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第一章 流域概况Ⅰ
http://www.hwcc.gov.cn 时间:2015-06-09 11:22:56 来源:漳卫南运河网
打印
     

 

第一节 自然地理 

一、地理位置与地形 

二、地貌 

三、气象、水文 

四、河流 

第二节 社会经济 

一、流域行政区划 

二、漳卫南局所属各处、所管辖工程范围内行政区 

三、社会经济情况 

第三节 自然灾害 

一、洪涝灾 

二、旱灾 

三、盐碱灾 

四、震灾 

第一章 流域概况 

漳卫南运河系是海河流域五大水系之一,由漳河、卫河、卫运河、南运河及漳卫新河组成。以其中浊漳南源为源,至南运河天津市静海县十一堡闸,河道全长932公里。该河系发源于太行山脉,河系总的走向为从西南向东北流入渤海。流域面积37700平方公里,其中上游山区25466平方公里、中下游平原区12234平方公里。 

该流域地处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润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由于地势和气候的特性,该地区降水有明显地带性差异,且年内、年际分配极不均匀。容易形成春季干旱,夏季集中暴雨洪水,因此,该河系历史上水旱等灾害频繁。 

第一节 自然地理 

一、地理位置与地形 

漳卫南运河系位于太岳山以东,滏阳河、子牙河以南,黄河、马颊河以北,流经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四省及天津市,入渤海。流域范围为东经112°~118°,北纬35°~39°。 

该流域总的地势是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比降2.63‰,大致分山地、平原两种地貌。西部为南~北和西南~东北走向的太行山山脉。在主山脉有一条高程约6002200米的山脊线,是阻隔海洋水汽向流域内陆输送的屏障,在此线以西以北为背风山区,此线以东以南为浅山丘陵区,称迎风山区。 

流域的平原地带,高程一般在100米以下,基本上从京广铁路向东或向南倾斜。京广铁路附近为山前洪积平原,地面坡度在1‰~3‰之间,排水良好。此区东南为冲积平原,是由该河系及黄河泛滥冲积而成。微地形相当复杂,呈岗、坡、洼相间分布的条带状地形,其间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洼地,成为各河洪水时的天然行滞洪区,地面坡度在0.1‰~0.3‰之间,排水不畅。 

流域山区和平原几乎直接交接,其间的丘陵过渡区甚窄,致使各河几乎没有中游段,形成上下游相接的特殊河道。 

二、地貌 

根据地貌成因、物质、形态等因素,该流域可划分为山区和平原区。 

(一)山区 

山区位于邯郸、安阳、辉县、焦作一线以西以北,海拔1002200米,地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5001200米,地势自太行山山脊分别向西北和东南倾斜,主要为基岩裸露的山地,其次是第四纪松散物覆盖的盆地。山地中点缀着许多小型构造盆地,如长治、林县等盆地,其中以长治盆地为最大,盆地中黄土丘陵台地比较发育,因而构成了晋东南沁潞高原的一部分。 

(二)平原区 

平原区位于邯郸、安阳、辉县、焦作一线以东以南,海拔100米以下,除个别地段有基岩出露外,绝大部分为第四纪松散物覆盖。 

1、山前洪积冲积平原亚区 

位于邯郸、安阳、焦作一线与曲周、馆陶、阳谷一线之间,主要由河流洪积、冲积扇组成,其中最大的洪积、冲积扇是漳河洪积、冲积扇。它们构成了山前倾斜平原的主体,与山地的梯级上升相对应,洪积、冲积扇也是呈梯级下降,因而呈串珠状分布,一般可见到两级,即洪积——冲积扇和冲积扇。冲积扇地面比较平坦,坡度为0.3‰~3‰。 

2、中部洪积冲积泛滥平原亚区 

位于曲周、馆陶、阳谷与黄骅、海兴、无棣、沾化之间,主要为河流泛滥冲积形成,只在扇缘交接洼地和河间洼地有零星薄层湖相沉积。该区的最大特点是古河道高地与低地相间分布,使地面具有岗、坡、洼起伏的性质(中地貌类型的波状平原),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沙性土、壤性土、粘性土,轻盐碱、中盐碱、重盐碱,淡水、半咸水、咸水,易旱地、易涝地等,也具有相间分布的性质。 

三、气象、水文 

(一)气候属性 

该流域地处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在14℃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608.4毫米。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的气候区划,漳河山区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其它地区属南温带亚湿润气候区。 

(二)气候特征 

1、四季分明且降水量年际变化显著 

冬季,该流域在干冷偏北气流控制下,气候干冷。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偏南气流控制,气候湿热。全年气温1月份最低,7月份最高。由冬入春,气温回升很快,由秋入冬,降温也很迅速,大多地区春温高于秋温。 

冬季是全年降水最少的季节,降水量仅占全年的2%左右。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于夏季,78两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一半以上。春季降水量为全年的8%16%,加上降水变率大,常出现春旱,群众有“春雨贵如油”之说。秋季降水次于夏季,降水量为全年的13%23% 

降水量年际变化显著是该流域的一个重要特征,流域内降水量的变差系数Cv值为0.240.32之间。 

2、气候复杂多样 

地形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该流域因地形复杂,使气候也复杂多样。平原区地形平坦,地势低,气流畅通无阻。太行山山脉耸立在流域西部,山区内地势高低各异,对气流形成阻滞作用。这些不同的地形使各地气候相异。其中,深山区的地形更为复杂,气候的局地性差异更显著。 

