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第六章 星罗棋布的著名城镇
http://www.hwcc.gov.cn 时间:2015-06-08 11:05:42 来源:漳卫南运河网
打印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不能缺少、且无可替代的物质。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源源不断的河水则是人赖以生存的主要水源。河畔、草丰林茂,往往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我们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与江河密不可分。漳卫南运河虽然在其形成的历史和涵盖的区域上,难以与长江、黄河相提并论,但它所流过的地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乳汁般的河水,孕育和滋润了沿河一座座村庄和城镇,它们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彩带上,闪闪发光,璀琛夺目。 

一、著名城镇 

1.以革命先烈英名命名的左权县 

左权县是以革命先烈——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英名命名的县。左权县原名辽县。19425月,侵华日军30000余人发动了对太行根据地空前规模的大“扫荡”。525日驻于麻田的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等首脑机关在转移途中遇敌包围,左权将军在指挥突围中以身殉国。为铭记左权将军的光辉业绩,激励广大军民抗日的斗志,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批准了辽县人民的请求,将辽县易名为左权县,并于1942918日举行了5000余人参加的辽县易名大会。从此在伟大祖国的版图上诞生了以将军英名命名的左权县。 

左权县地处山西省东部边缘、太行山主脉中段。周边以山为界,东过十字岭与河北省邢台、武安、涉县接壤;南跨界石岭、西越武乡岭、北翻紫荆山与本省黎城、武乡、榆社、和顺毗连。境内东西长80km,南北宽67km,总面积2028.1km2。全县辖15个乡、镇,1990年末有42297户,156828人。 

左权县历史悠久。1988年桐峪镇马家坪村黄龙洞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骨质箭簇、石斧等工具,说明4000年前我们的先人即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时为轑阳邑、属晋。战国时期初属韩,后属赵。秦属上党郡。东汉建安20年建县,始称轑河。之后各代,隶属多变,几易其名。先后有轑河、轑阳、辽河、辽山、辽州、辽县之称。 

左权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群山对峙,奇峰突兀、沟壑纵横、关隘颇多。清漳河九曲迂回,由北向南流经县境。俯瞰全貌,7道山脉,纵横交织,形如巨网,山势险要,为晋冀出入要冲,素为战略要地。战国时赵襄子取智伯领地;秦将王翦伐赵占邯郸;唐相李德裕平泽裕之变;宋节度使李继勋攻北汉;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率师北上等,都途径此地或于此大动干戈。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犯华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进山西,奔赴抗日前线。左权县(当时为辽县)成为共产党八路军创建太行抗日根据地的落脚地。193710月,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及中共晋冀豫省委机关进驻辽县,以这里为依托,创建了太行抗日根据地。1939年中共冀豫晋省委将辽县定为省委试验县。194011月,八路军总司令部、中共中央北方局进驻辽县麻田镇,桐峪一带,辽县进而成为共产党、八路军坚持华北敌后抗战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悍然挑起全面内战。1947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左权县和太行山各地一样,又成为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中原的出发地。在革命战争年代,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杨尚昆、罗瑞卿、滕代远、李雪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长期生活、战斗在这里。朱德、刘少奇、彭真、陈毅、聂荣臻等领导人亦先后在这里做过短暂停留。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左权县人民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筹粮筹款、参军参战,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抗战八年,在左权县境内共经过大小战斗7200余次,歼敌伪3100余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10490名青年参加八路军和人民解放军,外调干部1716人。一个当时仅有78万人口的穷困小县,每年要供给八路军军粮5000t,军鞋10万余双。10年间参战支前21000多人,有10000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左权县历来以粮食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有谷子、玉米、小麦、大豆、高粱、水稻等。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多种经营的良好条件。全县宜林宜牧面积161000hm2。除有松、柏、柳、榆、槐等木材树外,还盛产核桃、柿子、花椒、板栗、桃、梨、苹果等干鲜果品。有中药材318种,辽党参、猪苓、柴胡、五灵脂等运销全国各地。左权县的矿藏极为丰富,已探明的主要矿产有煤炭、铁矿、铬铁矿、钛铁矿、铝土矿、铝矿。特种非金属云母、石灰岩、蛭石、红板石、石英等20多种,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左权县山清水秀,资源丰富,理当早先富庶,然而至今日方能温饱。漫长的历史只是一条苦难长河。从轑河到辽县,丰富的矿产得不到开发,地势高寒加之残酷的阶级剥削压迫,使左权县的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抗日战争前夕,全县粮食总产只有20650t,亩产70kg。工业产值微乎其微,几座小煤窑和小作坊,年产值不足5万元,抗日战争后,左权县成为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减租减息、反奸除霸、清理旧债的斗争蓬勃展开,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1946年全县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广大贫苦农民彻底翻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左权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全县国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清除“左”的影响,深入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全县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达到21559万元,比1949(90年不变价为3605万元)增长了4.98倍。粮食总产量1990年为51415t,是1949年的1.86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6元,是1958年的12倍;职工年均工资1645元,是1949年的13.7倍。全县城乡居民储蓄余额9422.2万元,是1978399.8万元的23.6倍。每百户农民拥有电视机44台,收录机30台,自行车103辆、缝纫机95台,洗衣机12.9台,表271块。人均生活用房14m2 

漫长的历史和革命岁月,给左权人民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革命胜地。主要有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十字岭左权将军牺牲纪念地,滩里村八路军129师驻地旧址,下武村中共中央北方局驻地旧址,桐峪镇马家坪黄龙洞新石器时代遗址,申家峧北魏悬崖大型石刻“高欢云洞”,苏亭村出土宋代里正墓壁画等等近200处。这里既是览古的胜地,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也是旅游避署的理想场所。 

伴随着时代的旋律,勤劳智慧的左权人民必将弘扬革命传统,在这块无数革命先烈酒下热血的土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奋发拼搏、谱写出更加壮丽的篇章。 

2.古上党郡——长治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倚太行,与河北省接壤;西屏太岳,与临汾、晋中地区为邻;南临晋城;北临晋中。漳、沁两河源于境内,山河壮美、气候宜人。全境东西长150km,南北宽140km,总面积13900km2,辖13个县(),总人口297万。 

古城长治,史称上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考古发现,早在万余年前,就有人类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史书记载,商为黎国,韩建别都。秦、汉置上党郡,北周起名潞州。明嘉靖8(公元1529)改称潞安府,并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由此得名。 

