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第五章 漳卫南运河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http://www.hwcc.gov.cn 时间:2015-06-08 11:09:18 来源:漳卫南运河网
打印
     

 

建国后,漳卫南运河的治理成就是突出的,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显著的。但目前尚存在着防洪标准偏低,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严重等问题,须认真对待。 

一、防洪任务艰巨 

洪水,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在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中,洪灾发生之频繁,影响范围之广,造成损失之大,均属前列,因此,防御洪水灾害,历来都是安邦兴国的重要举措。 

漳卫南运河也是洪灾危害较大的河道之一,据记载,卫运河从清顺治10(1653)至光绪21(1895)243年中有54年泛滥成灾,平均每4.51次。建国后的1956年、1963年、1996年也都发生大洪水,洪灾损失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而增加。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漳卫南运河的治理,l9571月,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编制的《海河流域规划(草案)》,对漳卫南运河的治理提出了规划意见。1963年大水后,在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题词的号召下,加快了治理海河流域的步伐。1967年水电部海河勘测设计院编制了《漳卫河流域防洪规划(修订本)》,本着“上蓄、中疏、下排、适当滞”的原则,按照防御1963年型洪水(相当于50年一遇)的标准,对漳卫南运河进行整治。在漳卫河上游修建各类水库250座,蓄水达27×108m3,如再发生1963年型洪水(89月份总洪量59×108m3),可拦蓄约45%的洪水,将大大减轻下游的灾害。对中、下游则疏浚河道,加固堤防,提高其行洪能力。漳河尚未根治,但按照行洪1500m3/s的标准,对堤防多次整治;卫河干流行洪能力(安阳河口以下)2500m3/s;卫运河从建国初期的600m3/s,扩大到现在的4000m3/s。四女寺减河,1955年疏浚时为55m3/s1956年、1958年,两次扩大,行洪能力为850m3/s19711976年扩大老减河,新辟岔河,并将其改名为漳卫新河,使泄洪能力达3500m3/s。全河排洪入海能力较建国初期增加13倍之多。 

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漳卫南运河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防洪排涝、供水、灌溉工程体系已初步形成,为本流域内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是目前尚未达到根治,有些需要的工程,尚未修建;已建的工程,潜伏的隐患甚多,还有待接受特大洪水的检验;国民经济的发展,对防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做更大的努力,跟上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漳卫河防洪中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水库工程防洪标准偏低 

漳卫河上游己修建了众多的水库工程,这些水库在防汛、发电、灌溉、供水、养殖等综合利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必须看到,水库工程一旦垮坝失事,尤其是大中型水库失事,将给下游造成毁灭性的灾害。因此,确保水库,特别是大型水库大坝安全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按照水利部、能源部联合颁布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山区、丘陵部分)SDJ1278(试行)补充规定》的要求,大(1)型水库工程的主要挡水建筑物若为土坝、堆石坝、干砌石坝时,其非常运用洪水标准应达到10000年一遇或可能最大洪水;大(2)型水库工程的主要挡水建筑物为土坝、堆石坝、干砌石坝时,其非常运用洪水标准应达到2000年一遇。按照这个要求,漳卫河上游5座大型水库仅有2座达标,岳城、关河、小南海均未达标。防洪标准低,还表现在对下游河道的安全保护能力上。漳河上游4座大型水库,除后湾水库100年一遇控泄量小于下游河道安全泄量外,关河、漳泽、岳城均达不到要求。关河水库,岳城水库淤积情况严重。关河水库总库容14×107m3淤积量为595×105m3,淤积率为42.5%,在海河流域山区30座大型水库中居首位。岳城水库淤积率达11.1%。此外,岳库大副坝漏砂、主坝散浸的问题需认真对待。妥善处理。 

