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水文、规划、科研教育Ⅰ
|
第一节 水文 一、水文站网 二、水文测验 三、水情工作 第二节 规划 一、1955~1957年 二、1964~1966年 三、1980~1996年 第三节 科研教育 一、科学研究 二、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三、职工教育 四、学术交流 第四章 水文·规划·科研教育 漳卫南运河流域是全国水文站网建立最早的流域之一。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设立大名雨量站。20世纪20年代水文测站发展较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流域有资料记载的水文站40处、水位站22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满足流域水利规划、防汛抗旱和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需要,水文站网建设迅速发展。到1991年,全流域共有水文站77处、水位站6处、雨量站287处、蒸发站15处。水文站网的建立和发展,为搜集和积累大量的水文资料提供了重要保障。 流域系统规划工作主要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制的。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必须从流域规划入手,采取治标治本结合,防洪排涝并重的方针,继续治理危害严重的河流,同时积极兴办农田水利,减免各种水旱灾害,保证农业生产的增长。”根据这一治水方针,在1955~1957年间,对海河流域各河系进行了全面勘察,编制了《海河流域规划(草案)》。1963年大洪水后,为提高河系防洪标准,又编制了《海河流域防洪规划(草案)》;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1980~1996年间,又编制了《海河流域综合规划》。在上述规划指导下,在漳卫南运河上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治理。 漳卫南局成立后,科研与职工教育有了发展,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科研与职工教育工作。科技队伍不断壮大,成果日益丰硕,1996年,漳卫南局共有各类专业人员532人,为1981年的4倍。 第一节 水文 一、水文站网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漳卫南运河系设立大名雨量站。1915年,设立南运河唐官屯水位站。1918年,在临清、杨柳青设立水文站,另在武城、故城、德县、桑园、东光、泊镇、捷地、沧县、青县、静海等设站。1919年,增设马厂、馆陶、汲县等站。1921年,又在上游干、支流增设新乡、上七垣、安阳、大赉店(淇河)、思德村(蜈蚣河)、刘全庄(沧河)等汛期站。1926年,在马厂减河小站曹鱼洼设水文站。1927年,起上游各站均已停测。1930年,增设泊镇、连镇、南馆陶、邵公庄、尖塜等7处水位站,至“七七事变”全部停测。1938年,恢复一部分测站,如临清、四女寺、杨柳青等站。1941年,设立漳河观台站。1949年前,全河系水文测站仅有观台、临清、德县、泊镇、捷地、马厂、杨柳青等7处;另有龙王庙、徐万仓、南馆陶、郑口、四女寺、桑园等6处水位站;有左权、襄垣等13处雨量站;有临清、杨柳青2处蒸发站。至1949年,漳卫南运河系有资料记载的水文站40处,水位站22处。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国家常规站 漳卫南运河系(即水文系统指的南运河水系)的各水文站由流域内各省、市水文部门根据流域内防汛和预报调度工作以及河系水文资料的需要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恢复原有测站外,大力发展新站,特别是50年代发展很快,60年代初在一些水库和引黄济卫河段增设了一些水文站,以后则变化不大,只是雨量站有所增加。漳卫南局1958年成立以来,每年根据工作需要,提请流域内各省、市水文部门向漳卫南局发报水、雨情。据1991年水文年鉴资料统计,全流域共有水位站6处、水文站77处、雨量站287处(常年站223处、汛期站64处)及蒸发站15处,其中向漳卫南局报汛的水文、雨量站共132处。岳城水库水文站是1960年由河北省设立的,1970年移交漳卫南局管理,成为漳卫南局所辖的惟一国家常规水文站。 