长治为上党首府。居高设险关山伟固,有“得上党而望中原”之说。从战国时的长平之战,到解放战争中的上党战役,历代风云,金戈铁马,都充分显示出长治地理位置的重要。 

长治名胜古迹甚多,风景独特,旅游资源丰富。黄崖洞和灵空山的山川风光展现出太行山的雄奇和太岳山的秀美;上党战役遗址、八路军司令部和太行纪念馆,记载着革命先辈不朽的业绩;上党门、观音堂、法兴寺、崇庆寺、大云院、金灯寺,南涅水北魏石刻造像等诸多古迹,闪耀着民族艺术的光辉。 

长治是我国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工业门类齐全。现已探明的矿藏有煤、铁、铝、石膏、大理石等40余种,煤炭、化工、电力、冶金、机械、纺织等基础工业发展迅猛。许多工厂如我国最大的复合肥厂——山西化肥厂;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矿区——潞安矿务局,长治钢铁厂、洗衣机厂、太行锯条厂等,蜚声中外。农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产玉米、谷子、小麦、薯类等,党参、潞酒、潞麻、花椒、沁州黄(小米)等土特产品,远近闻名。长治交通方便,公路四通八达,太焦、邯长两条铁路交汇于此,并有民航班机驰骋蓝天,与外地保持快速便捷的联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长治的经济发展更加迅速。1993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是1978年的9.8倍,相当于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总值的32倍。 

今日长治,正在走出群山、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3.革命老区——涉县 

涉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隅,太行山东麓,是晋、冀、豫三省交界地。东与武安、磁县毗邻,南与河南省安阳、林州市隔河相望,西与山西省平顺、黎城县交界,北与山西省左权县相连。东西长37.5km,南北长64.5km,面积1489km2。辖30个乡镇,525个自然村,总人口37.38万人。 

涉县全境属山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高度700m,峰峦叠嶂,沟谷纵横,享有“举头尽见奇峰峙,着足无有尺土平”之说,是古赵国邯郸通向上党郡之咽喉,地势险耍,易守难攻。清漳河由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县,在合漳村与浊清河汇入漳河,由县东南陲侧边而过。 

涉县始置于西汉,属魏郡;三国属魏之广平郡,隋复置涉县,唐初属韩州,后汉属潞州上党郡。宋属河东路隆德府。金升为崇州。元初废州仍为涉县。明初属河南省彰德府。1928年改属河南省予北道。1940年涉县解放,建立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划归河北省属邯郸至今。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一二九师奉命进驻太行,在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的领导和指挥下,以太行山为依托,在同日寇侵略军长达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创建了晋冀鲁豫边区根据地,并以此为前进阵地,对全国的解放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勋。1937年底,一二九师派先遣队进驻涉县开展工作,1940年,一二九师司令部由辽县来到涉县常乐村,后迁驻赤岸。194081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前身“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在涉县东辽城成立,194191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靳家会成立。从1937年底一二九师先派遣队进驻涉县开展工作,到1949年太行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奉命撤销,涉县是晋冀鲁豫边区的心腹地、首府县。其间,一二九师司令部从迁驻涉县,到组成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离开涉县在此居住近6年。中共太行分局、太行区党委、太行军区均成立于涉县,撤销于涉县,时间长达10年左右,当时中央边区、太行区的机关和单位在涉县沿清漳河设置达110多个。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滕代远、薄一波、杨秀峰等在这里长期生活战斗过,这里的每一座山梁,每一块土地都遍布着革命前辈的足迹,发生过惊天动地的壮举。这里有左权将军以身卫国壮烈牺牲的十字岭;有使敌人损师折兵的响堂铺;有一二九师全军运动会的漳河滩;有充满爱民情谊、清水汩汩的“将军渠”。所有这些都真实地记录了革命前辈为拯救中华民族,创建美好未来而进行的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斗争业绩。在那光辉的年代,涉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这个当时仅有19万人口的小县,就有16000多人参加子弟兵。从19401947年,全县以身殉国的烈士即达1735人。解放战争期间仅上党、平汉、太原三大战役,全县参加的民兵即达25000多人。当时,涉县每年要拿出5000t公粮,做10余万双军鞋,滕出1/3左右的房子供部队、机关、学校使用。在那光辉的年月里,涉县人民英勇牺牲的浩然正气,达到高度的发扬。朱德总司令遗篇云:“太行正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人民不会忘记涉县,涉县人民的正气歌也将得到千秋敬慕。 

4.林州市与红旗渠精神 

以开凿红旗渠而闻名于世的林州市(原林县),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部的太行山东麓,西与山西省平顺、壶关两县毗邻;北临漳河与河北省涉县隔河相望;东与安阳县、鹤壁市、淇县接壤;南与辉县、卫辉市搭界。全市南北长74km、东西宽29.4km,总面积2046km21771个自然村,1993年为97.59万人,耕地面积为53793hm2 

林州市夏属冀州,周属卫,秦属邯郸郡,西汉始置县,以山取名,称隆虑县。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避殇帝刘隆名讳而改为林虑县。金、元升为林州,明初降州为县,更名为林县,属彰德府。1928年改属河北道,建国后先后归安阳专区、新乡专区、安阳市管辖。19941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林县建制,建立林州市。 

林州市地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地带,西依太行山,东临华北大平原。太行山支脉——林虑山贯穿全境,山高峰险,沟壑纵横,为太行山重要门户,进可攻,退可守,历史上是“卫弃之而弱,普有之而霸”的军事战略要地,历代兵家多在此屯兵打仗,不少文人墨客也在此隐居闲,遗留下众多文物古迹。以市内文庙为中心,东有龙头山,南有洪峪摩崖石窟,北有惠明寺喇嘛塔,西有黄华山风景区和石板岩避暑山庄,史有“太行之秀在林虑,林虑之秀在黄华”的称誉。在林州市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哺育了许多名人贤士。尧帝访贤,奴隶傅说升相,荆浩创立“北方全景山水画派”,王庭筠创办黄华书院等名人史迹都发生于此。数千年来,勤劳勇敢的林州市人民栉风沐雨,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在抗压迫,求解放和改造大自然的斗争中,谱写了壮丽的篇章。新中国成立后,林州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焕发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的极大热情,继续发扬了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 

