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第二章 漳 河
http://www.hwcc.gov.cn 时间:2015-06-08 11:21:22 来源:漳卫南运河网
打印
     

 

漳河是漳卫南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源于山西省太行山腹地,流经河北、河南两省边界,至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与卫河汇流入卫运河。 

一、源头探漳河 

漳河上游有两大支流,北曰清漳,南曰浊漳,两河于河北省涉县合漳村汇合后为漳河干流。 

清漳河有东、西两源。清漳东源发源于山西省昔阳县西寨柳林,流经昔阳、和顺、左权,沿途纳洪河、清河之后,在左权县上交漳村与清漳西源汇流,全长105.5km。流域面积1580km2,河床平均纵坡8.2%。清漳西源发源于山西省和顺县八赋岭附近的横岭官上,沿途纳龙旺河、沙岭河后,在左权县上交漳村与清漳东源汇流,全长101.8km,流域面积1569km2,河床平纵坡6.3%。清漳东源、西源汇合后称清漳河,东南行流经刘家庄、涉县县城、匡门口至合漳村汇浊漳河。清漳河流域大部分属山石地区,地表植被较好,且河床尽属砂砾,水色澄清,故称之为清漳河。历史最大洪峰流量是5660m3/s(1963年刘家庄水文站实测资料),最小流量为0.11m3/s(1966年刘家庄水文站实测资料),干旱年份涉县索堡村以下至河南店村以上河床常有断流。 

浊漳河有北、西、南三源。因其流域内植被稀疏,支流多且为季节性河流,水流湍急,夹带大量泥沙,故名浊漳河。浊漳河北源发源于山西省榆社县两河口村北的三县垴,与清漳河西源同出于八赋岭附近,流经榆社、武乡、襄垣,途纳泉水河、云簇河、南屯河、涅河等支流,在黎城县小交村与浊漳西南源汇流,长116km。浊漳西源发源于山西省沁县漳源村附近的山区。漳源村西北安高岭下,有泉数眼,汇于漳源庙下流出,即为浊漳西源。途纳吃芦河、白玉河,在襄垣县甘村附近与浊漳南源相汇,全长80km。浊漳南源发源于山西省长子县发鸩山,途纳绛河、岚水、陶清河、石子河,经长治县,在襄垣甘村与浊漳西源汇流,长160km。发鸩山相传为神话传说“精卫填海”中“衔西山之木”之西山。古代,山上河源处建有精卫庙,毁于近代,浊漳南源、西源在甘村汇合后称浊漳西南源,东北行约27km,在黎城县小交村与浊漳北源相汇,称为浊漳河。浊漳河东南流经石梁、侯壁出山西省,成为河北、河南两省的界河。又经天桥断至河北省涉县合漳村与清漳河汇流。 

清漳河、浊漳河在合漳村汇流后为漳河干流,继续沿河北、河南两省的边界在山谷中蜿蜒穿行,两岸分别是河南省的林州市、安阳县,河北省的涉县、磁县。漳河出岳城水库后方进入平原,东北流经临漳、安阳、魏县、大名至馆陶县徐万仓,与卫河共同汇入卫运河。漳河干流长179km 

二、桀骜不驯的漳河 

岳城水库以上的漳河穿行于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之中,河道纵坡平均为1/260,水性湍而悍,急流以高屋建瓴之势,穿峡谷、越断崖,奔腾而下,“漳水洪涛声闻数里”(《畿辅安澜志》)。洪流挟带大量泥沙,据对19231965年资料统计分析,漳河观台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2580万吨。“漳水之浊虽减于黄而易淤于黄”,故漳河素有“小黄河”之称。在海河流域,漳河的输沙量仅次于永定河,居第二位。 

古代的漳河因受黄河的影响而多次变迁。历史上黄河曾两次改道由天津入海。第一次在周定王5(公元前602)至新莽始建国3(公元11);第二次在宋庆历8(公元1048)至金章宗明昌5(公元1194)。两次共计759年。黄河具有洪峰高,含沙量大,善淤善徙等特点,遇河必夺,不仅卫河、漳河难以穿越,就是本来单独入海的滹沱河,亦不得不改变方向,沿黄河的边缘,东北流由天津入海。黄河是促使海河水系形成的主要原因。 