2、漳卫南局内部水文站 60年代,漳卫南局根据防汛需要,在四女寺减河张大庄、庆云等地设立汛期流量站。 70年代至80年代初,十三局河道分局、漳卫南局相继接管了卫运河祝官屯枢纽及漳卫新河袁桥、吴桥、王营盘、庆云、辛集、前罗寨等6座拦河蓄水闸,并设立了闸管所。为及时掌握河道水情,搞好水量统一调度工作,这些闸管所和四女寺枢纽管理处作为漳卫南局内部水闸报汛站,按漳卫南局的要求进行水文观测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水雨情。 1981年、1982年两次引黄济津,因输水工作需要,又在卫运河祝官屯枢纽增设水文站,作为漳卫南局内部专用水文站。该站测报内容:雨量、闸上下游水位、闸门启闭状况、下泄流量。 1992年引黄入卫济冀开始以后,在黄河水入卫处前、入冀处前等处设置测流断面。1994年引黄穿卫枢纽建成以后,在穿卫枢纽左滩输水明渠上设置了长期测流断面。 3、水文自动遥测系统 (1)岳城水库水文自动遥测系统。为了更及时地掌握岳城水库以上流域的雨水情,做好入库洪水的实时预报及水库的防洪调度,按水利部要求,从1984年起在岳城水库及以上流域范围内建立了水文自动遥测系统。1984年12月至1985年7月,完成一期工程,共设置9个遥测站(3个水文站、2个水库站、4个雨量站)、1个中继站、1个中心站。这些站设置在距岳城水库直线距离50公里半径范围内,分布在晋、豫、冀三省境内的清、浊漳河两支流下游及漳河干流上。1989~1990年汛前,完成二期工程,共建17个遥测站、2个中继站。加上一期工程,共有25个遥测站、3个中继站、1个中心站。该工程建成后,控制了岳城水库以上的浊漳河石梁以下、清漳河及漳河干流之间的主要暴雨区,控制流域面积8450平方公里,占岳城水库以上流域面积的46.7%,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自动化遥测网。1999年,进行了第三期工程,对前两期工程进行了改、扩建,增设了浊漳河漳泽、后湾、关河三大水库至石梁区间的遥测站。总控制面积11758平方公里,占岳城水库以上流域面积的65%。该期工程共建10个遥测水文站、24个遥测雨量站、5个中继站、1个中心站。 遥测站的信息经中继站传输到岳城水库中心站,经中心站计算机处理后,在中心站服务器存储,从服务器发送到岳城水库局域网,并通过岳城水库至德州的微波干线发送至漳卫南局,再经计算机软件处理后,通过CHINAPIC发送至海委。 (2)岳城水库以下河道水文自动遥测系统。1995年12月,中日双方专家对拟建的水文站进行实地勘察。1996年1月,开始由日本专家和漳卫南局技术人员共同进行“中日技术合作漳卫南运河洪水预报系统遥测示范小区”设计,1997年5月建成,6月通过专家验收。该示范小区,共有5个遥测站,3个中继站、1个中心站。5个遥测站分别是漳河蔡小庄站、卫河元村站、卫运河南陶站、临清站、四女寺站,3个中继站分别是魏县中继站、馆陶中继站、临清中继站,1个中心站是德州漳卫南局中心站。 各遥测站的信息利用无线通讯传输到中继站(四女寺站的信息直接发送到中心站),各中继站再利用德州至岳城水库的微波干线传输到中心站,经中心站计算机处理后,通过局域网、广域网将水文信息发送到海委和漳卫南局。 该示范小区的建设,为漳卫南局及时掌握漳河、卫河、卫运河干流水情和汛期洪水调度、非汛期水量调度提供了及时的水文资料。[Page] (3)引黄穿卫枢纽水文遥测系统。1994年,漳卫南局在引黄穿卫枢纽左滩输水明渠上开始建设水文遥测系统。该系统由四川省水文局负责安装、调试,遥测水位计采用黄委生产的超声波水位遥测计,流量测验采用浙江省水文总站提供的超声波测速仪。水位、流速在测流断面测得后,利用四川省水文局生产的无线信号发射机发射至枢纽闸所主控台上,进行微机储存计算水量,并且可以随时发出指令,收取测流断面水位、流速信息。 二、水文测验 (一)测验项目 自1918年顺直水利委员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水文站测验项目主要有水位、流量、含沙量、降雨量、蒸发量五项。大部分控制站还有气象观测项目,包括气温、气压、温度、风向、风力、日照时数、天气状况等。水位站一般只观测水位,有的水位站还兼测含沙量、降雨量、蒸发量、气温等项目。雨量站一般只观测降雨量和记载雨、雪、雹等降水物和降水历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文测验项目不断完善,主要有水位、水温、冰凌、地下水位、流量、含沙量、降水量、蒸发量、泥沙颗粒分析、水化学、水质监测分析等。从50年代末起,水文站的气象观测项目,因观测场地和仪器设备都不符合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因而陆续撤消。 (二)测验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水文测验技术和方法一般仍沿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做法。1955年,水利部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水文测验技术和方法的标准性文件——《水文测站暂行规范》。20世纪60年代制定了《水文测验试行规范》,1975年编写了《水文测验手册》(以下简称手册),1993年颁布了《河流流量测验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这些《规范》、《手册》明确了测站的目的和任务、观测项目、测次和观测要求,使水文测站的工作逐步走向了规范化。 1、水位观测 本流域的水位观测资料大部分以大沽基面为水准基面,个别测站用假定基面。大沽基面是1902年海河工程局以天津大沽口北炮台处的平均低潮位即平均海平面下1.301米为零点。 水位观测的时间和次数,平水期每日8时、20时(北京时间),洪水时每1~6小时观测1次,洪水暴涨暴落时根据情况增加测次,以测得完整的洪水水位变化过程及其数据。 水位观测设备,以木制的水尺为主。60年代,逐步安装自记水位计,一般采用浮子式日记自记水位计,有报汛任务的许多测站采用电传自记水位计。水尺高程零点,每年汛期前、后各测定1次。与水位同时目测的附属项目,包括风向、风力、水面起伏度、流向、冰情、水生植物状况,以及对河湖水情发生影响的各种现象。90年代开始,超声波水位计逐步得到了推广。临清引黄穿卫立交左滩明渠上的水位观测,就运用了此技术。1997年建成的中日合作“漳卫南运河洪水预报系统遥测示范小区”中,在干流的5个遥测站使用了日本产的压力式水位计。 2、流量测验 (1)流速仪测流。《规范》、《手册》中对测速、测深垂线的布设、垂线上测速点的位置和测速历时等都作了明确详细的规定。还规定在不同的时期不同要求的情况下,可分别采用精测法、常规法和简测法。为了提高流速仪测流的幅度,60年代开始逐渐配备了载人测流缆车,修建了流速仪缆道等测流设施。 (2)水面浮标测流。浮标法测流的精度低于流速仪法。虽然精度较低,鉴于山区洪水暴涨暴落,持续时间短,流速接近和超过流速仪使用范围,对于山区站来说,浮标法仍是一种简捷有效的测流方法。 (3)比降面积法测流。漳卫南运河流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的水文站,在设站时一般都设有比降水尺。在用流速仪法或浮标法测流的同时观测比降水位,以推求河床糙率。在洪 水期如果无法用流速仪或浮标测流时,就观测比降水位,用以估算流量延长高水位时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4)水工建筑物测流。这是利用已建的泄水建筑物测流。50年代中期,九宣河、捷地闸、60年代的四女寺节制闸等已有设在泄水闸涵部位的测站,都对泄水建筑物进行了流量系数现场率定,取得了较稳定的流量系数关系,建立了以闸门开启孔数、开度为参数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可十分简捷地查算出流量。 3、降水量观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期,降水量仍沿用马口铁制作的旧式标准雨量筒进行观测,用特制的木质量雨尺测量,根据量雨尺浸湿的痕迹读出降雨量的数值。50年代逐渐改用气象部门统一使用的口径20厘米的雨量器。该器器口装有铜质刃口,使承雨器器口的面积比较准确且不易变形,内部是玻璃储水瓶,用配套的雨量杯进行测量。60年代后,大部分水文站配备了虹吸式自记雨量计,并逐步在有报汛任务的委托雨量站配备使用。 降水量观测的日分界,50年代曾变动过几次。1953年以前为每日9时,1954年改为每日19时。从1956年起,改为每日8时。 (三)非常洪水测验 非常洪水的测验是一项极为困难的工作。洪水越大,测验越困难,资料的价值越可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流域内极少有特大洪水的实测资料,绝大部分是事后调查估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文职工克服了重重困难,实测到了许多十分有价值的水文资料。 1、水位观测 无论洪水多么凶猛,观测工作多么困难,绝大部分测站都能观测到特大洪水水位变化的全过程。1963年,漳河匡门口,天桥断水文站职工曾用水准仪在风雨交加的夜间坚持测量水位,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2、流量测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流域内测站均没有测洪水用的过河设备,一般只有低缆和小船,或利用桥梁手提流速仪操作,根本不能进行特大洪水的流量测验,只能采用比降法或中泓浮标估测。 