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第三章 水资源Ⅱ
http://www.hwcc.gov.cn 时间:2015-06-08 16:56:42 来源:漳卫南运河网
打印
     

 

第四节 水质监测与评价 

漳卫南局水质监测与分析评价工作自1980年初展开,先后进行过河道、水库水质例行监测、引黄引岳输水水质监测、入河排污口监测及省界断面水体监测及分析评价。 

一、监测工作 

(一)监测站网 

由于河系内水质监测站网分布不均,各省、市水文部门开展水质监测时间又不一致,直至1982年,水质监测站网才基本形成。设站点76个,分为基本站、辅助站及专用站三类,分布在漳卫南运河河系的干流、支流及水库。漳卫南局所辖河道范围内布设的水质监测断面22个,控制河长821公里。1984年,水电部要求各省、市水利厅(局)及流域机构对水质监测站网规划进行重新调整,并颁布《水质监测规范》(SD127-84),以基本站、辅助站、专用站设点,同时要求在布设河系基本站时,应有12个能确定本河系自然本底值的水质站。经多方调查监测,确定安阳河珍珠泉为该河系自然本底站。19841985年,海委水资源保护办公室组织编制了海河流域水质监测站网规划,漳卫南运河河系也拟定了河系水质监测站网规划方案。此规划中,由于漳卫南运河河系污染严重,布站密度为海河流域内最大,平均每站控制面积512平方公里,共计布设水质站74处,详见表3-18 

1984年漳卫南运河河系水质监测站网分布情况表 

3-18 

 

随着工矿企业废污水排放量的加大,水质站网也在不断调整。1989年,漳卫南运河水系水质监测站增加到87处,比1984年新增站点13处。其中, 

基本站34处,占总数的39%;辅助站45处,占总数的52%;专用站8处,占总数的9%,详见表3-19 

1989年漳卫南运河河系水质监测站网分布情况表 

3-19 

 

截至1998年,漳卫南运河河系水质监测站总数为204个,其中河北省21个、山西省108个、山东省21个、河南省14个、漳卫南局40个。按各功能要求分,基本站86个,省界(包括边界)站29个,常规站22个,水源地站20个,入河排污口54个,取、退水站21个,水利工程站21个,详见表3-20 

1998年漳卫南运河河系水质监测站网分布情况表

                                                                                                             表3-20                                                                                                             

单位:个 

 

(二)监测项目与监测频率 

监测项目和监测频率,视水体功能而定。河流水质监测与水库不同,由于漳卫南运河为省界河流,跨省、市的水污染纠纷时有发生,为此,对漳卫南运河需要进行动态监测,以随时监控水污染事故的发生。 

198511日开始实施的《水质监测规范》(SD12784)中规定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类。 

1、必测项目 

必测项目共36项,其中包括天然水化学指标,如pH值、电导率、总碱度、碳酸根等;反映水体有机物污染的氧平衡关系指标,如BOD5CODcr、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等;反映水体中有毒物质污染指标,如挥发酚、氰化物、六价铬、汞、砷、铅、镉等,另外还有专用目的监测指标,如大肠杆菌和细菌指数均为水体卫生学指标。 

2、选测项目 

选测项目共10项,可视情况选定,不作统一要求。基本站测定全部必测项目,每月监测一次;辅助站测定水温、pH值、悬浮物、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总硬度、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CODcrBOD5、挥发酚、氰化物、砷、六价铬、汞、镉、铜、铅等19项,年监测612次;专用站视监测目的具体确定,监测项目分析方法按照水电部水文局主编的《水质分析方法》进行。 

漳卫南局的常规监测项目有26项:水温、pH值、硫酸根、总硬度、总碱度、氯化物、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CODcr、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砷、汞、铅、镉、锌、铜、铁、六价铬、挥发酚、氰化物、硫化物、总磷、悬浮物等,年监测46次。同时,不定期进行河流和水库的动态监测,以随时监控河流和水库水污染事故的发生,监测数据定期上报海委。各省、市承担的漳卫南运河河系水质监测工作,目前均依据《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实施。河系采用的常规监测项目为2036项不等,年监测频率大多为410次。部分水质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详见表3-21 

地表水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表 

3-21 

 

