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第三章 水资源Ⅰ
http://www.hwcc.gov.cn 时间:2015-06-08 16:58:29 来源:漳卫南运河网
打印
     

 

第一节 水资源量 

一、水资源分区 

二、地表水 

三、地下水 

四、水资源总量 

第二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 

一、现状供水量 

二、现状用水量 

第三节 水污染调查 

一、19791980 

二、19841985 

三、19901991 

四、19911992 

第四节 水质监测与评价 

一、监测工作 

二、水质评价 

第三章 水资源 

漳卫南运河流域称勾湾以上的漳卫河水系(集水面积3476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3.55亿立方米,其中山区为36.77亿立方米,平原区为16.78亿立方米。全河系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分别为440立方米和303立方米,均为全国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的1/6。同时该河系水资源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地区差异大,加之水污染日趋严重,使有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漳卫南运河流域水质监测、分析、评价及资料整理始于20世纪50年代。 

河北省该项工作始于1958年,主要进行日常水化学测验工作。 

1977年,河南省新乡、安阳两市成立了环境保护办公室。随后,安阳地区、新乡地区及鹤壁市、焦作市也陆续成立了环境保护办公室。1978,环境保护办公室改名为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局,负责水资源保护工作。1979年河南省水利厅水文总站成立监测室,开展水质监测工作。 

山东省德州地区(现为德州市),于1978年成立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和环境保护监测站,1982年增设水质化验中心。 

在漳卫南运河流域内,各省市负责辖区内水质监测与评价工作,漳卫南局负责省界断面的水质监测与评价。各监测机构在做好经常性水质监测资料积累的同时,还为南水北调东线引水、引黄、引岳济津和河系水质调查等提供资料。 

第一节 水资源量 

一、水资源分区 

漳卫南运河流域面积37700平方公里。水电部1987年完成的“第六个五年计划国家攻关项目第38项《华北地区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研究》”中的子课题《华北地区及分区水资源量和可利用量的综合分析》(课题编号3815),以及水利部19935月完成的“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第57项课题研究中,把海河流域均分为4个一级区,山区按河流水系划分为12个二级区,平原区按排水系统划分为12个二级区。该课题研究中漳卫南运河水系水资源仅取称勾湾以上漳卫河水系部分,面积34766平方公里,属4个一级区中的第三区,即海河南系区。称勾湾以下平原区面积不到该水系总面积的8%,水资源量较小,划入徒骇、马颊河平原区进行研究。故本水系水资源量仅反映称勾湾以上的情况。分区编号及面积,详见表3-1 

漳卫河水系水资源分区及面积 

3-1单位:平方公里 

 

二、地表水 

(一)多年平均降水量 

利用“六五”攻关项目第38项课题研究中1956198429年的降雨资料,加入“七五”攻关项目第57项课题研究中又将198519895年降雨资料进行分析,并将34年(19561989年)的均值与29年(19561984年)的均值相比较(前者仅偏小1.3%),说明19851989年枯水段对多年平均值影响不大。因此,第57项课题研究中19561984年的资料仍可采用。分析结果表明:漳卫河水系多年平均年降水量211.63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608.4毫米,漳卫河水系分区降水量成果,详见表3-2 

三、地下水 

(一)水资源量 

漳卫河河系矿化度小于2克每升的淡水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36.35亿立方米(计算面积为33860平方公里,另576平方公里为微咸水区未计算在内),其中山区23.50亿立方米,平原区15.28亿立方米,平原与山区重复计算量2.43亿立方米。山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详见表3-6,平原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量和资源量详见表3-7 

四、水资源总量 

经分析计算,漳卫河水系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3.55亿立方米,其中山区36.77亿立方米,平原区16.78亿立方米。详见表3-8 

19561984年漳卫河水系年降水量成果表 

3-2面积单位:平方公里 

 

