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河系文化 > 名胜古迹
探寻邺城
  时间:2012-04-23 17:06:00 来源:漳卫南运河网  
     

 

邺城,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和河南省安阳县的交界处的漳河之滨,是我国历史上北方著名的“六朝故都”,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可谓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遗存颇多,可以一览汉魏当年之雄风,悠久的历史给临漳这块美丽的土地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其中尤以中外驰名的邺城遗址为一朵奇葩。

(1)回眸邺城

据文献记载,邺城自春秋时齐桓公始建,曾经历过多次营建,也经历过多次破坏,至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被彻底废毁为止,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二百多年,由西门豹治邺而闻名。东汉后期,为袁绍统治北方的中心。东汉末年,邺城是冀州牧袁绍驻地。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夺取邺城,立即将大本营由许昌迁到这里,大力营建,首开中国都城建筑的新规模。并以此为基地,统一了北方。管辖十郡,并挟天子而使之成为北中国的施政中心。邺建都自此,始入盛时。此后的十六国时期,又先后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国都。仅从曹魏至北齐的数百年间,邺就五为都城近百年,由单一的军事都邑演变成为我国北方乃至全国居显赫地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勃然崛起于中州大地,成为魏晋南北朝时代黄河流域最为繁荣富庶的大都会之一。

(2)六朝国都——邺城之迷

著名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在《读〈邺中记〉》一文里回答了这一疑团,他“从曹操起顺时代溯下来”,找到了“关于分裂割据政权建都所在”的“规律性的东西”:天下一统时,需要建都于四通八达之地的洛阳,而分裂割据时恰恰需要“有三台之固”和“四塞山河”的邺城。当时的洛阳号称“天下之中”,是四方往来之地,但也是四面受敌之地,虽有“成皋、函谷、伊阙、孟津”等险要,但伊阙不够险峻,成皋距离太远,函谷以西就是西北重镇长安,而长安经常是在另一个割据势力手里,距洛阳不到400公里,函谷就像两城的“襟喉”。长安地处关中,河山四塞,地位优势胜于洛阳。在无法选择的情况下,太行山以东的霸主们很自然要把目光盯在扼山前南北要道、控太行东西口陉,“有三台之固”和“四塞山河”的邺城,先在这里扎下根来,再向南争夺天下。而虽然具有同样条件的邯郸城,此时已经衰落不堪,邺城自然成为首选。同时邺城还有更便利的水利交通优势,漳水环绕城廓,南有洹水、淇水,北有滏阳、滹沱形成了四同八达的水运网。正是这些地理区位优势,决定了邺城成为我国一个特殊时代的重要古都。

(3)邺城遗址 

邺城遗址分为邺北城和邺南城。南北两城虽然兴建时间不同,但整体布局严谨合理,成为我国六朝名都。由于漳河河床高且平坦,常年洪水泛滥,使漳河多次改道,邺城城址屡遭冲击。现存地表以上的建筑,除邺北城的金凤台遗址保存较完整外,铜雀台、冰井台和其余建筑均毁于洪水和战火,淤埋于地表以下。

邺北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期,战国时属魏,西门豹曾为邺令,投巫治河。两汉时为魏郡的郡治所在地,东汉末为冀州牧袁绍驻地。官渡之战后,曹操击败袁绍,攻占邺城,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为魏公,定都于此,这时就是邺城作为都城所经历的第一个朝代——曹魏,此时邺城得到大规模营建。古籍记载其“城垣东西七里,南北五里”,近年来发掘证实为东西2400米,南北1700米,按当时的计量尺度与现在尺度换算,基本一致。邺北城凡七门,全是曹操所建。南垣三门,正南为永阳门,北直端门文昌殿。东为广阳门,在永阳门的东面,向北直照司马门。在永阳门的西面,则为凤阳门;北垣二门,东边为广德门,西边为厩门;东垣一门,为建春门;与东门照应的则是金明门《水经注》里叫白门;它与建春门之间形成一条东西道路,这条道路,把邺北城分成了南北两区;北区中部设置了宫殿和衙署,西部设置苑囿,苑的西北部就是三座高大的台榭(金凤、铜雀、冰井),带有明显的军事防御性质,应是那个时代战争频繁的产物,对以后曹魏营造洛阳金墉城也有某些影响。宫殿的东部则是贵族聚集的“戚里”。南区为居民区、商业区、手工业区。武库和马厩设立在三台之南的西城下,便于战时急用。邺北城尤其在宫室和圆苑方面,可谓功能具全,听政殿和办事机构应有尽有,疏密有序;吃的、住的、歌的、玩的、游的,甚至包括拜的(宗庙),都样样具全。邺城规划将皇帝的宫殿、禁苑、中央官署布置在城市北侧,以东西横街与中轴线构成“丁”字型广场的布局, 把偌大的都城点缀得五彩缤纷,幽雅古朴。标志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发展史上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改变了汉代和汉代以前都城宫殿区分散配置的布局,对北魏、东魏、北齐、隋、唐,甚至后世的都城规划制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曹操在邺城居住的16年,使这里成为当时北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著名的建安文学就诞生在这里。千年前的邺北城原貌被专家浓缩为一张示意图,我们见到它时,不禁为之惊叹:整齐划一的城市布局,网络纵横的南北干道,清晰明了的功能分区,不偏不依的中轴对称……惊的是古城的宏伟,叹的是先人的智慧……[Page]

