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第二章 水系的形成与变迁Ⅱ
http://www.hwcc.gov.cn 时间:2015-06-09 09:59:59 来源:漳卫南运河网
打印
     

 

第三节 卫河 

一、河道变迁 

二、支流 

卫河支流繁多,主要有:大沙河、淇河、汤河、安阳河等。 

(一)大沙河 

大沙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流经河南省博爱、焦作、武陟、获嘉、辉县,经新乡县西永康北入共产主义渠,全长115.5公里,流域面积2688平方公里,其中山西省716平方公里,河南省1972平方公里。 

大沙河属山洪河道。由于山洪暴发,冲带沙石,沁河多次决口,形成石河,故得名大沙河。大沙河左岸承泄太行山区洪水、右岸承接沁河以北平原涝水。 

大沙河,坡陡、流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无固定河槽,沿河灾害频繁,据史料记载,清同治年间沁河决口6次。民国期间多次决口,特别是1947年,国民党为阻止解放军,扒开沁河大樊口堤,淹地38万亩,53个村庄受灾,5.7万人无家可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有修武、武陟两县在距河心400米处筑堤防洪;1955年、1959年新乡地区水利局又扩挖行洪断面;1964年、1978年又进行扩挖并兴建桥、涵、闸等工程,除涝标准210年一遇,现防洪标准达20年一遇,最大行洪流量可达9801260立方米每秒。 

(二)淇河 

《水经注》载:“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即今河南省林州市境内。《续行水金鉴》载“淇水上源出山西省平顺县南陵川,……”。1997年河南省豫北水利工程管理局编纂的《卫河防洪预案》载:“淇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方脑岭,流经陵川、辉县、林州、鹤壁、淇县、浚县,于淇门注入卫河。” 

淇河属山区河道,比降在1:1001:200之间,流域面积为2142平方公里,河长160公里,主要支流有淅河。上游为山区,河水顺山峡而下,河道弯曲,比降大,流速快,水冲卵石阵阵有响,因此人们也叫它响石河。淇河石河岸以下筑有堤防,石河岸至淇门段河道长27公里,其中左岸堤防22.7公里,右岸堤防20.4公里,一般左堤高出右堤0.5米左右,以确保左堤为原则。河道安全泄量为700立方米每秒。当淇县阎村流量超过800立方米每秒时,即自然分洪(阎村附近约500米无堤防)进入良相坡。左岸枋城附近设有300米的口门标志,是扒口分淇河洪水入共渠西滞洪区上片的位置。 

(三)汤河 

《水经注》载“荡水出河内荡阴县西山东,荡水出县西石尚山,……。”并注解“石尚山即牟山”。河南省豫北水利工程管理局1997年编纂的《卫河防洪预案》载:“汤河发源于鹤壁市孙圣沟,流经汤阴、安阳,在内黄县西元村汇入卫河。”汤水本名荡水,唐贞观初以水微温改曰汤水。 

汤河全长73.3公里,流城面积1287平方公里。其中流经内黄县段又叫牤牛河。汤河西临淇河,南接卫河,东北以安阳河为界,地势西高东低,京广铁路贯穿其中。铁路以西基本上属山丘地区,面积约620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48%;铁路以东,除火龙岗环绕其东南界外,基本属平原地区,面积约650平方公里。较大支流左岸有羑河(流域面积516平方公里)在四伏厂汇入,右岸有永通河(流域面积353平方公里)在双石桥汇入。流域内,有伏通坡、万亩坡、基店坡、方庄坡、广润坡等洼地。 

汤河在铁路以西无堤防,铁路以东右岸有堤防,左岸于周流东开始有堤防。左堤顶宽2.0米,右岸顶宽23米,堤高2 2.5米。汛期,当洪水满槽后,在周流以西向北自然漫溢入广润坡滞洪区。汤河双石桥左岸留有导洪口门,1956年、1963年均在此扒口,洪水直入广润坡。目前,干流排洪能力为150立方米每秒。 

(四)安阳河 

 安阳河亦称洹河、洹水。《水经注》载:“洹水出洹山,山在长子县也。”《辞海》(1999年版)载:“洹水源出林州市隆虑山。”《畿辅安澜志》载:“安阳河一名洹河源出林县洹山。”1997年河南省豫北水利工程管理局编纂的《卫河防洪预案》(初稿)载:“安阳河发源于林州市的黄花寺。” 