19561984年间的降水系列中,年降水量最大为1963年的344.58亿立方米(991毫米),其次为1956年的300.7亿立方米(865毫米);年降水量最小为1965年的118.13亿立方米(340毫米),其次为1981年的148.92亿立方米(428毫米)。据频率计算结果,4年一遇(P=75%)干旱年降水量为174.07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下降18%20年一遇(P=95%)特旱年降水量为134.8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减少36% 

(二)地表水 

1、河川径流还原水量 

由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河川径流的天然状况,水文站的实测流量已不能准确反映测流断面以上的河川天然来水量,因此必须对实测径流量进行还原计算,以保证径流资料系列的一致性。还原项目主要有灌溉用水、工业用水、水库蓄水变量、水库蒸发与渗漏损失、跨流域引水、河道分洪等。还原水量最大的项目是灌溉用水和跨流域引水。 

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比较高,引用水量逐年增加,实测年径流量不断减少。其中,漳河地区用水量增加很快,观台站20世纪50年代还原水量只占天然年径流量的0.8%,到了80年代,还原水量已占天然年径流量的67.8%。卫河跨流域引水居海河流域首位,不仅各支流、区段之间引水渠纵横交错,还从黄河和漳河大量引入水量,19561976年平均年引黄水量约10亿立方米,年引漳河水量近5亿立方米,80年代平均年引入水量减少到9.4亿立方米,还原水量占天然年径流量的24%,具体情况,详见表3-3 

主要河流控制站实测径流和还原水量的变化 

3-3 

 

注:表中正值表示引出水量,负值表示引入水量。 

2、年径流量 

根据19561984年资料统计及还原计算分析,漳卫河水系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地表水资源量)为38.81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为111.6毫米。其中,山区32.79亿立方米,年径流深128.8毫米;平原区6.02亿立方米,年径流深64.6毫米。在29年资料系列中,年径流量最大的为1963年的119.19亿立方米(343毫米),次之为1956年的94.91亿立方米(273毫米),与年降水量最大、次大年相同;年径流量最小的为1979年的15.62亿立方米(44.9毫米),与年降水量最小年份(1965)不同,次之为1981年的15.85亿立方米(45.6毫米),与年降水量次小年相同。通过频率分析计算,4年一遇(P=75%)干旱年的径流量为22.2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减少43%20年一遇(P=95%)特旱年的年径流量为15.1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减少61%。这说明径流量的年际变化比降水量大得多,不利于地表水的开发利用。分区年径流量详见表3-4 

漳卫河河系年径流量资源成果表

3-4面积单位:平方公里 

 

3、主要河流年径流量 

漳卫河河系广泛分布着奥陶纪灰岩,岩溶发育。据初步调查分析,河系内有两个较大的漏水区,一个在山西潞城、平顺、壶关一带,另一个在安阳河小南海水库以上的林县一带。较大的泉有浊漳河——山西省平顺、潞城、黎城三县交界处的辛安泉;卫河——山西省壶关县东南的庄则泉、陵川县南的甘泉、河南省安阳县水冶镇的珍珠泉、辉县市百泉镇的百泉等,每年总水量达5亿立方米,约占本河系山区年径流的15% 

选取称勾湾站作为本河系的控制站,将卫河山区、漳河山区及漳卫平原三片的年径流系列迭加,求得称勾湾站19561984年平均年径流量为38.86亿立方米。为了比较,同时将漳河观台站、卫河楚旺站资料一并计算,分析成果,详见表3-5 

主要控制站年径流量成果表(19561984年) 

3-5 

 

(三)地表水的时空分布 

1、地区分布 

地表水资源量的地区分布趋势基本与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分布一致,但不均匀性更为明显,一般在25300毫米之间。漳河山区沿太行山迎风坡有一条年径流深150毫米以上的等值带,由此向两侧减少。长治盆地为漏水区,在25毫米以下。卫河上游山区大部在150毫米以上,其中临淇为暴雨中心,年径流深大于300毫米。 

