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河系文化 > 风土人情
运河文化——过闸漕闯三浪吃面条
  时间:2011-05-06 15:33:00 来源:漳卫南运河网  
     

 

作者:郭爱民

沟通泗水和卫河的运河。北至临清接卫河,南至济宁以南接泗水、黄河,是京杭运河中地势较高的一段。元代至元十三年至二十六年(1276-1289)开成,明代永乐九年(1411)重开。会通河以汶、泗二河为源,但枯水季节水量不足,要依靠汇集沿途泉水济运,明代统计的泉源有三四百处。汶水的水量最多,先由罡城坝分引经光河至济宁,后主要由戴村坝引水至南旺 向运河两个方向分水。另在兖州城东筑金口坝,壅泗水西合光水至济宁入运河。为调节各季节水量的不平衡,利用运河沿岸的湖泊洼地调蓄,称为水柜,其中 主要有:安山湖、蜀山湖、马踏湖、南旺湖、马肠湖、独山湖、昭阳湖和南阳 湖等。为节制用水和保持航行水深,河上建通航闸,元代有30余座,明清有40余座,所以会通河又有“闸漕”之名。闸旁一般修有月河,河上根据需要 还建有拦河坝、滚水坝。运河旁还有引水闸、泄水闸多处。清末,漕运逐渐废 弃,只有济宁以南湖区尚可通航。

在明代,京杭运河通称漕河,在长达三千多里的运道中,有的是利用天然河泊,有的则为人工开凿。运道既不相同,各段名称亦相异。大体而言,从通州至天津一段利用潮白河道,又称白漕;从天津至临清利用卫河,又称卫漕;临清至济宁以南,为元代开凿的会通河,有闸漕之称;徐州至淮安为原泅水运道,后为黄河所夺,故有河漕之称;从淮安至扬州,多为湖泊运道,故称湖漕;而长江以南运道通称浙漕。其中,白漕、卫漕利用天然河道,问题较少,浙漕地处江南,河网密布,运道畅达,亦费工无多。惟闸漕、河漕与湖漕三段,所处黄泛地区,由黄河泛滥所造成的影响和带来的问题也最大最多,是明代治理改造的重点所在。

徐淮运道原是黄河夺淮人海前的泗水河道,黄河夺泗、淮后,徐州以南运道遂为险要地段。该运道的险要之处在二洪:一曰徐州洪,一曰吕梁洪。徐州洪,在城东南2里,河道巨石遍布长达百步,故又名百步洪。吕梁洪在城东南50余里,分上下二洪,绵延7里,洪中大石森立,较徐州洪尤险。徐、吕二洪历代都有所修治,主要是凿礁石、浚水道、修月河、置堰闸,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所限而不能根治,航行艰险始终未有较大改观。永乐十二年(1414),陈碹治理淮南运道,曾组织人力凿徐、吕二洪行漕,更于洪口建闸以保漕运,宣德七年(1432),又于吕梁洪旧河西岸凿渠,深2尺,宽5尺,夏秋有水,可以行船,并在渠上建石闸二座,按时启闭,便利往来。经这次治理,徐、吕二洪航行条件得到大大改善。

在明代后期,为了避开黄河运道,先后开凿了南阳新河与运河,此时由于国力已衰,明皇朝内外交困,以致前后共费时六十余年才实行对京杭运河部分运道的改造,而自邳州直河口以南至淮安清河一段仍借用黄河运道,因此在明代对京杭运河始终没有完成避开黄河作运道的改造。这段未完成的运道改造,直到清代康熙时才由靳辅开凿中河后得以实现。

那时过闸远不像今天过闸这般安全、省力。当时船闸几乎都是用条石砌成的石闸,缓冲不够,闸里闸外水位落差大,所以船只过闸时大都水流湍急,浪头高溅,每一次过闸犹如过一回鬼门关,场面惊心动魄,让人胆战心惊。过闸前,船工需用篷布将装载的货物严实覆盖,再将具有一定长度而且坚硬的木棒固定在船底,然后用绳子将其连同货物一起左右捆绑,以防货物撒漏和船只过闸时倾斜沉入水底。绑扎完毕,船老大便开始挑选过闸船工,只有那些身强力壮、胆大心细、身手敏捷、具有丰富过闸经验的青壮劳力才有可能被选中。为确保人身安全,过闸前用绳子捆住船工腰部系在船上,让他们手持竹篙随时待命。待闸门打开,闸夫便转动绞轴将船只缓缓拦进闸门,这时船工便进入了高度戒备状态:就听“澎”的一声巨响,船只如一块巨石投入水中,刹那间不见了踪影,但见3米多高的水柱冲天而起,又哗然而落;紧接着船只又被浪头抛起,随之激起几股水柱,但其高度已不及第一次;待船只第三次起浮下落,船只便安全过闸了。见此情景,船主便长舒一口气,放下悬到嗓子眼的心。由于船只过闸时一般都要经受波涛的三次起伏冲撞,因此,船工也把过闸称为“过三浪”。[Page]

“过三浪”应以第一浪最为危险,因为船只下落时,水位落差过大极易使其失去控制而沉入水底。这就要求船工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做到出篙及时、撑篙有力,方能保证过闸时人、船平安。正是经过这样无数次的磨练,常年在运河中使船的船民才锻炼出超人的胆略和技术。

对于船主来说,找到合适的船工非常重要,他们把这称为“找伙计”。居住在岸上的人好把常年在运河上使船的人称为“船滑子”,意即经多见广、多谋善断、聪慧灵通。“船滑子”常年在水上漂泊,经常与风浪搏击,还要经常处理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长此以往便使他们身上有了鲜明的行业烙印。水上行船不容易,因此船主在找伙计、请雇工时显得尤为慎重,常常煞费苦心。流传在台儿庄一带请伙计的故事以“吃面条”最具代表性。

船主需要一名上船帮忙的伙计,找到后并不急于决定是否留用,而是将伙计带到饭店,虽然只是两个人,船主却要3大碗面条,待新请的伙计刚刚动筷时,船主会乘其不备,从放在一边的碗里夹起半碗面条,迅速往伙计的碗里放去。这时,伙计若任凭船主将面条放进自己碗里,船主便会起身离去,这样的伙计不能让人满意。如果那伙计反应灵敏,见船主夹面过来,二话不说,迅速伸筷,将船主夹来的面条当空一架,然后放入碗里,那么在吃完面条后,船主便会带着伙计上船。因为在船主看来,只有具备灵活的头脑、敏捷的身手、快速的反应能力的人,才能在大风大浪的危急时刻临危不乱应付自如。吃面条其实是船主对伙计的一次考试。

参考资料:

《明史.运河》清?张廷玉等

小资料:

北京至通州段称通惠河,漕称“里漕河”,

通州至天津段称北运河、白河、路河或外河,漕称“白漕”,“路漕”或“外漕河”;

天津至临清段称南运河、卫河或御河,漕称“卫漕”;

临清至台儿庄段称会通河、山东运河,因置闸四十余座,漕称“闸漕”;

台儿庄至淮阴段利用黄河,漕称“河漕”;

淮阴至扬州段称里运河、淮扬运河、高宝运河或南河,因所经多湖,漕称“湖漕”;

镇江至杭州段总称江南运河或转运河,又以苏州为界分两段;北段称丹徒运河,漕称“江漕”; 南段称浙江运河,漕称“浙漕”。

 
     
     
  编辑:齐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