大型水库提高防洪标准的问题,应由国家统筹安排资金,予以解决。 

2.堤防隐患多,河道淤积严重 

堤防是平原河道防止洪水泛滥的主要工程措施,其质量好坏,不但直接影响保护区内的城镇、工矿企业、农田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关系到整个防洪战略的部署与实施。漳卫南运河中,下游堤防的形成,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原有老堤断面的基础上加高培厚而形成的;二是在扩大治理中的退堤段,缩堤段平地筑堤,有的是穿搬迁村旧址筑堤,有的是穿河道或填坑、塘、洼地筑堤。这里都有个基础清理和碾压质量问题。漳卫南局为了消除堤身隐患,密实堤防质量,从1975年开始,在主要堤防上进行压力灌浆,到1983年灌入土方680000m3,灌浆处理堤防长度1013km,占该局管辖堤防的70%左右,后因经费短缺而被迫停止灌浆。压力灌浆具有充填、劈裂、挤压和湿陷的作用,它以最少的土方,最简便的方式,处理堤身内部隐患,提高了堤防的密实程度,是增强堤防抗洪能力一种较为理想的措施,在经费上应予支持,使之坚持下去。 

堤防涵管数量大,问题多,是安全行洪的主要威胁。在漳卫南运河中、下游1536km的堤防上,穿堤涵管达1110座,"这些涵管埋设结构简单、质量很差,一处涵管就是一处险工。在“96.8”洪水中,有307座涵闸()出险,其中97座出现较大险情。解决的办法一是以县、乡为单位进行引水规划。采用一处引水、多家共用的办法,减少涵管数量;二是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对涵管进行加固,建议在财力上予以补助。 

河道淤积严重。行洪能力降低。淤积比较严重的河段有:卫河淇门——老观嘴淤积2690000m3;卫运河下游祝官屯——四女寺50km,河槽淤积达9150000m3;漳卫新河庆云闸——海丰段58km,河道淤积达15×106m3,辛集闹下游淤积厚4.2m,埕口桥附近淤厚6m多;岔河四女寺——七里庄段淤积9×105m3。河道的严重淤积,使过流断面缩小,河道行洪能力降低1030%。在“96.8”洪水中,漳卫新河辛集挡潮闸附近,河水流量1390m3/s,但已接近3500m3/s的水位。行洪能力下降60%。解决的办法:应当加强上游水土保持,减少洪水的含沙量;清淤或加高堤防,以维持原设计防洪标准。 

3.经费不足,工程老化、失修,效益锐减 

漳卫南运河堤防战线长,管理与防洪任务重,但防汛岁修经费基数小,工程正常的运行、管理维护十分困难,年久失修设备老化,除河道淤积问题无力解决外,约有1/3的险工护岸需修复;砼碳化面积达30000m2,仅处理10%;堤防隐患、穿堤建筑物的破损等等均是防洪的潜在危险。漳卫商局所管工程固定资产约25亿元,折旧费、大修理费、运行管理费每年需7000万元,但目前国家拨款仅1000万元左右。如不计折旧费,也仅占运修管理费、大修费的30%左右,常此以往,是难以为继的。解决这个问题,完寸全躺在国家身上,靠国家增加拨款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应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于19978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二十九条中规定:“防洪保护区是指在防洪标准内受防洪工程设施保护的地区。”“……防洪保护区的范围,在防洪规划或者防御洪水方案中划定,并报请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批准后予以公告”。第五十一条规定:“受洪水威胁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加强本行政区域内防洪工程设施建设,提高防御洪水的能力,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可以规定在防洪保护区范围内,征收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这些规定为解决防洪和工程维护经费提供了保证。流域机构管理的跨省工程或河道,其防洪保护区的划定、管理费的征收应与工程所在省同步进行。如何从工程所在省征收的管理费中提取,尚需落实。 

4.防洪非工程措施亟需加强 

防洪工程措施是控制洪水的关键,但防洪工程的标准总是有限的,要求通过修建防洪工程完全避免所有洪水灾害,不仅经济效益不合理,而且也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必须执行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针。 

要加强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河道当发生超标准洪水时,按照“牺牲局部、保护大局”的原则,有计划地分、滞洪水,是减少灾害的有效措施。各大江大河几乎都有滞蓄洪区。如长江的荆江分洪区,黄河的北金堤河滞洪区。漳卫南运河也是一个蓄滞区比较多的河道。卫河的良相坡、白寺坡、长虹渠、小滩坡……等等,漳河的大名泛区,卫河的恩县洼,在历次大洪水中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要保证这些蓄滞洪区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并保护好蓄滞洪区群众的安全,也必须加强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和管理。要帮助群众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形式的就地避洪措施,按要求搞好村台、围埝、避水台的建设;要解决好群众安全撤离的道路。车辆或船只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准备;要逐步建立健全警报撤离系统;要加强蓄滞洪区的管理,要控制人口,并要搞好工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因蓄滞洪区而直接受益的地区和单位,应当对蓄滞洪区承担国家规定的补偿,救助义务。”如何落实,尚需做大量的工作。 