林州市历史上十年九旱,水源奇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县550个行政村,就有307个村人畜吃水非常困难,人们翻山越岭,往返几公里、十几公里远道取水。一遇旱年,广大农民不仅逃粮荒,而且逃水荒。“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就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水维系着林县人的生命,谁能帮助老百姓兴水造福,谁就会受到尊敬和爱戴。明朝万历年间,知县谢思聪动员老百姓修筑了一条宽不足0.33m,长只有9km的渠道,引洪峪泉水,解决了沿途40个村庄的人畜用水,人们感恩戴德,为其修了一座谢公祠,并把这条渠尊称为“谢公渠”。抗日战争时期,林北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根据地人民一面打仗,一面抗旱生产,在任村开挖了一条盘山渠道,至今还被人们称作“抗日渠”。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员皮定均率领军民,修了一条长2km,宽、深各0.7m的渠道引淅河水,浇地近7hm2,被称作“爱民渠”。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力有了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要改变林县的贫困面貌,关键仍在“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深入人心,以打井、建池、挖山泉为中心的兴修水利活动在全县普遍展开。1957年中共林县县委响亮地提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战斗口号。19596月中共林县县委、林县人民委员会的领导经过深入考察,详细论证,毅然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兴建“引漳入林”工程。19602月,红旗渠工程上马、林县人民顶酷暑,战严寒,用自己的双手,一锤一钎,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苦干10年,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太行山腰修建了干、支、斗渠总长1500km的“人造天河”,红旗渠把浊漳水引入林县,有效灌溉面积达36000hm2,形成能引、能蓄、能灌、能排及综合利用的水利网,结束了林县水缺贵如油的历史,为山区经济的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旗渠建成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林县人民乘改革开放的东风,抓住机遇,更新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向新的生产领域进军,一面抓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生产,一面发挥本地固有的外出搞建筑业的传统技术优势,10万大军走出太行山,大搞劳务输出,不仅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扩大了积累,成为振兴林县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了一些工业小区,开始由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转化。为了使林县经济再上新台阶,1993年林县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建设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红旗渠工程”的决定》,确定“六路奔小康”的发展战略,到年底,全县社会总产值达53.8亿元,财政收入856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902元,城乡储蓄余额达21.5亿元,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林县人民通过红旗渠建设,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培育造就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周恩来总理称红旗渠是“人工天河”,是中国农民的骄傲。1991年元月,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李先念亲笔题词:“发扬红旗渠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99310月国务委员陈俊生去林县考察后写了调查报告,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批示:“调查报告写得很好”。国务院总理李鹏批示:“希望各地、各行各业,特别是农村各级干部,能从林县的经济受到启迪”。199661日江泽民总书记考察了红旗渠,并亲笔写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在讲话中,江泽民总书记充分肯定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时形成的艰苦创业精神。他说,有了这种精神,是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的。我们要继续发扬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创业精神。这种精神不单属于你们,而且是属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新时期要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 

5.历史名城——邯郸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部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地区,是河北省第三大城市,冀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前襟漳河,后持洛川,西依太行,东跨平原,地处中原,山河壮美,物产丰饶,交通便利,具有深遽的历史内涵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邯郸历史悠久。7007000多年前,人类已在此定在此定居,创造了磁山了磁山了磁山了磁山了磁山了磁山了磁山了磁山了磁山了磁山了磁山了磁山了磁山了磁山文磁山文磁山文文化及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人类早期文明。殷商时,是国都殷地(今安阳附近)的“畿内地”,建有“离宫别馆”,逐渐兴起。春秋时已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的城邑。昌盛时间达500多年。战国时,为七雄之一的赵国的国都,名扬列国,称为“天下名都”。汉代,被称为“漳(漳河)、河(黄河)间一都会”,与西安、洛阳、成都、淄博齐名,为全国“五都”之一。魏晋以来,由于连年的自然灾害和封建割据战争,经济重心南移,邯郸随之衰落,后归属周围郡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沦落为一凋敞小县。建国后,邯郸又迅速崛起,5060年代,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相继成为国家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90年代初,被列为全国较大城市。1993年,邯郸实行地、市合并,现辖19个县、市、区,人口800多万,面积12000km2 

邯郸境内名城名镇比比皆是,临漳县邺镇为邺城,曾因西门豹治邺名扬天下,汉末建安时期,邺下文人荟萃,开创“建安风骨”,领一代文风;魏晋北朝历为几代国都。大名县唐宋时先后为郡、京、府治所,扼控河朔,雄踞一方。武安、涉县、磁县、峰峰、永年、曲周、成安、魏县历史上都曾为政治、军事要地。 

邯郸战略地位显赫,居邯郸东可出击平原,西可入山防御,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以致战事频繁,史有据邯郸者得天下之说,现市内丛台之上建于明代的据胜亭意即指此。 

以邯郸为中心形成的古赵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的著名历史人物曾在这块土地上活跃,众多的文物胜迹遍境内各县区,邯郸又是著名的成语之乡,“胡服骑射”、“负荆请罪”、“那邯郸学步”等几百条成语典故都产生于此,为祖国文化宝库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邯郸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2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在这里播撒革命火种,抗日战争时期,是晋冀鲁豫边区根据地的中心,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长期生活和战斗在这里,著名的邯郸战役,使邯郸成为华北解放最早的城市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大批的干部南下开辟新解放区。 

邯郸物产丰富、资源众多,又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钢铁、煤炭、电力、纺织、化工等工业门类齐全,是华北重要的重工业及能源基地,“邯钢”已成为当代国企改革的一面旗帜。今日的邯郸,正在党的十五大精神的鼓舞下,决心建成河北省的第三经济强市。 

6.古都安阳 

安阳位于河南省北部,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依山傍水,气候宜人,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历为兵家瞩目之地。 