安阳河,西接太行山麓,南接淇、汤两河,北界漳河,东西横贯林州市、安阳县,全长约164公里,流域面积为192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70%。河道上游谷深沟宽,坡降陡,洪水汇流快而猛。中下游坡降渐缓,河槽狭小,泄水不畅,易决口、漫溢。左岸铁路以西系山区,支流有粉红江、天喜河等,右岸水冶镇以东地势平坦,为历史悠久的万金灌区,铁路以东地势低洼。下游有崔家桥滞洪区。 

安阳河在高平出山后,折向东流经孝民屯,于安阳市与京广铁路相交,又经柴村、冯宿、豆公,于内黄县李大晁汇入卫河。孝民屯以上洪水不出槽,历年无水灾发生;孝民屯以下河槽逐渐变浅而窄,比降由陡变缓,两岸始有堤防。左堤向下至柴村中断,至豆公复见,直至入卫处堤防较为完整。右堤较坚固,自安阳市至冯宿堤防由小变大,顶宽2.0米左右,高1.53.0米左右(蔡村以东较高);冯宿至豆公有小堤,豆公以下堤顶宽24米。 

安阳河至柴村附近泄量超过250立方米每秒时,河槽即不能容纳,洪水则向北漫溢,入崔家桥滞洪区。1963年洪水,安阳站最大流量1150立方米每秒,两岸分别在曹马、柴村、杨家集、永和、伏恩、豆公等47处决口,冯宿以下断续漫溢,崔家桥滞洪区滞洪。 

三、排水沟 

(一)孟姜女河 

孟姜女河兴起于战国时代。它是一条排泄武陟、获嘉、新乡、汲县、古阳堤以北坡洼洪水的自然河道,也是历代黄、沁两河易决,洪水夺卫的河道。清代以前,称此河为“沁河故道”。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新乡县呈请河南省,照会汲、延两县开挖此河时,才以民间故事:“秦时孟姜女从陕西到山海关万里寻夫,哭经此地”而定名孟姜女河。 

1930年京汉铁路的修建,特别是1950年人民胜利渠的兴建,把起源武陟木栾店,流至新乡县东营村的孟姜女河分成东、西两支,即:总干渠以西称西孟姜女河,以东称东孟姜女河。 

 1、东孟姜女河 

起自新乡县郎公庙小河村北东三干渡槽,中经延津小店至汲县城关入卫河,长33.8公里,流域面积383.8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河是排除内涝积水和引黄的主要退水渠道。从1952年至1956年曾五次清淤治理,按10年一遇除涝标准扩宽加深,口宽达3540米,河底宽67米。 

2、西孟姜女河 

 源出武陟县乔庙乡陈堤村,经获嘉、新乡县,由新乡县北关入卫河,长45.5公里,流域面积320平方公里。该河是季节性河流,冬春干枯,夏季雨期一片汪洋,它是沿河各县的主要排涝河道。 

1958年共渠的开挖,于获嘉县程操村将西孟姜女河截为两段,上段入共渠改称武陟二干排渠,下段自程操村至新乡市西高村入卫河,仍称西孟姜女河,长29.4公里,底宽28米,深34米不等,比降约1:3000,可排192平方公里的涝水,排涝标准5年一遇,除涝流量为43立方米每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西孟姜女河故道自路庄以下,河床宽阔,岸垂扬柳,甚宜游玩,随着新乡市城市发展和市政建设的需要,1978年城建部门将其连同环城河均复盖为地下河,上面建成公园和住宅区,东西留一通道命名为“孟姜女路”。 

(二)长虹渠 

长虹渠以前亦称新镇坡渠,南起卫辉市徐家堤,向东入浚县境,北至滑县道口西泄水闸入卫河,跨卫辉市、浚县和滑县。全长42.3公里,在柳围坡内为23公里,流域面积350平方公里。 