要建立健全洪水预报,预警系统,这对增长洪水预报的预见期,增强防洪抗灾主动性,减少灾害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1981年长江大水时,准确预报出沙市水位,减少了40余万群众转移,搬迁和分洪所造成的损失。岳城水库在1984年开始兴建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该系统一期工程包括一个中心站和9个测站,1986年建成投入运用;二期工程,包括19个测站和若干中继站,已于1990年建成。对岳城水库防洪,调度都起到重大作用。但在全河系来讲,为数太少;另外防汛管理单位的通讯手段,亦需进一步完善。 

要推行洪水保险或救灾合作保险,防洪保险不是免除洪水灾害,而是广泛筹措资金,补偿由于洪水而造成的损失,使灾区尽快恢复生产和正常生活,解除洪泛区人民发展生产的后顾之忧。美国1956年有了《联邦洪水保险法》,1968年制订了《全国洪水保险法》,日本、南朝鲜、新西兰等都有洪水保险法令,规定了洪灾损失的保险赔偿。我国从1987年起试行了农村救灾合作保险,至1988年底,已有82个县实行,筹集保险基金8600多万元,相当国家给这些县救济款的3倍。洪水保险或救灾合作保险,对我们来讲还缺乏经验,应当探讨、研究并逐步开展起来。 

二、水资源短缺 

漳卫南运河流域既有洪水威肋,又面临水资源匮乏的挑战。作为历史上隋代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历代统治者为保漕通航,都千方百计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建国后,特别是进入60年代,该河中下游年年出现断流现象,已成为沿河工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历代统治者为保漕而调水 

历代统治者解决漳卫河水资源短缺状况的措施主要是调水和限制灌溉用水,全力保漕。 

曹操建枋头堰遏淇,水入白沟,卫河在曹魏时叫白沟。白沟本为一小水,在今河南浚县西,发源处接近淇水东岸,东北流下接内黄以下古清河。建安9(公元204),操北征袁尚,正月“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淇水本为黄河支流,曹派人在淇水口用大枋木做堰,逼淇水北流入白沟,由于枋大堰巨,成为交通要冲,后来在这里建有城镇,叫枋城。 

曹操开利漕渠,引漳水入白沟,建安18(公元213),曹操建都于邺,开渠引漳水过邺,于利漕口入白沟,名利漕渠。这条渠既能向邺城供水,又可增加白沟水量,由白沟南通黄河转通淮水、长江,北通平虏、泉州,新河诸渠直到滦水流域,所称“漕运4通”。 

隋开永济渠,引沁济运曹操开白沟后400年,隋炀帝大业4(公元608)改白沟为永济渠。《隋书·炀帝记》记载:“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并将沁水引至永济渠,以增加水量。 

引漳济卫,清初,漳河不入卫。顺治17(公元1660)曾“堰漳河分溉民田之水,入卫济运。” 

引丹济卫,丹河是沁河的主要支流,属黄河水系。而卫河属漳卫南水系,虽属不同水系,历史上它们却发生过联系。 

小丹河是丹河一支流,前身是长明沟。《水经注》中记载曾与清水相连,曹操开白沟后,清水注入白沟,长明沟在客观上增加了白沟水量。 

丹河源出山西省高平县,流至河南省博爱县西北的大辛庄附近,筑堰9道分水灌溉,故名九道堰,两岸共有19条渠,小丹河仅是其中一条渠道。在清康熙29年前(公元1690)除小丹河济卫外,其余诸水听民灌溉。康熙294月,清政府在小丹河口拦河筑坝,横截丹河,使其流全入小丹河济卫。这种不顾灌溉,只顾保漕的做法,引起了广大人民的不满。次年,清政府改施这种办法:丹河如遇水充足之年,用竹络装石堵塞河道,以便济运、灌田;如遇干旱之年,农田需水灌溉时,则从每年3月初一~5月十五期间,“令其三日放水济漕,一日塞口灌田”。 