(三)气温 

1、年平均气温 

平原区平均气温变化在13.014.5℃之间。东、西温差不明显,平均不到1℃,最冷区位于沿海平原;最暖地区位于平原的西南部,年平均14.014.5℃,河南获嘉、修武等地为14.4℃。 

山区气温低于平原,年平均气温一般随海拔高程的增高而降低,等温线的走向基本上与山脉的走向一致。处于太行山东麓的一些河谷地区达12.0℃以上。如清漳河畔的涉县等地在12.412.8℃,卫河山区的焦作市高达14.9℃,为流域内平均气温的最高值,而漳河上游的山西省和顺县只有6.3℃,为流域内最冷的地方。 

2、极端最高、最低气温 

该流域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67月份。其中,平原区通常在40.0℃以上,如1966622日,河南武陟出现最高气温达43.6℃。山区通常不超过40.0℃。 

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12月份。其中,平原区和山区的一些河谷盆地,通常在-20-30℃,个别年份低于-30℃,如1971122日,山西左权出现最低气温达-33℃。 

(四)蒸发 

1、水面蒸发 

该流域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为1100毫米(E601型蒸发皿观测值)。其地区分布大体是平原区大于山区,南部大于北部。清漳河上游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小于1000毫米。 

流域内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山区为1.52.0,平原区年蒸发量都超过年降水量的2倍以上。水面蒸发量的年际变化不大,变差系数Cv值在0.080.13之间;但年内分配很不均匀,56两个月的蒸发量可占到全年蒸发量的1/3,加之这两个月降水都不大,而农作物需水量却较多,因而此时期常出现流域全年的最旱月。 

2、陆面蒸发 

该流域多年平均年陆面蒸发量为487毫米。其中,平原区为531毫米,漳河山区为481毫米,卫河山区为492毫米。 

(五)降水 

1、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 

该流域地处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00800毫米之间,只有局部地区小于500毫米或大于800毫米,在海河流域诸河中是降水较多的地区。 

由于受季风气候和地形的影响,降水量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带性差异。山区因来自西南或东南的海洋暖湿气流受地形的抬升影响,在太行山迎风坡形成一条与山脉走向相似的多雨地带,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600700毫米。其中,卫河上游峪河至淇河上游因受迎风坡效应或喇叭口效应较强的影响,出现一个800毫米的高值中心,最大为卫河官山站935毫米。太行山背风坡如浊漳河地区,因暖湿气流受山脉阻挡以及气流下沉作用,降水量比迎风坡明显减少,一般在550600毫米,浊漳河石梁水文站附近在550毫米以下,其中辛安站最小,多年平均降水量仅498.1毫米。 

平原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550600毫米之间。 

2、降水量的季节分配 

该流域的降水量除受地形影响外,还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雨季的开始和终止与季风的进退时间基本一致。夏季季风盛行时,基本上也是大雨带形成之时;夏季季风南退时,雨季也随之结束。流域雨季大多从6月中、下旬开始至8月下旬结束。多年平均夏季(6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春季(35月)占8%16%;秋季(911月)占13%23%;冬季(12月~翌年2月)占2%左右。 

3、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通常以降水量变差系数Cv或年际降水量的极值比Km(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来衡量降水量年际变化程度。变化程度的大小与CvKm值成正相关,且CvKm值大的地区发生水旱灾害的可能性一般也大。据19561984年降水系列资料分析,流域内单站降水量变差系数Cv值在0.210.40之间,太行山的多雨带及山前平原一般Cv值大于0.30Km大于4.0,太行山背风坡区则小些。临清站66年(19181984年)长系列资料统计,Cv0.33Km5.4 

(六)径流 

1、径流量 

依据19561984年水文资料计算,漳卫南运河流域称勾湾以上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38.81亿立方米,合多年平均年径流深111.6毫米。其中,漳河(观台站以上)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7.94亿立方米,合多年平均年径流深100.8毫米;卫河(楚旺站以上)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9.60亿立方米,合多年平均年径流深145.4毫米。 

2、径流的地区分布 

沿太行山山脉的弧形迎风山区,有一条年径流深大于150毫米的高值带,卫河临淇附近有一个年径流深大于300毫米的高值中心,并向西北、东南两侧减少,漳卫平原区介于25~100毫米之间,卫运河沿岸则小于25毫米,为低值区;背风山区多年平均径流深都在100毫米以下,漳河上游长治盆地、卫河上游部分地区还存在成片的漏水区,年径流深均小于25毫米,在漏水区周围分布着众多的泉眼,泉眼以下河道的基流远比非漏水区河流的基流大,如漳河的辛安泉、安阳河的珍珠泉及卫河上游的庄则泉、百泉、甘泉等。 

3、径流的年内变化 

该河系径流的年内分配比较集中。但由于气候条件、补给形式、流域调蓄能力等差异,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的年内分配形式及集中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别。发源于迎风山区的中小河流,源短流急,流域调蓄能力小,汛期平均径流量一般占年径流总量的70%~80%;平原地区的排沥河道及汇水面积主要在严重漏水区的河流多为间歇性河流,全年水量几乎都集中在汛期或汛期的几场暴雨期间;以泉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的年内分配比较均匀,汛期径流量一般只占年径流总量的35%60% 