清乾隆及光绪年间,进行过疏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4月至5月,河南省组织浚、滑、延、汲四县民工扩挖长虹渠,并开柳围坡相通。1955年、1956年特别是1963年大水后,进行了治理,1964年河南省新乡与安阳两专区达成以下协议:长虹渠按3年一遇标准治理,设计流量为26立方米每秒。现在它是卫河中游坡洼长虹渠滞洪区的主要排水渠。 

(三)浚内沟 

 浚内沟自浚县大伾山以北,流经浚、内黄两县于内黄县大刘村西入卫,全长26公里,排水面积212平方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1952年、1956年两次疏浚,最大排水能力达17.3立方米每秒;1963年大水后,1964年、1971年、1982年又多次疏浚,目前排水能力达54.3立方米每秒,最大行洪流量达158.6立方米每秒。浚内沟入卫河处无控制工程,其豁口宽约800米,小滩坡滞洪后可通过浚内沟相机向卫河泄洪。 

(四)硝河 

《畿辅安澜志》载:“硝河在清丰县东南十八里,水流无源,盈涸不时,两岸产硝,因名。”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其中内黄县约占400平方公里,干流自赵王至留固长34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疏浚,并在入卫处建有留固闸一座,共6孔。目前,硝河5年一遇排涝流量为45立方米每秒。  

此外,排入卫河的沟渠还有志节沟、八里沟、赵王沟、红卫沟、故城沟、杏圆沟、岳飞河等。 

四、古代堤防 

(一)古阳堤 

古阳堤起自武陟县木栾店,经获嘉、新乡、延津、汲县、浚县,终至于滑县的古黄河大堤,它兴起于春秋,形成于战国时代,统一完臻于秦,具有相当规模于汉,遗迹至今犹存。万历《卫辉府志》和清《一统志》把该堤直记为“汉堤”,并记载说:“汉堤,金、河平军节度使奥敦复修,以障黄河。”《河南通志》及1983年出版的《黄河史志资料》称“太行堤”。当地统称“古阳堤”。其名称之由来,是按兴起的时间而定,汉堤是指汉朝时期所筑的堤;太行堤是处在太行山前的黄河大堤和古阳堤即古黄河的北堤,按它所处的位置而定名。 

(二)禹堤 

禹堤系古防水堤,自浚县城东至濮阳,确址不详。据史籍载,为尧舜命鲧治水所筑,夏禹续修,故名禹堤。宋李垂著《导河书》载:“曹公所在开运渠东北有伯禹堤,盖鲧所留也,而禹修之,世遂曰禹堤。”明《一统志》载:“鲧堤在开州城(今濮阳)西十一里,自浚县入界。”明嘉靖《浚县志》载:鲧堤在浚县城东,相传禹治水于此。 

(三)金堤 

汉代时泛指黄河堤。贾让《治河策》中上策载:“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此处所说金堤,是指当时魏郡(辖今河北省大名、磁县、涉县、武安、临漳、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省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省冠县等县)境内的黄河北堤。就是说,贾让要在遮害亭(今河南省滑县西南)一带筑堤,使河水北去,穿过魏郡中部,然后东北入海。 

(四)傅庄堤 

古名十里铺堤、亭子坡堤、鲍公堤,俗称小堤,位于浚县境中部卫河西。南起城关乡傅庄村南,北至屯子乡候胡寨村东北,全长10公里,一般堤高2.5米,堤顶宽3米。其作用是阻拦白寺坡洪水向东泛滥,保护浚县城镇、城关、屯子乡29个村3.6万亩土地免受水淹。 

傅庄堤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明万历《浚县志》载:“十里铺堤,南起长寿村,北至候胡寨,长十余里。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知县陆光祖筑。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董世彦再筑。”“明万历五年(1577年),亭子坡堤,南自傅家庄,北接十里铺,长十里,知县任养心筑。二堤成,障田四百顷,诚为民利之大者。”清乾隆五年(1740年),知县鲍志周复修二堤,故称“鲍公堤”。 

(五)陈公堤  

北宋初年,黄河又夺海河水系入海,其下游分为北流与东流两支。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黄河东支在滑州(今滑县)决口。天禧四年(1020年),滑州知州陈尧佐受命“造木龙以杀水怒”修长堤,后人称“陈公堤”①。堤防大体经今馆陶往临清、夏津、武城至德州南,向东北方,沿黄河北岸至渤海。后历代皆有记载,现仅存武城县境内23公里,其余已难寻旧貌。 

