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清,提起武训行乞兴学的事,几乎人人皆知,家喻户晓。
武训,清代东昌府堂邑县柳林镇武庄人 (今属冠县)。 生于道光18 年,卒于光绪22 年,因排行第七,故称武七。武训这个名字是因他终身兴学,后人对他的尊称。
武训自幼求学心切,只因家境贫穷,终未如愿,长大后便到财主家当长工。武训在财主家扛活,出牛马力吃猪狗食,本来分文工钱没得,可蛮不讲理的财主却捧出伪造的帐薄,说他几年工钱已全部付清。武训忍无可忍,与财主争吵。财主恼羞成怒,将他毒打后拖到村外的泥坑里。武训躺在泥坑里,一边哭号,一边寻思着,财主手里是假帐,
只因自己不识字无法与他们讲理。就这样,他一连哭了几天几夜,昏死过去。人们觉得他可怜,把他救醒。从此,武训成了“兴学痴”。他流浪街头,口口声声要为贫寒子弟创办义学。
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他一边行乞,一边寻找零活干。 无论他做工,还是行乞,口里总是自言自语,随口编顺口溜,像在唱歌。比如当讨饭时,他唱道:“我要饭,你行善,修个义学给你看。”他还代畜推磨,同时唱道:“不用纥花担不用套,不用干土垫磨道。”他还让有钱人家的孩子在他身 上当马骑。总之,为了兴办义学,凡是能募化到钱的事他都乐意去做。
武训为了修建义学,他行乞终身,艰苦劳作,而自己却忍受饥寒,不要妻室。有一次堂邑知县郭春熙请他到县署吃饭时,劝他接受忠言娶妻生子以续武家香火。他就滑稽地唱了一首歌:“人生70 古来稀,53 岁不娶妻,亲戚朋友断个净,临死落个义学痴。”很多人不理会他的行为不了解他的心境,觉得他傻头傻脑,糊里糊涂,故送绰号“武豆沫”。 ( 豆沫是临清人把玉米或米面搅在水里熬成的糊涂。叫豆沫)。
“有志者事竟成”。武训经过 10 年的苦作苦过,一文二文地“赚”来的钱,终于有了一个可观的数目。光绪 14 年 (1888 年) 春,武训在堂邑乡绅杨树坊和知县郭春熙的赞助下,用行乞所蓄200吊,在柳林镇兴办了崇贤义学。翌年,馆陶县有个和尚法名了证在杨二庄 (今属临清市) 筹促义学,武训闻此事,欣然前往,见到了证,援助他300千文,以为办义学之资。
光绪17 年( 公元1891 年),武训化缘募捐到临清,由于太平天国援军与清军激战以后,地方上被满清官兵扰得穷困不堪,无力读书的贫家子弟特别多,此情再次触动了武训兴义学的念头。光绪19年(公元1893年) 武训捐出行乞所蓄2000余吊,恳请临清钞关街绅士施善政和冯长泰主管,先在御史巷买了一处房宅,加以修缮添造,到光绪 21 年(公元1896年) 春,御史巷义学开学。以上三所义学正式相继落成后,广收三县童生,凡愿上学读书者,无论家庭贫富,一律接纳,概不收学费。
武训连办义学3处,声望渐大。山东巡抚张曜听到武训的义行,特下示传见,并将事迹奏明朝廷,请封武训为“义学正”钦赐“黄马褂”,并给他建造一个《乐善好施》的牌坊。但他依旧乞化,肩荷褡裢,手持铜勺,衣着褴褛,过着流浪生活。
1896年6月5日,武训终因积劳成疾,病倒在御史巷内,当地士绅及义学师生百般延医诊治都无效果,与世长辞,时年59岁。
为了表达对武训先生的敬仰之情,让武训的事迹万古流芳,当年山东巡抚袁树勋,即奏朝廷将武训生平事迹付国史馆主传,并准入忠义祠。
1920年左右,临清西路指挥兼专员赵仁泉,在临清进德分会中间修建了一座纪念堂。 冯玉祥撰写了《千古奇丐武训先生的生平》。改革开放以来,临清市在他生前兴义学的御史巷义学 ( 今临清实验小学 ) 内建起一座武训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