金代,黄河夺淮入海以后,在华北平原留下了高出地面的黄河故道,加之漳河含沙量大,将淀泊淤成平陆,河水盛涨,泄水受阻,至使漳河经常泛滥成灾而不可制约。清顺治9(公元1652)至光绪20(公元1894)242年间,漳河泛滥成灾40次,平均约61次。人们称之为“桀骜不训的漳河。”据《临漳县志》记载:“明嘉靖43(公元1564)7月,(漳河)渍曲周城西门;天启6(公元1626),水抵城下深丈余;崇祯3(公元1630)夏决南堤,后几岁以为常。”据《元城(大名)县志》记载:“嘉靖36(公元1557),漳卫横流,泛滥于大名、南乐、魏、清、内黄等县境,人有构巢而栖者。” 

漳河宽,漳水长, 

滔滔洪水似虎狼; 

年年淹没千顷地, 

妻离子散弃家乡。 

这凄婉的歌谣充分说明了漳河的水患史就是当地人民的血泪史。 

漳河历史上的改道路径大致有三。其一是漳河北源与滏阳河合流,史称北道,大体自临漳、经广平、至邱县、出威县西北、过新河县一线。其二是漳河南行与卫河合流,史称南道,故道大体自临漳、魏县、经大名、至馆陶一线,并在馆陶县以上入卫。其三是介于北道、南道之间的中道,大体自临漳、经肥乡、广平东北流,至冀县与滹沱河合流,再北流河间等地直达天津入海。从时间上看,走南道时间最长,从公元13681942年的575年间,有347年走南道。 

南道入卫河也几经变化。明正统13年于肥乡入卫,明正德初年,在大名县闫家渡入卫;明嘉靖年间又在回龙镇入卫;不久又在内黄县石村入卫。清康熙47年,全漳入卫走南道;嗣后,漳河虽变迁不定,但一直在南道。1942年,漳河在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入卫至今,形成了现在漳、卫河合流的态势。 

三、历代水利工程述要 

漳河虽然暴虐,但沿漳河两岸的劳动人民在抗御洪水灾害的同时,也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发利用漳河水资源,有些至今仍然发挥着效益,为漳河两岸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我国早期的引水灌溉工程——引漳十二渠(西门引水渠) 

战国时魏国人西门豹所开凿,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古代大型引水灌溉渠系。公元前422年,魏文侯以西门豹为邺令(邺地遗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的邺镇),西门豹至邺、革除河伯娶妻之恶俗,兴民屯,又发民力在漳河右岸(距现岳城水库大坝下游5km,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附近,当地群众称作闸门沟的地方)开凿水渠十二道,引漳水灌田,民得饶足。引漳十二渠的工程措施是在漳河中修筑十二座溢流低堰以拦河水,每堰在南岸开取水口,共建成十二条渠道,能灌能排,旱时可引水灌田,水大时又可排涝。“蓄为屯云,泄为行雨”,效益十分显著。据姚汉源教授考证,当时粮食亩产可提高8倍以上,西门豹治邺,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以西门引水渠最为历代人民所称道,当地人民在漳河右岸修“西门祠”纪念他,代代香火不绝,今仍存。 

从西门豹修建引漳十二渠后,2000多年来,十二渠经历了多次埋废、修复和扩建,使这一古老灌溉工程得以延续,工程效益得以不断扩大。 

东汉元初2(公元115),安帝诏令“修理西门豹所分漳水为陂流,以溉民田”(《后汉书·安帝纪》)。东汉末年,献帝建安18(公元204),曹操组织修复了漳河十二渠,灌溉面积达数万亩。后赵时,石虎迁都邺后,又对漳河十二渠进行了整修。东魏兴和3(公元538)10月,又于上游保障村处,“发兵5万筑漳滨堰,35日罢。”以扩大十二渠的引水能力。 

唐、宋、元、明、清对漳河十二渠也都有修复或扩建,但近代渐被淤废。 

2.人工运河——利漕渠 

三国初期,建安9(公元204),曹操大败袁绍,占据邺城,后为三国魏之首都。曹操以邺为根据地,为向北方战争运粮,于建安18(公元213),开渠引漳水过邺入白沟(卫河),转通黄河,名利漕渠。利漕渠南起馆陶,西北至斥漳(今曲周县东南) 