第四节 卫运河河道变迁  

卫运河与上游的卫河、下游的南运河曾统称卫河。它是由古代清河、屯氏河、白沟、永济渠演变而来的,并且与黄河的变迁有密切关系。《畿辅安澜志》载:“卫河,古清、淇二水所导也,汉为白沟,亦曰宿胥渎,隋为永济渠,宋元曰御河,明曰卫河。”卫运河的名字出现在漳河1942年於馆陶入卫后,据查,194631日,解放区冀南卫运河河务局成立,是最早使用卫运河名称的单位。 

卫运河在战国时称为清河或清水。《水经注》载:“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今河南省辉县白鹿山东),”“其水沥涧飞流,清冷洞观,谓之清水矣。”“东北过获嘉县北,又东过汲县北,又东入于河。”“东过内黄县南,又东北过馆陶县北(即临清,古城在河北馆陶县清阳城)”,“又东北过广宗县东(在今河北省威县东),又东北过武城西,又北过广川县东(今山东省德州市附近),又东北过东光县西”。 

汉代称屯氏河,曾是黄河故道。《辞海》(1999年版)载:“屯氏河,黄河下游故道之一。西汉元封后,黄河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流至章武(今河北黄骅市西北)入海”。“隋炀帝时开永济渠,其今在山东境内一段,一部分是利用屯氏河故道修浚而成。”山东师范大学安作璋教授在1986年给临西县水利局徐登阶信中称“据有关资料,现在的卫运河自临清经武城至故城一段,应即是利用屯氏河的河道。” 

卫运河在东汉末年称白沟。《辞海》(1999年版)载:“原为大河(即黄河)故道,在今河南浚县西,由宛水分部分淇水为源,东北流下接内黄以下古河。水流微弱。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将进攻袁尚,在淇水入黄河处下大枋木为堰,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此后上起枋堰,下至今河北威县以南的清河,皆被称为白沟,成为河北地区的水运干道,至隋炀帝后才为永济渠所代替。” 

卫运河在隋唐时期为永济渠的一段。卫运河在宋元时称御河。《辞海》(1999年版)载:“宋元时代所谓‘御河’专指今河南、河北境内的卫河,即隋所开永济渠的一部分。” 

元代开凿京杭大运河,其中会通河在临清入卫河,当时将会通河称漕河,将御河称卫河(图2-10)。明代仍沿用这一称谓。  

 

2-10  元代南北运河示意图 

清代将临清至天津一段称南运河,临清以上称卫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8年修建四女寺枢纽,将徐万仓至四女寺一段,称卫运河至今。  

第五节  南运河 

一、河道变迁 

南运河是隋代永济渠的下游段、元代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迁与卫河、卫运河类同,是经过人工开挖的蜿蜒性河道,呈半地上河。 

二、南运河上的减河 

(一)四女寺减河 

四女寺,位于德州西南约12公里,属山东省武城县,又名四女树。四女寺减河挑挖于明永乐十年(1412),最初的减河口在德州西北,自减河上口到旧黄河仅12里,5里旧有沟渠,5里系古路,2里系平地,因此开挖并不困难。开挖后的减河洪水泄入老黄河故道,东北流经吴桥(今县东南)、宁津、乐陵、庆云(今县北)、海丰(今无棣),自大沽河口入海。长227.5公里。 