安阳市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安阳曾是7个朝代的都城或畿辅。远在公元前1387年,商玉盘庚14年,从“奄”(今山东曲阜附近)迁到“殷”(今安阳市区小屯一带)到商朝灭亡,先后传812王,历经273年,这里一直是商代后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稳定疆域、长期定于一个地方的国都。史称殷都为中国第一古都。安阳商代早期称“相”,属冀州。西周时称“东阳”,属魏地。春秋战国时称“邺”,也称“宁新中”,先属魏国,后属赵国,秦昭襄王50(公元前257),秦军攻克“宁新中”,更名为“安阳”。安阳的名字从此见与史册。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邺”做为五都之一(当时“邺”在安阳县北部,今划归河北省临漳县),这里成了曹操发迹的地方。接着,东晋16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也相继在邺建都。北周灭北齐,以邺为相州、魏郡、邺县治所。北周静帝大象2(公元580),相州总管尉迟迥起兵讨杨坚失败,杨坚焚毁邺城,将州、郡、县治所迁至邺南的安阳城,安阳改称相州,魏郡、邺县,故安阳又称7国故都。金章宗明昌2年设彰德府,元改为彰德路,明太祖洪武2年复改路为府,清套明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安阳市。1983年国务院决定把安阳县、林县、浚县、汤阴县、淇县划归安阳市。 

安阳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便是人类栖息、繁衍的好地方,如小南海原始洞穴,就是远古人聚居的遗址。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布安阳全境,著名的有浚县大赉店遗址,淇县花高遗址,汤阴县的白营遗址,安阳县的大寒遗址等。安阳市的殷墟遗址是我国目前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古都遗址。后岗遗址的发掘解决了仰韶、龙山和殷文化的三层叠压关系。历代帝王将相在安阳活动也较频繁,如大禹治水,盘庚迁殷,文王拘而演《易》,武王伐纣、西门豹治邺、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学艺于鬼谷子,曹操破袁绍、高欢胜尔朱兆、岳飞抗金、韩琦治相州等。历代文人学士苏老泉、欧阳修、赵孟頫、颜真卿等都在安阳留有遗迹。 

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安阳建立了党的组织,贺道培为负责人,并陆续在火车站、广益纱厂、省十一中等单位发展党员。北伐战争期间党领导安阳人民进行了多次反帝爱国斗争。抗日战争期间,于19405月在安阳县岭头一带正式成立了安阳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了安阳第一支人民武装,开辟了抗日根据地,同日伪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解放战争期间,党领导安阳人民开展游击战争,扫清了安阳城周围的据点,城内人民也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地下斗争。194956日,安阳军民配合解放军主力部队解放了安阳城,建立了安阳人民政府,开始了新安阳的建设。 

1952111日,毛泽东主席在公安部部长罗瑞卿、铁道部长滕代运的陪同下,视察了安阳市小屯村,询问了殷墟的范围和发掘情况。下午又视察了袁林,指出袁坟留作反面教员也可以。毛主席还视察了安阳古城的大院街、裴家巷、北大街、中山中街、鼓楼、南大街、东大街、神路街和鼓楼东街等。毛主席说:“安阳是个好地方,是曹操的发家之地,自古就是战略要地。” 

建国后,安阳被列为河南省重点建设城市之一,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改革开放,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显著成绩。199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85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4.2亿元,银行存款余额154.3亿元,粮食产量210.9万吨,人均420kg,创历史最好水平,科技、教育、卫生和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居住条件有了新的改善。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108元,比上年增长27.4%,农民人均纯收入1299元,比上年增长29% 

199661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了安阳,并亲笔题词:“弘扬民族文化,建好古都安阳。”这对安阳人民是极大的鼓舞,必将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安阳人民一定会按照江总书记的要求,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把古都安阳建设的更加美好。 

7.古山阳——焦作市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的西北部,地处北纬35о12′,东经113о14′,北依太行山与山西省接壤,南濒黄河与郑州市相望,西南与洛阳市相邻。现辖济源、沁阳二市,孟县、温县、博爱、武陟、修武五县和解放、山阳、中站、马村4城区,总面积6014km2,总人口360万,其中市区人口62万,是一座以能源为主,化工、机械、冶金、建材、轻纺、食品等工业综合发展的新型工业城市。 

焦作地区交通条件良好,新乡—焦作、太原—焦作、焦作—柳州、焦作—侯马四条铁路在这里交汇,境内铁路总长度183km。区域内公路干线四通八达,107国道、207国道、新洛路、新济路、詹泗路等高级公路形成了贯通全市的快速通道,万人拥有公路里程居河南省第一位。郑州机场、洛阳机场及济源机场距焦作市中心都在100km之内。国家规划即将开工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从市区通过。 

焦作市地貌地形多样,集山川、丘陵、平原于一身,整个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山川地带,南部为黄沁河冲积平面,年平均气温14.2℃~14.8℃,类属大陆性季风型温暖气候。 

焦作市古称山阳,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留下了女娲补天、愚公移山、黄帝祈天、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等传说,涌现了司马懿、韩愈、李商隐、朱载堉等历史名人,这里还是太极拳的发祥地。云台山大瀑布一级落差312m,为全国之冠。济源有我国最北界的猕猴自然保护区,博爱有黄河以北最大的人工竹林,沿太行山一线有两个国家级风景区和三个省级风景区,有关专家已提出在焦作建设国家南太行公园,全市旅游景点达1200多处,轩辕黄帝在王屋山设坛祭天,夏抒、商祖乙两代帝王在焦作建都,周武王伐纣之前与诸侯会盟于此,孔子周游列国在此问礼,刘邦、项羽在此逐鹿,汉景帝、汉明帝在此登太行山赏景,曹操与袁绍在这里争夺天下,“竹林七贤士”在这里隐居,宋徽宗专程朝拜王屋,清康熙、乾隆皇帝多次亲临武陟、博爱,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迹。近几年,到焦作观光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加,1994年,接待中外游人250万人次。 

焦作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是全国三大粮食高产区之一,1994年全市粮食平均亩产达到856kg。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四大怀药闻名中外,沁河两岸素有北国小江南之称。 