3.涉县漳南渠 

1942年,中共太行山区委、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一二九师司令部等积极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一面坚持抗战,一面开展大生产运动,组织温村等8村群众,在清漳河上游开挖了漳南渠。该工程于1942214日开工,194445日通水。工程受到刘伯承、邓小平、杨秀峰等领导同志的热情关注,他们有时还于戎马倥偬之中亲临工地劳动,给建渠民工以极大鼓舞。漳南渠渠道全长13.5km,渠首宽2.3m,深2.6m,引水量3m3/s,可灌溉农田200hm21958年续建漳南渠,从茨岗村向下游延长25km,使灌溉面积一举逾万亩。1984年,共青团涉县委员会在一二九师司令部附近的将军岭上修建了“漳南大渠”纪念碑,由曾担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副主席的薄一波同志亲自题写碑名,以纪念当年八路军为民造福的事迹。 

4.民有渠的历史沿革 

民有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名公益渠,能灌溉岳城西沙滩地数顷。光绪26(公元1900),由岳城、屯头、上七垣3村联合,将该渠向东延伸,更名为天顺渠,扩大灌溉面积200hm2。公元1913年,当地士绅吝百川、王国玺、王宪谟、王纯懦等集资20000元,创办裕华水利公司,开挖北屯头至高庄的裕华渠,长20km,能灌溉田地2667hm21931年,又组织民有渠社,民有渠因此而得名。1945年磁县解放后,民有渠社改为民有渠委员会。1958年由邯郸地区行署接管,并成立民有渠管理处,对工程进行维修扩建,灌溉面积达1333326667hm2 

岳城水库建设期间,1960年汛后,将民有渠取水口从库内潘旺村移至泄洪洞左边墙,引水规模扩大到100m3/s,灌溉面积也逐年增加,由1961年的26667hm2扩大到1977年的139333hm2,扩建后的民有渠全长256km,经磁县、临漳、成安、肥乡、广平、魏县、大名、曲周等县,渠深23m,宽2030m 

近年来,由于漳河水资源过量开发,水库来水量显著减少,灌溉面积较前大有缩减。 

5.漳南灌区的建设 

清末在渔洋村建幸福渠首,挖渠引漳河水,至1959年浇地达10667hm21966年改名漳南灌区,从岳城水库泄洪洞静水池右边墙建闸引水,规模为100m3/s。灌区包括幸福渠、洹南渠、洹东渠、万金渠、五八渠等及彰武、汤河两水库。干渠总长36km,渠上有水利工程建筑物46座,其中渡槽4座,枢纽闸6座,涵洞16处,桥梁20座,灌溉面积1977年发展到70667hm2。近10年来,由于岳城水库上游大量引水,来水量显著减少,灌溉面积缩减。 

四、建国后对漳河干流的整治 

1944年解放区人民修筑临漳、魏县两岸堤防;19471949年间,对漳河左堤磁县高庄至漳卫河汇流处徐万仓95.8km,右堤自临漳县太平庄至大名县高冢固87.4km,进行了全线加固。建国后,1954年临漳县组织民工整修右岸砖寨营至后屯堤段2250m1955年、1956年、1957年、1960年临漳、魏兴、大名3县多次动员民工复堤。1963年大水后,由邯郸专区水利局编制了漳河复堤计划,后经水电部批准、“同意漳河左右堤按1963年讯前标准恢复,除左堤闫桥漫溢堤段外,一律不得加高。堤顶宽度应按原规定:左堤6m,右堤5m,升斗铺以下为3m进行复堤;漳河左堤大名县境内闫桥漫溢段(7km),同意结合堵口复堤,将原堤顶加高到与1963年实有洪水位相平。”1964年春,修复工程全部完工。1982年完成左堤王乍村堤段筑前戗11.73km1983年完成漳河右堤下段与卫河左堤衔接工程,共17.3km 

