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河系文化 > 名胜古迹
临漳的由来
  时间:2014-04-21 09:44:00 来源:漳卫南运河网  
     

 

作者:邯郸河务局 张国文

临漳古为邺地,是古代山东通往西北、中原连接幽燕之必经地,自古就有“天下腰膂”的称谓。

春秋初期的政治家管仲(?一公元前645年)向齐桓公(公元前685年一前634年在位)建议在邺城筑城设防,以戒备戎狄族沿太行山南下,进而保卫中原。齐桓公采纳了他的意见,始在邺地筑城,邺之名既始于此。战国时邺城属魏。秦时属邯郸郡。汉置魏郡领邺县。东汉末(220年)属冀州。西晋建兴二年(314年)为避愍帝讳,改邺县为临漳县,因其北临漳水,故名。东晋十六国,复名邺县。南北朝时分邺县并辖内黄、斥邱、肥乡地置临漳县,属司州魏郡。北周、隋、唐、宋均属相州。元、明、清先后属彰德卫、彰德路、彰德府。1912年属河南省河北道。1924年废道直属河南省。1932年属河南省第三区安阳督察专区。1938年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属冀南三专区。1949年属河北省邯郸地区。1958年并入磁县。1961年复置临漳原建制,仍属邯郸地区。国务院1993年6月19日批准撤销邯郸地区,此县划归邯郸市管辖。

春秋时的邺邑,故址位于今临漳县西南40里的邺镇。战国时属魏地,魏文侯曾建都于此。中国历史上知名的无神论者西门豹曾在此任过邺令。西门治邺凿渠兴修水利,为民除害投巫于漳水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至今西门大夫祠堂遗迹犹存。秦始皇灭掉六国后,这里属邯郸郡邺县。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破袁绍夺取了邺城,并在此建立邺都,开始对邺城进行大规模的营建,成为曹氏父子争雄天下、扫灭蜀吴的主要政治、经济、军事基地和文化中心。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以邺城为北都。十六国时期,又先后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国都,从而邺城成为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位显赫的北方名城。

在从曹操到北齐的近四百年间,邺城六为都城,历尽了繁华。在西晋时邺城曾为同州魏郡的郡治所在地。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晋怀帝司马炽被刘汉军掳走。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众臣拥立当时为秦王的司马邺为太子。建兴元年(公元313年1月),晋怀帝司马炽被刘聪毒死,随即4月,司马邺继位成为愍帝。封建社会时,帝王的地位和权势高于一切的。为了突出至高无上的地位,与皇帝同名的地名就应避讳。建兴二年(公元314年),为避晋愍帝司马邺的邺,将当时属于司州魏郡邺县改名为临漳县,因其北临漳水,故名。临漳”二字最早见于史料的是曹植《登台赋》:“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川之长流兮,望众果之滋荣,……”这是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在邺城兴建的“铜雀台”落成大典时,率诸子及众文士登台赋诗,曹植第一个站出来援笔立成的名篇。所以“临漳”一词是采自于曹植的诗句,因邺城北临漳河而取名临漳。

从春秋齐桓公在邺建城,直到明代以前,这里或称邺城、邺(魏)郡、邺县、邺镇,或改称临漳县,其治所都在今临漳西南的邺镇(即古邺北城遗址),各级治所在邺城长达1200年之久。北周末期,周武帝平齐后,于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将临漳县治自邺城移至邺城东南18里(今杜村集乡西小庄,旧称旧县小庄)。隋大业十年(公元614年)曾在此筑有临漳县城,经历了隋、唐、宋、元、明五个朝代计八百一十七年。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因漳水泛滥,县城毁于洪水。到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知县杨辛为避漳水之患,奏请朝廷批准迁县城于东北的理王村(即今临漳县城)并在此筑城。现今的临漳城也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编辑:齐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