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河系文化 > 风土人情
“龙王”白英的传说
  时间:2004-12-17 13:23:00 来源:漳卫南运河网  
     

 

白英,山东汶上县人,生卒年代不详,根据史料的片断记载,只知道他是明朝初年运河上的一位"老人"。

明朝在运河沿线建有水闸的地方,或河道比较浅、船只航行不畅的地方,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庐舍,派驻一定数量的民夫,负责养护水利设施,引导过往船只。大约每十名民夫设一负责人,称作"老人"。白英是汶上县的"老人"之一,长年劳动、生活在运河岸边,对山东境内大运河附近的地势和水情十分熟悉,对于治水和行船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科学地解决了运河中段水源不足的问题,为大运河全线航行畅通做出了卓越贡献。

纵贯祖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许多闻名世界的规模巨大的工程之一。它北起北京,南达杭州,全长共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流经北京、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它对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政治上的统一有巨大贡献。  

在古代,大运河是全国南北的交通干道。为了维持国家的开支和满足统治者骄奢淫逸生活的需要,历代封建统治者每年都要从江南搜括巨额粮米和财物,运到北方,称为漕运。 京杭大运河在山东境内的临清到济宁河段,地处丘陵地带,地势高,水源不足,因此多数河段岸狭水浅,不能通行重载船只。此外,又常受到黄河决口的影响,河床经常淤塞,因而运河航运时断时续。

明初建都南京,南北大运河没有受到重视。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怎样改造大运河,保证漕运畅通,就成为明王朝亟待解决的问题。 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等人奉命征调民夫十六万五千多人,疏通运河,重点放在山东丘陵地带的会通河段(从临清到须城安山)。但是会通河缺乏水源,宋礼等治河官员对提高会通河航运能力这一关键问题毫无解决办法。后来,采纳了汶上县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的建议,才使会通河得到了充足的水源,大大提高了运河的航运能力。

白英认真总结了会通河水源不足的原因,认为主要是以前选择的分水点不合理。白英经过仔细勘察分析,建议把位于会通河道最高点的南旺镇作为分水点,称为"水脊"。白英又全面分析了会通河附近的河流、水源分布情况,看到在河的东侧,南旺镇南面有沂水、泗水、洸水,水源比较丰富;南旺镇北面只有大汶河,它分成两个支流,一支向北流经东平县境入海,一支向南流入洸水。为了解决南旺镇北面水源不足问题,白英建议改建元朝的堽城坝,阻止汶水南支流入洸水;同时在东平县的戴村修筑拦水坝,阻止汶水北支入海,把大汶河的全部水量和它沿线的泉水溪流引到南旺注入会通河。他还建议在南旺修建分水闸门,使六分水向北流到临清,接通卫河、四分水向南流到济宁,会同沂、泗、洸三水入黄河(当时黄河是经徐州再折向东南,到淮阴和淮河汇合入海的)。为了便利航运,白英针对地形高差大、河道坡度陡的特点,建议在南旺南北共建水闸三十八座,通过启闭各闸,节节控制,分段延缓水势,以利船只顺利地越过南旺分水脊,经临清直达京师。 为了保证充足的水源,白英还建议利用天然地形,扩大会通河沿岸的南旺、安山、昭阳、马场等处的几个天然湖泊,修建成"水柜",并且设置"斗门",以便蓄滞和调节水量。同时,开挖河渠,把附近州县的几百处泉水引入沿河的各"水柜"。

白英关于改造会通河的计划,设计巧妙合理,切实可行。宋礼采纳了白英的建议,经过广大民工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这项极其艰巨的工程,使会通河得到了充足的水源。从此,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畅行无阻,漕运能力大大提高,每年从东南运粮米几百万石(最高达到五百万石),接济京师。大运河真正成为南北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对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内河航运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小资料:白大王白英,号汶上老人,山东汶上县人,生卒年月无考。据明史《河渠志》及清《豫河志》记载,他应与宋大王宋礼同代,或比宋礼年龄稍大,大约生在元朝末年,卒于明朝永乐年间,没做过什么官。元末,虽贾鲁曾大规模治理黄河,但河工未了,战乱即起。长期战争中,黄河堤防又千疮百孔,改道北流,白英对此有深刻了解,并有一套治理的策略。宋礼在永乐年间,用白英的治河方略治理黄河,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们二人一起被后世帝王封为河神,而且比宋礼多四次封赐。[Page]

白英正式受到的帝王封赐如下:清雍正皇帝敕建嘉应观,封他为“永济之神”。同治六年至十二年,先后三次加封,“灵感”、“显应”、“昭孚”。光绪五年四月,又加封白英“大王”封号。这时,白英就成了“永济显应昭孚”黄河大王,在嘉应观东大殿受祭。

(郭爱民 搜集整理)

 
     
     
  编辑:齐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