四女寺减河的下段大致是利用了当时的鬲津河(老黄河),《辞海》(1999 版)载:鬲津为“《尚书·禹贡》谓古黄河下游‘北播为九河’,据《尔雅·释水》及《汉书·沟洫志》,九河中最南一条即鬲津,故道在西汉鬲县(今山东平原西北)附近,东流入海,但在西汉时即已淤塞……。胡渭《禹贡锥指》据唐宋后地志所载,以为鬲津故道系自山东省德州市附近向东流经商河及河北盐山、山东无棣诸境入海。”《畿辅安澜志》载:“老黄河古鬲津河也。首起直隶(今河北省)元城县(在今大名县东)入山东冠县,循陈公堤而北,经山东馆陶县至临清州,逾会通河,……入清平县(今临清市),又北至夏津县入恩县境,始有河形,东北流经平原县”“转入德州,”“又东北流经甜水铺至九龙庙,”“又东北至避雪店,行五十六里入直隶河间府吴桥县之西南境,”“东北流经玉泉荘。”“又东北经黄家镇入宁津县西境,”“又东北经县西北隅之冯家荘入天津府南皮县之东南境,”“自南皮县东北流经盐山、庆云并山东乐陵县境凡五十四里又东流入庆云县西境。”“又东北流入盐山县东南境又东北……入山东海丰县境”,“又东北合无棣沟,”“又东北经三官庙至马谷山(今无棣县大山)前由大沽口入於海。”鬲津河经行与四女寺减河走向基本一致。1979年出版的《新华字典》(第五版)解释:“鬲津河,古水名,旧名四女寺减河,即今漳卫新河。” 

弘治三年(1490年)黄河决原武以后,户部左侍郎白昂凿小河12道,四女寺减河的上口可能在这时移至四女树,并置堰控制泄洪流量。但这座闸可能很快就废弃了,因而至嘉靖十年(1531年)才有巡按直隶御史詹宽关于在德州置闸之议。嘉靖十四年(1535年),右副都御史刘天和命通判黄琦重修,用银七百余两。另有一说认为四女寺减水闸是恩县知县杜永昌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修建的。还有一种说法是“嘉靖十五年工部郎中杨旦建闸”,或许后两个人都曾经参与过一部分工作。 

清初,四女寺减河“淤塞已平”,“闸座废坏不修”。因而山东、直隶一带运河经常泛滥。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伯行曾建议修复四女寺减水闸及引河。当时引河早已淤平,河道已为百姓佃种,修复工程浩大,实施困难。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女寺减水闸重建,不久又复淤废。至雍正四年(1726年)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何国宗再次建议疏通四女寺减河。这次疏浚工程断断续续地进行了几年,至雍正八年(1730年),将原减水闸改建为滚水坝,“宽八丈,坝脊高河底一丈一尺”。乾隆二十七年(1726年),因泄水不畅,将坝展宽四丈,落低一尺六寸。二十八年又展宽十二丈,共计10孔,各孔间有矶心(消力墩)。当时挑挖的河段长二千五百二十五丈,至九龙庙入老黄河(鬲津河)。 

四女寺减河在明清两代曾多次维修,但主要力量都集中在河头的滚水坝工程,有效的河道维修也只限于上游十余里,其下游四百余里不设堤防,河水漫流,起不到减河的作用。光绪年间,全部淤废。据民国年间的一些记载来看,当时减河“入口处仍遗有砌石之溢流堰残迹,但淤塞几乎不能应用,河身亦变成旱田而无减河之价值”。据说民国13年(1924年)曾泄洪水,六月间最大流量仅6立方米每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四女寺减河治理。1955年重新疏浚河道,采取临时防洪措施,设计分泄流量达55立方米每秒;1956年再次进行治理,挖河、筑堤206公里,设计行洪流量达400立方米每秒;19571958年又一次治理,兴建了四女寺枢纽,沿河修建30座木桥,挖河、筑堤,完成土方4121万立方米,设计行洪流量达85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达1230立方米每秒,为抗御1963年洪水做出了贡献。 

 19711976年漳卫河中下游扩大治理时,从四女寺至吴桥县大王铺(基本沿原金钩盘河的故道)新辟一条岔河,全长43.5公里,设计行洪流量2000立方米每秒。同时将四女寺减河扩挖、筑堤,设计行洪流量1500立方米每秒。此次治理后,四女寺减河、岔河及汇流以下河道统称漳卫新河。 

(二)兴济减河 

 兴济减河是南运河的分洪河道,位于今沧州、青县之间。开挖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成书于明嘉靖年间的《兴济县志》称之为“减水闸河”,清代称为“兴济引河”或“北减水河”,当地人称“娘娘河”。 

