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车铃街南首京航大运河与卫河交汇的地方,有一座远远望去郁郁葱葱的高大土岭,蜿蜒起伏千余米,宛若一条探头藏尾的巨龙,它就是龙山也叫做土山,它的形成是与运河联系在一起的,开凿会通河南支所挖的泥土有意识的堆积在此处形成了山的雏形,为确保漕船运道的畅通无阻便规定每年一次清淤,两年一次大疏浚,清出的泥土堆积在这里,历经几百年的堆积,便成为了一大景观。它就是老十景之一的龙山晚眺。
龙山系鲁西北千里广袤平原上唯一的一座人造土山,为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会通河北支即鳌头矶北侧元代运河淤塞,遂开挖会通河南支自头闸口入卫,挖出的泥土集中堆积起来,便形成了今日土山。此后,这段运河每年疏浚,清出的泥土便累积在此。据《临清县志》记载:“土山,在土城景岱门内汶河东岸,长约里许,坡陀起伏……高约六七丈。相传明永乐时浚会通河泥土积累而成。每当夕阳西下,暮烟十丈,万家灯火,一览尽收,即旧志十景所谓土山晚眺也。”距今已有590年的历史了。
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此土山广植树木,修建花圃,辟为“龙山公园”。现土山高5米多,长2里许。山上松柏苍郁,翠竹欲滴。远远望去,犹如蜿蜒起伏昂首欲飞的青龙。岭顶 建有望月亭、望岳亭、卧龙亭3座古色古香的凉亭,内设石桌、石墩,供人小憩。每当夕阳西下,登高远眺,但见霞光万道之中,卫、运两河相汇北去。河上白帆点点,渔歌声声;岭下林木葱茏,绿草如茵;夜来俯瞰全城,万家灯火尽收眼底,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中国古典名著《金瓶梅》第48回中有关于龙山情景的描写:“西门庆出南门到五里原祖坟上......坟内正面土山环抱。”由临清砖城南门到土山差不多有5华里,书中写的土山正是今日龙山。如此说来,书中主要人物之一李瓶儿的坟墓就在此处,这也给龙山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白天,山上山下郁郁葱葱,柳舞竹摇,鸟语花香;傍晚,红霞满天,运河如带;入夜,俯瞰全城万家灯火,流光溢彩,如诗如画。
现在的龙山,虽然在建国初期就被僻成龙山公园,由于文革时期的破坏已没有了临清县志中记载的美丽的景象了。就是最近建亭修缮也已有10年以上。今日到龙山公园看到的毁坏程度有些触目惊心,民居,单位没有规划的扩建已使龙山剩下两个不大的山头,山顶上的“望狱亭“及另一个小亭也是油漆班驳,残缺不全。最主要的是龙山是土山,长年雨水的冲刷它的面积越来越小。虽然也看到园林工人在植树,但树木少,绿化很不够,裸露着很多大面积的山体,由于取土裸露出不少立面断层。如果这样下去不出几年龙山将土飞烟灭,龙山公园也将不复存在了。
呼吁有关部门尽快保护修缮与舍利塔同时代的运河文化遗存!

(郭爱民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