至道光19(公元1839),“卫河浅,难以济运”,清政府下令改变“三日济运,一日灌田”的规定,强迫封闭所有民渠民闸,以保漕运。 

元代建堽城坝、引汶、洸济运、元京杭大运河开通后,为增加会通河水源,元宪宗7(公元1257)建堽城坝,引汶入洸,洸水至济宁合泗沂,于会源闸向南北分流济运。明洪武24(公元1391),由于黄河决口,会通河淤塞,水运中断。永乐9(公元1411),重开会通河,仍由旧道引汶合泗至天井闸分流,堽城坝又恢复了。至成化9(公元1473)改堽城坝为石坝,至弘治16(公元1503),拆石坝又恢复为临时土城,堽城坝历时247年,完成了历史任务。 

纵观上述近2000年历史,漳卫南运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曾采取过“挽漳引沁辟丹”以及引汶、引洸等多种调水措施,却没能根本改变”易盈易涸,无水利而多水患”的面貌。 

2.目前水资源短缺情况与对策 

漳卫南运河流域属于湿润和干旱地区过渡带,多年平均降雨为600mm左右,多集中在78月,约占全年降雨总量的70%左右。非汛期日雨量小于5mm的干旱期平均为120150天。多年平均水面蒸发能力为1400mm,陆地蒸发能力为500mm。降雨偏少加上分配不均,又加上开发利用的增加,使本流域旱灾频繁,春旱年年有,伏旱也常见。 

漳河流域观台是漳河干流的控制站,其以上流域面积17800km2,观台以下漳河干流出山口处是岳城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8100km2,占漳河流域面积的99.4%。岳城水库以上有漳泽、后湾、关河三座大型水库及11座中型、141座小型水库,总库容1306×106m3,总控制面积7400km2。万亩以上引水灌区有14个,实际灌溉面积约106667hm2 

岳城水库建成前,漳河观台站的多年平均径流量196×107m3,水库投入运行后,经水库向漳河下泄水量逐渐减少,加之水库上游陆续修建的许多大中小型水库和引水渠道的蓄引,19621992年,观台站平均径流量974×106m3,水库向漳河河道放水量,年均仅为508×106m3,而19801992年,观台平均入库水量已减至349×106m3,水库平均向漳河放水仅102×106m3,且13年中有5年未向漳河放水。 

19531992年各阶段,观台站径流量及岳城水库拦蓄、放水情况见下表: 

  

  

  

注:水量皆为年均值,单位亿立方米。 

  

从表中可以看出,19801988年降雨量只偏少10%,而观台站径流和漳河下泄水量却减少了82%96%(与多年平均196×107m3相比)。漳河下泄水量减少的根源,在于岳库及以上水利工程的引蓄。从近十几年来岳城水库的调度情况看,只有在汛前水库蓄水超过汛限水位,需腾库迎汛以及漳河流域汛期降雨明显偏大或有特大暴雨发生时,水库才可能向漳河河道弃水。随着岳城水库主要供水对象邯郸、安阳两市工农业的发展,用水需求的加大,加之岳城水库大坝加高加固以后防洪能力增强,汛限水位抬高,水库弃水的机会和弃水量将更呈减少趋势。所以现在或将来,不能把漳河看作为下游的一个可靠供水水源,岳库对下游将主要发挥防洪作用。 

卫河流域及下游地区,卫河元村以上流域面积14300km260%为山区,其余为平原。支流大多发源于山区,呈羽状分布,主要有峪河、淇河、汤河、安阳河,卫河自身的径流主要产生于这些支流。漳、卫两河在河北馆陶县徐万仓处汇合成为卫运河,除了一些排水渠向该河排水外,再无支流汇入,主要承接上游漳、卫河来水,岳城水库建成后,特别是近年以卫河来水为主。1980199213年中,卫河元村站的径流总量939×107m3,岳城水库向漳河放水133×107m3,卫运河临清站的径流量938×107m3,按水量比例扣损后,卫河来水占临清站径流量的88%,所以下游河道的水资源状况与卫河的径流量是密切相关的。 

