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决定红旗渠命运的重大决策调整
http://www.hwcc.gov.cn 时间:2022-02-28 09:03:33 来源:漳河上游管理局
打印
     

 

 

红旗渠一经建成问世,就声名远扬,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新中国的符号。然而,当年开山凿渠之初,却经历了决定红旗渠命运的重大战略决策调整。

1960年春节刚过,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开工,三万七千多人的修渠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太行山,分布在七十多公里长的总干渠渠线上全线开工。刚开始,人们想象得比较简单:从渠首侯壁到坟头岭(今分水岭)总干渠渠线全长七万一千米,渠道宽八米,高四点三米,上七万一千人,每人承包一米,三四十方土方石料,如果每人三天挖一方,大干一百天怎么也能完成。

工程开工二十天后,杨贵从省里参加四级干部会议回来,立即上了工地,徒步从坟头岭沿着渠线西行,整整步行三天到达渠首,作了深入调查研究,发现了一些重大问题,主要是:近四万人摆在总干渠一百多里长的渠线上全线出击,战线拉得太长,力量分散,领导指挥、施工力量、技术指导、物资供应、后方支援都跟不上,工程进展缓慢,群众怨言越来越多。杨贵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一个决定引漳入林工程命运的新战略决策在心中形成:调整原计划,改变全线出击的被动局面,收拢五指,攥紧拳头,先拿下二十公里的山西渠段!

1960年3月6-7日,杨贵在盘阳村主持召开了引漳入林工程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引漳入林工程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段段突击的战略战术,把总干渠分成几段,一段一段地修,先集中力量建成山西境内的20多公里,修一段渠、通一段水,再修一段渠,再通一段水,以通水促修渠,教育鼓舞激励群众,并决定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

缩短战线、集中力量、分段突击的方法,大大地提高了修渠进度。1960年8月30日,红旗渠总干渠第一期工程渠首至河口段试通水成功,漳河水成功地引到了林县境内,极大地鼓舞了缺水盼水的林县人民的修渠热情,杨贵“以水促渠”的举措在林县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之后,林县相继完成了第二期工程河口至木家庄段,第四期工程南谷洞至坟头岭段,第三期工程木家庄至南谷洞段。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全线通水,林县在分水岭举行了隆重的通水庆典。历时5年苦干,英雄的林县人民终于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引来了解决千年缺水之困的漳河水。

历史往往有相似之处,也是在20世纪60年代,甘肃陇中有一条几乎与红旗渠同时动工的洮河大渠,当年也是全线开工,不久因财力不济又全线下马,只留下了几百里的坑坑洼洼,群众一说起引洮修渠就怨声载道,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工程才重新复工,比红旗渠晚了整整二十年。

抚今追昔,林县人每每提起此事不胜感慨:当年盘阳会议的决策调整,真是决定红旗渠命运的关键!如果不是那样,红旗渠能否修成将不堪设想。

 

 
     
     
     
     
  编辑:高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