漳河防护整险办法,历史记载不多。建国后,在1954年前,主要是退堤和挂柳。1955年开始采用土石丁坝、柳枕护岸、双桩坝、柴排护岸、磨盘坝、柳盘头等护岸形式。目前有100多道土石丁坝。19791980年修建了3处钢筋混凝土井柱网格坝。由于漳河未彻底整治,险工布局不甚合理,基本上是小水小险,大水大险。1954年洪水较大,临漳段的险工,10m桩抽过签,12m的铅丝笼跑过笼,1963年大水,魏县南尚村第二、第三双桩坝坝头摇摆,三坝桩被水飘浮。1988年,岳库泄水355m3/s,使临漳县北吴庄险工二、三坝、常家屯五坝等11处险工出现;1989年,岳库向下游泄流150m3/s,将北吴庄六坝拦腰冲断43m 

漳河是漳卫南运河唯一没有系统整治过的河道。199071日岳城水库向河道放水500m3/s,在临漳境内漳河右堤的陈村险工受河水横流的顶冲而出险,76日险工23坝之间70多米长、十几米宽的滩地被冲尽,其中55m坍至堤顶,为抢险需要,岳库被迫关闭,停止放水。陈村出险,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讯后,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即委托天津勘测设计院编制《漳河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251821日水电规划总院在邯郸市审查通过了该报告。19941220日,水利部正式批准。整治重点为京广铁路桥至南尚村46.2km的游荡性河段,总投资定为9934万元。并要求天津院抓紧初步设计。 

在这个期间,漳河的整治并没有停步。 

1991515日海河水利委员会批准漳河整治工程,共18项,主要有陈村、三宗庙、吴村、常家屯、刘深屯、北吴庄、黄炉、徐万仓、邺镇、羊羔屯等险工整治,总投资200万元。5月初动工,8月初全部完工。完成土方28000m3,石方22000m3,土工布1520m2 

1992622日海河水利委员会按“漳河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治理原则,批准1022项工程,主要有北吴庄、三宗庙、陈村、张看台、刘深屯、申桥、董村、徐万仓等处险工整治,总投资231万元。199277日开工,116日前全部完工。完成新建丁坝5座,加固维修土石丁坝8处,干砌石护坡205m3,完成工程量计、有土76639m3,石方19618m3,土工11907m2 

海委在1993年、1994年先后批准漳河19处险工护岸工程,计有油坊、常家屯、砚瓦台、砖寨营、申桥、徐万仓、邺镇、西冀庄、东辛庄、方里集、黄炉等。共计完成土方449000m3,石方399000m3,砼108.6m3,土工布垫层92600m2,投资1138.8万元。 

1996111日,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会同海河水利委员会审查并通过了“漳河整治工程初步设计报告”。1996522日水利部对该初步设计报告进行了批复。总工期4年。主要工程项目有:平砌石护岸、土石丁堤、砼网格坝、引河、险工加固等36项;柳坝15个;加高增厚70.4km堤防,硬化路面80km;拆除涵闸7个,加固涵闸()28个。 

在漳河整治工程立项批准后,海委成立了漳河整治工程建设管理局。1996年完成了邺镇、曹村、三家村、二分庄、张看台、岗上、北吴庄等工程护险项目,共计完成土方开挖290000m3,土方回植60000m3,浆砌石9158m3,干砌石29406m3,土工布82951m2,投资1600万元。 

五、建国后漳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漳河岳城水库以上为山区,水资源为大气降水形成,受极地大陆性气候控制,干旱少雨,全流域每年平均降水量为570.4mm,近10(19811990)流域平均降水为537.44mm。降水量年内分布也不均匀,70%左右集中在汛期(69)。而往往又集中在8月份的一场雨。年际变化大,亦丰枯不均,如1963年观台站天然年径流量为474×107m31979年只有693×106m3,相差6.84倍。历史上漳河上游十年九旱,下游洪涝频繁,民不聊生,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加强了对漳河的治理,根据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先后有大型水库4座,总库容1708×106m3;中型水库11座,总库容443×106m3;小型水库111座,总库容121×106m3;提水工程(包括扬水点)766座;引水工程约490处。上述工程的修建,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漳河两岸社会经济发展。 

1.大型水库 

后湾水库后湾水库位于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虒亭镇后湾村,浊漳河西源干流上。1959年兴建,19603月竣工。总库容130330000m3,其中兴利库容323×105m3,防洪库容92280000m3。设计水位923.4m,校核水位924.3m。防洪标准为2000年,控制流域面积1300km2。年均入库水量为1.16×108m3 

