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清位于山东运河北段,自元代起因会通河开漕运而逐渐兴盛,明朝末期因战乱一度受到很大的破坏,“康乾盛世”之后临清再度繁荣,至清初达到了鼎盛,成为了横跨冀鲁两省的重要商埠,“南有苏杭,北有临张”这是当年人们对京杭运河沿岸四处著名商埠的称呼,其中的“临”即为临清,可见当年临清的繁华程度可以和南方的苏州、杭州相媲比了。
明清时期临清的运河商贸形式主要以转贩南北货物为主,鼎盛之时,各地货品琳琅满目、堆积如山,民国初《临清县志》对当年的繁华场景是这样描写的“每届漕运时期,帆樯如林,百货山积,经数百年之取精用宏,商业勃兴而不可遏。当其盛时,北至塔湾,南至头闸,绵亘数十里,市肆栉比,有肩磨毂击之势。”临清城内设有分类细致的集市共千余家,如粮市、布市、米市、棉花市、牲口市等,每逢“三八日”集市各地商贾云集于此,货品交易量更是数目庞大,据康熙和乾隆年间《临清州志》记载,集市绸缎日交易量可达千余匹,棉花日交易量可达万余斤。临清还是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之一,在临清城内设有多处仓储用来储存由卫辉、台儿庄、济宁、汶上、天津及辽东地区运来的粮食,据《临清州志》记载,每年粮食的交易量都在六百万石到一千万石之间。
在临清经济繁荣的促使下,临清的各类民间文化亦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明代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就是依托临清周边地区运河经济繁荣的背景而孕育出的一部奇书,书中延续了《水浒传》里武松杀嫂为兄报仇的故事背景,对包括临清在内沿运地区的风土人情进行了深刻的描绘,并兼有对封建政府官僚、恶霸、富商等市侩势力代表人物西门庆丑恶生活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书中虽记述主要人物西门庆、潘金莲为清河人并对清河沿河商铺、街市有过详细描写,但却提及清河货物都为临清码头转运,这也印证了临清是当时最大的货物转运中心,书中多次提及临清钞关,这也为临清钞关为运河八大钞关之首提供了有力依据,每过往船只皆需停靠岸边待验方可通关,南北商贾、军士、船夫则会在岸边打尖住店,交易货物,这很生动的反映了临清沿运经济的发展模式。现在临清境内还保存有当年修建的一些建筑这也反映出临清当年繁荣的景象,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临清运河钞关、鳌头矶等。
清咸丰之后,运河淤积严重,再加上海运的兴盛,临清的运河商贸逐渐的败落,昔日的繁荣景象不复再现。民国初期至建国前,河道淤塞以及日本侵略势力的打压,临清运河航运几近停歇。建国后,路上交通网构建完成,火车、汽车等现代运输工具取代了内陆船舶运输,至70年代全线停航,临清运河经济逐渐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