4、径流的年际变化 

径流的年际变化除受降水的影响外,同时还受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径流量比降水量的变化幅度更大,地区之间的差异也更悬殊。称勾湾站年径流量最大为1963年的119.2亿立方米,与河系年降水量最大年份相同;年径流量最小的为1979年的15.6亿立方米,与年降水量最小年份(1965年)不同。该站年径流最大与最小的比值Km7.6,年径流变差系数Cv0.58。太行山迎风坡的中小河流Cv一般为0.81.0Km一般为1025;背风坡山区河流Cv一般在0.40.6之间,Km一般在35之间,在泉水露头地区,年径流比较稳定,Cv值仅为0.10.3Km一般为24 

在河系的年径流变化中,还存在着连丰、连枯的规律,据观台站34年(1984年前)资料统计,连丰23年出现4次,最长最丰、连丰期为3年,连枯23年出现2次,连枯大于31次,最长最枯连枯期为4年。 

(七)暴雨 

1、暴雨天气条件 

该流域夏季受西风带低槽影响,当东部太平洋副高较强时,又常以切变形式在该地区形成暴雨;当副高位置偏北,轴向呈东北~西南向时,西藏高压较明显。华北太行山处于槽前区,在这种天气形势配合下,低纬度系统容易北上,西南涡沿太行山北行导致暴雨。当副高增强呈板状分布,台风受北部高压阻挡,这时易在太行山区造成强烈暴雨。根据流域暴雨天气普查结果,影响该流域的天气系统主要有西来槽、切变、西南涡、西北涡、台风或台风倒槽五种。其中,以切变、西来槽发生的机会最多,约占70%;台风或台风倒槽出现次数最少。但特大暴雨往往由台风或台风倒槽及西南涡造成。如19568月的大洪水为台风暴雨造成,19638月的大洪水为切变与西南涡相配合的大暴雨造成。 

2、暴雨的地区分布 

由于受气象与地形条件的影响,在暴雨的量级上存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其中,太行山迎风坡量级最高,平原次之,背风山区量级较小。 

以一日暴雨而言,太行山迎风坡最大,漳河石板岩站达483毫米,卫河高庄站也达407毫米。浊漳河地处背风坡,日最大降水量长子站仅为210毫米。 

3、暴雨的年内分布 

暴雨一般发生在69月,绝大部分在78月,5月份及10月份偶有发生。暴雨历时一般为12天,较大的暴雨还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组成,可持续7天左右。 

(八)洪水 

1、概况 

漳卫南运河洪水由暴雨形成,故洪水发生的特性都与暴雨基本一致。大部分发生在78月,尤以78月上旬更为集中。 

较大洪水的发生时间一般较暴雨发生的时间要晚35天。一次洪水过程一般为36天,个别可达715天。一次洪水的洪量相当集中。中等洪水6天洪量占到15天洪量的50%70%;大洪水6天洪量可占到15天洪量的80%85%;特大洪水年份最大30天洪量一般占汛期洪水总量的50%90%,而57天洪量则可占到30天洪量的60%90%。山区河流的洪水一般都历时短、峰型尖瘦,陡涨陡落。中下游,由于受河道及坡洼的调蓄,高水位维持时间较长,一次涨水到落水的过程,个别年份可持续34个月。b 

2、典型洪水 

1963年洪水是漳卫南运河发生了一场有记录以来的特大暴雨 

1)洪水过程。19638110日,漳卫南运河发生了特大暴雨,其中95%以上的雨量都集中在28日的7天中,致使卫河、漳河干支流于82日先后涨水,并于368日出现3次洪峰,以8日最大。由于卫河洪水大,河道宣泄不及,沿河坡洼相继使用后河道仍出现多处溃决。漳河虽有岳城水库调蓄,但最大泄量仍达3500立方米每秒,大大超过河道安全泄量,除漳河右岸多处决口外,还在大名县与馆陶县交界处的左岸闫桥溃决,出水量近13亿立方米。卫运河于813日向恩县洼分洪,8月下旬水位才缓慢回落。19638月洪水各主要站的水文要素详见表1-1 

四、河流 

(一)漳河 

漳河是漳卫南运河上游两大支流之一。其上游有清漳河、浊漳河两条支流,两支于河北省涉县合漳村汇合后为漳河干流。漳河流域面积19537平方公里,河长460公里。 

清漳河,又名涉河,有东、西两源。 

清漳东源发源于山西省昔阳县漳槽村附近(西寨柳林),流经昔阳、和顺、左权,沿途纳洪河、清河,全长105.5公里,河床平均纵坡112。流域面积1580平方公里。 

清漳西源发源于山西省和顺县八赋岭附近的横岭官上,沿途纳龙旺河、沙岭河,全长101.8公里,河床平均纵坡116。流域面积1569平方公里。 

清漳东、西源在左权县泽城附近汇合后称清漳河,向东南行,流经涉县刘家庄、涉县县城、匡门口,至合漳村与浊漳河汇合,全长189公里。清漳河匡门口站以上流域面积5060平方公里。因流域内大部分属山石地区,地表植被较好,河床尽属沙砾,水色澄清,故称清漳河。 

浊漳河有北、西、南三源。因其流域内黄土复盖深厚,植被稀疏,洪水挟带泥沙,故称浊漳河。 

浊漳北源发源于山西省榆社县两河口村北的三县垴,北源又称榆社河,与清漳河西源同出于八赋岭附近,流经榆社、武乡、襄垣等县,沿途纳泉水河、云簇河、南屯河、湼河等支流,在黎城县小交村与浊漳河西、南源汇流。全长116公里,流域面积3797平方公里。 