二、水质评价 

(一)河流水质评价 

1980年,按水质指标的河段代表值用分级方法和污径比方法评价,分析全河系总体污染状况。水质指标的河段代表值按水利部下达的《全国水系水质分级标准》,分为五级:一级,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渔业水质标准;二级,轻污染,符合地面水标准;三级,较重污染,符合农田灌溉用水标准;四级,重污染,不可利用;五级,严重污染,不可利用。 

1、分级方法评价 

以平均水质级别指数划分,漳卫南运河河系评价河长1789公里,其中,二级水质河长323公里,占总河长的18.0%,分布在漳河上游的部分支流、岳城水库以及漳河下游和漳卫新河;三级水质河长359公里,占20.1%,分布在漳河上游的部分支流及卫运河的临清至德州河段;四级水质河长670公里,占37.5%,分布在漳河漳泽水库及涉县河段、卫河支流及干流下游以及卫运河的馆陶至临清河段;五级水质河长437公里,占24.4%,集中分布在卫河中、上游。各干、支流的水质区域划分是:漳河上游为三级水区,观台以下为二级水区;卫河支流为四级水区,干流的上、中游为五级水区,下游为四级水区;卫运河、南运河均为四级转三级水区,漳卫新河基本属于二级水区。 

以有机污染和有害物质污染分析,水污染状况都较重,全河系无一级水,而不可利用的四、五级水质河长1107公里,占评价河长的61.9%。其中按有机污染分级,四、五级水质河长638公里,占评价河长的35.6%。按有毒物质分级,四、五级水质河长798公里,占评价河长的44.6%。详见表3-22 

1980年漳卫南运河河系平均水质状况污染河段统计表 

3-22 

 

注:另有一个河段为其它物质污染 

2、污径比方法评价 

以污径比(产污量与天然径流量之比)方法评价,按多年平均计算其比值分为5种水质: 

1)水质良好河段,属于无污染,集中分布在山西境内的漳河上游工业不发达山区河道; 

2)轻污染河段,水质随天然来水量而变化,枯水期污染严重,丰水期则水质好转,水体有年内变色现象,污染物质均有检出并有超标,主要在共渠刘庄闸以下河段; 

3)较重污染河段,水色混黄,水生物受到危害,主要分布清漳河的和顺至下交漳段、浊漳河的长子至漳泽水库段和石梁至合漳段; 

4)重污染河段,水体呈黑绿色,不可利用,鱼虾罕见,主要在卫河淇门至楚旺段和安阳河林县至安阳段; 

5)严重污染河段,水体黑、臭、翻泡、起沫,鱼虾绝迹,主要在清漳河涉县河段,卫河的焦作至淇门段和楚旺至徐万仓段、卫运河、南运河。 

3、阶段评价 

11981年,对漳卫南运河22个评价断面进行监测评价。其中,包括卫河淇门以下、漳河观台以下及岳城水库、卫运河、南运河四女寺至安陵、漳卫新河四女寺至沟店铺,安阳河珍珠泉及共渠刘庄闸等,评价河长821公里,有机污染一级水质河长119公里,二级水质河长236公里,三级水质河长286公里,超三级水质河长180公里,五毒污染(挥发酚、汞、六价铬、伸、氰化物)一级水质河长77公里,二级水质河长100公里,三级水质河长251公里,四级水质以上河长393公里。 

21982年,全河系评价河长984公里。由于该年洪水较大,水量充沛,以有毒污染和五项毒物污染来分析,只有占25%左右的河流水体污染程度较小,符合饮用、渔业用水标准,其余大部分河段水体受轻污染和较重污染,属二、三级水体,符合农灌用水标准。 

