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河系文化 > 名胜古迹
大名府的历史沿革及名称的由来
  时间:2014-05-11 09:48:00 来源:漳卫南运河网  
     

 

大名的历史沿革

大名,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隋唐宋元明清直至本世纪30年代前的冀南及更广地域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自曹魏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间的1700多年里,先后曾为郡、州、府、路、、道、专区治所在地。元为大名路,明、清为大名府,民国三年(1914年)建大名道。1928年改道为大名专区。1945年大名解放后,建大名市,1946年后撤市为大名县。

春秋时代,大名初属卫国,后属晋,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古地名,在今大名城东45里处)。战国时期属魏国;魏武侯以为别都,其公子元曾食邑于此,因此,也称“元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建“元城县”。汉成帝时,以孝元皇后世居“委粟里”(大名古地名),家凡九侯五大司马,故曾以“贵乡”名之。曹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置“阳平郡”。北周为“魏州”。隋改为“武阳郡”。唐改“武阳郡”为“魏州”。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田悦改“魏州”为“大名府”。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登帝位,国号唐,史称后唐,建都魏州,都名“东京”。后晋、后汉、后周皆以大名府为京都。

为抵御契丹之南侵,宋太宗于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驻跸大名,真宗也于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御次于此,“铠甲于军中”。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寇准主持天雄军,称大名府为京都汴梁的“北门锁钥”。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升建大名府为陪都,称“北京”。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刘豫做金藩国皇帝,国号“大齐”,建都大名府,都名仍为北京。后迁都汴梁,改北京为“北都”。刘豫当皇帝八年,其中以大名府作国都二年,作副都六年。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称大名府;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史称“北京”,元、明、清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为 直隶省第一省会。

“大名府”名称的由来

一、“大名”这个词是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率领太子申生和赵夙、毕万两名官员兴兵东伐,灭掉了其国境西南方的三个小国,其中有个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北)。胜利后,晋献公把魏国赐于毕万。掌卜大夫卜偃作占卜说,“毕万之后必大。‘万’,乃盈数也!‘魏’,大名也!此乃始赏天开之矣—…今命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意思是说:“万”是盈数,“魏”是大名,这样的赏赐是天开其福,今以大名去从盈数,毕万之后必然要兴盛起来,得到众多人的拥护。从此,“大名”就成了一个“兴旺强大”的吉词,成了一个后来的地名金冠。

二、“大名”这个词,这个金冠用在府名上,始于唐朝。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田悦任魏博节度使时。自春秋毕万封于魏,事后,经过一千四百四十三年 ,到了唐德宗建中三年,即公元七八二年的时候,驻在魏州(今大名县城东北五至二十五里处即魏州治旧址)的魏博节度使田悦与芦龙军节度使十滔、恒州团练使王武俊结盟抗唐命,各自称王,田悦自称魏王,为取吉兆,把魏州之“魏”改为“大名”,把魏州的“州”改为“府”。于是“魏州”之名就改为“大名府”了。这是“大名府”名的第一声,“大名府”名就开始于此。现在的大名县,唐是元城、贵乡两个县。两个县治与魏州州治同在一个城廓里。魏州改名为大名府了,县名未变。

三、“大名县”名开始十五代后汉。唐朝魏博节度使田悦僭改魏州为大名府,唐朝中央是不承认的,仍名魏州。公元九二三年李存瑁即帝于魏州,国号唐(史称后唐),年号同光。,为取吉兆,将魏州改为兴唐府,把元城县改为兴唐县,贵乡县改为广晋县;至后晋,又把兴唐府改为广晋府,广晋县未变,把兴唐县复改为元城;至后汉乾佑元年即公元九四八年,认为“汉”已代“晋”,府名县名再叫广晋是不适宜的了,于是追缘唐朝日悦魏州改名之意,将广晋府改为“大名府”,广晋县改为“大名县”,元城县名未变。《资治通鉴》后汉纪三中载:“乾佑元年—….改广晋(其中有府、有县)为大名府(其中有大名县)。”这是以“大名”命县名的第一声。是“大名县”名的开始。至此,有了大名府,也有了大名县。

四、大名府、县名称,自后汉乾佑经后周、北宋、金、元、明、清等六个朝代基本未变,大名府名直到民国二年废府改道未变,元城县于民国三年并入大名县,大名县名一直传续至今。

 
     
     
  编辑:齐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