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邯郸河务局 郭恒茂
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特点,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底蕴。了解自己居住的城市,熟悉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也许不仅是因为我们居住于此,更因为我们与她生生相息。那天在百度邯郸吧,看到诸多网友对城市之“宝”进行的讨论,于是,有了对邯郸文化之宝的思考。随着历史的车轮的滚滚向前,许多可能已经销声匿迹,不见了踪影,唯有那些真正的文化积淀留给了后人,并影响着一代一代……
我试着来寻找邯郸的宝……
其一,邯郸之名。“邯郸”之名,最早出现于古本《竹书纪年》。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邯者,山名也;郸者,尽头也;邯郸者,邯山尽头之古城也。据史料记载,邯郸勃兴于殷商后期,殷纣王时,在邯郸建离宫别馆,拥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成为商王朝的一处政治活动之地。公元前551年前后,晋国赵氏嫡系赵简子据晋阳(今太原),庶系赵胜"别封邯郸"。西汉时期,邯郸与洛阳、临淄(淄博)、宛城(南阳)、成都并称五大都会。不熟读历史的人,可能更多的是从那部《寻秦记》中认识邯郸,也许更使得“一部寻秦传天下,世人皆知邯郸城”。邯郸之名,沿用三千年而不变,在中国诸多城市是少见的,堪称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
邯郸虽是小城,却历史厚重。曾为春秋战国是赵国的都城,赵国在此定都达158年;秦始皇的出生地、成长地;儒家的荀子、法家的慎到、名家的公孙龙等一代学术大师都出生于此,涌现出赵武灵王、廉颇、蔺相如、赵奢等一批慷慨悲歌的英雉人物,为后人留下了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深深印记。
其二,为成语典故。全国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像邯郸一样,产生了那么多的成语与典故,有“成语典故之乡”的美誉。与邯郸有直接、间接关系的成语典故有1500多条,我们耳熟能详的有“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围魏救赵”、“负荆请罪”、“完璧归赵”、“黄粱一梦”、“毛遂自荐”等。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为改变赵国的积弱被动局面,改革服制,穿便于骑射的胡人服装,建立骑兵部队,采用骑马射箭的新战术。经过胡服骑射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之后便攻灭中山,击破林胡,扩地千里,不仅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还开移风易俗之先河,亦开近代“师夷长技以制夷”之先声。这一改革还标志着中原由车战时代进入了骑战时代,在我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邯郸学步的故事出自《庄子?秋水》,寿陵余子到邯郸学步不成,反失其故行,只好匍匐而归。公元前354年,魏国10万大军突然包围邯郸。赵国在坚守一年之后邯郸失守,赵国君臣迁到外地。不久,齐国军队实施"围魏救赵"战略,迫使魏国在公元前351年与赵国签订"漳水之盟",赵国不割让土地而收复都城,史称"邯郸之难"。负荆请罪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逡巡在邯郸的丛台、学步桥、回车巷、黄粱梦祠…在生发思古幽情的同时,我们常常会陷入深深的思索,俱往矣,唯有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