2、年际变化 

流域内地表径流年际变化较大,变差系数Cv值在0.51.0之间,其中山区为0.50.6,平原区为0.97。极值比Ka(年径流量最大与最小之比值)值,漳河太行山迎风区为2728,远大于背风区6.1;卫河的年际变化小于漳河,为6.810.2;平原区一般在1120,年际变化大于卫河山区,小于漳河太行山迎风区。 

3、年内分配 

漳、卫河均发源于太行山,其迎风山区源短流急,流域内调蓄能力小,汛期(69月)平均径流量一般占全年平均径流量的70%80%。平原地区全年水量几乎都集中在汛期。 

漳卫河山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成果表 

3-6 (矿化度<2/) 

 

漳卫河平原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量和资源量 

3-7 (矿化度<2/) 

 

(二)时空分布 

1、地区分布 

因受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各地区地下水资源分布有较大差异,一般规律是平原区大于山区,岩溶区大于基岩裂隙水区,多雨区大于少雨区。 

山区地下水一般有岩溶水、裂隙水两种。在太行山迎风多雨地区地下水资源模数为2025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每年(以下简称为单位),岩溶发育地区可达25万单位以上,背风区模数为1015万单位,浊漳河上游三大水库地区为510万单位。 

山间盆地除接受降水入渗补给外,还有山前侧渗和地表水体入渗的补给,地下水资源模数要比同级降水量的山丘区大,如长治盆地,为1520万单位。 

平原区由降水入渗补给的,地下水资源模数一般在1020万单位,其中漳河平原和卫河南部平原模数达1520万单位,局部地区如安阳市附近大于30万单位,卫河下游平原区为1015万单位。 

2、年际变化 

山区地下水主要由降水入渗补给,因受入渗能力的限制,多雨年和少雨年的补给量差异不悬殊,其中卫河其极值比Kɑ一般在2.12.9,小于同期年降水量的极值比;漳河极值比为2.710.5,其中迎风区大于背风区。平原区入渗条件优于山区,降水入渗补给量随降水量和地下水埋深而变化,极值比为7.28.2,年际变化比降水量大,但比平原地表水资源量的年际变化要小得多。盆地区降水入渗补给的年际变化与平原区相似,但由于盆地山前侧渗补给量占的比例较大,故地下水资源量的年际变化较平原区为小。 

漳卫河水资源总量(19561984年) 

3-8 

 

漳卫河水系1984年有人口约1216.6万人,耕地1765万亩。据此计算,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分别为440立方米和303立方米,均为全国人均(2720立方米)和亩均(1860立方米)水资源量的1/6 

第二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 

一、现状实际供水量 

根据1996年供水部门资料统计,漳卫河河系总供水量46.1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3.79亿立方米,引黄水量2.77亿立方米,两者合计占总供水量的36%;地下水供水量29.50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64%,详见表3-9 

1996年漳卫河水系供水量统计表 

3-9单位:亿立方米 

 

二、现状实际用水量 

根据1996年用水户资料统计,漳卫河水系总用水量48.6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用水量18.37亿立方米(含引黄水量),地下水用水量30.29亿立方米,详见表3-10 

第三节 水污染调查 

漳卫南运河河系污染源调查工作自1979年开始,先后进行过多次,其中大规模调查的3次是:197912月~19809月,全河系水质现状及污染分布调查;1984年初至1985年底污染源调查;19901991年入河排污口调查。此外,19911992年还对漳卫南运河河系内的重点城市水源地进行了调查研究。据调查统计:1980年全河系废污水排放量5.74亿吨,1985年废污水排放量5.20亿吨,至1990年废污水排放量增加到6.40亿吨,年增长率为4.2%1991年,河系实测入河废污水量达6.87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到85%以上。 

一、19791980 

为摸清漳卫南运河水体污染现状,漳卫南局于197912月至19809月对全河系水质现状及污染分布进行了调查。通过对40多个地、市、县环保办、卫生、水利、城建、计划等部门的调查和对河道水体及汇入主要污染源的实地勘察,共收集各种资料116份,图50余份。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漳卫南运河水系水体污染现状分析及趋势意见》,并根据调查情况布设了漳卫南运河水质监测站网。 

