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县西)人,后迁居到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更以刚直不阿、敢于进谏闻名于世。
魏征少时家贫,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失败后降唐。又被窦建德所获,任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入唐为太子洗马。唐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先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三年(629年)任秘书监参与朝政,校定秘府图籍。后一度任侍中,封郑国公。即使不担任谏议大夫一职,魏征仍然不懈地对朝廷大政方针和唐太宗本人提出批评和建议,始终保持着敢言善谏的作风。他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著名主张,多次劝太宗以隋亡为镜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主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赋敛,轻租税”,“无为而理”。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魏征不仅在帮助唐太宗治理国家上有很大的功绩,在文化上也有不小的贡献。其著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另有《魏郑文公诗集》、《魏郑文公集》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