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河系文化 > 名胜古迹
运河文化之——临清运河钞关
  时间:2005-07-18 16:30:00 来源:漳卫南运河网  
     

 

临清运河钞关位于临清市内运河旁,始建于明宣德十年(1429年),是明清两代中央政府设于运河上督理漕运税收的直属机构,也是目前仅存的一处运河钞关。临清钞关东西长130米,南北宽96米,现存两进院落,前院为公署办公区,后院为仓储区,仪门、南北穿厅、科房、船料房、钞关官员住宅等建筑保存较好。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运河漕运停止,钞关署治遂废。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60年代初,此处一直为临清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现钞关遗址仍有明、清关署、仪门、正堂、穿厅舍房80余间,弥足珍贵,是运河文化一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王朝佐反税监斗争的发生地。

运河钞关,一个在特殊年代,特殊位置设置的特殊课税征收机构。它在代表中央政府行使课税征收大权的同时,也在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追忆当年临清运河钞关,留下的是一段辉煌的岁月!那因南纳苏杭,北控京津而形成的运河枢纽的作用;那因年纳漕银四万两,而一统大明王朝经济命脉的地位;那因年征税银八万三千多两,而位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的殊荣;那因历经明清两个朝代,而税源经久不衰的历史,时至今日仍让人惊叹不已。

明记乐年间,会通河的治理使临清成为漕运咽喉、商业都会,加之诸王练兵,漕粮储积、贡砖烧制及商市繁荣,税源迅速扩大,基于这诸多原因,山东巡抚陈济上疏:“淮安、济宁、东昌、临清、德州、直沽,商贩所聚。今都北平,百货倍往时,其商税宜遣人监榷一年,以为定额。”永乐皇帝虽听取了陈济的意见,但一直未能实施。后因军费及皇室费用的增加,终于宣德四年在临清等地设钞关征税,至此,运河共设钞关7处,临清为其一。明宣德十年,朝廷将临清钞关升为户部榷税分司,以直控督理官税。这时的临清钞关占地面积已达4万多平方米。内设厅堂、仓库、巡栏舍,仪门之外南为舍人房、北为船料房;前为正关,有“裕国”、“通商”二坊;南侧为玉音楼,又临河为坊曰“国计民生”;坊之北为阅货厅,河内沈铁索达两岸,开关时撤之。后又设“前关、南水关、北桥关、樊村厂、尖冢口”等5个分关。不同的时间,钞关主管人员又有不同规格的作用。临清钞关的建立,给中央政府带来了滚滚财源。明朝中前期,年收税银四万多两,到万历年间,临清钞关年征收船料和商税达到八万三千多两,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占全国课税额的四分之一。明万历六年,山东省一年的课税折银只有8860两,仅占临清钞关税收的十分之一稍强,临清钞关的显赫地位可见一斑。

大运河既是一条经济命脉,又象一条难以摆脱的绞索,它缠绕着庞大的帝国,也缠绕着千百万民众。商税收入的迅速增加,澎涨了明王朝统治者的贪婪欲望,从此,百税杂出,强取豪夺之风骤起。明万历二十七年,中官马堂与陈增因争夺在山东征税的地盘激发冲突。万历皇帝为之和解,命马堂征税临清。马堂的到来为临清带来了灾难,他网逻党羽数百人,横征暴敛,残害百姓,终于激起民愤,万历二十七年四月,一件震惊朝廷的大事发生了,临清州民万余人举行罢市,并纵火烧了中官马堂署,毙其党羽37人。为免众人之难,织筐夫王朝佐毅然承担责任,慷慨就义,后人为之建祠立碑,在钞关内供人瞻仰。此事件及碑刻拓片,陈列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王朝佐成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初期抗税斗争中的英雄。临清民变事件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民众自发组织抗税的新篇章。

运河随岁月而去,当千年铁索沉入河底,钞关也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税官们卷起行囊相继离去,惟留一座空落落的关衙,弧零零的守望着繁华不再的运河。

运河钞关为古代八大钞关之一,作为目前中国古代运河税收机构的唯一典型遗存,是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研究中国明清两代经济生活、运河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及中国税务发展的宝贵实证资料。目前,临清市已制定规划,已运河钞关为依托,建设中国税务博物馆与运河文化陈列馆,使之成为一处弘扬祖国优秀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张艳双 搜集整理)

 
     
     
  编辑:齐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