(一)污染源及其分布 

本次调查包括天津市、河北、河南、山东、山西5省(市)的11个地区共63个县,其中主要地级市有长治、焦作、新乡、鹤壁、安阳、德州、沧州等。据不完全统计,工业污染源共有1988个,其中对水体影响较大的主要污染源为316个,占工业污染源总数的15.9%,日排废污水量大于5000吨的有37个。全部污染源向河道排放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总量每年达4.72亿吨,平均日排污量157.3万吨。仅安阳、涉县和新乡3个河段合计每日接纳废污水量高达90.2万吨,占全水系污水量的57.3%。其中新乡、焦作、沧州等几个工业城市,生活污水占污水量的1/41/6。污染源和主要污染源的分布状况如下:卫河龙王庙以上1013个,占污染源总数的51.0%,纳污量99.82万吨每日,占63.4%;漳河岳城水库以上471个,占23.7%,纳污量42万吨每日,占26.7%;卫运河临清市以上164个,占8.2%,纳污量2.62万吨每日,占1.77%;南运河静海县以上340个,占17.1%,纳污量12.90万吨每日,占8.2%。污水量的分省分布及河道干支流纳污情况详见表3-11、表3-12 

1980年漳卫南运河河系污染源分省统计表 

3-11 

 

1980年漳卫南运河河系干支流接纳污水量统计表(1980年) 

3-12 

 

各河流受污染程度与主要污染源的分布状况基本一致,卫河支流流经河南省北部地区,是本流域污染主要分布区,所以该段水体污染也最为严重,卫运河临清至南运河德州段次之。 

(二)污染物质 

全河系排入河道的废污水含有大量污染物质,如有毒物质包括挥发酚、氰化物、汞、砷、铬、镉等,有害物质包括铅、锌、氟、磷、有机氯、有机磷、木质素等。参加统计的污水总量中,含有五项毒物的污水量为127.65万吨每日,占污水总量的81%,五项污染物质量976.4公斤每日。卫河污染严重,其接纳的污染物质中挥发酚293.7公斤每日,占全水系酚排放量的62.40%;氰化物147.0公斤每日,占其排放总量的37.8%;汞1.7公斤每日,占排放总量的60%;砷15.6公斤每日,占排放总量的67.0%;六价铬50.7公斤每日,占排放总量的55.9%。安阳、涉县、新乡、鹤壁、漳泽水库、德州、临清等7个重要污染河段接纳的五毒污染物质总量835.7公斤每日,其中,新乡、安阳、漳泽水库3个河段接纳的五毒污染物质为666.4公斤每日,占全水系排放量的70.2% 

1985年漳卫南运河河系各河流废水及污染物排放量统计表 

3-13 

 

注:CODcr为重铬酸钾法测得的化学需氧量 

污染物及行业:主要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CODcr)、挥发酚、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硫化物、石油类。主要污染行业为建材、冶金、造纸、化工、纺织、电力及医药工业等,详见表3-14 

1985年漳卫南运河河系各行业废污水排放量表 

3-14 

 

(二)面污染源 

本河系面污染物包括的范围极广,其中农药和化肥占了很大的比重。农药、化肥不合理的大量施用,不仅造成农药和化肥的浪费,而且通过流失和下渗,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据调查统计,19811985年农药平均施用量为1.28万吨,施用最多的农药是有机氯7920.2吨,占农药总施用量的62%;其次是有机磷3137.43吨,占24.5%。农药施用总量最多的是卫河地区,为9029.76吨,亩均用量最大的是漳卫新河地区,平均每亩0.94公斤。4省中,施用农药最多的是河南省,总施用量8622吨每年,占调查总施用量的67.2%;亩均用量最大的是山东省,亩均用量0.83公斤。19811985年化肥平均施用量92.1万吨,施用最多的是氮肥60.6万吨,占水系化肥总施用量的66%;其次是磷肥25.4万吨,占28%;再次分别是钾肥、复合肥。卫河地区施用量为调查河段之冠,为55.8万吨每年,占河系的60%,亩均用量最大的是漳卫新河地区,为54.62公斤。4省中,施用化肥最多的是河南省,总施用量50.4万吨每年,亩均施用化肥最多的是河北省,为59.6公斤。 

