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榆社云竹湖 以生态治理推进文旅发展
|
(本报记者 魏永平 通讯员 张春玲)“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们出门比以前少多了,不过今年已经来云竹湖玩了好几次了。这里诗情画意,平实亲切,来到这里,顿觉一切压力都没了。”来自山西省太原市的王女士一家今年已经第三次来榆社县云竹湖了,“来这里不是为了到此一游,而是想来度假。”8月17日,烟波浩渺的云竹湖畔,游人三五成群,或水上冲浪,或岸边漫步,或聊天、拍照,或在一杯美味香浓的咖啡中放松身心……
“今年立秋后,雨水较往年多了些,可云竹湖游人仍然络绎不绝,不仅有晋中、太原、长治、晋城等省内游客,河北、河南等周边省市的游客也不少。”云竹湖景区负责人刘玲向记者介绍。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云竹湖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西南部,流域面积335.5平方公里,系海河流域南运河水系,为浊漳河北源最大支流。云竹湖原名“云竹水库”,建成于1960年, 湖区总面积14.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4.1平方公里,是华北地区少有的高山湖泊。云竹湖四面环山,景色宜人,湖岸蜿蜒曲折,湖水四面延伸,形态丰富多姿,素有“太行山上夏威夷”之美誉。
环境就是民生,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近年来,晋中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高质量推进保护、利用、开发云竹湖。依托优质山水环境和特色文化资源,晋中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生态保护、生态治理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以“绿化、彩化、财化”为抓手,开展了湖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土壤环境综合治理和湿地保护等多方面工作;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及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一体推进水态治理、生态修复、业态开发,以水态治理提升生态环境,以生态修复重塑地域风貌,以业态开发打造新增长极,实现由单一的沿湖开发向大生态、大景区、大旅游全域绿色发展转变,形成了与周边黄土风貌相得益彰的特色景观。
让生态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晋中市在保护云竹湖特有的土林风貌的同时,坚持科学有限开发利用,注重云竹湖“山林湖草”生态功能的基础性,通过自然和人工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景区种的花、草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好。”正在云竹湖畔湿地上忙活的村民一边平整土地一边对记者说,“我们种田出身的人,种花种草种得来的。以前村里没企业,村集体无收入。如今,这里生态旅游风生水起,我们也开始吃上了旅游饭,日子比以前好多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化作具体行动,云竹湖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云竹湖的文旅产业对于附近村民而言,无疑是一项幸福产业,既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
践行“两山”理念迈向新境界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土林是云竹湖特有的自然景观,云竹湖景区在保护当地特有的土林风貌的同时,坚持科学开发利用,挖掘有益“基因”,使云竹湖附近的乡村以云竹湖为依托发展起了乡村旅游、文创产业、生态农业等多元业态,带动村民就地就业。曾经外出打工的农民,如今返乡开起了“农家乐”。
8月14日,山西省委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省水利厅和太原、晋中、长治、运城四市关于晋阳湖、云竹湖、漳泽湖、盐湖、伍姓湖“五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情况汇报。作为“镶嵌在三晋大地上的明珠”,云竹湖景区以规划为引领,坚持科学优先开发利用,把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环境保护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注重生态功能的基础性,确保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开发文旅功能,加快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让人民群众在欣赏自然美景中享受生态价值。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闻得到花香、听得到鸟叫、记得住乡愁”的乡情寻梦地———云竹湖,以生态环境治理来推进文化旅游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09月08日 第4683期 第六版(水生态) |
||
编辑:高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