50年代和60年代初,虽然架设了一些测洪过河设备,但因其标准低,一遇特大洪水,几乎全被冲毁。但广大水文职工,靠强烈的责任心,千方百计,克服种种困难,抢测洪水流量,取得了宝贵的资料。如,1963年清漳河蔡家庄水文站职工,在测验设备冲垮的情况下,坚持三天三夜在断面附近的公路桥上抢测洪水。当波浪拍过桥面,他们仍冒着大雨,站在水中与洪水搏斗。卫河北善村水文站的职工,在8月4日晨,风雨交加,河水猛涨,浪头有1米多高,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们抢渡急流挂缆,测得水位刚漫滩时的满槽流量637立方米每秒,这是设站以来流速仪测得的最高记录。此后,主槽改用浮标法测流,滩地则划船则划船用流速仪测流。10日测得洪峰流量为1580立方米每秒。9日,水位接近大堤堤顶,测站上下游堤防多处出现决口,北善村水文站四面是水,成为水中的孤岛。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他们从主槽边退到大堤边坚持测报。16日,他们用竹床等物料,在离大堤半公里多远的主槽边水深1米多的滩地上搭起了汛棚,架设过河缆,恢复用测站流速仪测流。 岳城城水库坝下站是漳河的重要控制站。1963年在离大坝7公里的上七垣,利用高架均匀浮标投放器,测得流量3500立方米每秒。1968年在坝下建设了过河测流缆道,塔高27~32米,塔距600米,跨度较大。以后未再遇到大洪水,加之设备老化,更新改造不及时,技术培训跟不上,目前仅能用流速仪测得500立方米每秒左右的流量,洪水稍大,则需要到10多公里远的107国道公路桥上用流速仪实测。本流域其它主要控制站,20世纪60~70年代也都架设了过河缆道测流设施,但也只能实测主槽流量。除临清水文站过河缆道标准较高外,其它各站遇大洪水,测流难度很大。1996年大洪水时,南陶、四女寺减河闸下水文站,均发生了主过河索断裂,测船被冲没、人员致伤的事故。 (四)水文调查 水文调查是水文测验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搜集水文资料的重要环节。由于基本水文站网定位观测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水文计算的要求,就需要通过水文调查来弥补水文站网定位观测资料的不足,以满足工程规划设计和水文研究的需求。 1、历史洪水调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流域内实测的洪水资料年限短,站点少,不能满足水文计算、工程设计的要求,1953~1979年,有关部门对各河系进行过普遍的洪水调查工作,重要河段,不同单位还做过多次反复调查,取得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洪水成果。1981~1983年,各单位调查的洪水资料经过整编、汇编,并先后通过了全国“洪水资料审编验收协作小组”的验收,并相继刊印、出版。经考证,本流域最早的洪水年份是1482年,即浊漳河南支长子县高河村洪水。最大的洪水是漳河观台上游1.5公里东艾口洪痕,计算出相应的洪峰流量为19000~20700立方米每秒,该洪水在岳城水库设计洪峰频率曲线上相当于500~700年一遇,该成果是1978年,十三局设计院在北京院、海河院多次洪水调查的基础上,再次组织的漳河历史洪水的综合调查中发现的。 2、“63·8”洪水调查 1963年8月上旬,海河流域南系发生了有水文记录以来的特大暴雨洪水。由于洪水过大,不少水文站的测验设施被冲毁或在测流断面上、下游发生漫溢、决口,使部分水文测站未测到最大洪峰流量。因此,为弥补在特大暴雨洪水中所缺测的最大洪峰流量或漏测的部分流量,以算清这次洪水的总来水量,水利部组织了这次“63·8”洪水专项调查。 1963年9月,在水电部水文局的领导下,冀、豫、鲁三省水利部门及部属北京院、水科院等单位会同漳卫南局,组成漳卫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三个河系洪水调查组,对海河流域“63·8”洪水进行调查。1964年12月,水电部水文局刊印出《海河流域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水系1963年8月洪水调查报告》。这个报告对后来海河流域南系诸河的规划治理和防汛工作,提供了详实的数据。 3、“96·8”洪水后的考证 “96·8”洪水后,海委水文处组织力量,对漳河观台洪峰流量进行过详细地考证。 三、水情工作 (一)水文情报 1、水情站网 水情站网的布设,尽量利用原有的基本水文站、专用水文站和气象站网,考虑电信条件,全面掌握雨情、水情。