改革开放以来,焦作经济迅速发展。1994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30亿元(1990年不变价),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居河南省第一位。47项综合经济指标考核,焦作仅次于郑州,居河南省第二位。所辖七县()全部进入河南省综合经济实力20强。焦作的工业在河南省占有重要位置,煤炭年产量达100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18×105kW,化学工业是全国44个重点化工城市之一,河南轮胎厂是全国500家大企业之一,陶瓷企业集团生产的炻瓷畅销美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994年全市乡镇企业产值达到385亿元,居河南省第一位。近年来,国家和省市又在此规划了一批重点项目,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已开工建设,三个亚洲最大的项目,年产120万吨氧化铝工程、装机容量72×105kW的沁北电厂和年产390万套子午胎生产线已相继开工建设。国家计委经研所已将焦作规划为内陆十大经济特区之一,不久的将来,焦作将成为举世闻名的能源、化工基地,对中国中西部的发展将起到“发动机”的作用。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朱镕基、胡锦涛、宋平、田纪云、李铁映、邹家华、杨成武、李德生、费孝通先后视察焦作,都对焦作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说:“不到焦作不知中原之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说:“中西部有这样的好典型,我是越看心里越敞亮”。1994年,新一届政府组成之后,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这就是:经过90年代的努力,把焦作建设成为中原大地新崛起的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铝工业基地、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和农业“一优双高”开发示范区、太行山风景名胜旅游区,从而以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形象,进入全国发达城市之列。 

8.牧野大地崛起的新城——新乡市 

巍巍太行山下、涛涛黄河之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镶嵌着一颗闪烁的明珠,她就是牧野大地崛起的一座新城——新乡市。 

新乡市地处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与郑州、开封隔河相望;北倚太行,与鹤壁、安阳毗邻;西连煤城焦作,与山西接壤;东靠油城濮阳,由长()()黄河大桥和鲁西相连。城区位于京广、晋鲁铁路交汇处,卫河由西向东穿“堂”而过。为豫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之一,在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历史记载,原始社会中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息,相传大禹治水之后,划天下为九州,新乡地属冀州,为夏族活动的中心地带,商盘庚迁都于殷(今安阳附近),新乡一带属畿内之地,武王代纣的牧野大战即于此,周初为管叔封地,春秋时辖于卫,战国时入魏国版图,秦时隶属三川郡,汉属河内郡。汉元鼎6(公元前111),汉武帝巡视到此地新中乡时,大将路博德遣使送来南粤叛相吕嘉的首级,武帝大悦,遂命名新中乡为获嘉县(其故城离现市区西南约6km),汉末,袁()、曹()交兵,袁绍败死于此地。北魏孝文帝太和6(公元499)获嘉县移至新乐城(在今新乡县老城)。隋开皇6(公元586)于新中乡置县,取首尾二字命名,“新乡”之名始于此。从“获嘉”算起,迄今已有2100多年,从隋设“新乡”计算也有1400多年的城镇史了。 

新乡一带历史遗迹,游览胜地甚多,比干庙、姜子牙庙、孔子击馨处,大禹治水碑、宋徽宗赵佶亲笔书写的《大观圣作之碑》、文庙、关帝庙、潞简玉坟、潞府望京楼可供游览、卫河之源的辉县百泉,涌金喷玉,更是久负盛名的观偿胜地。 

新乡地形复杂,地貌多姿,自然条件好,物产丰富,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使新乡由一个消费性的“三等小县”,建成了一个以轻纺、机械、电子行业为主体的中等城市,粮、棉特别是小麦的生产,更是名誉全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新乡人民解放思想,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努力加快发展速度,使牧野大地崛起的这座新城,更加灿烂辉煌! 

9.今日朝歌——河南淇县 

在卫河上游的一条支流——淇河岸边,有一座美丽的小城,淇县,她地处河南的北部,东临淇河,西依太行,三山叠翠,气候湿润,京广铁路南北穿境而过。铁路以西是连绵起伏的太行余脉,铁路以东是河渠纵横的沃土平原。总面积591km2,人口24万。 

淇县,古称妹乡,也称妹邑,商时移名朝歌,取高歌黎明、喜迎朝阳、兴旺发达之意。商自武丁开始,四代以此为都,殷纣王就是在这里兵败自焚于鹿台的。殷纣王是我国历史上奴隶社会时期最残暴的君主,他荒淫无度,残害忠良,注酒为池、悬肉为林,草菅人命以取乐,这一切都发生在朝歌。纣王无道、世所难容,武王伐纣,著名的商周牧野战场,就在朝歌一带。商朝灭亡后,周王朝的卫国又以朝歌为都。从西汉开始,先后置朝歌县、朝歌郡、临淇县。隋代设卫县,以后县邑时设时废,更迭频繁,清朝以后,一直为淇县。建国后1954年曾并入汤阴,1962年又与汤阴分设,恢复淇县至今。从商代在此建都(公元前1115)开始,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河南省政府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春耕秋收,夏网冬猎,“采采苤营”、“砍砍代檀”,创造了淇河文化,发展了人类文明,这里有久负盛名的中华第一古学校——云梦山战国军痒,华夏第一座皇家园林——淇园,又有数不尽的殷商文化遗址。淇河水哺育了不少仁人志士,如被孔夫子誉为“殷有三仁”的比干、萁子、微子,军事家、教育大师鬼谷子,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等都享有盛名。 

淇县地貌多姿,自然资源丰富,盛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芝麻、花生、花椒、核桃等。淇河即鱼、缠丝鸭旦、软核蜜枣。被誉为淇县“三珍”,历史上为皇帝贡品。铁、铜、铝、锡、煤、石膏、大理石、花岗岩等矿藏资源储量大,品位高,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淇县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形成了以电力、纺织、化工、机械、建材、造纸六大行业为支柱的生产体系,棉纱、毛呢、精甲醇、机制纸、花岗岩板材等出口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农业基础稳固,粮食连年丰收,乡镇企业蓬勃发展。1993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3.3倍、8倍、10.7倍和9倍。 

淇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淇县人民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一定能把古都朝歌建设的更加美好。 

10.古战场崛起的石油化工新城——濮阳市 

濮阳市地处河南省东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辖濮阳、清丰、南乐、范县、台前五县和市区,面积4263km2,人口310万。 

濮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相传,远古黄帝之子昌意封于此,黄帝之孙颛项建都于此,帝喾、唐尧虞舜活动于此,夏代韦国、顾国、昆吾国均都于此。春秋时,濮阳为卫国。卫国处列国腹部,诸侯多在此会盟,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卫嗣君5(公元前320),为韩、魏所侵,尽亡帝邑,独有濮阳,濮阳之名始见于史书,秦始皇7(公元前240),拔卫都、迁卫于野王,置濮阳县,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新莽改治亭,西晋称濮阳国。隋开皇16年置昆吾县,澶渊县。唐避高祖李渊讳,改澶水县,复置澶州,濮阳则属澶州。宋崇宁4(公元1105),改澶州为“北辅”,翌年升为开德府,宣和2(公元1120),复名澶州,金宣统4(公元1144)改为开州,1914复名濮阳县。数千年来,濮阳英贤萃集,改革家商鞅、军事家吴起都生在这里。这里有最早的裴李岗文化,仰韶、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距今6460年前的“中华第一龙”在濮阳出土。濮阳历来为兵家争战之地,素有“古战场”之称。历史上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晋郑铁丘之战、秦楚濮阳之战,宋辽“澶渊之盟”均发生在这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此地是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朱德、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都在这里工作战斗过,留下很多革命历史文物和纪念地。 