1990年四省废水及污染物排放量表 

3-15 

 

各河流年纳污量(详见表3-16)。其中,直接入河废水总量1.48亿吨,占21.6%;间接入河总量5.38亿吨,占78.4%(各河流纳污量详见表3-16)。 

1990年漳卫南运河河系各河段纳污量表 

3-16 

 

卫河沿岸污染城镇90%在河南省境内,在统计的16个县(市)中,入河污水量为4.44亿吨,其中直接排入卫河干流的废污水为8873.23万吨,占排入量的20.0%;间接入卫河的废污水量3.55亿吨。全年直接或间接排入卫河的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cr7.75万吨,挥发酚99.9吨,氨氮为3004.6吨,其中直接排入卫河的CODcr5.47万吨、挥发酚62吨、氨氮为1199吨,分别占入河总量的70.6%62.5%39.9% 

卫运河主要污染源有馆陶县和临清市,尤以临清市北大洼排水口为甚,它汇集了该市几个工业污染源的废污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cr2.07万吨,挥发酚35吨,氨氮为10.25吨,且北大洼占95% 

南运河主要污染源为德州市,它通过老虎仓等几个口门向河道排放污水,全年入河量达1677.8万吨,主要污染物CODcr3.59万吨、挥发酚28吨、氨氮为10.87吨。 

1991年七城市污染源排放情况统计表 

3-17 

 

长治市废污水年排放量6385.03万吨,主要污染物质有CODcr、挥发酚、氨氮、BOD5、硫化物及悬浮物等。重点污染企业17家,其废污水全部排入浊漳干流及支流三源,对漳泽水库水体威胁较大。其中郊区及潞城化工区的废水对辛安泉岩溶水影响较大,山西化肥厂是最大污染源,其次是黎城造纸厂、潞城化肥厂、平顺化肥厂3家。 

焦作市水源分布较广,废污水年排放量4382万吨。市区污染源有23家,污染行业为化工、造纸、电力等,主要污染物质有CODcr、挥发酚及悬浮物等。化工总厂是焦作市最大污染源,其次是造纸厂、电厂、化工三厂等。 

安阳市废污水年排放量达1.22亿吨,居7市之首,主要污染物质有CODcr、挥发酚、氨氮、BOD5、硫化物及悬浮物。林州市段有17家工业污染企业位于“二库一泉”(彰武水库、小南海水库及小南海泉)上游,其废污水排入安阳河进入“二库一泉”水源保护区污染水体。其中,火电厂、横水造纸厂、化肥厂、林钢、红旗纸厂为污染大户;安阳市区段安阳钢厂为最大污染源,其次是造纸厂、日化厂、制革厂、印染厂。 

新乡市废污水年排放量5288.06万吨,市、郊部分废污水及乡镇企业的废污水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源地水质,主要污染源有市区钢管厂、七五五厂、新乡红旗纸厂及新乡县化肥厂等,其他乡镇污染企业大多为造纸行业,主要污染物质为CODcr、挥发酚、硫化物及悬浮物等。 

鹤壁市废污水量2747万吨,主要污染物质有CODcr、挥发酚、BOD5及悬浮物。淇河上游工业污染源均为乡镇造纸厂,分布在淇河的临淇盆地和淅河盆地。 

临清、德州两市废污水年排放量分别为906.6万吨和2788万吨。主要污染行业为造纸、化肥、纺织等,超标污染物质有CODcr、挥发酚、氨氮、BOD5及悬浮物,废污水通过城市排水沟、护路沟排入河道。 

