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河系文化 > 风土人情
运河文化——武松文化现象
  时间:2006-09-18 14:45:00 来源:漳卫南运河网  
     

 

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庄子·则阳》

运河文化彰显着博大的包容与开放。它让山东向北,濡染了燕赵的慷慨激昂;向南,承接起吴越的风雅柔媚,东西流淌的黄河又与运河交会,为山东带来了秦晋的诚信与淳朴——多元文化被贯穿在这条波光粼粼的文化丝带上,熔铸出齐鲁文化崭新的一页。

临清自古为英雄辈出之地。明清两朝均建都北京,岁运南漕几百万石,而临清正好位于卫河与会通河的交汇处,每届漕运,“帆樯如林,百货山积”,成为商业的“佳丽之地”。然而,海运兴起后,临清的衰落再所难免,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发布漕粮改折诏,运河的漕运作用大大削弱,临清的航运则完全恶化,“满目劫灰,元气不复”。如果把临清看作运河漕运的“晴雨表”,解读之下,有许多运河故事让人感叹。

临清战国时为齐地,秦属东郡。齐国是西周周武王封给姜子牙(吕尚)的封国。

从春秋战国的刺客游侠,到“三国”、“水浒”中的英雄群象,荆轲、豫让、高渐离、关羽、张飞(刘备任平原相,命张飞和关羽担任别部司马,统率部队。《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诸葛亮、武松、李逵、鲁智深……蔑视强暴、疾恶如仇、扶危济困、士死知己、言信行果、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悲剧精神和崇高美,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主旋律。

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阳谷县(一说是清河),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光旖旎、阡陌流金,孙膑、程昱的出生地;“晏子治阿”、曹植封东阿王、蔡伦发明造纸的地方。黄河、清水河、大运河、徒骇河、赵王河、羊角河等河流纵横其间;古阿井、“东阿古”’、景阳冈、狮子楼、迷魂阵、海慧寺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

《水浒》中的武松,正可以作为这种崇高与悲剧精神的代表。他的几乎无人可及的神力,他的超凡的人格和自信,他的敢做敢为和光明磊落……都与“三国”中的关羽颇为相像,武松可以说是“水浒”中的关羽,一位典范性的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大才子金圣叹是把武松捧为水浒第一人的,他说:“‘武松,天人也。’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

运河文化,融进了我们民族不屈的耿耿忠魂。

反税捐斗争的王朝佐延续并张扬了武松的敢作敢当不畏强暴凛然直前的忠义之风。

临清钞关是明清两代中央政府派驻临清督理漕运税收的直属机构,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明万历年间,临清钞关税收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税收占全国税收近四分之一。有人形容繁盛时期的临清:“科第接踵,舟车毕集,货财萃止,诚天下佳丽之地。”临清商业遂借助运河之力蓬勃兴起,势力范围,北至塔湾,南至头闸,绵亘数十里,“市肆栉比,有肩摩毂击之势”。如今,钞关旧址尚留存残石碑碣,细细研读,可以发现许多有关运河经济、税收的文献资料,而此处的“王烈士之碑”则记述着当年 税收的另一种况味。

现今的历史教科书有这样的记载:在资本主义萌芽期,公元1601年葛贤领导苏州织工举行反税监斗争。而在此前,临清也有一场声势浩大的反税监斗争。临清商贸的繁盛吸引各路税使到来,太监马堂统辖临清税务,他每年从山东抽税不下十五六万两,而上缴朝廷不过七八万两,余则中饱私囊。马堂一到临清,便在城区和水陆要道设立种种税卡,招募恶势力数百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抢夺工商者的财产,拦截过路船只任意抽税,致使“家破者大半,远近罢市”。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临清终于了爆发了驱逐税监马堂的民变,织筐手王朝佐率州民万余人“纵火焚堂署,毙其党三十七人。”

临清反税监斗争震动了朝廷,大臣们惊呼:“临清为运河咽喉,齐鲁要塞,民俗剽悍,加之东西南北之人贸易辐辏,乘乱一呼,云集雾合,此地一摇,则三齐震动,京师欲安枕不可得矣。”明神宗急令巡抚刘易“查为倡乱者”。刘易到临清后“诏捕首恶”,株连甚重,搞得人人自危,王朝佐挺身而出,声言:“首难者我也,请独当之,勿累无辜。”这样,王朝佐“一人承当,阖郡人民赖其保全”。王朝佐“临刑神色不变”,从容就义。数年后,州守陈一经嘉赏其义,建起了“王烈士祠”,后其祠倒坏,清道光年间,临清人民又为王朝佐立碑以示纪念,在钞关内供人瞻仰。此事件及碑刻拓片,现陈列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王伦临清保卫战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0年),寿张县农民王伦发动和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攻克寿张、阳谷、堂邑、柳林后。于农历8月28日打到临清,他们首先占领了临清土城,然后又进攻砖城,但一连17天也没攻下来,后来清庭调集大军前来围剿,经五昼夜血战,农民军伤亡殆尽,王伦举火自焚……

很多人误以为山东大汉只是粗犷豪放。其实,山东人崇文尚武二者兼得。崇文源自孔孟的影响,尚武是自古战乱不断,民风使然。运河文化的主体则是漕运,水运又是以船为主的载体,所谓的“同舟共济”,共同面对风浪与困难,对人最具有震撼力的应该是纤夫。只有具有这种坚强凝固力与向心力的精诚团结的智慧民族,才是五千年多年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细细缕析运河历史文化的脉搏,不时传来伏曦、颛顼、伊尹、孔子、孟子、鲁仲连等先哲的教诲,听到曹植、王维、元好问、谢榛等文人骚客的吟唱,浮现孙膑、马周、武训、张自忠等不屈者奋力搏击的人生画面。他们虽已逝去,却时而感到就在我们身旁。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是厚重而灿烂的运河文化的声音。

(郭爱民搜集整理)

 
     
     
  编辑:齐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