该河开挖之初有“石闸一座,在县北三里,大埽湾东岸”。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重新开挖河道,至丰台堡以东入海。明末,渐淤塞。清初,“闸石犹有存者”。清雍正四年(1726年)重开,“于青县之兴济建石坝一座,开挖引河长九十里。分泄水势注之海港,沧青两岸河平堤固,而民赖之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为减少天津水患,下旨将兴济闸改为滚水坝,并将坝顶高程降低一尺。嘉庆十二年(1807)前后,由于河道淤积,坝口低矮,又将坝顶增高二尺。兴济减河于清末逐渐淤废。 

1963年大水后,在根治海河兴修水利中,兴济减河为子牙新河取代,子牙新河大体沿兴济减河南岸流过。 

(三)捷地减河 

 捷地减河(又称南减水河或砖河)为南运河分洪道之一。开挖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起自沧州以南捷地镇,东北流至今黄骅歧口附近入海,北距兴济减河25公里,两河并行,至下游合二为一。明末,渐淤塞。清雍正四年(1726年),怡亲王允祥亲自主持,于沧州之砖河,开挖引河长一百二十里,并建5孔闸一座,闸口共宽八丈,四座中墩各宽五尺,共二丈。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为减少天津水患,下旨将闸改为滚水坝,并将坝顶降低一尺二寸。嘉庆十二年(1807年)运河淤积,坝口低矮,又将坝顶龙骨提高二尺二寸。清同治年间(18621875年),翟香国(直隶总督李鸿章的表叔)主持开挖了周青庄至西高头段,并在下三堡以下10余华里处建一挡潮闸,以防海潮上流。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又开挖了一次捷地减河,西起捷地,东到西高头。民国时期将滚水坝改造成闸。在今天的捷地减河上,仍可寻到古代工程遗迹,闸上用砖,有的镌有“雍正十年临清砖窑户张泽作头吴起承造”字样。 

由于河道淤积,堤防失修,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捷地减河泄洪能力仅100立方米每秒,1956年捷地减河改由沧浪渠入海。19631112月,沧县、黄骅两县组织民工,对捷地减河进行复堤维修。19657月,沧县、黄骅两县组织民工1.69万人,对捷地减河按200立方米每秒泄量进行堤防加固,要求堤顶宽4.5米,堤顶超高1米,复堤总长122.9公里。1972年,对捷地减河进行扩建、疏浚、加高培厚堤防,使分泄能力达180立方米每秒,同时扩建了高尘头挡潮闸、新建了捷地枢纽,即北陈屯节制闸和船闸。捷地减河至今仍发挥着很大作用。 

(四)哨马营减河 

哨马营村位于德州城西北6公里闸子村附近南运河右岸。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夏,卫河水涨,在哨马营、老虎仓、桑园镇(今吴桥县城)等地漫决。次年7月,哨马营等地再次漫决。鉴于当时洪水流经态势,山东巡抚岳浚建议就势疏导,“开挖新渠,以资分泄”。后经直隶、山东两省官员会勘,决定在哨马营开挖一条减河,该河东行10里至陈公堤,由曹村决口放水通钩盘河故道,东北至吴桥县玉泉庄入老黄河,合四女寺减河归海,雍正十三年建成。减河上口的滚水坝长十二丈,后屡经延长至三十丈,坝脊比河底高一丈六尺,中建矶心12座,两岸遥堤相距百丈,并筑堤束溜。乾隆十四年(1749年)因泄水不畅,将坝心二十丈降低二尺,使坝脊高于河底一丈四尺。减河长一千七百九十八丈,与四女寺减河合流后,共长160公里。 

哨马营减河在乾隆年间一直发挥着较好的效益,“照岁修之例,每年疏浚”。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还有“甚为畅达”,“宣泄甚畅”的记载。 

嘉庆年间,哨马营减河逐渐淤塞,至嘉庆七年(1802年)时,“河身尽成民田”。道光四年(1824年),山东巡抚琦善曾奏示再开哨马营减河,但未能实施。此后这条减河很少见诸文字记载了。现在德州以北闸子村南运河上,还可看到当年减水石坝的遗迹。 

