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第一章 话说漳卫南运河
http://www.hwcc.gov.cn 时间:2015-06-08 11:25:02 来源:漳卫南运河网
打印
     

 

当您打开全国地图,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现在您的眼前,您会发现,长江、黄河、淮河的主流都是自西向东流入大海的,而在海河流域有一条河自西南流向东北,这就是漳卫南运河。 

漳卫南运河位于东经112°~118°,北纬35°~39°,南与黄河、徒骇河、马颊河为邻,北与滏阳河、子牙河接壤,西靠沁河、东临渤海,是海河流域南系的一条主要排洪入海河道。 

漳卫南运河由漳河、卫河、卫运河、南运河和漳卫新河组成。它发源于太行山,流经晋、豫、冀、鲁、津的13个地(市)、70多个县(市),流域面积达37000km2,干流长900km。河系上游为山区,中下游为平原。 

漳卫南运河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漳河古称衡漳,据《书·禹贡》记载:“覃怀底绩,至于衡漳”。衡者横也,古代黄河自南向北流经今河北省南部,漳河自西向东流注之,故称“衡漳”。卫河、卫运河、南运河古代是一条河,称作卫河,因源出古卫国(今河南省淇县、卫辉市一带)而得名。卫河汉代称白沟,亦称宿胥洼;隋称永济渠,是隋运河黄河以北的一段;宋元称御河;明清称卫河、卫漕。临清以下南运河又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漳卫新河的前身是四女寺减河,四女寺减河的前身是鬲津河。《书·禹贡》谓古黄河下流“播为九河”,据《乐雅·释水》及《汉书·沟洫志》解释,九河中最南的一条即鬲津,其故道西汉时在鬲县(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北)附近,东流入海,胡渭著《额贡锥指》据唐宋后的地方志所载,鬲津故道在今山东省德州市附近,东流经河北省盐山县,在山东省无棣县入海。四女寺减河早在明代既已开挖,但长仅6km,其下游即无河形,又无堤防,起不到减河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多次疏浚、复堤,才成为四女寺减河;1971年再次扩大治理,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更名为漳卫新河。 

漳卫南运河历史上水患频繁。漳河水浑沙多,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尤其在明代以后,其岳城以下摆动更加频繁。俗有“南不过御(卫河),北不过滏”之说。在御滏之间的广大扇形地带,都留下了漳河的泛迹。从明初公元13681942年的575年中,漳河较大的改道达50多次,平均每10年一次。决口次数更是数不胜数。卫河是“本小支大”,支流汹涌而主槽狭小,几乎“每岁必决”。明嘉靖36年(公元1557年),“漳、卫洪流盘旋于元城、大名、内黄、南乐一带……”,“民有攀木而栖者”。可见灾情之重。 

漳卫南运河水利开发历史灿烂辉煌。卫河是闻名于世的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南北大运河的开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奇迹,是可与万里长城相媲美的伟大工程。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其长度是前苏联伏尔加—顿河运河(110km)的26.7倍。不仅长,而且运力很大。据《大业杂记》载,隋炀帝杨广大杭州时,随从官员乘坐几千艘大船,船头和船尾相接,长达200km,仅拉纤壮丁即达80000余人。南北大运河修成以后,对南北交通的改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政治上的统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继隋而起的唐朝大获其利,促进了唐王朝的空前兴盛。而卫河的前身,永济渠则是南北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宋以后,由于泥沙积淤和黄河改道的冲击等因素,加上政治形势的变化,藩镇林立,战乱频生,封建统治者无暇也无力对运河加以整治,南北大运河的部分河段渐渐淤断湮废,运河已无法全线通航。公元1279年,由崛起于漠北草原的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以其锐不可当之势灭亡了南宋政权,全国又一次归于统一。元朝统治者一改以往以中原为政治中心的旧制,定都于大都(今北京),为解决宫廷、百官及庞大驻军等各方面的生活需要,南粮北调就成为元朝统治者极为关注的问题。初期,江南的粮食经海路北运,但海上“风涛不测,盗贼出没”(《元史·河渠志》),耗时费资,诸多不便。于是元朝政权,根据元世祖忽必烈的旨意,一方面对隋代开通的南北大运河尚无通航的河段,加以疏浚和利用;另一方面又根据元朝政治中心北移,无需再绕道河南的实际情况,在元世祖至元17年(公元1280年)利用汶、泗诸河的水源,向南开通济州河,在山东的济宁至东平之间开辟了一条人工运河。至元26年(公元1289年)开凿了会通河,从东平直达临清,与旧运河(即隋代的永济渠,现在的卫运河)接通。两年后又打通了大都和通州之间的通惠河,至此,北起今日的北京,南至杭州的大运河全线贯通,为区别于隋朝的南北大运河,习称为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贯串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接连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km,成为当时南北交通的大通脉,而漳卫南运河临清以下的河道,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元朝之后的明、清两代,继以北京为都,运河船只往来如梭,除了运粮以外,南方生产的丝绸、茶叶、瓷器和北方生产的豆、麦、梨、枣等土产,都通过大运河进行交流。一直到了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大运河被中断。从元代到清代,大运河运行了500600之久,是很不容易的。 