以水库、河道控制站为中心,按照水量的要求布设水情站,以利满足掌握水情及预报的要求。 2、报汛手段 20世纪50年代起,各水情站主要是利用当地邮电局拍报水情电报,60年代开始,在大型水库(岳城)和河道重要控制站(卫河淇门、北善村、卫运河称勾湾等)设立专用电台,拍报水情电报。漳卫南局为了提高时效,开始由邮电局通过电话传电报。60年代开始,租用了电传机。1989年,利用微机接收、翻译、储存、分类和检索水情电报。由于大部分测站分布在农村,农话线路存在诸多问题,加之原有通讯方式落后,水情电报尽管属特急电报,但时效仍然较差,1个小时之内到达者只占少数,不少电报需要过2~3小时,甚至4个小时以上才能到达德州,遇恶劣天气,还会发生缺报现象。90年代以后,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国家公用数据网开通,水情电报的传递改由各省水文主管部门汇总后,利用数据网进行省际间传递,时效才得到显著提高。1996年大水时,水情电报一般1小时左右即可到达德州。岳城水库水文站每年按流域内各省、市提请的报汛任务书,通过邮电部门向漳卫南局和各省、市有关单位发送水情电报。汛期在岳城水库还设立专用电台,直接向漳卫南局机关和海委报汛。漳卫南局内部各水闸报汛站,通过通讯专线或公用电话网,用电话向有关部门报告水情。 (二)预报 1、概况 水文预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文部门新开展的一项工作。1951年水利部水文局介绍了国外若干的水文预报方法后,1953年河北省水文总站开始试做南运河等河系部分河段的预报,1954年河南省开始试编洪水预报图表。 1958年4月,水利部水文局在北京召开全国水文预报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强研究,全面服务,洪水枯水并重,大中小河结合,数量质量兼顾”的预报工作方针。1959年1月10~20日,水电部在郑州召开全国水文工作会议,提出水文预报要“全面服务,加强研究,洪水枯水并重,大中小结合,预报下放,达到人人会预报,站站会预报”的方针。1959年1月14日至2月4日,临清水文站和气候站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水情研究组共同协作,发布了卫运河段4次凌汛预报。 1965年以前,漳卫南局防汛部门利用各省编制的洪水预报图表,进行汛期各河洪水预报,为防汛工作提供水情参考数据。1965年2月下旬至5月底,漳卫南局在水利部水文局的协助下组织河南、河北、山东三省和岳城水库管理处等有关单位,分别在河南省安阳市和山东省德州市修订了南运河水系主要河库洪水预报图表。1965年10月,水利部水文局召开水情拍报标准座谈会,将漳卫南运河洪水预报方案编制工作总结转发到全国,作为各地进行这类工作的参考。1976年10月至1977年2月,十三局河道分局在水利部水调中心协助下组织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省、天津市及十三局设计院等有关单位在德州第二次修订了南运河水系洪水预报图表。1983年汛前,海委水文处组织漳卫南局有关人员完成了“漳卫河简易洪水预报方案”。1989~1992年,海委组织全流域各省市进行“海河流域实用水文预报方案汇编”(按河系编制,共四部分)工作,其中第四部分《漳卫南运河实用水文预报方案汇编》的绝大部分由漳卫南局完成。海委组织编制的《海河流域实用水文预报方案汇编》(1~4部分)于1994年获海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5年以前,漳卫南局通过手工方法按编制的方案进行作业预报。1985年,开始利用PC—1500计算机进行作业预报尝试,1989年开始利用微机进行水文情报的收集、整理和作业预报,从而减轻了预报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工作中的差错,缩短了预报时间,增长了预见期。 2、预报方法 (1)上下游相关预报。河道上下游断面相应水位(流量)预报,主要着眼于天然洪水波演进的特点,分析影响上下游水位(流量)关系的各种因素(如不同峰型、河道底水高低、干支流洪水顶托等),分别编制出不同条件下相应水位(流量)预报图,并在作业预报中与现实校正法相配合,卫河干流、卫运河以下各站,目前仍广泛使用着。 (2)降雨产流汇流预报。漳卫南运河流域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气候条件比较特殊,洪水资料不多,特别是大洪水资料太少,编制预报方案难度较大。 20世纪60年代,本流域广泛采用降雨径流经验相关法进行降雨预报,参数有前期影响雨量、降雨历时,起涨流量等。