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河系文化 > 风土人情
河边的歌——运河号子
  时间:2006-06-12 14:25:00 来源:漳卫南运河网  
     

 

聊城市地处鲁西平原,是京九线上辐射冀鲁豫三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读者比较熟悉的《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名著中描述的许多与“水”有关的故事都发生在聊城。聊城的魅力就是“水”。黄河在这里自西向东蜿蜒百里;京杭大运河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市区穿过。全市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23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条。马颊河、徒骇河等30多条河流在市区内纵横交错;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内湖泊——东昌湖,水面近5平方公里,可与杭州的西湖相媲美。市区内,湖、河水域面积多达13平方公里,占市区的1/3,形成了“湖水相连,城湖相依,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河湖一体”的独特水城风貌。

《水浒传》

创作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小说是以宋江等36人为首的水泊梁山农民大起义的历史事实为背景,塑造了晁盖、宋江、武松、李逵、鲁智深、林冲等一百余位英雄人物。他们替天行道、杀富济贫、行侠仗义、疾恶如仇,描写了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书中的晁盖智劫生辰纲、宋江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景阳冈、狮子楼斗杀西门庆,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小说中的许多故事就发生在聊城各地,至今还保留着许多足迹,如:武松打虎的景阳冈、斗杀西门庆的狮子楼、宋江三打祝家庄的祝家庄、李逵高唐救柴进的柴家花园、李逵井。由于聊城人民崇尚英雄、爱护英雄,经过千百年的时代变迁,这些遗迹仍较好地保留下来。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由清初著名作家薄松岭(1640—1715)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创作的短篇文言小说集。小说通过对花妖狐魅、才子佳人的描写,或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或歌颂美好的爱情,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中的《胭脂》篇,就是根据聊城(古称东昌府)的一个动人爱情故事改编的。说的是:很久以前,东昌府有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名叫胭脂,她与英俊潇洒的秀才鄂秋隼一见钟情,本欲配成佳对,却不料好事多磨,阴差阳错被卷入一桩杀人命案,受尽酷刑拷打牢狱之灾,蒙不白之冤。幸得山东学政施愚山大人明察秋毫,智破此案,终于抓住真凶,使案情大白于天下,最后由县令做媒,将胭脂嫁于鄂秀才。

故事曲折离奇,扣人心弦,但有情人终成眷属,算是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金瓶梅》

长篇小说《金瓶梅》约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早期刻本署“兰陵笑笑生”作。作者真实姓名难考,但据书中大量山东方言口语的运用推断,当为山东特别是鲁西一带人。小说以恶霸、商人、官吏西门庆的发家史和败落史为中心,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描绘了上自封建统治最高机构,下至市井无赖所构成的一个鬼域世界,为晚明社会及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直观的可靠资料。《金瓶梅》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占有不可估量的重要地位,它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情节小说向性格小说的过渡,对于明清一大批世情小说特别是《红楼梦》的创作,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艺术经验。

《金瓶梅》故事的地理背景主要在鲁西的阳谷、东昌(既聊城)、临清以及今属河北的清河、书中所写之狮子楼、临清钞关等至今犹保存完好。

《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晚清作家刘鹗(1857—1909)创作的一部小说,全书共20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它写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所为,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某些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见解。揭露为统治阶级所倚重的“清官”(实为酷吏)的罪恶,是该书内容方面的特点;文笔生动,描绘细腻,在艺术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小说中写到老残自菏泽抵达东昌(即聊城),意欲求观杨氏“海源阁”私家藏书一饱眼福,然而未能如愿,只得怅然离去。

(张艳双搜集整理)

 
     
     
  编辑:齐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