浊漳西源发源于山西省沁县西北之漳源镇安高岭。安高岭下有泉数眼,汇入漳源庙下流出,即为浊漳西源,沿途纳圪芦河、白玉河。全长80公里,流域面积1669平方公里。 

浊漳南源①发源于山西省长子县境内的绛河里村附近山麓。沿途纳岚水、陶清河、石子河。全长160公里,流域面积3498平方公里。(①浊漳南源另一说是发源于山西省发鸠山,于襄垣县甘村与浊漳西源汇合,长104公里,至石梁河段148公里,较源于绛河里村源源短26公里,有关规划及水文均用后者,本志也采用后者。) 

浊漳西、南两源在甘村汇合后称浊漳西南源,东北行约27公里,在黎城县小交村与浊漳北源相汇后称为浊漳河。浊漳河向东南流经石梁、侯壁,出山西省后,成为河北、河南两省的界河,经天桥断至河北省涉县合漳村与清漳河汇流,长68公里。浊漳河流经峡谷之中,石梁以下河道宽大于500米,自黎城再入峡谷直至合漳,河宽约200米,最窄处约50米,其中襄垣至合漳村有急滩20余处。浊漳河天桥断站以上流域面积11196平方公里。 

清漳河、浊漳河在合漳村汇流后为漳河干流,继续沿河北、河南两省的边界经行,两岸分别是河南省林州市、安阳县和河北省涉县、磁县,自观台入岳城水库,岳城水库以上漳河流域面积18100平方公里。漳河出岳城水库后进入平原,向东北流经磁县、临漳、魏县、大名等县,至馆陶县徐万仓与卫河共同汇入卫运河。漳河干流长179公里。 

漳河在河北省磁县观台以上河段,两岸地势陡峻,河谷狭窄,水流曲折,坡陡流急,并间有赤壁、侯壁、天桥断等处天然跌障,河床纵比降为1:2001:300。河道出观台至岳城水库为丘陵地带。岳城水库以下至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为漳河平原河段,全长为119公里,落差64.7米,平均比降为1:2430,其中岳城水库至京广铁路桥河段河底比降为1:5001:1000,河槽相对稳定,宽200600米,河床质为粗砂卵石;铁路桥以下至南尚村河段长46.7公里,比降骤减,平均为1:2130,河槽宽达5001350米,槽深仅为12米,沙滩密布,河身宽浅,主槽摆动不定,具有游荡性河道的特性;南尚村至穿漳涵洞河段长21.84公里,平均比降为1:21601:2440,河床质为砂土,主槽平均宽381米,深2.55米,河槽较稳定;穿漳涵洞至徐万仓河段长35.26公里,平均比降为1:3050,河床质为淤土,河槽平均深3.8米,河槽宽一般在100200米之间。 

漳河在河北磁县高庄以上河段没有堤防。自磁县高庄至徐万仓左堤全长99.7公里,堤顶高程为83.1346.87米,堤顶宽68米,内外边坡1:3;右堤自临漳西太平至大名周庄全长104.1公里,堤顶高程为84.7445.89米,顶宽46米,内外边坡1:3。左堤高于右堤0.51.0米。 

漳河堤距极不规则,临漳县境内河段,河槽滚动,塌岸坍堤,堤防弯曲,堤距8602780米;魏县境内河床较为顺直,堤距约2000米左右,进入大名县境内,堤距渐宽,最宽的万堤段达5800米。 

(二)卫河 

1、概况: 

卫河是漳卫南运河上游两大支流之一。源出山西省,流经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于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与漳河汇流。从河南省新乡市合河镇始至漳卫河汇合口徐万仓止,全长329公里。流域面积15229平方公里。河系西北部为山区,东南部为平原。 

河系内山丘地区以粘质砾土为主,部分地区间有壤土,砂壤土;太行山石质山区,多为灰岩,裂隙溶洞发育,地下水较深,坡度陡,土层薄,上游深山区有一定林木覆盖。卫河左岸山前洪积、冲积平原主要为砂壤土,部分为沙土;右岸是黄河冲积平原以砂壤土为主。左岸傍太行山最高海拔1613米,一般在2001000米之间,山前洪积平原紧接黄河冲积平原,海拔4070米。 

卫河支流繁多,京广铁路以西基本上是山区,十余条山水支流依次呈梳齿状从左岸汇入卫河。支流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大沙河、淇河、汤河、安阳河;大于500平方公里的有峪河、石门河;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蒋沟、新河、山门河、子房河、黄水河、刘店干河、十里河、沧河、思德河等。卫河右岸均为平原,主要排水河道有大狮涝河、西孟姜女河、东孟姜女河、长虹渠、浚内沟、硝河等。 

