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红旗渠“隔三修四”
http://www.hwcc.gov.cn 时间:2022-06-23 10:32:32 来源:漳河上游管理局
打印
     

 

 

红旗渠总干渠共修凿了五年,其实林县在第三年就用上了红旗渠水,提前受了益。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主要是得益于杨贵在红旗渠总干渠建设上“隔三修四”工序调整的正确决策。

红旗渠开工建设时,国家正在经济困难时期。杨贵带领林县人民知难而上,矢志彻底解决林县缺水的千年困厄。

在困难时期修建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如何持续保持全县人民的修渠积极性,是杨贵经常考虑的问题。工程开工不久,他果断调整总干渠施工计划,把原来的全线出击改为集中力量先修好山西境内的

20公里,把漳河水引到了林县边界,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干劲。他把70多公里的总干渠分为四期工程:第一期渠首至河口段(山西境内),第二期河口至穆家庄段,第三期穆家庄至南谷洞段,第四期南谷洞至坟头岭段,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修成一段,通水一段,林县人民修渠的热情持续高涨。

1961年9月,二期工程竣工,大渠修到了穆家庄。18个月的时间,红旗渠向林县延伸了29公里。接下来将依次是三期工程、四期工程。这时杨贵又作出了新决策:“隔三修四”,调整工序。

为什么要调整工序?杨贵有着周密的考虑。

当时,林县刚刚建成的南谷洞水库(中型水库,库容6900万立方米)正式蓄水了,还没发挥效益。南谷洞水库在浊漳河支流露水河上,是红旗渠的补给水源,它下游的渠道属于第四期工程。在红旗渠总干渠的四期工程中,三期工程穆家庄至南谷洞段渠线最长,有23公里,预计工期为两年。修了三期再修四期,等到总干渠全部建成通水,起码还需要三年时间。而且困难时期未过,多年连续施工不见效益,民工的情绪会受影响。如果“隔三修四”,先干第四期工程,南谷洞水库的水就能提前跨过坟头岭,全县大部分旱地可得到有效灌溉,人畜饮水得以解决。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巨大收益,一举多得。

1961年10月1日,林县人放下三期工程不修,总干渠四期工程先行开工。苦战一年,红旗渠第四期工程南谷洞至坟头岭渠线完工。1962年10月15日,分水岭(坟头岭)开闸放水。历时近三年,红旗渠让人们把希望变成了现实,给林县带来了梦寐以求的水源。

消息传开,全县轰动。十里八乡的群众蜂拥赶来看漳河水。面对欣喜若狂的父老乡亲,杨贵信心十足地告诉大家:“我们看到的还不是漳河水,是南谷洞水库的水。我们再奋战几年,把红旗渠全部建成了,漳河水可比这水大得多呢!”

河南省省长吴芝圃视察红旗渠工地,称赞工序调整:“提前干四期工程方向对头,一切以尽快受益为原则。”

有水就有粮。红旗渠利用南谷洞水库的水提前两年发挥了效益,林县开始发生巨变。1964年,千年缺水的山区穷县林县的粮食平均亩产竟然创纪录地达到了410斤,提前三年达到了中央《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注]规定的黄河以北地区亩产400斤的指标,成为河南省第一个粮食亩产达标县,林县也成了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那些年,农业战线上有一个口号:“学大寨,赶林县!”

 

注:1957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纲要规定,从1956年开始,在12年内,粮食每亩平均产量,在黄河、秦岭、白龙江以北地区,由1956年的150斤增加到40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由208斤增加到500斤;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由400斤增加到800斤。

 

 
     
     
     
     
  编辑:高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