脍炙人口的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发生在漳河之滨。早在2300多年前,战国时魏国先后以西门豹、史起为邺令,治邺卓有功勋。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就在现漳河岸边,是我国著名的七朝古都。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在此建都。郦道元《水经注》曰:“昔魏文候以西门豹为邺令也,引漳以溉,邺民赖其用。其后至魏襄王,以史起为邺令,又堰漳水以溉邺田,咸成沃壤,百姓歌之。”左思《魏都赋》曰:“西门溉其前,史起溉其后;堰流十二,同源异口;蓄为屯云,泄为行雨。”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引河灌溉工程,曹操在漳河的开发上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据《三国志》记载,建安18年(公元213年),曹操开凿利漕渠,“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把漳、卫、黄三河沟通,是又一条人工运河。河南辉县百泉是卫河之源,早在明代就在百泉河上修建了仁、义、礼、智、信等5座闸,用于引水灌溉和济运保漕。从明代永乐年至清代,在南运河上先后开辟了四女寺减河、哨马营减河、兴济减河、捷地减河、马厂减河等,主要是分泄洪水,保证漕运。早在唐代,沧州刺史薛大鼎重开“无棣沟”,使沿河有灌盐之利。 

卫河在历史上的特性是“易盈易涸”,为防洪,在南运河上开了多条减河;为保漕通航,又多方开辟水源,隋代引沁水入永济渠,宋代实行过引黄入卫,明清两代实行过引丹济卫、引漳济卫等。 

我国古代在漳卫南运河上的开发,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结晶。 

漳卫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我国商品粮和棉花的重点产区之一。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其他有谷子、高粱、红薯、水稻等,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花生、芝麻、绿豆等。该流域煤炭资源丰富,有全国闻名的长治、焦作、鹤壁、峰峰等大煤田。工业发展速度很快。煤炭、钢铁、电子、纺织、印染、化工、陶瓷、卷烟、焦作、新乡、安阳、濮阳、邯郸、聊城、临清、德州、沧州及天津等城市。流域内有不少传统土特产品,如太行花椒大红袍、泊头鸭梨、魏县的鸭梨、内黄的大枣、乐陵的小枣、临清菜、道口烧鸡、德州扒鸡和西瓜等,已久享誉中外。 

流域内交通方便。京广、津浦、京九3条铁路横越漳卫南运河干流;上游有长()-邯()、长()-焦()、长()-太();公路更是四通八达,京深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京沪高速铁路、济邯铁路等也正在筹划之中。 

流域内文物荟萃,古迹繁多,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漳河上游为太行山区,长治、黎城、襄垣等地,古刹名寺星罗棋布,楼台亭阁比比皆是。卫河支流洹河从安阳市内穿过,这里是殷墟所在地和甲骨文出土的地方,现建有殷墟博物馆。清漳河畔涉县的娲皇宫,建筑奇特,别有天地;临漳县的邺城,是中国著名的古都,始建于春秋时期齐桓公,东汉末年成为曹操的大本营,三国时期是魏国的首都,有著名的金风、铜雀、冰井3台,金凤台岗现仍依稀可见;邺城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发祥地,曾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文人学士,除“三曹”(曹操、曹植、曹丕)之外,还有被称为“建安七子”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铴、刘桢七位文学家,因七人均居于邺中,又称为“邺中七子”。 