(五)马厂减河 

清光绪初年,南运河上的四女寺、哨马营和兴济减河都已淤废。据当时记载,“仅恃捷地减水石坝一线分流,盛涨时仅能减水二、三尺,即将土埝刷净亦仅过水六尺。”清光绪五年(1879年),直隶总督李鸿章,调集在马厂驻扎的淮军周盛传部30余营(当时,一营为850900人),分段挑浚,至清光绪六年(1880年)完工。减河上起静海县的靳官屯,东至天津市的赵连庄入北大港,全长40.19公里,设计过水能力120立方米每秒。马厂减河又叫靳官屯减河,开挖作用有二:一是分泄南运河洪水,二是给马厂、小站、新城、大沽各驻兵地开一水道。在南运河右岸靳官屯马厂减河入口处建“石质双料五孔大桥闸”一座,每孔宽一丈九尺,这座闸当时被称为靳官屯大闸,又称“宣九桥”,现名“九宣闸”。该闸初建时为木质叠梁闸门,每孔有8块闸板,每块高一尺五寸。当时规定“无论运河水势大小,提放闸板不得超过5块之数,以示限制而重运道”。这样闸上有3块闸板常年放下,共高四尺五寸,再加减河底高于运河底四尺,南运河水深可在八尺以上。“重运自足资浮运,下游也不致停淤。”清末,漕运停止后,该河渐淤涸,水患大增,1917年靳官屯减河南岸赵连庄决口4处。民国九年(1920年),重开这条河,并正式命名为马厂减河,此后,曾多次疏浚。九宣闸自建立至今已逾100年,其间闸门曾有数次改建,但全部基础及闸墩均系原物,保存完好,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1953年,与马厂减河平交的独流减河建成,较大水流同时溢入北大港。1957年,在马厂减河上建成赵连庄节制闸,以限制马厂减河泄洪和防止独流减河高水位倒灌;并扩建马圈分洪闸,分泄马厂减河洪水经马圈引河入北大港。1963814日,马厂减河最大分洪流量达193立方米每秒,超过保证流量(140立方米每秒)行洪25天。1971年根据《漳卫河中下游扩大工程初步设计》确定南运河承泄洪水300立方米每秒,捷地以下南运河下泄120立方米每秒,马厂减河分泄90120立方米每秒,低于原有泄洪能力。 

清前期,南运河上的减河曾一度发挥过很好的作用,但这些减河分洪后极易被泥沙淤塞。统治者认为,建闸不难,而挖数百公里易淤之减河则非易事。加之清朝末年清政府愈趋腐败,水利失修,管理混乱,光绪年间曾出现“有闸坝堤堰无一不坏,减河引河无一不塞”的混乱局面,最终导致了兴济减河、哨马营减河全部淤废,捷地减河、四女寺减河的排水能力大大降低。而主要排水河道只剩马厂减河了。 

(六)无棣水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西周时期(公元前771年以前)在今南皮、孟村、盐山县境内,有一条古河道称为无棣水。至北朝魏(386年至534年)时期改为无棣沟,亦称无棣河。据《新唐书》载,无棣沟到隋朝末年淤废。唐代永徽年间(650年),沧州刺史薛大鼎又组织民夫进行疏浚借以运输鱼盐,受到百姓的称赞。百姓歌之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徙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当时,无棣河的大致走向是西起泊头南运河东岸,向东南流至今盐山县庆云镇北,然后折向东北,在今海兴县城东入海。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又对无棣河进行过一次开挖。唐朝为了扩大水运交通网,还在永济渠(今南运河)两侧,新凿了一些支渠如清河郡的张甲河,沧州的无棣河(即无棣沟),以及任丘、大城附近自滹沱至永济渠间的运渠等等。元、明时期,无棣河已经湮没。1952年,盐山县对无棣沟进行了开挖治理,西起盐山县西大辛,东至小里寨北入宣惠河。以后在196119651976年进行过三次扩大治理。现无棣干沟西起盐山县王槐家,东至海兴沃土会宣南干沟入宣惠河,长44公里,流域面积258平方公里,设计流量35.5立方米每秒。 

卫河的形成于古阳堤①的修筑有很大关系,现在的卫河干流,是经过长期以来多次人工开挖而逐渐形成的。(① 又称汉堤、太行堤,详见本节“四、古代堤防”。) 