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长300m,高26m,坝顶宽8m,底宽146.6m。坝顶高程926m,防浪墙高程927m。溢洪道为开敞式,宽顶堰,堰顶高程917m,设计泄量为548m3/s,输水洞泄量为7m3/s 

该水库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水产养殖效益,河道安全泄量为500m3/s,保护着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及太洛、榆黄公路、太焦铁路的安全。水库设计灌溉面积5847hm2,有效灌溉面积为4067hm2 

关河水库关河、古称武乡水,属浊漳河北源。上游支流很多,较大的支流有泉水河、云簇河、南屯河、东河等。 

关河水库地处太行山麓,位于武乡县城东2.5km的关河峡口处。控制流域面积1745km2,总库容1399×105m3,其中调洪库容56680000m3,兴利库容277×105m3,防洪标准为百年设计,千年校核。相应百年洪水位为994.42m,千年洪水位996.0m。由于水库上游植被不良,水土流失严重,至1987年底已淤积63810000m3,占总库容的45.8% 

水库工程由大坝、溢洪道、输水洞、排沙泄洪洞和水电站组成,大坝为水中倒土均质土坝,全长687m。溢洪道位于坝左500m处,1975年由原来的28m扩到45m,堰顶高程为9879m19899月开始建闸工程,1990年建成。堰顶进口高程未变。闸门建在985.3m高程,设三孔孤形闸门,相应设计洪水位996m时,最大泄洪量为1479m3/s。排沙泄洪洞位于坝左侧,设弧形门控制,最大泄量382m3/s,输水洞为钢筋压力管,进口底高程981.6m,洞径2m,全长274m。进水塔安装木质蝶式闸门控制,最大泄量l0m3/s。水电站为坝后引水式季节性电站,总装机3×700kw,于1990101日投产。 

关河水库为多年调节的大型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养鱼等。水库运行以来,防御最大的一次洪水发生在1962715日,上游来水量2450m3/s,水库下泄160m3/s,削减洪峰93.4%,保证了河道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水库年平均供水15×106m3,为黎城勇进渠4667hm2农田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年发电是500万度,有力地支援了工农业生产。 

漳泽水库位于长治市北郊20km的临漳村浊漳河南源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积3176km2。流域呈扇形,平均宽度44km,最大宽度98km。浊漳河南源源于长治市长子县的发鸩山,由南向北,依次与陶清河、岚河、石子河、绛河等支流汇合后进入漳泽水库。漳泽水库与上游先后建成的屯绛、鲍京河、申村、西堡、陶清河、庄头等6座中型水库和37座小型水库形成浊漳南源的水库群。 

漳泽水库原设计防洪标准较低,只达100年一遇,无校核标准。为提高水库抗御洪水的能力,经水利部水规〔198848号文批准,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0年一遇洪水校核的防洪标准,从19899月开始对水库进行改建。改建后水库主坝为碾压均质土坝,坝长847m,最大坝高22.5m,坝顶高程910.0m,坝顶宽7m,防浪墙高1.2m。副坝长1730m,高16m。主副坝坝基建有纵横排水棱体,坝顶、背水坝设有纵横排水沟,汇入坝后排水沟。 

水库泄洪洞位于坝轴桩号0+800m处,与坝正交。进口底高程891.3m,进口装有宽3.4m、高3.7m的平板钢闸门控制、洞身断面呈马蹄型,宽3.2m、高3.575m。洞身长97m,最大泄量控制为90m3/s 

溢洪道位于大坝右岸,为开敞式,闸室为4孔,每孔净宽10m,堰顶高程896.6m。经改建,将闸室抬高5m,闸墩加厚2×0.4m,底板加厚0.4m,边墙加高3.0m左右。闸室改设9.2×6.6m弧型钢闸门,由2×40的油压启闭机启闭,堰顶高程897.6m,设计泄量1350m3/s,校核泄量2100m3/s 

输水洞有二:一是长治七一灌区渠首,位于大坝左端2+300m处,为坝内现浇混凝土圆管,内径1m,进口底高程897.0m,设1.2×1.2m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最大流量2m3/s。二是潞城县史回电灌站渠首,位于溢洪道右侧,洞身为内径1.2m现浇混凝土圆管,底部高程897.8m,设1.4×1.4m平板钢闸门,最大泄量2m3/s 