人民胜利渠引黄灌区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境内,1952年灌区运用以来,每年都有引黄水退入卫河,在卫河干流及下游各水文站的实测径流量中,引黄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卫河径流量的变化过程,反映了流域自身因素及引黄水的双重作用。元村是卫河干流下游的控制站,19511975年的平均径流量254×107m3,受引黄退水减少及上游引蓄工程增多、引蓄水量加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9801992年平均径流量已减少到722×107m3。同漳河流域一样,这种变化中降雨所起的作用较小,如19801988年年平均降雨569mm,年平均径流量778×106m3,而19531972年,年平均降雨为706mm,径流量为273×107m3。前者与后者相比,降雨仅偏少19%,而径流量却减少了72% 

卫运河由于漳河、卫河水资源短缺,从而使卫运河水量大减。据统计,临清水文站19511959年年平均流量为125m3/s,平均年径流量为4376×106m319601969年年平均流量为118m3/s,平均年径流量为3776×106M319701979年,平均流量为65.7m3/s,平均年径流量2068×106m319801985年,平均流量18.5m3/s,平均年径流量582×106m3 

1965年以后,临清站除1970年外,年年发生断流,20多年来平均年断流74天,最长为1979年达190天。沿河引提水能力达1240m3/s,而河道中仅有每秒十几个立方米的水。足见缺水的严重性。 

由于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加之又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造成工农业之间、地区之间的争水矛盾非常尖锐。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增加,已经开始挤占农业用水。上下游、左右岸的争水矛盾更是经常发生。漳河岳城水库以上,争水事端就不断发生,左右岸、上下游关系一度十分紧张,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为了缓解漳卫南运河水资源供需矛盾,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应采取如下措施。 

(1)节约用水:节约用水是近期缓解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节水包括工业节水和农业节水。 

工业节水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改进工艺设备,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降低用水定额;农业节水潜力很大,每年农业灌溉用水全国约38×107m3,主要是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国外可达0.78,而海河流域仅0.450.5;渠道防渗,改进灌溉技术,推广喷灌、滴灌、微喷等先进方法,推广旱作农业等 

(2)充分利用地下水:在严重缺水地区,应适当打机井,开采地下水。 

(3)依法管水:推行取水许可制度,依法管水。 

(4)转变观念:改变喝大锅水的陈旧观念,视水为商品,特别是物化的水,应按成本加利润定价,运用经济杠杆节水。 

(5)争取跨流域调水早日实现:本流域缺水已成定局,上述措施都是有限度的,因此争取外流域调水是重要途径。特别是南水北调,盼望早日把长江水调来。 

三、水质污染严重 

漳卫南运河历来是两岸地区的生命河,母亲河。人们世代依靠河水繁衍生息,漕运灌溉,发展经济。沿河城镇都以河水作为生活水源。70年代,因上游大批水库建成蓄水,以及天然水资源量减少等原因,下游河道径流减少,以至出现断流。城市供水失去了保障。加之入河排污、污染物质量逐年增加,水质变差,漳卫河中下游沿河城镇结束了依赖河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历史。 

8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和乡镇工业迅速崛起,工业门类有造纸、冶金、化工、建材、非金属采矿、石油、纺织和农副产品加工等。随着工业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入河废污水量及污染物质量也急剧增加,到80年代后期,漳卫南运河水环境急剧恶化,鱼虾绝迹,水色转褐,气味怪异。90年代一系列水质监测成果统计表明,除了大流量引黄或岳城水库汛前大量弃水期间外,卫河、卫运河、南运河各监测断面水质严重劣于V(GB383888)标准。全河系年排污量71801万吨,污染物质量421247吨。大量废污水的排入造成漳卫南运河高污染负荷,污径比14.5。由于缺水,大部分污水又被农田灌溉引用,造成土壤农作物和地下水的污染,危害人体健康。水的问题已成为漳卫河系重要的环境问题,它表现在,一方面是缺水,加之引用量的增加造成河道干枯,河流的稀释自净能力降到最低点,进入河道水体的污染物,除汛期外得不到自净;又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造成了水体污染,降低以至丧失了水资源的使用价值,制约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对人体健康也造成威胁。缺水与水污染之间互为因果,造成水环境的恶性循环。漳卫南运河是一条省与省之间的边界河道,上下游、左右岸因排放废污水而引起纠纷。影响毗邻之间的安全与稳定。同时河内水体的污染,还加速了水上建筑物的腐蚀与损坏,影响到水工建筑物的安全。 