春秋战国时期并无卫河。战国时代以前,由于古阳堤还没有筑成,所以在丹、淇二水之间的所有发源于太行山前的泉、溪、河流和山前平原地面水,都直接泄入黄河。古阳堤筑成后,阻断了丹、淇二水之间的太行山前泉、溪、河流和山前平原地带地面水注入黄河的通道,使水集于吴泽陂(获嘉县境内),沿堤东流而逐渐成河。因泥沙导致堤北古黄河滩地形成背河洼地,吴泽、汲城、柳卫等坡地亦即形成。从而,使丹、淇二水之间所有发源于太行山前的泉、溪、河流和山前倾斜平原地带的地面水汇于新乡的合河,经卫辉市向东北的背河洼地至卫辉市小河口村与淇水汇合于宿胥口(今浚县地壕村)流入黄河,即形成我国古代早期的卫河上、中游。由于河水系山泉水组成,河水清澈透明,与混浊的黄河水形成鲜明的对比,故谓清水或以后的清水河。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渡河攻下黎阳(今浚县附近),北征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四十里)袁尚。建安九年(204年),兴建了“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的白沟水运工程(见图2-8)。 

 

2-8 枋头堰位置示意图 

 

2-9 永济渠示意图 

这一工程主要包括三项:一是在淇水入黄河的地方,用大枋木筑成堰,阻止淇水流入黄河,并且自淇水口开渠引淇水向东北流,与宛水会合而入白沟;二是在元甫城(今淇县北)西北宛水与淇水连接的地方修筑石堰,使淇水在枯水时期不致因分流入宛水而影响白沟通航;三是在宛水与禹河故道相接的宿胥口(今滑县西南)修筑石堰,使淇水全部向东北流入白沟,不致南出宿胥口进入黄河。这些综合工程措施使淇水脱离了黄河,又使白沟从淇水获得较丰水量,以利通航。“白沟起自浚县西,发源处接近淇水东岸,东北流下接内黄以下的古清河。……以后,上起枋堰,下至今河北威县以南的清河,皆被称为白沟。”(《辞海》1999版)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组织开渠引漳水过邺入白沟,转通黄河,渠名为利漕渠。利漕渠南起馆陶(今馆陶县西南)西北至斥漳(今曲周县东南)。利漕渠联结了漳、卫两河。 

隋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为了解决北方的漕运和北征高丽的需要,“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记》)。这条渠道是在曹操旧渠的基础上并利用部分天然河道建成的。它引沁水往南与黄河贯通,北分沁水一部分通过长明沟(即后来的小丹河、运粮河)、吴泽坡(在今获嘉县境),与清水相连,经汲县,流到宿胥故渎(今卫辉市小河口),“又立淇门以通河东北行”(《初学记》卷六)。意是在淇门开口开挖新渠引水,向东北流去,往下又与白沟相接,得九河之故道,从黎阳(今浚县境)、临河(今浚县东)、内黄、魏(今大名西)、馆陶、临清、清河、武城、长河(今德州)、东光、南皮、清池(今沧县东南)等地,至今天津附近,再西北行,最后到达涿郡所在地蓟城(今北京城区西南隅),永济渠示意图详见图2-9。据《元和郡县志·永济县下》载:“永济渠在县西郭,内阔一百七十尺,深两丈四尺。南自汲郡引清、淇水,东北入白沟,穿此县入临清……隋氏修之,因名‘永济渠’”。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发兵高丽时,除亲自乘龙舟通过永济渠外,还曾“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资治通鉴》卷一八一)。自内黄以上同今卫河,自内黄至武城在今卫河之西,自武城至德州在今卫河之东,自东光至独流与今南运河基本相同,因而可以说,永济渠替代了卫河。 

宋代改称永济渠为御河①,至北宋初年永济渠即御河仍能通航。  〔①“ 中国封建时代,往往称皇室御用河道为‘御河’……宋元时代所谓‘御河’,专指今河南,河北境内的卫河,即隋所开永济渠的一部分。” (《辞海》1999年版)〕 

元代开凿京杭大运河。至清代,临清至天津一段,称为南运河。临清以上至河南,仍称卫河。 

目前,卫河是指河南省新乡合河镇至漳、卫河汇合口徐万仓一段,全长329公里。 

 
     
     
     
     
  编辑:李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