卫河流域淇县的云蒙山,有中国古代的第一所军校,隐士鬼谷子教出的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浚县大伾山、浮丘山是豫北平原上的两颗明珠,平地而生,突兀而起,卫河在山下缓缓流过,数百间殿堂庙宇散布山间,唐代大诗人王维用“孤峰凌云”赞叹大伾山的突兀奇绝。汤阴县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的故里,岳庙就在县城内,现已辟为岳飞纪念馆。汤阴县羑里城是中国古代第一所监狱,相传是殷纣王囚禁西伯姬昌的地方,姬昌在此演易,后代为纪念他,修建了文王庙。全国易经研讨会就曾在汤阴县召开过。 

此外,临清的砖塔、清真寺、鳌头矶,德州的苏录王墓,景县的舍利塔,沧州的铁狮子等都在国内享有盛名。 

漳卫南运河流域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就诞生在古鬲津河畔的陵县神头镇。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是贝州漳南(今武城县)人,隋大业7(公元611),因助孙安祖起义,家眷被杀,遂率部起义,投靠高鸡泊(今恩县洼)起义军首领高士达;大业12年,高士达战死,他继为领袖,称将军,拥兵10万余众。公元617年于乐寿(今河北省献县)称长乐王;次年称夏王,国号夏;后迁都洺州(今河北省永年县)。在他辖区内,“劝课农桑,境内无盗,商旅野宿。”他死后,人们在魏州(今河南省安阳市)建夏王庙纪念之。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在朝中因被杨国忠排斥,于唐玄宗天宝12(公元753)放平原郡〈今山东省陵县〉太守。他对安禄山叛乱早有觉察,增厚城池,调集兵丁,治械存粮。安禄山叛乱,率15万大军长驱直下,河北诸郡连被攻陷,唯独平原郡城防完备,令唐玄宗惊喜:“联不识真卿为何人,所为乃若此。”安史之乱后,被封为鲁郡公。颜真卿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笔法。其书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古法为之一变,开创了新风格,对后人影响很大,在书法史上被称“颜体”。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南宋抗金英雄岳飞,河南省汤阴县人。建安3(公元1129),金兀金兀朮南进,他坚持抵抗,并收复建康(今南京)。绍兴4(公元1134)大破金的愧儡伪齐军,收复了襄阳、信阳等郡;绍兴10年,他在河南郾城大败金军,收复郑州、洛阳等地。而此时,高宗、秦桧等一心求和,下令退兵,把岳飞召回临安,不久下狱,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同时被害的还有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至孝宗时,平反昭雪,溢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并在临安(今杭州)、汤阴建庙祭之。明代,汤阴县重建岳飞庙,现在已成为一个完整的建筑群。原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廖沫沙题岳飞庙曰:“青山有草埋忠骨,自铁无辜铸佞臣;千古奇冤昭雪尽,子孙万代莫重温。” 

近代史上,漳卫河流域养育了许多优秀儿女,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在激励着我们为现代化事业去奋斗。古老的大名府位于漳、卫两条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弯弯曲曲的卫河自西南流向东北,距大名县城东北17.5km的卫河东岸有一个回、汉民族杂居的村庄——金滩镇。189441日,在这个村庄的回族家庭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家郭隆真。1913年,她到天津直隶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在学校经常与进步同学邓颖超等探讨国事,并与周恩来、马骏、刘清扬、邓颖超等组织了革命团体“觉悟社”,创办《觉悟》刊物,传播马列主义。1920年同周恩来等一起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由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后党决定让她同李富春、蔡畅等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春回国后,在李大钊同志领导下坚持斗争。1929年到东北从事工人运动,先后任中共满洲省委委员、满洲省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刘少奇同志称郭隆真同志为“在工作上是最积极,在政治上又最正确的大姐”。1930,她又担任山东省委委员、青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193011月,不幸被捕。193145日,英勇就义。1941年,邓颖超在《新华日报》上撰文纪念她,称她是“一个坚决、勇收、不顾一切、专诚不懈的奋斗者。” 

左权将军,湖南醴陵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浦军校第一期学员,毕业后,又去苏联陆军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军长、第十五军军长兼政委、第一军团参谋长、军团长、中央军委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参加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参与指挥百团大战。1942年在山西省清漳河畔的辽县麻田镇(今山西省左权县)十字岭指挥部队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英勇牺牲。 