濮阳的土地平坦,交通方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百物并茂且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这里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红枣、花生、粉条、黑陶、草辫、麦秸画等土特产也久负盛名。这里是中原油田的腹地,已探明石油储量6亿吨,天然气储量112×109m3,以油田为依托的大中型企业,如雨后春笋遍布城区,14万吨乙烯工程在建设,52万吨尿素已投产,化工、轻纺、机械、建材等已具规模,一个新兴的石油化工城,正在这历史的古战场上崛起,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濮阳必将以更加绚丽多彩的面貌进入21世纪。 

11.“河塑雄镇”——大名 

大名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历史上有名的城镇。“大名”二字是兴旺发达的吉词。据《史记·晋世家》载:晋献公16(公元前661),献公率领太子申生和赵夙、毕万等官员灭掉了晋国西南方的魏国等三个小国。胜利后,献公十分高兴,就把魏地赐给了毕万。对此,掌卜大夫卜偃作了占卜。卜语曰:“毕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名也!此是始赏天开之矣……。“意思意思是说‘说‘万’是万’是盈数,‘魏’有大名,这样的赏赐是天是天开其福其福,毕万毕万之后必后必然要兴兴旺起来,到了到了唐德宗德宗建中<>3(公元782),距毕万封于魏已有1443年的历史,当时驻在魏州的魏博节度史田悦、卢龙军节度使朱滔、恒州团练使王武俊结盟称王,共抗唐命,田悦僭称魏王,为取吉兆,改魏州为大名府。以“大名”为府县之名由此开始。 

大名历史上曾三次作国都,有“河塑雄镇”、“北门锁钥”之称。唐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形成“五代十国”,当时晋王李存勋兼魏博节度史(驻大名),兴兵后,登帝位,国号大唐(史称后唐),建都大名。北宋年间,为抗金的战略需要,宋仁宗庆历2(公元1042)把大名定为陪都,称北京。公元1127年,北宋王朝被金人所灭,赵构于同年5月在南京即位,史称南宋。金太宗为实现其“以和议佐攻战,以潜逆叛诱党”的策略,于公元1130年,立北宋降将(原济南知府)刘豫为皇帝,既为邻国之君,实为金朝之臣,国号大齐,建都大名,都名北京。 

大名地处漳河、卫河交汇的三角地带,河水泛滥,灾害频繁,建国后,将县城西北的低洼地带开辟为滞洪区——大名泛区。46年来,有6年分洪进水,大名人民为漳卫河的防汛,为保天津、保津浦路、保上下游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大名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大名的经济建设发展迅速,成绩显著。1996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实现179140万元,工农业生产总值为266039万元,分别是1972年的66倍和45.9倍。农民纯收入由39元,增加到96年的1151元。 

12.运河名城——临清市 

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名城临清,是一座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风光秀丽的古城。早在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称其为“著名的港口”,乾隆皇帝诗曰:“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 

临清之名的由来,是傍清水得名,历史上的清渊、清泉皆因此而来。 

临清在春秋时属卫地,战国时属赵境,秦时归巨鹿郡。西汉高帝年间(公元前206~193)置清渊县,属冀州部魏郡。西晋咸宁年间改清渊县为清泉县,后赵建平元年(公元330)改清泉县为临清县,临清之名由此始。 

在临清漫长的发展史上,几经盛衰,原因固然很多,但与河的关系极大。临清地处鲁西,位置本不引人注目。自隋开永济渠,其地遂与运河为邻。临清地位的提高,始于元朝。元大都(今北京)供给皆仰东南转运。会通河、通惠河开凿以后,东南物资可经水路直达大都。这样,处于会通河与卫河汇合处的1搞清,便成了水路要冲。临清自然地理形势的变化,导致了经济地位的提高。但是临清真正成为"著名的港口"是在明清时期。明永乐9(1411)疏泼会通河,永乐10年,岁以河运以当时计量单位百万石。据《明史》记载,开始时岁运200余万石,后来逐渐增到500余万石。到成化年间,岁运?曹粮稳定在400万石。除此以外,‘还有江南常、苏、松、嘉、湖、名府的粮18万石,山东、河南的粟、米、豆、麦又若干石、不在此400万石之数。每年有如此众多的船只通过运河,使运河沿岸城市临清迅速繁荣起来,不仅是著名的港口,还成了有名的商业都会。到了清代,嘉靖以后,临清的繁荣与大运河运输能力的提高关系很大。弘治时,临清建成会通闸。从此,"舟行上下,如乘安流。" 

在一定意义上说,京杭大运河造就了临清这座古老小城的繁荣,使它象一颗璀琛的明珠镶嵌在运河岸边。 

而今,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颗明珠放射出了更加夺目的光彩。它西临漳卫河,东有马颊河,京杭大运河贯穿市中,宛如一条玉带,装饰打扮着这座美丽的小城。为引水灌田,临清人民连年苦战兴修水利,开挖了尚潘渠、友谊渠、裕民渠、胡约渠等几条东西走向渠道,使“经”、“纬”之水交织,造就能灌能排的大块方田,同时,桥站涵闸星罗棋布,使这里的6667hm2耕地,变成稳产高产田,小麦亩产450kg,棉花亩产皮棉80kg。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蔬菜种植逐年发展,品种多,四季鲜,远销外省市。 

“农业兴、百业旺”,改革开放以来,临清的工商各业发展迅速。纺织业是临清的“龙头”,棉纺、麻纺、毛纺、丝纺门类齐全,可称为初具规模的小纺织城。 

临清市内商业网点布局合理,商品琳琅满目,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素以运河文化而闻名的临清,早年有武训修义学,现在是万民办教育。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完整的教育体制已经形成。若武训老先生在天有灵,也会感到欣慰的。 