水库以防洪、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供水为主,兼有养鱼等综合效益。自19604月建成投入运行以来,至1991年,为长治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产供水797980000m3;其中工业及城市生活供水6094×105m3,农业供水188580000m3,灌溉农田185867hm2,增产粮食68×106kg;水库养鱼面积2400hm2,已捕成鱼3109700kg;并抗御1962年、1971年两次较大的洪水。1962716日,浊漳河南源上游平均降水167mm,入库最大洪峰3250m3/s,洪量812×105m3,洪水历时5天,水库最高水位903.26m,下泄流量66.3m3/s,削减洪峰98%1971828日,上游平均降水206mm,最大洪峰1070m3/s,洪水历时5天,洪量1165×105m3,水库最高水位902.98m下泄流量107m3/s,削减洪峰90%,保障了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岳城水库位于河北省磁县与河南省安阳县交界的漳河干流出山口处,是漳卫南运河水系最大的一座大型控制性水利工程,控制流域面积18100km2,占漳河流域面积的99.4%1959年动工兴建,1960年拦洪,1961年蓄水,至1970年全部建成。 

按照197512月郑州“全国防汛水库安全会议”精神,原水电部十三局设计院对岳城水库设计洪水进行了复核。由于水文系列的延长、峰量的加大及水库运用方式的改变,水库防洪标准由1000年一遇降为300年一遇,是部属重点险库之一。据此,水利部决定加高加固大坝,提高水库防洪标准。加固工程于19879月开工,1991年底完成。工程加固后,主坝坝顶长3603.3m,最大坝高55.5m。副坝坝顶长2693.4m,大副坝最大坝高32.5m。坝顶高程为159.5m,坝顶宽7.1m,防浪墙顶高程为161.3m。坝轴线向下游平移13m,在2号小副坝北端至潘旺村之间增建一座3号小副坝。总库容达118×107m3。目前水库的防洪标准已接近2000年一遇。 

大坝加高的同时,还加固了共9孔的溢流道工程,设计最大泄量由11000m3/s提高到12820m3/s;同时改建了泄洪洞工程,共8孔,洞身接长23m,并增设二座导流墙,设计流量为3500m3/s 

岳城水库是以防洪、供水为主兼有发电、养鱼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建库30多年来,有5年入库洪峰超过下游河道的安全泄量,除特大洪水的1963年、1996年外,其他3年均控制下泄流量在500m3/s左右(下游河道安全泄量为1500m3/s)。特大洪水的1963年,水库大坝在只填筑到150m高程,且为临时断面的情况下,最大入库洪峰流量7040m3/s,最大出库流量为3500m3/s,削减洪峰50%,减轻了下游灾害。19968月,岳库上游普降大到暴雨,入库洪峰达8690m3/s,而在水库存在病险情况下,下泄1500m3/s,削减洪峰83%,河道没有决口,减灾效益达100亿元左右。从19621992年为农业供水13371430000m3(年供水量为4313×105m3),为工业和城市生活供水744550000m3 

2.大型灌区 

漳河两岸引水灌溉历史悠久,大大小小的灌区很多,其中实灌面积在6667hm2以上的大型灌区共有6个,它们是河南省的漳南灌区、红旗渠灌区、跃进渠灌区,河北省的民有渠灌区、大跃峰灌区和小跃峰灌区。 

