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吴桥历史沿革或者县情,大多讲“燕吴王慕容垂尝引兵经过桥,故名吴桥。”是否属实,当考。
吴桥在夏商周名衮州,清康熙版《吴桥县志》载:“陶唐时治水分九州,邑当衮州之分”。在奴隶社会时期,黄河流域分九州,吴桥属衮州。但吴桥名字未见。
春秋战国时,吴桥县地属齐国,称齐赵界,而秦则属齐郡邯郸郡界,至汉则称安陵县、修县、将陵县、安德县,为如何必名如此频繁,因汉“立旋、废”,后汉称修县,晋称安德、东安陵县,魏称安陵,自隋称将陵县,至唐称将陵,但仍属山东平原郡辖。
到了宋朝,始将将陵县称吴桥,“周置军于沧州无棣县南二里,开宝三年又以沧棣二州界保顺吴桥二镇之地益焉,仍属沧州。按长河为今德州治,既并安陵入当尽有今吴桥地,而吴桥镇县治其以益保顺军者,则特割以东属如今德州卫所辖,屯所极狭且长且有孤县,而遥属者如吴桥东为宁津,即临津,昔之为镇,当是安陵将陵临津三县之交,如今安陵有景州地,连窝有宁津地,虽地不多,必分属以为会治之,所故曰沧州界也,吴桥名始见于此。”这些说法,源自于吴桥县志,光绪元年的记载毕竟比传说更为真实一些。
至于因吴王慕容垂有吴桥之说,当不足信,毕竞未见典章。也有见于记载的传说,言,吴桥县治有乾石桥,在城内南大街西范公祠东古堤,光绪年间尚存土人,相传盖房修屋者往往修屋挖出砖石,怀疑是吴桥故址。另在县城外三里大河南岸俗传有吴家桥,有甘泉,吴桥得名于此。这样的传说,谁能考究呢,现在范阁老之墓也早已茫然无存了。
真正记载应如是,北宋置吴桥镇。金大定二年(1162年)在吴桥镇置县,以治所得名吴桥县。据《吴桥县志》载;“吴桥名镇,在邑人传为古大姓吴氏所族居”。
以后再写文章,绝不能以讹传讹,将“吴桥”名字的始源硬拉到慕容垂的名下了。
(郑萌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