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不断涌起,临清这颗镶嵌在运河岸边,鲁西北大地上的明珠将会放射出更璀璨的光彩,一个光辉灿烂的前景将会展现在人民面前。 

13.“九达天衡”——德州市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北岸。北与河北省沧州地区为邻;西以卫运河为线,与河北省衡水地区毗连;西南与山东聊城地区接壤;南依黄河与济南市隔河相望;东邻济阳、商河二县。 

据记载,德州市唐、虞时属兖州。夏代属有鬲氏之国。商代属兖州。西周及春秋时期属齐国。战国时期分属齐、赵二国。以后,历代封建帝王建制频仍,这块古老的土地归属频更,历经沧桑数千年。原德州地区正式建置于19505月,到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地改市,共辖11个县() 

德州市交通发达,是京沪、德石铁路的交汇点,卫运河、南运河、漳卫新河分别从德城区西东郊穿过,四通八达的公路构成连接华东、华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明代就有“九达天衡”、“神京门户”之称。 

德州市总面积10341km2,总人口506.8万大。德州是我国重要粮棉产地之一。199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471834万元,比1978年增长1.96倍。粮食总产量253.8万吨。比1978年增长108%,棉花总产153万吨,比1978年增长7.5倍。近几年粮棉产量均有大幅度增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德州市工业迅速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电力、石油、化工、机械、建材、木材加工、食品等20多个行业,199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97.2亿元,比1985年增长166.5% 

德州市人杰地灵,千百年来,出现过许多名人贤士。西汉哲学家董仲舒,文学家东云朔,汉末文学家祢衡,隋末农民起义窦领袖建德等都是德州人氏。德州市物产丰富,德州西瓜、扒鸡、黑陶、乐陵小枣、保店驴肉等都驰名中外。 

德州市名胜古迹很多。苏禄国东王墓坐落于市区北部北营村。旧德州城定边门外有董仲舒读书台。宋代滑州知州陈尧佐带领筑的陈公堤,起自河南滑县至千乘(今山东恳利)止,全长1000km。是当时导流入海的重要水利设施,至今德州境内仍保留着数百里的堤段。 

14.杂技与吴桥县 

在南运河东岸,山东与河北省交界之处,有一个小县城,叫吴桥。多少年来,吴桥县因杂技而名扬天下。当年周总理50年代出访西欧14国,所到之处,都有吴桥杂技艺人,他赞誉吴桥县是“中国杂技之乡”。 

河北省吴桥县的杂技源远流长。南朝梁代《述异记》有云:蚩尤氏头有甬,与轩辕斗,以甬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汉代吴桥属冀州,这种游戏就成为后世杂技的萌芽。 

到本世纪2030年代,吴桥杂技飘洋过海,杂技艺人在东南亚、美洲、欧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并涌现出许多杂技名人名班。如会说六国语言的杂技明星史德俊,1927年加入世界性艺人组织“万国生意会”,是我国唯一加入该组织的杂技界艺人。但是,千百年来,有些人并没把杂技真正作为一门艺术,而是看作“杂耍”,属“三教、九流”之类,也正因为很多杂技艺人把杂技视为谋生手段,在生活的煎熬下苦苦挣扎,而没有精力来提高杂技的艺术质量。“文革”时,很多民间杂技团体被视为“黑杂技”不准演出,杂技从业人员急剧减少,拉洋片,独台戏,驯鼠等一些传统节目近乎失传。改革开放以后,吴桥的杂技艺术又重新发扬光大,杂技艺人又有了用武之地。 

1985年,吴桥人建起了全国唯一的一所杂技中专,一改家传师承的传统,古老的“地摊杂技”进入了现代化的课堂。建校以来,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已在国外重大比赛中10多次获大奖。 

1993年,吴桥人投资近亿元,占地200hm2,兴建了集表演娱乐等各种功能于一体的“吴桥杂技大世界”。“杂技大世界”亭台楼榭,古色古香,特别是“江湖文化城”,浓缩了“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南京夫子庙,上海大世界”四大杂技集散地的地摊表演特色,并融入到吴桥杂技节目的表演中去,在“杂技大世界”里连餐馆的服务员小姐也会在上菜的间隙为你耍上一小段拿手绝活,杂技作为一种文化,已渗透到吴桥人的日常生活中。 

以吴桥命名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已举办6届。目前,有2000多名吴桥杂技艺人活跃在国内外的杂技舞台上。 

在祖国奔向21世纪的今天,吴桥的杂技术之花将越开越艳丽。 

15.古沧州新貌 

河北省沧州市,位于华北平原东部,东临渤海,北靠京津,南接山东,辖三区、四市、十县和两个县级国营农场,总面积14033km2,人口620万,有汉、回、满、蒙、苗、土家族等20多个民族。 

沧州,按《禹贡》说法古为冀州地。按《尔雅》和《周礼》记载,唐尧时为幽、兖二州地,西周时为青州地,春秋时分属齐、燕、晋三国,战国时则分属于齐、燕、赵三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当时沧州境地东部属济北郡,西部属巨鹿郡,见于史册的县有3个,即武垣(今肃宁县窝北附近)、邓县(今黄骅市羊二庄)和南皮。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沧州全境属魏国。南北朝时,北魏熙平2(517)析瀛州、冀州各一部分,“盖取沧海为名”始称沧州,据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沧州,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有华北、大港两大油田,石油地质储量为2826×107m3,天然气年产量达77×107m3,地热水总储量150亿吨,浅测热量50亿大卡;沧州是全国四大产盐基地之一,全市共有盐场46个,盐田面积32×105hm2,年产原盐150万吨。对发展化工企业赋予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沧州,农、牧、渔业发达,全市不仅有广阔的牧场资源,而且土地资源丰富,现有耕地789333hm2,盛产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等。199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81亿元,粮食总产238万吨,棉花总产6.5万吨,油料5.49万吨,干鲜果品80万吨,金丝小枣、泊头鸭梨,在国内外久负盛名。沧州濒临渤海,海岸线95.3km,滩涂115333hm2,年产虾、蟹等海产品7万吨,其中“渤海对虾”在国内外备受赞誉。 

