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是山东省历史上的文化名城,也是闻名全国的运河名城。历史上的京杭大运河贯通山东,流经枣庄、济宁、聊城、临清、德州等地,形成一条运河经济文化带,这其中临清的地位尤为重要。
临清曾经是中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南方的丝、竹、茶、糖、瓷,北方的皮毛、木材、干果等都源源不断地进入临清市场,而后行销全国各地。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临清的文化蓬勃兴旺,长盛不衰,尤其是民间文化,在全国有重要影响。
临清见证了大运河的兴衰全过程,是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城市,是研究运河文化的重要实证地之一。
临清历史悠久,西汉初年即设县制。
明清时期,漕运兴盛,临清依傍运河发展至鼎盛期,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商业都会,素有“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之说。临清运河文化底蕴丰厚,其境内拥有原貌保留最好的元代古运河,现存的文物古迹鳌头矶、清真寺、舍利塔、钞关遗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音乐家吕才、明代大诗人谢榛、抗日民族英雄张自忠、当代学术泰斗季羡林等都是临清的杰出人物。
运河形成的文化艺术带,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浓厚,也表现出浓厚的民间文化特点。长篇小说《水浒传》、《金瓶梅》正是在此土壤中扎根发芽的。元初,东平则在城内西南隅扩建了府学,置学田以召纳四方有识之士来东平讲学任教。著名的王磐、张养浩等都曾在东平路做过学正教授,从而培养了不计其数的优秀人才,推动了文学创作事业的进程。明代“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谢榛,在诗歌理论上独树一帜,通过拟古自成一体,“熟读之以夺其神气;歌咏之以协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其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文学理论,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清代运河文化中涌现出一派德州诗人,时称“京师十子”中的知名诗人,有田雯和谢重辉。田雯的诗歌不拘一格,创新立异,为王士祯所赞叹。运河文化区内的这些文人作家,为繁荣古运河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推动了山东乃至全国的文学创作发展。这都离不开山东运河区内各路、府、州、县兴盛办学和民办社学、义学、私塾、书院的兴起。官、民办教育的发展,使得教育昌盛,官学日臻完美,从而造就出一大批文学作品和文学人才,使得“科目鼎盛,贤士辈出”,一时文采名于天下。《金瓶梅》是文学名著,与临清有着密切的关系。《金瓶梅》中的人物活动中心均在北方的运河城市,书中所涉及的地方,都没有离开临清和清河;书中介绍的生活习俗也以北方的习俗为主;语言也大都是临清周围的方言和土语;当时的临清是军事重镇,商业都会。当时这里的手工业已很发达,以手工业命名的街巷众多,又是各种货物的集散地。临清钞关的商税曾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明清时期的故宫、十三陵、东陵、西陵的建筑用砖,大都是临清烧制的;临清还是南粮北调的总中转站和粮食储存中心,一度为全国之冠。综上所述,作为北方运河城市的临清与《金瓶梅》的关系就更密切。《金瓶梅》从第五十八回开始到第一百回的四十二回中,有25处直接写到临清,如:临清州、临清码头、临清钞关、临清闸、临清晏公庙、临清市上等。第九十八回的标题即是:“陈敬济临清逢旧识,韩爱姐翠馆遇情郎”。
《梼杌闲评》一书是写魏忠贤专权的故事。而他的大部分流氓生涯和当太监前的无赖恶行,都发生在临清一带。他宿娼、流浪、经商大都在临清这个繁华市井里。书中对临清的繁华曾这样写到:“这临清是个热闹繁华大码头去处,商贾往来之所,车辆福辏之地,有三十二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
《陈三两爬堂》是人们熟悉并深受欢迎的剧目之一。这个故事是根据早年间临清后堤口村的一个真实事实而编写的。据《临清县志》记载,李本固是临清人,壬辰进士,后任河南归德知府。又据临清后堤口村李氏家谱记载,李氏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入临清,择居后堤口村。五世李应中官拜朝内中顺大夫,李家为光宗耀祖,立碑坊,并将后堤口村改名为“李家寨”。戏曲《陈三两爬堂》就取材于此。
《老残游记》中的白妞,本名王小玉,河南范县人,16岁就随父亲在临清说书。光绪初年和黑妞一起去济南,在明湖居说唱犁铧大鼓。她大胆吸收皮黄、梆子、昆曲及临清小曲和众多艺人的新腔新调,改编新词,丰富改造了原来的曲调,使弦犁铧大鼓的行腔曲调呈现了新的局面和韵味,唱起来字字清脆,声声婉转,因而吸引了各阶层的听众。
《拍案惊奇》卷十二“陶家翁大雨留宾,蒋震卿片言得妇”中曾描写“看见天明了,那两个方才脚步走得急促,赶将上来,走到面前把眼一看,吃了一惊,谁知不是昨日的同行客人,到是 两个女子,一个头扎临清帕,身着青绸衫,且是生得美丽。一个挽发髻,身穿青布衫,是个丫环打扮……”。在远离临清的诸暨,一个普通人,一眼便能辨认出临清帕,可见临清帕在当时的名声已遍大江南北。也说明临清帕的使用相当普遍,已成为妇女的必需品。
由此厚重的人文文化而衍生的特有的——临清异样的都市文化。
鲁西北平原运河区发展都市的历史并不早,并且没有国都城市,然而这并不影响鲁西平原小城镇的发展,运河区众多的人口,广阔的田地也是建立小城镇的最佳选择。都市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量观,是人类文化积淀的物质形式,都市产生了乡村,都市文化也产生了乡村文化,但都市文化一开始就带上了文化的烙印和色彩,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都市文化发展的各阶段也与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相同步,它的发展水平也集中代表着人类文化的发展水平。
济宁在商称仍国,周称任国,秦时为任城县;德州唐虞时属兖州,夏代属有鬲之国;聊城(包括临清)战国时为齐地,秦属东郡。凡此种种,悠久的建城历史丰富了其都市文化。都市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原来的面貌,而外貌、形态、规模和职能上改变,而成为行政、宗教、军事或商业中心,并最终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郭爱民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