由于历史的原因,黄河北徙,使卫河两岸形成多处洼地,成为分滞洪区,如良相坡、柳围坡、长虹渠、白寺坡、小滩坡、任固坡等。 

卫河合河以下为干流,合河镇卫河上建有节制闸。合河至淇门,河长85公里,多为复式河槽,主槽宽4070米,深46米,河床纵坡为1:40001:9000;淇门至道口,河长40公里,主槽宽5070米,深57米,纵坡1:11000112000;道口至屯子,河长24公里,主槽宽5070米,深5.57米,纵坡1:110001:12000;屯子至老观嘴,河长10公里,河床底为砾礓石,主槽宽5570米,纵坡1:3906,此段河道有“十八里滩”之称;老观嘴至元村集,河长91公里,宽7090米,深79米,纵坡1:100001:12000;元村集至徐万仓,长79公里,河宽7090米,深89米,纵坡1:100001:12000。淇门至浚内沟口为卫河未治理段,浚内沟口至徐万仓为19781982年治理段,堤距一般为3101450米。 

2、发源 

卫河发源地说法不一。 

1)百泉说。百泉位于辉县西北3.5公里处,因泉道百通,古称百泉。 

《宋史·河渠志》:“御河源出自卫州共城(今辉县)百门泉”,这是史书上首次记载卫源。 

《明史·河渠志》:“卫河源出河南辉县苏门山百门泉”。 

清代《大清会典》:“卫河旧名御河,源出河南辉县苏门山,东北会淇、漳诸水”。 

清代黎世垿、俞正燮编著的《续行水金鉴》(1832年出版)载:“卫河源出河南辉县苏门山之百门泉”。 

《清史稿·河渠志》(赵尔巽主编,修纂於1914-1927年间):“河南运河自百泉而下,历仁、义、礼、智、信五闸,遏水旁注,……”。 

《辞海》(197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中载:“百泉,在河南省辉县城西北3公里苏门山下,卫河上源。因泉出无数,故名百泉”。 

《辞海》(199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中载:“百泉,在河南省辉县市西北3公里苏门山下,卫河上源”。 

2)陵川说。由河南省豫北水利工程管理局19889月编辑的《卫河水利志(初稿)》中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漳卫河流域查勘报告中,曾提及卫河干流上源西起河南省博爱县皂角树,这是原运粮河的起源处,和历史上‘引丹济卫’的上口九府坟接近,是以运粮河为干流和合河镇以下的卫河相接,按‘河源唯远’的观点而定的卫河河源。后来,由于将运粮河改道,以大沙河为卫河上游的干流,而大沙河的河源可上溯至焦作,直至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南岭,所以现在又通常以陵川县夺火镇为卫河之河源”。 

《焦作市志》(1993年版):“大沙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流经博爱、武陟、修武县经新乡县西永康北入共渠”。 

《海河志》中记载“卫河……原发源于河南省辉县百泉;50年代曾视运粮河为卫河上游干流;以后又改大沙河为卫河上游干流,源于太行山南麓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南岭”。 

(三)卫运河 

漳河、卫河于馆陶县徐万仓汇合后至四女寺枢纽河段称卫运河,沿今山东、河北两省边界,左岸流经河北省的馆陶、临西、清河、故城等县,右岸流经山东省的冠县、临清、夏津、武城等县(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卫运河河槽弯曲较多,弯曲系数为1.66,最大达1.97,全河段有显著的弯道70余处,其中回道弯21处,弯道顶点附近的曲率半径一般为200米左右。卫运河是一条蜿蜒性河道,有的河段弯曲类似盘绳,如甲马营河段就有“甲马营,一盘绳,弯弯曲曲到武城”之说。 

1958年治理前,卫运河河道全长213公里,两岸均有堤防,一般堤防顶宽7米,边坡1:3;险工段顶宽10米,边坡1:4。堤顶高程高于设计洪水水位1米,堤身高于背河地面2.55.5米。两岸堤距一般在1002500米之间,河道通过城镇处,断面缩窄,滩地消失,而堤距较宽处有相应较宽的滩地。滩地一般高于堤外地面0.22.5米,滩地宽一般在350800米之间。 

卫运河为复式断面,半地上河,河槽之深,在海河流域各河道中居于首位,滩地与河底的高差一般在710米之间,河槽宽在70200米之间。临西县江庄以上河段河槽较宽,以下断面显著缩窄,临清市区及老武城镇等处河滩狭窄,河槽较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卫运河于19571958年进行了第一次扩大治理,裁弯49处,河长缩减成175公里,两岸堤防均高于当时设计洪水位1.51.8米。 

1972年,卫运河再一次扩大治理后,现河长缩短为157公里,弯曲系数为1.35,徐万仓至郑口段河道纵比降为1:90001:10000,郑口至四女寺河段为1:80001:8260,堤顶高程超出设计洪水水位2米。 

(四)南运河 

南运河起于四女寺枢纽,流经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河北省故城、景县、阜城、吴桥、东光、南皮、泊头市、沧县、沧州市区、青县等县市,止于天津市静海县独流镇的十一堡节制闸。河道全长309公里,左堤长271.36公里,右堤长273.1公里。 

南运河可分为上、中、下三段,段与段之间有捷地减河和马厂减河分泄洪水。 

上段为四女寺枢纽节制闸至沧县捷地减河捷地闸,河长184.8公里。通过捷地闸可向捷地减河分洪。河底高程起点为15.27米,止点高程5.30米。河底平均纵坡1:18536,河槽复式或单式U型断面,河床上口宽60110米,槽深69米,堤距为721663米。河床多为粉质壤土或沙质壤土。 

中段自沧县捷地闸至静海县马厂减河九宣闸止,河长76.9公里。通过九宣闸向马厂减河分洪。河底高程起点为5.30米,止点为2.40米,河底平均纵坡捷地至周官屯为1:23239,周官屯至九宣闸为1:31818。河床上口宽4884米,槽深56米,堤距为571030米。河槽为单式U型断面。 