造成水污染的直接原因是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经排污口进入河道。因此防治水污染的根本措施是治理污染源,使其达标排放。目前,国家正在进行的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工作,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而对入河排污口实施监督控制是重要的管理手段。为此,必须要做好对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工作。首先要加大、加快立法的步伐和力度。尽快出台《水资源保护法》、《水资源管理条例》及相应的《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确立水利部门在水资源保护工作中对入河排污口直接进行监督管理的法律主体地位,使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纳入法规轨道。其次,是要向管理要效益。在管理中运用经济手段,使水管(水资源保护)事业形成良性循环,自我造血和发展。在立法中注意让能够进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有偿服务等法规出台。再之,流域和区域的水利部门要更好地协调配合,明确各自的水资源管理的权责,水的质与量并重,履行好职责,把漳卫南运河的水资源保护工作做好。 

四、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1.漳卫河流域水土流失情况 

漳卫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3973km2,其中浊漳河7891km2,清漳河2691km2,卫河3391km2。根据卫片解译成果本区轻、中、强、极强度侵蚀面积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1.4%36.7%11.3%0.6%。黄土丘陵阶地区,侵蚀模数一般为4900t/km2.y,主要分布在长治、潞城、屯留、长子、沁县等县();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模数一般为7100t/km2·y,主要分布在太岳与太行山之间的“蝶形”地带,以及其它有黄土出露地区的武乡、襄垣等县,土石山区侵蚀模数一般为15003300t/km2·y,主要分布在太岳山东侧及太行山两侧的平顺、黎城、壶关、陵川、林州市、辉县、修武等县();土石丘陵区侵蚀模数一般为25004000t/km2·y,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安阳、辉县、林州市、汤阴等县();山间盆地及平原区侵蚀模数均小于500/km2·年,主要分布在长治、屯留、长子与林州市。 

土壤侵蚀发生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地形、降雨、植被和成土母质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而人类活动是主导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形地形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本区受太行背斜和沁水向斜两大地质单元控制,长期以来在内外引力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地表形态复杂多样,东西隆起高峻,中部下沉低凹,太行山以东又呈阶梯状逐级下降至山前倾斜洪积平面。地形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和土壤的冲刷与沉积,为土壤侵蚀提供了潜在条件。 

降雨降雨是产生土壤侵蚀的基本动力。降雨强度、历时和降雨在年内分配程度都直接影响到土壤侵蚀的形成和侵蚀量的大小。本流域降雨具有以下特点: 

年际分配极不均匀。年最大与最小降雨量相差在2倍以上。如,安阳县1963年降雨量1182.2mm1965年降雨量271.9mm,相差4.4倍。 

年内分配不均。汛期(69)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70%以上,而105月的降雨量不足年降雨量的30% 

降雨集中、强度大、历时短、多暴雨,各地实测24小时降雨量在105200mm之间,一小时最大降雨强度可达50mm左右。 

植被植被防止土壤侵蚀主要表现在覆盖地表,截持降雨,减少径流,固结土壤,提高抗蚀性能等作用。本流域植被盖度较低,小于50%的约占山区总面积的62%。西部太岳山和东部太行山的大部分地区植被稀疏和光山秃岭,致使表土失去保护、拦截地表径流能力,加剧了土壤侵蚀的发生和发展。 

成土母质土壤侵蚀与成土母质直接相关。本流域主要成土母质有碳酸盐岩、砂页岩类和黄土及黄土状物质。碳酸盐岩类物理风化作用强,土层薄,发育差,易流失;砂页岩类抗蚀力弱,土壤侵蚀严重;黄土及黄土状物质抗蚀性能差,表土易被冲刷。 

(2)人为因素 

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就要向自然获取更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是导致土壤侵蚀加速的原因之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变迁和战争破坏至建国时本流域森林资源己所剩无几。建国后,由于十年动乱和一个时期片面提倡“以粮为纲”,使森林资源进一步遭到破坏。 

水土流失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开矿、修路及住宅建设加快,出现了破坏地貌、植被、乱弃渣石等现象,加剧了水土流失。 

