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唐德宗贞元初年(公元785年)到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的近50年间,朝廷的秘书图籍一直由时贝州(现武城一带)几位平民出身的同胞姊妹相继掌管,后人建祠拜祭,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唐德宗贞元初年,喜爱文学的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向朝廷禀告说,贝州儒生宋廷芬的五个女儿都是不让须眉的才女,个个通经史,能诗文,其中大女儿宋若莘还仿照儒家经典《论语》的体例,撰写了一部《女论语》,以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女经学家宣文君宋氏代孔子,以东汉才女班昭等人代孔子的弟子颜渊、冉有等,相互问答,阐述女教、女德。二女儿宋若昭又为这本书注释解说,把其中的义理诠释的更为明白切要。唐德宗以能文自诩,看了李抱真的奏章,非常高兴,立即传旨把宋氏五姊妹召到京城,他要亲自考察她们的才识。唐德宗这样做,自然也有好奇心理,但主要是为了显示他重视人才,并借此树立以文德治天下的贤君形象。
宋氏五姊妹被领到唐德宗面前的時候,个个文质彬彬,行礼如仪,神态大方,丝毫没有许多人初见皇帝时那种惶恐不安、不知所措的神情。德宗顿时产生了好感,又细看她们,若莘、若昭是亭亭玉立的妙龄女郎,若伦、若宪和若旬三人虽然尚未成年,却个个透着聪慧之气,更是高兴。德宗略一沉吟,便把事先准备好的策试题目分发给五姊妹,她们沉着冷静,笔不停挥,不到一个时辰就都呈上了对策文章。德宗又从“六经”、“四史”中抽出一些题目,对五姊妹进行口试。五姊妹对这些典籍早已烂熟于心,大姐二姐自不必说,就连小妹若旬也对答如流。侍臣们看完五姐妹的对策后,也都交口称赞。德宗异常高兴,立即决定把五姊妹一起留在宫中,做妃嫔们的老师,对宋廷芬也极为称赞,授与他饶州司马的职衔,却不让他赴任,留在皇宫习艺馆内任教。
唐德宗喜欢作诗,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召集朝臣们宴饮游乐,即席赋诗。每逢这种场合,德宗必招宋氏五姊妹一起参加,分题作诗。这五姊妹毫不怯场,当众吟哦,觅句成篇,不但常比侍臣们先成篇,而且清词丽句,韵意深远;若昭更是常拔头筹,连老侍臣们也赞不绝口。在这种情况下,唐德宗总是满脸堆笑,对宋氏五姊妹厚加赏赐,因为这几位稀世才女是他选拔出来的。
宋家五姊妹,尤其是已经成年的若莘、若昭,才华过人,博通经史,人品也高,潜心为文,她们并不因身价突然变化而有骄满之色,更没有宫廷妃嫔那种修容求宠、掩袖工谗的常见习气,所以妃嫔们都很尊敬她们,德宗也另眼看待,不把她们视为妃嫔。经过几年的观察,德宗发现若莘不仅才情高,而且处事谨慎、勤奋能干,就命若莘总领皇家秘书图籍,相当于皇家图书馆和档案馆馆长的职务。自古以来,这一重要职务还不曾由女性担任过。若莘出任此职,是一个历史性突破。当时文坛正处于萧条时期,加上德宗的偏爱,宋若莘才得以出任此职。这种看法不能说毫无道理,但宋若莘出任此职,属下的二三流文人并不少,很多人都很尊敬地称她为学士。这表明她确实很有才华,而且相当称职。
唐元和末年,刚刚进入中年的宋若莘就因病去世,遗下的职务被她大妹若昭接任。不久人们就发现,若昭的才识更高,把秘书图籍管理得井井有条,此后历顺宗、宪宗、穆宗、敬宗四朝,朝政多变,人才辈出,却一直没有人取代她的职务。而且她在宫廷里一直很受尊敬,皇帝都称她为先生,后妃们、亲王们和公主们更尊她为师,每逢见面,都恭恭敬敬地行弟子礼。敬宗宝历末年,宋若昭去世了,若伦、若旬也在此之前去世了,五姐妹中只剩下老四若宪。新继位的唐文宗年纪很轻,他在作为江王的时候就对宋氏姐妹非常敬重,并在若昭和若宪的指导下,养成了爱好诗文的兴趣。此时,唐文宗又怀着对宋氏姐妹的敬重,任命若宪继任若昭的职务。若宪在宫廷秘馆历练20多年,文思敏捷,议论精辟,写出的文章已在若昭之上,常代文宗起草朝廷文件,从而介入了朝政。当时,朝臣中的派别之争非常激烈,李训、郑注等人,认为宰相李宗闵是自己晋升的障碍,就向文宗进谗言,诬告宋若宪当时建议李宗闵当宰相是受了李的大量贿赂。文宗未经细究,就把若宪赶出皇宫,幽禁家中,后逼自尽,连她的弟侄也被流放岭南。待到李训、郑注的阴谋败露,文宗才知道宋若宪是冤枉的,郑重为她昭雪。 [Page]
因若宪牵连狱案,族人建祠只祭奠若莘、若昭、若伦、若旬。这也许是四女寺前称——四女祠的真正由来吧。(周云波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