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两代实行科举制,以孔庙为学宫,此外另设书院共同育士纳才。临清“清源书院”建于明代嘉靖十一年。乾隆三十九年毁于战火,乾隆四十一年临清升直隶州,在工部营缮司旧址创建考棚,其东改建书院。于院中掘池栽莲喻君子廉洁。“书院荷香”即指此处。
明清时期山东省属教育、文化发达的省份。但省内教育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鲁西运河沿岸和鲁中、东区,学校(包括书院,它是封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较多,办学水平较高。以书院为例,明代全省共有书院77处,鲁西运河地区有19处,占全省的25%;清代全省共有75处书院,运河地区有27处,占36%;清代全国共取进士26758人,山东进士占2240人。省城及济南府驻地历城县进士数量最多,为164人;其它地区依次为,济宁州143人,诸城县127人,莱阳县122人,潍县106人,益都县104人,胶州102人,德州99人,临清州90人,聊城县80人,其它县一般在30至60人范围内,不足20人的县有31个。由此可以看出,进士较多的州县主要集中于两个区域,一是鲁西大运河沿岸地区,二是鲁中、东经济发达区。
书院荷香,旧址大致在临清市民族实验中学一带,明清时期这里是临清的一个粮仓,名叫广济仓,管粮仓的官员都是科举出身,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琴棋书画。康熙十九年临清钞关来了一个御史叫李基和,不但管钞关而且管仓部,就是粮仓。他在临清兴办教育,广开文举。并在粮仓内广栽树木,开复合渠引运河水种植荷花,每到夏日微风徐至,荷花各色相间,清水碧绿当中一片嫣红,根并荷花一茎香,清香与清雅之气溢满书院。水面氤氲,碧波粼粼,芳草萋萋。远望凤岭青苍⑴,白云荡漾,垂柳随风,花径蜿蜒。每到夏日,红莲摇曳,荷叶田田,香风四溢。可荡舟采莲,绮栏赏月,吸一腔荷香,脱一身热暑。
这里书香墨艳,书声朗朗,桃柳荷桐,泉沼花竹,赏心悦目。晨起碧沼可观鱼,夜坐花下赏月,雨夜窗下听雨,夏日桐荫荷香,深秋红叶满坡,寒冬修竹滴翠,是修身养性读书的好地方。
寒冬一过,凤岭钟英⑵报春,夹岸杨柳温婉地送来徐徐暖风;跨进六月,正是曲苑赏荷的时节----酒香和着荷香----分不清是醉酒还是醉景;秋季,踏访荷香书院,品“平湖秋月”之实景;银装素裹之季,不忘再访平岗各雪⑶之凄美…….
公元1755年(乾隆二十年),冠名为临清清源书院,自1776年起,书院建考棚,设试院,成为华北地区著名的学术中心(考棚街⑸由此得名)。道光年间的回族学界名人,辛丑科进士、台湾道尹洪毓琛、咸丰丙辰科会员史科给事中马元瑞就从这里脱颖而出,升阶入仕的。
不远处纸马巷“县志遗址”不是临清明代老县衙,实为魁星阁,亦成为为文昌阁。是学子考取功名,或祈求学业有成,祭拜文曲星的地方。魁星阁上的石刻只是一个纪念标志,标志洪武二年1368年临清从曹仁镇(旧县)迁到中州会通闸旁,驿站前,便于管理漕运,督造粮仓,筹建临清砖城。纸马巷只是县衙的临时办公地点。当时的老县衙其实在纸马巷的路西,其后堂就是现在的四粮店(今改建为基督教堂)。明代为万寿宫,清末民初为祠堂,日本时期曾住扎过宪兵队。
随着时间的流失,临清老十景的大部分景观已不复存在但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却象陈年的老酒,越来越醇越来越香。
注:⑴⑵⑶均为临清十景

(郭爱民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