下段自马厂减河九宣闸至独流镇十一堡闸止,河长47.3公里。河底高程起点为2.40米,止点为0.85米。河底平均纵坡为1:30516,河床上口宽2561.5米,河槽深46米,堤距为45550米。亦属单式U型断面。 

南运河以东有京沪铁路和京福公路,为确保这两条交通干线的畅通,南运河以右堤为主,左堤为次。四女寺枢纽至捷地,右堤长157.24公里,堤顶起点高程26.60米,止点高程13.70米;左堤长157.4公里,堤顶起点高程26.60米,止点高程13.70米。捷地至九宣闸,右堤长70.26公里,堤顶止点高程8.50米;左堤长67.6公里,止点高程9.20米。九宣闸至十一堡闸,右堤长45.6公里,止点高程7.50米;左堤长46.36公里,止点高程7.30米。堤顶宽一般48米,个别堤段不足3.0米,临背河堤坡为1:21:3.5 

捷地以上河道控制泄水流量为300立方米每秒,捷地以下120立方米每秒。 

(五)漳卫新河 

漳卫新河上起四女寺枢纽,下至无棣县大沽河口入海。河道全长257公里(其中孟家庄至大沽河海口12公里,河道无堤防),左堤长206.87公里,右堤长243.83公里。它是河北、山东两省的界河,右岸流经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宁津、乐陵、庆云及滨滨州市无无棣等县(市),左岸流经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和河北和河北省沧州市吴桥、东光、南皮、盐山、海兴等县。 

漳卫新河前身为四女寺减河,是经历代开挖扩建而成,所以一直保持着人工河道特性。 

19711976年漳卫新河扩大治理后,从四女寺枢纽工程开始,往下有两个分支,一支从四女寺枢纽北进洪闸至吴桥县大王铺,长43.5公里,称为岔河,主槽底宽60米,主槽纵坡110900,堤距350米,设计行洪流量为2000立方米每秒;一支从四女寺枢纽南进洪闸至大王铺的老四女寺减河,长53公里,称为老减河,主槽底宽2035米,主槽纵坡18600,堤距300500米,设计行洪流量为1500立方米每秒。两支于大王铺汇合,汇合后的河道长160.5公里,主槽底宽7080米,主槽纵坡1800019000,堤距4001000米,设计行洪流量为3500立方米每秒。 

堤防断面:顶宽8米,个别段16米,临河坡1:4,背河坡1:3,堤顶超出设计洪水位2米,堤身高度47米,超过5米者加有戗台。 

岔河上建有七里庄和吴桥蓄水闸,老减河上建有袁桥蓄水闸,合流后的漳卫新河上建有王营盘、前罗寨、庆云蓄水闸和辛集挡潮蓄水闸。 

第二节社会经济 

一、流域行政区划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行政区划状况 

1949年,该流域内各省所辖专区分别是:河北省的天津、沧县、衡水、邢台及邯郸5个专区;山西省的榆次、长治2个专区;平原省的濮阳、新乡、安阳、聊城4个专区和新乡、安阳2个省辖市;山东省渤海行署所辖沧南、乐北、垦利3个专区和德州市;天津市为中央直辖市。 

(二)19501957年行政区划变化情况 

1950年,山东省撤消渤海行署,沧南、乐北2专区合并为德州专区,垦利专区改名为惠民专区。 

1951年,山西省设长治市,由省直辖。 

1952年,河北省天津专区的天津县划归天津市,沧县专区青县划为天津专区,邯郸专区设邯郸市,邯郸专区馆陶、临清2县划归山东省聊城专区。撤消衡水专区,将恩县、武城、夏津3县划归德州专区,将阜城、景县、故城3县划归沧县专区,将清河划归邢台专区。山东德州专区南皮、庆云、宁津、吴桥、东光、盐山6县划归沧县专区。 

平原省撤消后,新乡、安阳2市及新乡、安阳、濮阳3个专区划归河南省,其中濮阳专区的濮阳、内黄、清丰、南乐、滑县等5个县划归河南省,朝城、濮县、范县、观城4县划归山东省,聊城专区划归山东省。 

1954年,山西省长治专区潞城、长治2县合并,改称潞安县。山东省聊城专区设临清市。河南省撤消濮阳专区,将濮阳等5县划归安阳专区,并将安阳专区淇县、邺县撤消。 

1956年,山东省撤消德州专区,将乐陵、商河、济阳、临邑4县划归惠民专区,将夏津、武城、德县、平原、禹城、齐河等6县和德州市划归聊城专区,同时撤消德平县和恩县,将所辖区乡分别划归德县、临邑、商河、乐陵、平原、武城、夏津等县。 

1957年,河南省设鹤壁市,直辖于省。 

(三)19581962年行政区划变化情况 

1958年,天津市由中央直辖市改为河北省省辖市。 

河北省撤消邢台专区,将邢台等14个县划归邯郸专区。而后又撤消沧县专区,将原18县全部划归天津专区。年底撤消天津专区,原辖区改属天津市。 

山西省榆次专区改为晋中专区,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区,长治市划归晋东南专区,撤消屯留等8县。河南省撤消安阳专区,所辖各县归属新乡专区,新乡、安阳、焦作、鹤壁4市同时划归新乡专区。 