31985年,全河系水质评价选用37个断面,以《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3)为评价标准,选取pH、溶解氧、CODcr、挥发酚、氰化物、砷、汞、铬、铜、石油类、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共13项参数。评价结果,在全河系37个监测断面中,水质达二级的有5个,达三级的有3个,劣于三级的有29个。漳河20个监测断面中,二级水占20%,三级水占10%,劣于三级水占70%。污染比较严重的有浊漳西源的段柳断面,综合指数为248.01CODcr浓度高达114.92毫克/升,超过地面水第三级标准近19倍,浊漳南源的壁头断面,综合指数为18.34CODcr浓度为48.85毫克/升,浊漳干流的石梁断面,综合指数为10.18CODcr浓度为24.44毫克/升,其CODcr的浓度都超过地面水三级标准好几倍。各河段污染排列次序,以浊漳西源为重,稍次为浊漳南源的漳泽水库以上河段、浊漳干流。漳河的主要污染物为CODcr、氨氮;卫河及其支流布设了11个水质断面,除支流淇河将军墓断面为三级水外,其余断面均劣于三级水。卫河的水污染主要是有机污染造成的,其主要污染物是CODcr、氨氮、挥发酚。在11个监测断面中,CODcr劣于三级水的有9个;氨氮劣于三级水的有7个;挥发酚劣于三级水的有8个。此外,安阳河的小屯断面氰化物浓度是三级水标准的3.04倍,卫河干流汤阴五陵集断面的汞是三级水标准的1.8倍。卫河的主要污染源来自新乡、安阳等城市。卫运河3个监测断面水质都劣于三级,三者的CODcr均超标,而馆陶断面的溶解氧、挥发酚、氨氮及临清市塔湾断面的溶解氧也超过三级标准。三个断面水质以馆陶污染最严重,临清市塔湾次之,最轻的是四女寺闸。南运河、漳卫新河3个断面中,漳卫新河庆云闸断面水质是二级,漳卫新河曹村桥断面和南运河第三店断面水质均劣于三级,其超标项目均为COD 

4)根据漳卫南运河有机污染特点,选取3项主要污染物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等作为评价参数,以1982年、1985年、1990年和1997年各年度均值,对漳卫南运河主要干流水质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I-1999)。 

评价河段中,漳河观台至岳城水库段,代表岳城水库水源地上游及入库水质;卫河元村段,代表卫河下游及河南至河北省界水质;卫运河四女寺段,代表卫运河自净后的水质;南运河第三店段,代表南运河德州段及山东至河北省段水质;漳卫新河吴桥至辛集段,代表漳卫新河山东、河北边界及入海水质。 

总评价河长353.5公里,其中1982年污染河长91公里,占总评价河长的25.7%1985年污染河长279.5公里,占79.0%1990年污染河长174公里,占49.2%1997年污染河长达338.5公里,占95.8% 

资料显示:漳河观台由1982年的Ⅲ类水变为1997年的Ⅴ类水,主要超标物质为氨氮,来源为两岸面源污染及上游两岸污水下泄造成;岳城水库由于库区水体的自净能力,19821997年全是Ⅲ类水,三项污染物基本无变化;卫河元村由1982年的Ⅳ类水恶化为1997年的劣Ⅴ类水,三项污染物严重超标,主要原因是河南省境内的废污水排入所致;卫运河四女寺、南运河第三店和漳卫新河吴桥至辛集均由1982年的Ⅲ类水恶化为1997年的劣Ⅴ类水,三项污染物均超标,分别为卫河上游污水,山东临清、德州及河北馆陶等污染企业和城市排污所致。各河流水质评价和水质变化情况,详见表3-23 

19821997年漳卫南运河水质评价和变化情况表 

3-23 

 

(二)水源地水质评价 

19911992年对漳卫南运河水系重点城市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源地进行了调查,并依据1990年水质监测基础资料,对这些重点城市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源进行了水质评价。 

1、地表水水源地水质评价 

选择溶解氧、B0D5、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氰化物、铜、砷、汞、镉、铅、六价铬、非离子氨、石油类、大肠菌群等14项参数,按《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进行评价。单项及综合评价结果:5市中共有地表水水源地七处,其中安阳市水源地岳城水库、鹤壁市水源地淇河及德州市水源地岔河(引水)的水质符合Ⅱ~Ш类标准,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170.160.27,为清洁及尚清洁水体,可作为城市居民生活饮用水源;长治市水源地漳泽水库、安阳市水源地彰武水库、小南海水库、新乡市水源地人民胜利渠的引黄水水质为Ⅳ类标准,综合污染指数在0.470.72之间,水体受到轻度和中度污染,主要超标污染物质有高锰酸盐指数及氨氮。这部分水源必须经过处理后,方可供给城市居民生活饮用或直接作为工业用水。地表水水源地水质评价结果,详见表3-24 

1990年地表水水源地水质评价结果 

3-24 

 

2、地下水水源评价采用 

采用pH、氨氮、硝酸盐氮、挥发酚、氰化物、砷、汞、六价铬、总硬度、氟、铅、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等参数。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评价标准,将地下水分成五类,并计算综合评价指数,确定评价结果。 