沧州工业布局合理,门类齐全,初步形成了以化工、轻纺、盐业、服装、食品为主体,机电、医药、建材、工艺等共同发展的工业体系。沧州是著名的铸造之乡,年铸造生产能力达20余万吨。1994年全市工业产值120亿元。 

沧州名胜古迹繁多,旅游资源丰富。沧州铁狮子、东光铁佛寺、沧州清真北大寺、盘古庙等独具风姿,华北明珠白洋淀是理想的旅游胜地。沧州素有“武术之乡”的美称。全市武术有40多门类,两年一届的“沧州武术节”已举办4次。吴桥县是世界著名的“杂技之乡”,“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已连续举办6届。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前来观光。 

一部水浒传天下,无人不知古沧州。但林冲刺配时,苦海盐滩的荒凉景象,已成为历史。今日之沧州已发展成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中型沿海城市,也是国务院批准的环渤海经济开发区重点城市之一。沧州发展前景广阔。国家确定的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朔黄铁路和3.5万吨级黄骅大港即将开工,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到的我国四大跨世纪工程之一,是实现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煤矿、铁路、电站、港口、航运一体化建设的国家重点骨干工程。工程的兴建为沧州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明天的沧州将更加辉煌。 

16.中日友好的源头——盐山千童镇 

千童镇位于中国渤海西岸河北盐山县西南部的漳卫新河北畔,南与山东省乐陵市隔河相望,沧()()公路由此通过。 

千童镇,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为齐国饶安邑。秦王政6(公元前210),始皇外出巡游到达琅琊。方土徐福等人入海寻找仙药,好几年也没找到,花费钱财很多,害怕遭受责罚,就欺骗说蓬莱仙药可以找到,但常被大鲨鱼所困扰,所以无法到达,希望皇上派善于射箭的人一起去,遇到大鲨鱼就用装有机关,可以连发的弓弩去射它。从琅琊向北至荣成山,都不曾遇见。到达芝罘的时候,遇见大鱼。射死了一条。接着又沿海向西进发,到渤海西岸登陆。徐福受秦始皇之命,在饶安一带招募童男童女各500人,并船工、水手、弓箭手3000余人,侨居饶安城筹措衣食舟辑。饶安始称千童城。后乘楼船经无棣沟入海东渡扶桑,“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汉高帝5(公元前202),于饶安置千童县,属渤海郡。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以“其地丰饶,可以安人”,复称饶安县。北魏孝明帝熙平2(公元517),割瀛、冀二州之地置沧州,州治饶安。至唐高祖武德4(公元621),沧州移治胡苏。唐太宗贞观12(公元638),饶安县治移至浮水(今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新县镇),遂称旧饶安县镇,后简称旧县镇。19934月,经河北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千童镇。 

徐福率千名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取长生不老药,定居日本岛的成功之行,起自于盐山县旧县镇。徐福一行在中日两国人民的关系史上,是维系中日友好文化经济交流的纽带和桥梁。全国政协副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赵朴初题诗一首:“徐福乘搓竟不回,三千弟子老蓬莱。至今两岸留佳话,花萼城村次第开。” 

二、与河水相关的地名考 

漳源村山西省沁县境内。因浊漳河的西源源于此而得名。 

武乡县在山西省东部,因武乡水(浊漳河北源的重要支流,古称武乡水,现称关河)贯穿全境而得名。 

上交漳、下交漳在山西左权县境内清漳河畔。漳河上游清漳河的东、西两河在此交汇,历史上称此为交漳口。交漳口上游之村为上交漳;下交漳村在交漳口的下游。 

涉县在河北省西南部。清漳河从山西省境内流入、常年有水。古时候人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商品交换、亲族往来都要涉水过河,人们渐渐的把这块地方称“涉”。战国时就有此地名,西汉置县时,便称做涉县,一直至今。 

合漳村在河北省涉县境内。清漳河、浊漳河在此相汇后为漳河干流,故称“合漳”。 

横水村在河南省林州市境内。因洹河(即安阳河)流经该村,呈南北走向,穿村通过而得名。 

临淇村在林州市南部。临,接近、对着的意思。因临近淇河而得名。据史载:周朝时已有临淇村,东魏天平初年(公元534)置临淇县,在村东建城。清大业初年(公元605)并入林虑县(今林州市),城废。 

临漳县地处河北省东南部。漳河在县内穿过,故名临漳。春秋时为晋之邺邑,汉置邺县,晋代改为临漳。境内有邺城遗址。 

临清市古清河由市西面通过,故谓“临清”。汉置清渊县,北魏太和年间析置临清县,明景泰初年迁治所于今址。明清时期,政府在境内运河上设临清关以收过往船只商税。 

淇县在河南省境内,位于太行口东麓,淇河之滨。最早时称沫邑,商时称朝歌,西汉时,因淇河在其县内穿过而名临淇县,元为淇州,明洪武元年改为淇县。 

汤阴县地处河南省北部,西临太行,东濒卫河,县中有汤、羑两河通过。古人云:山南为阳,水南为阴。因汤河流经县城之北而名汤阴。汤水本名荡水,汉置荡阴县。因荡水微温,唐代贞观初年,改名汤水,县亦改名为汤阴。境内有羑里故址,岳飞庙等名胜。 

濮阳上古时为颛顼之都,夏为昆吾国,西周属卫,春秋称帝丘为卫都。卫嗣君5(公元前320)始以地处濮水之北而改为濮阳。 

(濮水,又名濮河、濮渠、普河,为古黄河济水分流。其源一出于今河南封丘县古济水,二出于今原阳县境内的古黄河,二水合流入山东省鉅野泽。后因黄河迁徙,渐被淹没。) 

浚县古代称“黎”(因境内有黎山——即大伾山),汉初建黎阳县,取黎山之名。位居河北(古黄河由县南部流过)之意。后几经变革。北宋政和5(公元1115),取境内有浚水之意改为浚州。明洪武3(公元1376)改浚县。 

清河县历史上称青阳县,因清河在县南部流过而得名,汉高祖置清河郡,治此,后改清河县。 <

小锅市在德州市区西北部、部、南运河东侧。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

黄河涯位于德州市漳卫新河的老减河畔;据考,明初赵姓在此落户、建村,此处因系黄河故道旁而得名。 

渡口驿位于夏津县卫运河畔。明洪武28(1395)于此建水驿,因地处卫运河渡口,故名渡口驿。 

 
     
     
     
     
  编辑:李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