二、19841985 

根据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国家经济委员会联合发出的(84)城环字第429号文精神,19841985年,漳卫南局对漳卫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污染源调查,并完成了《漳卫南运河水系水资源保护规划综合报告》。 

(一)点污染源 

经调查统计,1985年全河系有1207个直接污染源,其中卫河964个,漳河87个,卫运河、南运河、漳卫新河156个。年排入水系的废污水量5.2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4.51亿吨,生活污水0.73亿吨。重点污染源46个,在山西、河南、河北、山东4省均有分布,年平均排放废水量2.15亿吨,化学需氧量(CODcr)年排放量7.33万吨。安阳钢厂、磁县都当煤矿、鹤壁市六矿、新乡化纤厂、涉县天津铁厂等5个企业最为严重。重点工业污染源以河南省为最多,计33个,占全水系的72% 

漳河的污染源主要分布于干支流清、浊漳河两岸,长治市、涉县等15个城镇的废污水直接排入漳河,计有建材、非金属矿采选、造纸、化学、金属加工、机械、冶炼等行业;卫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工业在本河系较为发达,焦作、新乡、鹤壁、安阳等重要城市及其所属县市工业发展很快,废污水量达3.94亿吨,占全水系的65%,其中工业废水3.40亿吨,生活污水5426.65万吨;卫运河、南运河和漳卫新河的污染源,主要是山东境内的工业污染源。在卫运河上,最大的污染源是临清市的北大洼排污口,直接排污进河;德州市的废污水分别排入南运河和漳卫新河。据统计,卫运河、南运河、漳卫新河接纳工业废水1982.42万吨,详见表3-13 

三、19901991 

按照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统一部署,1991年漳卫南局对漳卫南运河河系所属的城镇入河排污口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入河口门数547个(包括支流入河口),其中山西省114个、河南省392个、河北省29个、山东省12个。按水质分,则为工业废水274个、生活污水256个、混合污水17个。入河排污口自流形式为523个,其中常年排放270个。调查的沿河县以上城镇共76个,其中,长治、新乡、安阳、焦作、鹤壁、临清、德州、涉县、辉县等县(市)的废水量占全河系的半数以上,尤其是豫北地区,其污水通过卫河干流下泄,对下游水质造成极大影响。 

1990年,漳卫南运河河系废水入河总量为6.87亿吨,4省废污水排放量如下:河南省4.41亿吨,占入河总量的64.3%,其中安阳市1.63亿吨、新乡市1.05亿吨、鹤壁市5081万吨、焦作市4215万吨,这4个城市的污水入河量占卫河总量的80%;河北省7190.01万吨,占入河总量的10.5%;山东省4329.83万吨,占入河总量的6.30%;山西省1.30亿吨,占入河总量的18.9%4省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详见表3-15 

四、19911992 

19911992年,漳卫南局进行水系内水源地污染源调查的城市有:长治、焦作、安阳、新乡、鹤壁、临清及德州,共7个市。此次调查主要考虑工业污染源及生活污染源对城市水源地水体影响。据统计,1990年排入7城市水源保护区域内的年废污水总量为3.52亿吨,其中工业废水3.00亿吨,占85.2%,生活污水0.52亿吨,占14.8%。这些废污水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源保护区,重点污染源的工业废水处理率仅在20%40%之间。 

进入水源保护区的废污水主要来自化工、造纸、煤炭、冶金、纺织、机械及食品等行业,主要污染物质有CODcr、挥发酚、氨氮、BOD5、硫化物、悬浮物等。污染源大多分布在市区、郊区及河流两岸,是对城市地表及地下水源产生直接或间接污染的因子,7城市污染源排放情况详见表3-17 

1996年漳卫河水系用水量统计表 

3-10单位:亿立方米 

 

 
     
     
     
     
  编辑:李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