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琦 (公元1008~1075 年),字稚圭,号赣叟,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县韩家庄) 人,是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的宰相。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风骨秀异”,才智超人。20岁中进士,做监丞官,钱粮仓库的管理有条不紊。后提升为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和范仲淹同在军中,挂帅西征,使西夏被迫臣服于宋。由此,“军中有一韩,敌人闻之心胆寒”的歌谣在边关到处传诵,韩琦名扬天下,更受朝廷器重。于嘉佑3年 (公元1058 年) 和嘉佑6年(公元1061 年)8 月,先后被仁宗拜为副宰相和宰相;治平2 年 (公元1065 年),被英宗拜为右濮射,封魏国公;熙宁元年 (公元1068 年),被神宗拜为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宝元2 年 ( 公元1039 年),面临西夏对北宋不断侵扰,朝内出现一股屈辱求和的势力,平民百姓也人心不稳。韩琦针锋相对,切中时弊地提出了富国强兵的7条建议,即“清政本,念边计,擢良贤,备河北,固河东,收民心,营洛邑”。强调这是当务之急。他还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种种弊端,大胆地提出了在政治经济上拯救危难的八点改革措施,即“选将帅、明按察,丰财利,遏侥幸,进能吏,退不才,谨入宫,去冗食。”这些建议和措施,均得到了朝廷的采纳,使宋室转危为安。所以欧阳修称赞韩琦“可谓社稷之臣矣”。
庆历3年 (公元1043 年),宋仁宗对朝政官员进行了调整,韩琦和范仲淹等人辅佐朝政。他们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了10项改革措施,即明黜陡;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仁宗帝对此大加赞赏,并将其中大部分内容以诏书的形式颁发全国施行。史称“庆历新政”。
韩琦任武康节度使时,在边境驱走了契丹族人,并立石为界,派兵防守。他还争得朝廷的同意,把边界的地方划为禁地,让军民共同开垦了由于战乱而荒废的河东土地64000hm2,不仅解决了这一带军队的粮食问题,而且还救济了部分饥民。
宋仁宗崩,由他的养子宋英宗即位,但因他年幼有病,故皇太后垂帘听政。韩琦辅佐英宗,“两建皇储,诚格两宫” 。起初,太后以英宗有病,不能料理朝政为名,行长期专权之实。而英宗越感太后无恩。韩琦便分别做工作,对太后说:“病本来就是人生的,孩子生病,做母亲的怎么能不容呢 ?”致使太后将大权交给了英宗。尔后又对英宗说:“自古以来,圣帝明王不算少,为什么独称舜为大孝呢?难道其余的都不孝顺吗?父母慈爱而做儿子的孝顺,这是常事,不足称颂。只有在父母不慈爱自己时,儿子仍不失孝,才可称颂啊!只恐怕你是还没有尽到孝心呀,做父母的哪有不慈爱孩子的呢?”英宗听后非常感动,故很快就前去太后处请安,从而使两宫免遭分裂。
韩琦身居要职,大权在握,却待人忠厚,作风朴实,平易近人,遇事不惊,喜怒不形于色,并且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所以很受下属尊敬。也常常有人恭维他,但韩琦每遇恭维,他都正色回答说:“这是仁宗圣德神断,为天下计,还有皇太后内助有力,臣子何舆焉。”
韩琦到晚年,趋于保守,在任相州知州时,曾于安阳修建昼锦堂,作为读书的地方。著有《安阳集》等书。神宗熙宁8 年( 公元1075 年),韩琦病故,年68 岁。百姓哭之甚恸,朝廷也辍朝3 日,为他治丧。宋神宗琢碑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并溢忠献。宋徽宋又增封魏郡王。今安阳县水冶镇西1km 许的井家庄北,有记载韩琦父亲事迹的梅花碑。安阳老城内东南营街有韩琦庙、昼锦堂及三绝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