红旗渠灌区原为河南省引漳入林工程。19602月开工兴建,1965年通水,1979年完成支斗渠系配套。目前,红旗渠灌区的配套和实灌面积均为31000hm2。该灌区地表水源主要靠红旗渠引来的浊漳河水。红旗渠渠首位于浊漳河干流山西省平顺县境内,渠首设计引水流量20m3/s,加大可达23m3/s。另外还有两处水源,一处是从浊漳河支流露水河上的南谷洞水库引水,该水库地处红旗渠灌区上游河南省境内,总库容77×106m3,兴利库容28×106m3;另一处是从淇河上游淅河的弓上水库引水。该水库总库容318×105m3,兴利库容14×106m3。二水库主要补偿灌溉季节浊漳河来水的不足,红旗渠渠系内还修建了1×1051×106的小型水库43座,总库容10730000m3;建有库容在1×105m3以下的坑塘343座,总库容85×105m3。灌区现有干渠10条,长304.lkm;支渠51条,长524.2km;斗渠290条,长697.3km;农渠4281条,长2488km。利用水头落差建小型电站50座,装机70台,装机总容量13530kw,平均年发电量约3200万度。形成了一个引、蓄、提、排相互调节的综合利用的大型灌区,对林州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全市粮食亩产由1965年的165kg,到1979年达到417.5kg15年提高了2.5倍。解决了山区吃水困难,地下水位也提高了12m,宜井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跃进渠灌区位于河南省安阳县西郊山区。1958年开工,1960年停工,1968年复工,1972年总渠及东干渠上段竣工通水,1977年总体工程全部竣工。总干渠长40km,下接东干、南干两干渠,东干渠长35km,西干渠长72km,支、斗渠260条,长480km。各类渠系建筑物1476座,并建有小水库78座,蓄水池300座,蓄水总库容47450000m3 

渠首位于林州市任村镇古城村西浊漳河右岸,设计引水量15m3/s(当闸前水深2.5m时,过水能力可达25m3/s),设计灌溉面积20333hm2,配套面积13333hm2,实灌最大面积10667hm2 

灌区引水主要用于农业,并担负6处小煤窑、铁矿供水及部分农村人畜用水。 

大跃峰灌区1956年河北省邯郸地区水利局提出“跃峰渠工程规划要点”,19759月完成主体工程并正式通水。总干渠长83.5km;分干渠5条,总长113.6km;支渠159条,总长397km 

渠首在涉县邰庄村清漳河左岸,进水闸3孔,设计引水流量30m3/s,为保证水源,在浊漳河左岸天桥断和白芟四里坡附近又辟两处引水口,距清漳河渠首分别为21km13km。天桥断渠首建有溢流拦河坝和进水闸,设计引水能力为10m3/s,渠长13.2km;四里坡引水口引水量为7m3/s,渠长4.55km 

灌区总控制面积10900hm2,设计灌溉面积40467hm2,配套20333hm2。大跃峰总干渠末有索井、老吊沟两座泄水闸,向东武仕水库送水。 

灌区通水后,效益显著,受益地区1978年小麦亩产126.05kg1979年达到172.25kg 

小跃峰灌区位于河北省磁县西南。195712月动工兴建,1969年全线通水,1974年干渠衬砌,1977年完成全线改扩建,渠首在漳河干流左岸王合村,设计引水能力25m3/s,实际最大引水17m3/s。总干渠长57km;分干渠4条,总长41.7Km,支、斗渠1283条,长332km。渠系建筑物841座,节()99座,桥梁337座。灌区设计灌溉面积8000hm2,最大实灌面积7867hm2 

小跃峰渠的修建,彻底改变了磁县西南山区及丘陵地区十年九旱的面貌。人畜饮水得到了解决,粮食产量也大幅度增加。 

(民有、漳南灌区见本章三、水利工程述要节) 

3.小水电站的修建 

漳河上游在未修建大中型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以前,河道径流量比较丰富稳定,人们对水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较早。19422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在其驻地赤岸村,兴建了装机容量为10KW的水电站,为军政机关照明使用。19447月晋冀鲁豫军区西达兵工厂,在其驻地西达村兴建了装机容量为28KW的水电站,为工厂动力和军队机关照明供电。19453月冀南银行在驻地茅岭底村兴建了装机容量为10KW的水电站,为币厂造币纸供电。进入5060年代以后,不少沿河村庄利用木制水轮机,用以发电照明或作为机械动力加工农副产品,由于易损坏,效率低等原因,而逐渐被淘汰。 

现在运行的小水电站基本上都是7080年代新建,属于定型化水轮发电机组。这些小水电站多为沿河村所修建。侯壁、匡门口至观台河段,沿河49个村庄,已建电站46座。村办电站,单位机组容量一般在100KW以下。县办小水电站规模较大一些,平顺县侯壁电站,装机容量达9000KW。赤壁电站装机容量为7500KW。涉县西达电站装机容量为1500KW 

 
     
     
     
     
  编辑:李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