之后,随着国内外预报技术的提高而引进许多新方法,诸如1972年,引进蓄满产流法及其降雨径流关系的曲线和计算模式。80年代进行日本水箱(多层)模型,试作匡门口、新村站洪水过程预报。1996年与日方专家合作,编制岳城水库以上“预报选择系统”,它是补充单一模型的结构境界和在每场洪水都有变化的径流特征变化的模型,是用众多模型及参数,进行数次预报计算后,选择与实测值误差最小的洪水过程预报,是更加完善单一模型反馈方法的概念,是在运用洪水开始之后也能边追加新的参数、边掌握系统本身的方法。坡面汇流预报,较多地采用单位线或变动等流时线。 由于本流域的自然地理、气候特性特殊,加上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大洪水资料有限,几次预报方案汇编,都曾请教过国内知名预报专家,尽可能多地运用最新成果编制预报方案,虽然当时方案合格率尚可,但在未来的作业预报时,仍难以达到理想的水平,有待结合当时的变化了实际情况,加以经验修正,这也是本流域降雨径流预报的难点。 (3)河道汇流计算。在河道洪水流量演算中,广泛采用马斯京根法或河道汇流系数法。1996年开始的中日技术合作,开展了岳城水库至四女寺区间的基于蓄留函数法的水池模型,也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 2、预报服务 (1)1963年恩县洼滞洪。 1963年8月2~8日,漳卫南运河上游漳、卫河流域发生大暴雨,卫运河临清水文站于11日、14日分别出现2010立方米每秒和254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为确保下游津浦铁路和天津市安全,上级决定于13日在四女寺附近破堤向恩县洼分洪。分洪后,洼内水量剧增到4亿立方米,洪水水位与陈公堤齐平,汛情十分紧急。济南军区急调解放军两个师兵力与当地民工共同抢修陈公堤。当时,各级防汛部门急需了解洼内洪水究竟涨多高和持续时间有多长。在这紧要关头,山东省水文总站会同德州地区水文分站,于22日及时发布了恩县洼滞洪区最高水位及回落时间预报:“预计8月25日恩县洼最高洪水位将达到25.90~26.00米,并于27日开始回落。”这就为抗洪抢险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争得了主动权。25日20时实测最高水位25.93米,28日后水位开始回落,预报与实际基本相符。 (2)1982年的预报调度。1982年漳卫南运河的洪水是1963年洪水以来20年中的最大洪水。汛期降水卫河偏多49%,漳河偏多34%。漳卫南局及时分析雨情、水情,认真作业预报,全面分析全河系的河道水量变化情况,在征得海委和水电部同意后,采取“卫河洪水充分利用河道下泄、岳城水库边蓄边泄,必要时关闸,以便与卫河错峰”的措施,使卫运河南陶站洪峰流量仅1260立方米每秒,洪水在卫运河基本未上滩。这样的预报调度,避免使用长虹渠、白寺坡滞洪区,减少淹地20多万亩,卫运河洪水不上滩又少淹地20多万亩,岳城水库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泄蓄兼顾,化害为利,既缩小了下游河道的灾情,又使水库9月底蓄水量达6.85亿立方米,达到了正常情况下的最大兴利库容,为当年冬天的引黄引岳济津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3)1996年的预报服务。 1996年洪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仅次于1963年特大洪水的又一次大洪水。漳卫南局尽管受当时通讯条件的限制,在观台出现洪峰信息已到而雨量站大部分信息未到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尽可能利用已收到的水文遥测站信息代替缺测信息,首先做出入库洪量将大大超过限泄500立方米每秒的3年一遇的预报,果断地报请海委将岳城水库泄流加大到1500立方米每秒。漳河、卫河洪水在卫运河汇流后,卫运河洪水急剧上涨,而南陶站测流过河索断裂,在测得1700立方米每秒后不再报流量,给中下游防洪预报调度带来很大的困难,漳卫南局及时利用该站水位和历史资料,推算流量过程,继续中下游各站的流量过程预报。卫运河洪水上滩后,流速大大减缓,该局又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修正预报,提前一周预报出洪峰入海时间为8月16日(农历七月初三),恰逢此时海潮为天文大潮日,漳卫南局在给地方各级防指发布此信息时,特别注明了此情况,以引起各级防汛抢险人员的注意。1996年防洪斗争的胜利,预报调度功不可没。 |
||
编辑:李宏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