的事迹当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个,发电机的运送就是其中的一个。发电机是电站最为重要的部件之一,电站所用的发电机是正太战役的战利品,是从离沕沕水村30多公里的井陉煤矿运来,发电机重达四千多斤,运输相当艰难,上有敌机,下有深谷,多是羊肠山路。为避开敌机的骚扰轰炸,30多名运输者白天修路搭桥,夜间秘密行进,整整用了七个昼夜,途中还牺牲了3名同志。眼看只有几里路就到沕沕水了,汽车却抛了锚。附近村民得知后,纷纷牵出自家的牛和驴,通过畜拉人推,终于将发电机运到施工现场。 还有一个故事就是架线,为了解决中共中央到达西柏坡的用电问题,第三兵工生产管理处党委就向沕沕水发电厂下达了向西柏坡架设专线的任务。为了安全保密,万无一失,决定成立专线架设小组,外线电工王肇文担任组长,另外选派了6名架线工人为成员。在王肇文同志带领下,专线架设小组奋战了半个月,克服了重重困难,架设线路27公里,把电送到了西柏坡,为中共中央机关大院送上了电,圆满完成了这一光荣任务。在展览馆中,我们看到了一张照片,也是王肇文他们在建造电站架线时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那是在架线的最后一天拍摄的,照片中在线杆上工作的四个小伙子脸上的笑容给我的印象很深,根本不看出是在他们连续工作了十几天后拍摄的,因为脸上丝毫看不出疲惫,也丝毫看不出他们所经历的我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我们看到是灿烂的笑容,那是任务即将完成的喜悦的笑容。 1948年1月25日,朱德总司令亲启水轮机发电,将电力输送到西柏坡和附近的9个兵工分厂,他们生产的武器弹药不仅供应了临汾、济南、太原战役的需要,而且给辽沈战役、淮海战役送去大量弹药,有力地支援了伟大的解放战争。 从沕沕水发电站的建设过程中,我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一种克服万难的拼搏精神,一种不达到目的绝不停歇的精神,一种人定则可以胜天的精神! 靠着这样的精神,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旧中国一步步走向了新中国;在新中国发展的道路上,靠着这样的精神,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我们的高铁四通八达,我们的载人飞船飞上了太空,我们的北斗导航系统已崭露头角,我们的量子通讯技术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等等。像这样的领先技术,我们还有很多很多。我坚信只要我们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传承我们的优良的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我们很快就能到达中华民族复兴的彼岸。(白俊良) |
||
编辑:齐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