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河系文化 > 历史名人
左权将军
  时间:2011-11-26 17:06:00 来源:漳卫南运河网  
     

 

左权将军原名左纪权,1905 年 3 月 15 日诞生在湖南省醴陵县平桥乡黄茅岭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祖辈以租佃地主土地为生。他岁半丧父,生活艰辛,但少有壮志。 1916 年春荒,他 12 岁的三哥外出借粮,因饥饿,滑进水塘淹死,使他对旧社会的不公道愤愤不平,他曾愤慨地说:“中国的社会真奇怪,富人的孩子有钱读书不愿读,穷人的孩子想读不能读,这样的社会非改改不可。”在亲友的帮助下,左权进入县立中学学习后,他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参加了本校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社会科学研究社”, 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克思主义浅说》、《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和进步同学讨论各种社会问题,他说:“创造社会农人有责,改造社会农人亦有责,我是农人的子弟,责任更大。”

1924 年 3 月,左权将军考入孙中山大元帅府军政部在广州主办的陆军讲武学校,同年 11 月转入黄浦军校第一期,他学习刻苦用功,周恩来曾经称赞他是黄浦军校的优秀生,并两次接见他和他的同学。左权在党的教育影响下,逐步树立起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1925 年 2 月,他由陈赓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左权在黄浦军校毕业后,即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在教导团任排长、连长。后回师广州,参加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初立战功。

1925 年 11 月,左权被选派到苏联留学,先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后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成绩优良、名列前茅。 1936 年 6 月,他奉调回国到达上海,随即由党中央派往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中工作。离沪前,他给家中写信表示:“我虽回国,却恐 10 年不能还家,老母瞻养托于长兄,我将全力贡献革命。”

左权由厦门经漳州到龙岩进入苏区,正值中国工农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 ( 闽西分校 ) 创办,即被任命为该校教育长。 1930 年 11 月,闽西成立工农革命委员会,他当选为常委。同年 12 月,红二十军、二十一军合并为新十二军,他任命为军长。 1931 年他被调到红一方面军任作战参谋,6 月任参谋处长,并以总部特派员的名义被派到后方处置伤员、俘虏、枪械问题及筹备西药和后方医院,指导地方武装的组织、训练等,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初步显示了他的组织才能。 12 月,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起义,中央军委派王稼祥、刘伯承和左权到宁都附近的固村圩负责联络指挥。这支部队起义成功后,改编为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左权在该军团第十五军任政治委员,后任军长兼政委。 他在部队中努力贯彻古田会议决议精神,为教育和改造这支部队贡献了力量。 1932 年 6 月,王明等人实行极端的宗派主义干部政策,大搞肃反扩大会,左权被诬陷参加过托派组织,受到留党察看处分,并被撤销军长和政委职务,调到红军军校任教官。 1933 年初,被调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委作战局参谋,12 月任命他为红一军团参谋长。他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的 4 年间,参加了开辟革命根据地和反对国民党军历次“围剿”的战争,身先士卒,奋不顾身,指挥部队作战,屡建战功。

1934 年 10 月,红军主力开始长征,红一军团为前驱。 左权常随先头部队指挥战斗,斩关夺隘,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在占领施秉,抢渡乌江,飞夺泸定桥,跨过大渡河,突破腊子口以及直罗镇歼灭战等战斗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6 年 5 月,中央决定左权代理红一军团军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 年 8 月,他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副参谋长,率八路军司令部东渡黄河,深入敌后,辅佐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指挥八路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粉碎日军多次残酷“扫荡”, 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创建并巩固了华北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了人民武装力量,功勋卓著。 1942 年 5 月,日本侵略军向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辽县 ( 今左权县 ) 麻田疯狂进攻。 25 日,左权在指挥部队掩护总部突围转移时,于太行山十字岭壮烈殉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一代英杰为国捐躯时,年仅 37 岁。 [Page]

左权一生,虚心好学,勤奋工作,潜心著译,孜孜不倦。他军事理论修养很深,斗争实践经验丰富,对人民军队军事理论、战略战术、参谋工作,后勤工作等方面均有丰富的建树。周恩来曾称赞他“是一个有理论修养,同时有实践经验的军事家”。

左权同志牺牲后,华北千百万军民十分悲痛,深切地怀念他,纪念他。周恩来撰文称他“沉毅坚忍”、“英勇忠贞”、“足以为党的模范”。朱德赋诗悼念:“名将以身殉国家,愿将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为纪念左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山西辽县改名为左权县。河北省部部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建有左权墓和左权纪念馆。

附 左权同志碑志

左权同志,湖南醴陵人,幼聪敏,性沉静。稍长读书,即务实用,向往真理尤切。 1925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献身革命,生死以之。始学于黄浦军校,继攻于苏联陆大。业成归国,戮力军事,埋头苦干,虚怀若谷,虽临百险,乐然不疲。以孱弱领军长征,倍见积极果决之精神。中国红军之艰难缔造,实与有力焉。适于七·七事变,倭寇侵凌,我军奋起抗敌,作战几遍中原。同志膺我军副参谋长之重责,5 年如一日,建树实多,不幸 1942 年 5 月 25 日清漳河战役,率偏师与 10 倍之倭贼斗,遽以英勇殉国。闻得年仅 30 有 7,壮志未成,遗恨太行。露冷风凄,恸失全民优秀之指挥;隆冢丰碑,永照坚贞不拔之毅魄。德怀相与也深,相知更切。周书梗概,勒石以铭。是为志。

 

彭德怀敬撰 
                                                                1942年10月10日

 

 
     
     
  编辑:齐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