山东省惠民专区改名为淄博专区,将临邑、商河2县划入聊城专区。12月,扩大县级建制,将乐陵、商河合并为商河县,夏津、武城合并为夏津县。 

1959年,河南省将原新乡专区管辖的修武、博爱县划归焦作市,安阳县划归安阳市。 

1960年,山西省晋中专区恢复昔阳、左权、榆社县,晋东南专区恢复屯长、平顺、陵川、襄桓4县。河南省新乡专区撤消修武、博爱、新乡、获嘉、安阳县,将原由新乡专区管辖的汤阴县交由鹤壁市管辖。 

山东省将临邑、商河2县划归淄博专区,将商河县改名乐陵县。 

1961年,河北省废除市辖县的体制,设置石家庄、邯郸、邢台、保定、张家口、唐山、承德、天津、沧州9个专区,各专区又恢复了原有县,皆分别划归所在专区管辖。原属邯郸市的磁县、涉县2县划归邯郸专区,复置临漳、魏县2县,原属天津市的沧县等9个县划归沧州专区,复置沧州市及青县、庆云、南皮、东光、景县、故城6县。 

山西省晋东南专区撤消屯长县,恢复屯留、长子2县。 

河南省复设安阳专区,专署驻安阳市,将原新乡专区的安阳、鹤壁2市及安阳(复设)等原9县划归安阳专区。新乡专区复设修武、博爱、新乡、获嘉4县,加之原辖汲县、辉县、武陟、延津4县和焦作、新乡2市,新乡专区共辖28县。 

山东省恢复德州专区,将原属聊城专区的德州市及平原、夏津2县和原属淄博专区的临邑、乐陵2县划归德州专区,恢复禹城、陵县(国务院批准改德县为陵县)、武城、济阳、乐陵等五县的建制。聊城专区恢复馆陶县。 

1962年,河北省恢复衡水专区,将沧州的景县、故城、阜城3县划归衡水专区。 

山西省晋东南专区恢复长治、潞城2县。 

河南省安阳专区恢复淇县。 

(四)19631996年期间行政区划变化状况 

1963年,山东省聊城专区撤消聊城、临清两市,恢复聊城、临清两县。 

1964年,国务院以卫运河、四女寺减河为界,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河北省邢台专区增设临西县(由山东省聊城专区临清县卫运河左岸部分设置)。山东省聊城专区馆陶县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河北省沧州专区增设海兴县(由山东省无棣县四女寺减河左岸部分设置),将原庆云、宁津2县及吴桥、东光、盐山等县四女寺减河右岸部分划归山东省德州专区。 

1967年,天津市由河北省辖市改为中央直辖市。 

1973年,河北省静海县划归天津市。 

1974年,河南省新乡、焦作、安阳、鹤壁4市改由省直辖。 

1975年,山西省长治市改由省直辖。 

1978年,河南省新乡市划归新乡地区,安阳市划归安阳地区。 

1982年,河北省恢复泊头市,归沧州地区。 

1983年,山东省聊城地区撤消临清县,恢复临清市。 

河南省将新乡地区的修武、博爱2县划归焦作市,汲县、新乡2县划归新乡市,新乡市升为省辖市。撤消安阳地区,将安阳、浚县、淇县、林县、汤阴、滑县、内黄7县划归安阳市,安阳市升为省辖市。设立濮阳市(地级市)将安阳地区的清丰、南乐2县划入濮阳市管辖。 

山西省,将晋东南地区的长治、潞城划归为长治市管辖。 

1985年,山西省撤消晋东南地区,将陵川县划归为晋城市管辖,将襄垣等8县划归长治市管辖。 

1986年,设立鹤壁市(地级市),将淇县、浚县划归其管辖。 

1993年,河北省沧州地区、邯郸地区撤消,分别重设沧州市、邯郸市。 

山东省德州地区平原县王村店乡、陵县赵虎乡、袁桥乡、抬头寺乡划归德州市,至此,平原、陵县两县从漳卫新河沿河县中取消。 

19955月,德州地区撤消,设立德州市(地级市),原德州市改为德城区。 

1996年,河北省邢台地区、衡水地区撤消,分别重设邢台市、衡水市(地级市)。 

(五)1996年时的行政区划 

1996年底,该流域涉及的行政区包括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四省及天津市,共15个地级市67个县(市、区)。详见表1-5。其中漳卫南局管辖河道范围内涉及的行政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三省的10个地级市,28个县(市、区)。详见表1-5 

二、漳卫南局所属各处、所管辖工程范围内的行政区 

截至1996年,漳卫南局所属各处、所管辖工程范围内行政区详见表1-7 

三、社会经济状况 

(一)人口 

1、人口数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流域总人口1150.3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5.28万人,仅占总人口的4%。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加之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出生率不断提高,而死亡率明显下降,流域人口迅速增长,至1980年,全流域人口发展到2036.31万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1.8倍,平均年增长22.7万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人口流动变化也较大。10多年来,在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流域内人口增幅下降。根据1996年资料统计,全流域总人口已达2557.35万人,16年来平均年增长32.6万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口的2.2倍,其中,非农业人口487.72万人,已占总人口的19%。流域内各主要时期人口情况,详见表1-8 

2、人口密度 

该流域人口密度差异较大。据1996年资料统计,山区及滨海地区每平方公里200人左右,而中游平原区每平方公里一般在500700人。全流域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70人。 