范筑先将军,山东馆陶(今属河北省)人。早年在北洋军第四师任职。后在冯玉祥部下任高级参谋。1931年任山东省第六区政府督察专员兼聊城县县长。1939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入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不战而逃,范将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鲁西北地方政权及武装力量,开展抗日游击战。19391115日,日军进犯聊城时,在作战中牺牲。 

张自忠将军,山东临清人。1916年在冯玉祥的西北军中任营长、团长等职。1931年任十九军三十八师师长兼张家口警备司令。1935年华北事变后,任察哈尔省主席、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兼天津市市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一度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旋即离去。后率部在台儿庄与日军作战,重创日本侵略者。1938年任第二十七军团司令兼第五十九军军长,193810月,升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守备在鄂北京山、钟样、襄河一带地区。19391940年初,张自忠部队多次与日军作战,阻止日军进犯。1940516日在襄河南岸南瓜店前线英勇牺牲。张自忠牺牲后,全国人民对他寄托了无限哀思。1940528日,在重庆为张自忠将军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在延安举行的追悼大会上,朱德总司令及中共中央领导人亲自参加,深切悼念张将军。毛泽东主席赠词:“尽忠报国”,朱总司令赠词:“取义成仁”。19824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北京天津都有“张自忠路”,以纪念这位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将军。 

巍巍太行山,曾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19396月,八路军总司令部迁至山西省武乡县砖壁村,1940年秋,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就是彭德怀、左权等在这里部署、指挥的。百团大战中,我军共进行战斗1824次,攻克敌人据点293个,歼灭日伪军46000余人。 

一二九师师部曾设在涉县,邓小平、刘伯承等领导人,在涉县领导抗日,打击日本侵略者,至今仍广为传诵。 

上述几例,也仅仅是漳河流域群芳谱中几朵艳丽的鲜花,在中华民族解放战争中,有千千万万个英雄,前仆后继,不怕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把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来抓,水利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在漳河上游兴建了大、中、小型水库158座,总库容达24×108m3。在卫河上游兴建了各类水库30余座,总库容量达43×107m3。水库的兴建,使漳、卫河抗洪能力大大增强,有效地减轻了下游水患,并发挥了供水、灌溉、水产等综合效益。从1955年起,较大规模地治理了卫河、卫运河及四女寺减河,开挖了共产主义渠,修建了四女寺枢纽、祝官枢纽及6座拦河闸,约可蓄水1×108m31994年底还修建了引黄穿卫枢纽,将山东省黄河水送至河北省东南部,每年可输送黄河水5×108m3。漳河上的岳城水库从19621993年,已通过河北省民有渠和河南省漳南渠,为2×105hm2耕地及邯郸、安阳两座城市提供了146×108m3的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河南的红旗渠,从1960年开工至1969年建成,历时10年,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给林县引来了甘甜的漳河水,改变了林县昔日那种“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的面貌。红旗渠精神是水利工作者的精神,更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民族精神。 

漳卫南运河是一条古老的河,几经苍桑,几经变迁,到了新中国,才焕发出了青春。40多年来,国家和沿河广大人民群众投入了大量的人才、物力、财力,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治理,现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体系。漳卫南运河的防洪效益巨大,据测算,其防洪效益是投资的6倍多;灌溉效益也很显著,岳城水库的民有、漳南两大灌区,建库前仅有12667hm2,而到1978年,已扩大到209333hm2。至90年代,粮食亩产比建库前提高45倍。卫河、卫运河、南运河像一条银色的玉带,把中原大地和北方重镇天津联系在一起。当70年代天津市严重缺水时,国务院决定通过卫河、卫运河引黄济津,以解决天津缺水的燃眉之急。1973年,天津引用黄河水382×105m319751976年,再次引黄济津,天津引水417×106m319811982年又一次引黄济津,河南省送黄河水396×106m3,山东省送黄河水302×106m3。每次送水,都体现了沿河人民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风格,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的“龙江颂”。 

1991年,江淮发生的较大洪涝灾害,再一次告诫人们,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中央领导也多次指出:“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把长期从属于农业的水利,提高到与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基础越雄厚,经济起飞的劲越足,国家对水利的重视,一定会使水利事业得到快地发展。 

 
     
     
     
     
  编辑:李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