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干流(二)
|
漳河出岳城水库,进入广袤的华北平原,河道宽浅,游荡不羁。 漳河以岳城水库为界,水库以上漳河为山区河流,流域面积约占95%,河槽窄深,无堤防,称漳河上游;水库以下漳河为平原河流,河槽宽浅,承接上游来水和水库泄水能力不足,从京广铁路桥以下建有堤防。漳河左堤自磁县高庄至馆陶县徐万仓,约100千米;漳河右堤自临漳县西太平至大名县周庄村,约101千米。从岳城至徐万仓与卫河交汇处,河长约117千米,称漳河下游。 漳河从岳城水库出山后继续东南行,经时村营,至讲武城。讲武城原名武城,筑城于战国时期。磁县讲武城一带的北朝墓群是东魏、北齐时期皇室及王公贵族墓群,曾被误传为曹操墓的七十二疑冢,发掘出土的陶俑、壁画等展示了当时雕塑和绘画艺术的独特风格,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保护大遗址。磁县建有我国唯一一座北朝文化考古研究中心——北朝考古博物馆,是与南京的“中国南朝考古研究中心”对应的我国南北朝考古研究机构。 漳河过讲武城出磁县,进入临漳县。临漳古称邺,始于春秋时期齐桓公筑邺,西晋时为避帝讳易名临漳,取义临漳河,素有“天下之腰脊”“河北之襟喉”之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邺城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4个世纪之久。古代,漳河出山后,遇到庞大岗丘阻挡,行流北路,从邺城西,向东北流。公元580年,邺都被杨坚焚毁,岗丘后来也被漳河冲跨,漳河直冲向东流,将邺城冲作两半。现邺城遗址位于临漳县城西南,跨漳河两岸,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二十大遗址之一。临漳因此享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的美誉,至今还传诵有“西门豹投巫治漳水”、曹孟德筑邺城建三台,曹冲称象、铜雀春深、文姬归汉等历史佳话。 漳河至称钩镇出临漳入魏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设魏郡、置魏县,历史上曾出现盖宽饶、张公瑾、崔述、裴香斋等影响较大的著名人物。继续东行,至东风渠穿漳涵洞(东风渠又称东风总干渠,是引卫河水穿过漳河北上以供邯郸东部灌溉的大型引水渠)。 漳河至沙河口集镇南北拐村出魏县,入大名县。大名历史悠久,北宋时期大名府也称“北京”,为“畿辅八府之首”,遗址位于现大名镇东北2.5千米处。历史名人孙膑、狄仁杰、寇准、卢俊义、燕青等曾在大名活动。再东行,至大名蓄滞洪区。 漳河过蓄滞洪区继续东北流,至崔庄南有小引河汇入,向北至周庄村,入馆陶县。馆陶战国时期隶属赵国,城西北七里处有陶丘,赵置驿馆于其侧而得名。汉置馆陶县。汉景帝、汉武帝等4位帝王之女均曾封为馆陶公主。 漳河过周庄村,至徐万仓与卫河相汇形成卫运河。 从浊漳南源源头至徐万仓,漳河河长460千米,流域面积19537平方千米。
|
||
编辑:高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