顺坡耕作陡坡开荒时有发生,粗放耕作方式未能根本改变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长期超载放牧羊群反复啃食及践踏,破坏了植被和表士结构,易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水土的大量流失,给农业生产、水利工程、厂矿、城镇、交通和环境保护等带来很大危害,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土层剥蚀,肥力减退 

对土地采取掠夺式利用,加剧了水土流失,使耕作层变薄,肥力减退,影响了水、肥、气、热之间的协调。据有关县土壤普查结果,耕作层普遍在1015cm之间,最大不超过25cm,瘠薄山地耕层不足10cm。河南省漳卫河山区,年流失表土1400万吨,如按耕地土层厚23cm估算,相当于年损失耕地4600hm2。另据长治市观测和化验,每流失1t土壤内含氮素1.5kg,磷0.8kg,饵20kg,全市年流失氮8.38万吨,磷4.47万吨,钾117.77万吨,合计124.62万吨。 

(2)淤积水库、堵塞河流 

漳河上的关河水库、岳城水库均淤积严重,汛期洪水下泄也挟带大量泥沙,淤积到河道内。卫河上游无大型控制工程,泥沙直接进入河道,大沙河年淤积厚度达12cm,抬高了河床,加大了防洪任务。] 

(3)生态失调,灾害频繁 

漳卫河上游森林植被不断遭到破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改变了下垫面条件,干扰了正常大气环流系统,致使气候异常,洪涝灾害增多。197081日,辉县北部山区2小时降雨480mm,山洪暴发,泥石俱下,淹没农田33333hm2,冲毁农田20000hm2,冲倒房屋4.25万间,死亡36人,冲毁桥涵160处,公路160km,水渠140km。又如,林州市1975849日降雨300500mm,死亡25人,倒塌房屋13119间,冲走粮食250000kg,物品13.4万件。同时淹没耕地30667hm2,冲毁护林坝、拦水坝1753座,桥梁101座,电站14座,红旗渠干支工程遭到破坏,经济损失巨大。 

3.全面规划、综合防治 

建国以来,漳卫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19491957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山区群众逐步认识到山区水土流失的危害,同时也认识到建设山区必须大搞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根据1957年国家提出的“全面规划,综合开发”的方针,各地相应成立了水土保持机构,开展“旱地变水地,秃山变青山,坡地变梯田”的运动,水土保持工作初见成效。19581979年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山区林木砍伐严重,水土保持工作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19661979年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忽视了水土保持工作,一度出现了毁林开荒,植被破坏,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1980年以后,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漳卫河水土保持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截止1990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5733hm2,其中造林194800hm2,兴修梯田308333hm2,其它治理措施面积161933hm2。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漳卫河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应当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将预防保护放在首位。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搞好预防和治理工作。 

(1)保护现有植被 

漳卫河山区现有天然林164400hm2,天然草141600hm2,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的左权、和顺、榆社、黎城、陵川等县。据最新卫片解译成果,植被覆盖度(指乔、灌、草综合覆盖度)大于50%的仅占山区总面积的38%。针对该流域山区植被现状,应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水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和有关法规、法令及政策;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护制度,落实各项管护责任制,保护好林草资源;对成材林只准带状间伐,并做到随采代随补植;对草地植被禁止开垦破坏,对退化严重的天然草场,采取封坡育草。 

(2)预防农业生产活动破坏植被 

25°以上陡坡地禁止种植农作物,已开垦的陡坡地,要限期退耕还林、还草。禁垦坡度以下坡耕地,有计划逐步修成水平梯田。对无条件坡改梯的地方,一律实行保土耕作措施,禁止顺坡耕种。 

(3)预防基本建设、工矿生产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兴建工程和进行生产活动时,应尽量减少破坏地貌和植被。开采土、石、砂料,应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道路、渠道工程竣工时,边坡要造林、种草,以保持水土。废石场边坡,要满足稳定性及防冲要求,表面应覆土造田、造林种草,尽快恢复植被;对矿渣和废弃土石料等,要存放得当,使其不致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4)全面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在治理措施上要做到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种草种树与封山育林相结合,治坡与治沟措施相结合,治理与管护、利用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要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 

 
     
     
     
     
  编辑:李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