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河系文化 > 名胜古迹
临清鳌头矶
  时间:2005-08-05 16:34:00 来源:漳卫南运河网  
     

 

独占鳌头,是才华横溢者的像征,是志向远大者的追索,古代科举制度时把独占鳌头称为中状元。据说,皇宫石阶前刻有鳌的头,只有状元及第时才可以踏上,后人便把那些占首位或第一名的人比喻为独占鳌头。临清的鳌头矶就是取其意而喻之。

当年的会通河在靠近卫河附近分为两支,分别在南弱两处流入卫河,因此,在会通河与卫河之间形成了一块周围环水的狭长陆地,人称中洲,临清当时真正的风水宝地就在中洲。大学士丘浚曾这样断言:“惟临清乃会通河之极处,诸闸于此乎尽,众流于此乎会。且居高临下,水势易泄而涸速。是凡三千七百里之漕河,此其要害也。”特殊的地理位置奠定了中洲繁华昌盛的历史。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的鳌头矶,是京杭大运河上一处著名的名胜古迹。就坐落在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交汇处的石坝上。因其状如鳌头,两支运河上的四处河闸象鳌的两只足,广济桥在鳌头矶后象其尾,明代书法家,临清人方元焕据期形特题写了“独占”二字,赋予“独占鳌头”的意境。

望河楼坐北面南,是鳌头矶的主建筑。拾级而上,楼台眺望而却步,大运河象一条玉带在楼前逶迤而去。文人骚客常登临楼阁眺望运河,见船来舟往、帆樯如林,即寄情抒怀、赋诗唱和。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曾赋七绝:“折岸惊流此地回,涛声日夜响春雷。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樯万斛来。”“千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绘声绘色地勾勒出当年繁盛的运河风光。望河楼啊,你目睹了运可太多的盛景,也承载着太多的文化。有楼上悬挂的两块古匾额为证。一块是“沙丘古渡”,是临清知州王毂于清康熙年所书;一块是“汶卫津梁”,是临清直隶州知州张度于清乾隆年间所书。两块匾文虽各有千秋,但共同赞美的却是那条古老的运河。

观音阁,坐西面东,是鳌头矶上的别一座楼阁,登阁远眺,运河蜿蜒而来,滚滚而去,是一幅风流倜傥的样子,正如明代诗人王英在登临观音阁时流下的那些精妙描写:有瞻帘外飞红日,俯瞰波高跃锦鳞,栋守峥嵘先得月,栏干潇洒绝无尘。“不知是天边那冉冉升起的红日,还是河中那锦鳞蜿蜒的波光,激发出诗人如此这般的灵感,为观音阁留下这千古名句。如今的观音阁前则是另一番景色,画坊与曲廓伴随着那石桥和流水,花坛与喷泉装点着那气象万千的文化广场。

鳖头矶同时还是市博物馆所在地馆藏文物颇丰,汇集了临清的历史文物精品。尤其字画、瓷器不乏国宝级藏品,其中有—件科考挟带最有吸引力。挟带如同现在考试时用的小抄,在不到三尺平方的丝绢上用比大米粒还小的字书写了全部的《论语》,而书法是惊人的精到。

有关鳌头矶的史文相当多,据《临清州志》:“鳌头矶在中州东起处,砌以石如鳌头突出。筑观音阁其上。”又说:“凡南船至,多停泊游憩,随称名焉。”登观音阁历览,知鳌头矶一为当年漕运鼎盛时期的标志性建筑,二为南来北往商宦之人与骚人墨客登高抒怀之处。鳌头矶是集大成者,有见证、有证明、有奇观、有象征,它凝聚了临清历史的辉煌与文化的精邃,的确是鳌头“独占”。

另外,鳌头矶还是一处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她亲历了大革命到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风风雨雨。这里曾是党的领导机关所在地和重要活动场所,1938年,中共临清县工委机关报《力报》便在此创刊,1939年1月,八路军陈赓将军在此召开重要军事会议。近年来,许多学者、诗人、书画家如季羡林、臧克家、高启云、李予昂、夏雨常等先后为鳌头矶题赠佳作墨宝,国画大师李苦禅81岁时为鳌头矶题写匾额,使古老的建筑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1978年,依原貌修葺一新。1984年又做进一步彩绘修缮,并将市博物馆设置于此。1992年,鳌头矶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艳双搜集整理)

 
     
     
  编辑:齐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