长治市地下水供水水源以辛安泉为主,以一部分浅层、深层地下水自备井作补充。辛安泉为I类水,水质优良;浅层地下水V类,水质较差;深层地下水Ⅳ类,综合评价水质较好。 

焦作市地下水源为孔隙水、岩溶水及矿坑水,三种水源水质均较差,尤其细菌学指标严重超标。焦作市自来水供水系统大多取自岩溶水,水源经消毒后,可直接作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及工业用水。 

鹤壁市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单项评价均为V类,但综合评价水质尚好,仅细菌学指标超标,经消毒处理可作为饮用水源。 

新乡市地下水Ⅳ类,水质较差,一般不宜直接饮用,需进行除铁、锰等处理。 

安阳市珍珠泉及地下水均为Ⅳ类,但综合评价水质尚好,但局部污染严重,六价铬、酚等污染物已构成对城市用水的危害。 

临清市地下水Ⅳ类,水质较差,铁含量超标严重,城区范围内地面以下050米之间为淡水,水质矿化度在1.0/升左右,为工业及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50200米之间为中层咸水,矿化度一般在3.5/升左右,只可作为工业循环用水冷却水;300450米之间为该市取用深层水的主要水层,水质矿化度在0.8/升左右,水质较软,含氟量较高,可作为工业锅炉用水及针织品用水等。 

德州市浅层及深层地下水均为V类,水质极差,尤其是深井水氟化物超标严重,其含量高达2.713.97毫克/升,超过饮用水标准13倍,对人体健康危害严重,饮用时必须除氟处理。其次,浅层地下水硬度、氯化物、高锰酸盐指数及氨氮超标率占到83%,不宜饮用。地下水水源水质评价结果,详见表3-25 

1990七城市地下水水源水质评价结果表 

3-25 

 

(三)水库水质评价 

漳卫南运河水系大型水库有漳河上的漳泽、后湾、关河、岳城水库,卫河支流安阳河上的小南海和彰武水库等。它们除在防洪、灌溉、发电、养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外,还肩负着城市供水的任务,已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等重要水源地。因此,水库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供水城市及其下游人民的生命安危。 

1980年,评价参数共11项,按河流水质评价方法,对漳泽、后湾、关河、岳城水库及彰武水库等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水库水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机污染或五毒污染综合评价中,岳城水库属于二级水质,轻度污染,符合地面水标准;漳泽水库属于三级水质,符合农田灌溉用水标准;后湾、关河及彰武水库均属于四级水质,受到重污染,为不可利用。污染物主要是氨氮、挥发酚和汞等,详见表3-26 

1980年漳卫南运河河系水库水质评价 

3-26 

 

国家“六五”攻关项目380103课题对漳卫南运河水系五座大、中型水库19831985年水质进行了评价。评价参数在河流水质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总磷和总氮两项。用饮用、渔业、灌溉三种专业用水标准和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3)作为评价依据。结果表明,漳泽、后湾、关河、漳武及岳城水库,水体均符合农业灌溉标准,漳泽、关河、岳城水库三个水库水质较好,均为三级水质;后湾水库1983年水质较好,为三级水,而19841985年水质变差;彰武水库污染严重。以上各水库主要污染物物质为:COD、氨、氮和挥发酚,后湾、关河水库主要污染物还有汞。结果详见表3-27 

19831985年漳卫南运河河系大、中型水库水质评价 

3-27 

 

注:“× ”表示不符合标准 “√ 表示符合标准 

按照水利部的要求,在海委的统一组织下,漳卫南局对流域内各大型水库19961998年水质进行了评价,漳河四大水库1996年水质评价结果:除岳城水库为Ш类水外,漳泽、后湾、关河三水库均为Ⅳ类水,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按水库营养化程度评价,漳河、后湾水库贫—中营养化,关河、岳城水库为中—富营养化。详见表3-28 

1996年漳卫南运河大型水库水质评价成果表 

3-28  

 

通过对岳城水库19821996年水质状况评价,结果表明,岳城水库各断面水体均较稳定,各断面之间没有出现大的浓度梯度,除水库进口水质个别年份超《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Ш类标准外,库心水质均达到Ⅱ~Ш类标准,基本符合各种用途要求,详见表3-29 

岳城水库历年水质评价结果表 

3-29 

 

 
     
     
     
     
  编辑:李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