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定都洛阳,邺仍为五都之一,称邺城为北都。西晋时,邺城多为皇室镇守。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公元329—350年)、冉魏(公元350—352年)、前燕(公元357—370年),北朝时的东魏(公元534—550年)、北齐(公元550—577年),均以邺城为国都。

邺南城是东魏、北齐时期邺北城的南墙向南续建的那部分地区。经考古发掘,在邺北城之南,紧靠北城,北城南墙即为南城北墙,二者合二为一,共用一墙,邺南城的北门就是邺北城的南门,这也为中国历代古都所仅见。

续建的原因是因为公元534年,北魏大丞相高欢与以长安为根据地的另一政治强人宇文泰决裂,而天子从都城洛阳出逃长安,形势危机,遂仓促决定迁都邺城,另立天子。从此,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而当时的邺城屡经破坏,已残破不堪,而随高欢迁来的军户、民户有40万,连同家属在内的120万人,邺城一下人满为患。为此,高欢急令尚书右仆射高隆之为“营构”大将,“发畿内民夫十万人”夜以继日赶建邺南城。经几年工夫,“新宫成”。据史籍记载,新城“周围二十五里”面积超过邺北城,比北城增加了东市和西市,扩大了商业区和居民区。城门增至14个,方便了交通。同时新建了阊阖门、太极殿、昭阳殿、仙都苑等奢华建筑。且建筑宏伟,装饰豪华,达到了邺城时代的顶峰,成为那个时代整个中国境内人口超过百万的最大城市。到北齐时邺南城又进行了扩建和改善,使它无论从规模还是在装饰、形式上都大大超越了前朝的北城,成为历史上的一代名都和北方佛教中心。可惜它生不逢时,只存在了43年,公元577年北齐被北周灭亡后,即被毁掉。从此,豪华的邺南城连同那个充满秘史的北齐王廷,都被漳河泥沙湮没于5米之下甚至连邺北城里三台那样的地标也未留下一个。

近年对邺南城实地考察,首先在三台偏西的马辛庄村发掘,因为按照史书的记载,这里应当是邺南城的城垣。经钻探在五六米的地下探出了城墙遗存,西墙与北墙的连接处不是直角而是圆形!这是否意味着邺南城是座龟形城?据教科书说直到宋代才出现这种形状的城。为弄清这一迷团,考古人员再探马辛庄,结果令专家异常欢喜—这就是圆形的城角,证实邺南城就是形状象龟的邺南城,也就是说,它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邺南城。从而邺城考古以确凿的事实改写了中国历史教科书。同时,这也证实了古籍中关于建筑邺南城时“掘得神龟,大逾方丈,其堵堞之状,咸以龟象焉”的记载并非空穴来风,而极有可能这就是本城设计思想的来源。龟,在古代是极被人们崇拜的对象,它和龙、凤、虎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面,被人称之为四灵。而又因为龟的耐饥、耐渴、疗伤,乃至长寿等异常秉性,被普遍认为是神灵、吉祥、长寿的象征。邺南城建筑设计者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据临漳文物旅游局副局长兼三台文保所所长王福生认为,圆形城角在军事上也极有意义,能使守卫城角者视野更开阔,而给攻城者的攀登带来一定困难,因此也有实用价值。

经考古发掘在城墙的外侧,奇怪地多出了一个长方形的夯土墙,宽18米左右,伸出城墙部分约12米,整个形状颇为奇特。这就是考古界给它的小名—“马面”。它是一种建于城墙上部的防御设施。“马头”伸出于城墙之外,平时用于嘹望,眼界开阔,战时能隐藏十几个攻箭手,可左右开攻,让攻城者多面受敌。发掘发现整个邺南城城垣有同样的建筑50个,东墙“马面”间距一般为85米,南墙与西墙的“马面”间距约95米,“马面”对称分布,整齐划一。而且,在“马面”的外边,还存在着一个护卫“马面”的“护城壕”。[Page]

邺城考古队队长朱岩石说,按传统说法,这种城防设施最早也是出现在宋代,因为它的建成需要建筑业中的设计、建材、施工技术等多方面的综合支持,说道底也是一个时代物质生产力进步的标志。“马面”在曹魏时期的邺北城还没出现过,而在东魏北齐时期的邺南城就出现了,而且,总数达50座之多,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应当说这是古代城建史的新篇章。

而邺城考古队的这一发现也为历史教科书添了新的一页。

邺北城和邺南城均于北周末年毁于战火之中。遗址现大部分被漳河淹没,地表上仅存一些残缺不全的城垣遗址及高出地面的金凤残台和铜雀台的东南角。城址内出土了盔甲、马铠等各种兵器,瓦、瓦当等建筑构件以及雕刻、货币等文物。

邺城作为魏晋、南北朝的六朝古都,在我国城市建筑史上占有辉煌地位,堪称中国城市建筑的典范。全城强调中轴安排,王宫、街道整齐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这种布局方式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特别是它对后来的长安、洛阳、北京城的兴建乃至日本的宫廷建筑,都有着很大借鉴和参考价值。走出国门,在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乃至越南等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从表面上看,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古城在这一时期形成时都有隋、唐的影子,但往根上追就追到了邺城。因此,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都认为,邺城是中国都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张国文搜集整理)

 
     
     
  编辑:齐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