(二)农业 

该流域是我国粮棉主要产区之一,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等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花生、芝麻等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流域农业总产值仅8.45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社会主义农业政策体系的建立,农民当家做了主人,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流域内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与发展。1958~1976年,由于受极“左”政策的影响,加之严重自然灾害,特别是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挫折,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徘徊状态。但由于此期间,水利设施和农田基本建设继续发挥作用,农业生产在徘徊中得到了一些补救,至1980年,全流域农业总产值仍然达到42.78亿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比,增长了4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在农村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党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正确贯彻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方针,至1996年,全流域农业总产值达到491.91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10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58倍。 

(三)工业 

该流域内煤炭、石油资源丰富,主要工业有煤炭、石油、钢铁、发电、纺织、造纸以及各类加工企业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流域内的工业企业大多数被帝国主义垄断,加上战争的破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流域内工业残缺不全,生产处于停滞、瘫痪状态,工业总产值还不足1亿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过40多年的建设,工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流域内工业企业的数量、规模、技术装备、生产水平以及产业结构与布局等都有显著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业生产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至1980年,全流域工业总产值达到79.67亿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80倍。近1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方针的指导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工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到1996年,全流域工业总产值已增长到2044.3亿元,为1980年的26倍。在此期间,乡镇企业开始成为工业生产的一支生力军。 

(四)交通 

古代有不少朝代在流域内建都,如安阳、邺城,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隋代南北大运河,元代京杭运河的凿通,开辟了南北水运大干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流域内交通运输业也得到全面发展。到1996年,已成为铁路、公路纵横交错的现代化综合运输网。京广、京九、京沪等铁路从流域内穿过,石德铁路连接上述三线,同时还有不少支线、专用线及地方铁路线与外域相连。104105106107205207308等国道跨越其间,省道及县乡公路更是四通八达。交通的发展变化为该流域经济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根据沿河各市县统计年鉴及有关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流域部分年份社会经济情况详见表1-8、表1-9、表1-10、表1-11 

流域各阶段主要经济指标对照表 

1-8 

 

1980年全流域社会经济基本情况汇总表 

1-9 

 

1996年全流域社会经济基本情况汇总表 

1-10 

 

1996年漳卫南局辖区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表 

1-11 

 

注:表中*的县只取马颊河以西部分,**的县只取马颊河以北部分。 

漳卫南局所属各处、所管辖工程范围内行政区表 

1-7 

 

漳卫南运河水系行政区范围表 

1-5 

 

漳卫南局所辖河道范围行政区表 

1-6 

 

19638月洪水的水文要素 

1-1 

 

2)洪水组成。据计算,19638月上旬,次洪水总量为52.36亿立方米,其洪水组成详见表1-2 

19638月上旬洪水组成 

1-2 

 

3)水量平衡及洪水总量。为说明“63·8”洪水自上而下传播,经水库调蓄、坡洼滞蓄、决口分流及沿途停蓄、损失和经各减河入海的变化过程,对89月的水量进行了水量平衡计算。其结果是89月洪水总量为82.86亿立立方米,水库及洼淀至9月末共拦蓄水量7.39亿立方米,占来水总量的8.9%;决口分流及入海水量为69.3亿立方米,占来水总量的83.7%;其余6.17亿立方米为损失量,占来水总量的7.4% 

(九)泥沙 

1、泥沙的地区分布 

据资料分析,因浊漳河集水区内有着大片的黄土层分布,植被少和短历时暴雨强度大等原因,水,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在1030公斤每立方米,年输沙模数10002000吨每平方公里。清漳河、卫河多年平均含沙量一般为10公斤每立方米以下,淇河新村站1.83公斤每立方米,年输沙模数小于450吨每平方公里,有的支流则小于100吨每平方公里。漳、卫河部分控制站泥沙特征值详见表1-3 

漳、卫河部分控制站泥沙特征值表 

1-3 

 

2、泥沙季节、年际变化 

河流泥沙的形成,主要是暴雨冲刷侵蚀坡面后水流挟带泥沙进入河道所致,该河系河流含沙量的年内变化极不均匀,大的含沙量大部分集中在汛期几次暴雨洪水之中,沙峰很大,而枯季主要是地下水补给河流,一般无坡面侵蚀,所以枯季含沙量很小。 

输沙量的年内分配十分集中,从多年资料统计,连续4个月最大的输沙量都出现在该年汛期69月,且最大的要占到年输沙量的90%以上。年内最大月平均输沙量则出现在78月份,一般与年内最大月降水量出现月份相同。 

河系含沙量的年际变化大于年径流的年际变化。 

3、山区产沙量及其运行规律 

全河系的泥沙主要来自山区的冲刷侵蚀,平原区河道时有冲淤,但就整个平原区而言是以淤积为主。漳河多年平均年产沙量约2366万吨,占海河流域山区年产沙量的13.0%;卫河多年平均年产沙量238万吨,仅占海河流域山区年产沙量的1.3%。山区的产沙量仅1.1%入海,其余都淤积在中下游平原河道及沿河坡洼、蓄滞洪区及山区的水库中。漳、卫河山区产沙量详见表1-4 

漳、卫河山区产沙量表 

1-4 

 

注:含沙量计算选用的代表站是漳河观台、卫河新村、峪河口。 

 
     
     
     
     
  编辑:李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