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水乡周庄
|
中国第一水乡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虽历经9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水乡集镇的建筑风貌。全镇百分之60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仅有0.4平方公里的古镇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周庄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它们共同构造了一幅美妙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景画。 围绕周庄全镇的,有澄湖,白岘湖,淀山湖,南湖和三十多条大小河流,镇上有四条主河道,因此周庄自古就有“水乡泽国”之称,总面积36平方公里。圆圆的小镇,宛如漂在水面上的一片荷叶。周庄古称摇城,原系春秋时吴国太子摇的封地。周庄又名贞半里,北宋当地人周迪功郎笃信佛教,舍其故宅和200亩良田给寺庙当庙产,百姓们感其恩德,遂更名为周庄。 周庄的桥,古意朴拙,形态各异,耐人寻味。贞丰桥畔诗韵悦耳;富安桥桥楼合壁;双桥联袂而筑,各有特色。周庄的水,源远流长,波光粼粼的“井”字形河道,构成了水乡神韵。条条水巷游人如织,条条河道轻舟荡漾。周庄人家,因水而筑,粉墙黛瓦的深宅大院、雕梁画栋的临河水阁比比皆是,其中尤以沈厅、张厅气势非凡,历经百年,风姿依旧。更难得的是,这个小镇上的景点,信手拈来,也是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氛围的。比如迷楼,位于贞丰桥畔,原名德记酒店。早在20年代初,南社发起人柳亚子、陈去病和周庄的南社社员王大觉、费公直等人四次在迷楼痛饮酣歌,乘兴赋诗,慷慨吟唱,后将百余首诗编结为《迷楼集》流传于世。从此,周庄迷楼名声大振。现经修葺的迷楼仍保持着当年风貌,依水傍桥,令人着迷。另外诸如双桥、沈厅、全福讲寺等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观赏价值。 下雨时的周庄另有一种风情,又密又急的雨点织成一道道雨帘,直射河中,河面上激起了无数皇冠似的雨花。古老街道的青石板被雨水冲刷得宛如一面面青铜镜。蜿蜒曲折的河道两旁的狭长石板街上和横卧在河面上苍老的石拱桥上,处处涌动着色彩斑斓的伞花,赤、橙、黄、绿、青、蓝、紫,成为周庄古镇上又一道亮丽的景致。 周庄小镇上没有汽车、自行车,只有一条条乌篷船往来于河道上。站在狭窄的石板街,抬头只见一线天。撑着雨伞,穿行在街巷里,置身在粉墙蠡窗、砖雕门楼及过街骑楼之间,如果不是接踵摩肩的中外游客和街面上琳琅满目的时代商品的存在,仿佛清明上河图的再现。 徜徉于曲折的街巷,穿过幽深的民宅,沿河人家的后门都有伸向河面的一级级临水石埠,依稀可见石埠上唱着“周庄好”浣洗的妇女。雨下着,伞撑着,绮丽的水乡风光使人流连忘返。 周庄有摇橹游船数百条,在水巷中供游客乘坐。乘船游客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优哉游哉,看古镇风光,听船娘吴歌小唱,几多潇洒,几多风流。每逢良辰佳节、喜庆丰收、婚嫁迎亲时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娱乐活动,就会有摇快船活动。农民自备船只、服装、道具、锣鼓,自娱自乐,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每船备头篙,大小橹各一置船体左右两侧,每船配有十五六名身强力壮的橹手,出跳、扯篷、把橹,相互配合,船似飞箭出弦,用锣鼓助威,场面壮观。在周庄,徒步参观各景点,双脚也够累了。不妨来到沈厅前面的码头,这里是搭船游水巷的总站,河面上停泊着十多条小木船,等待顾客雇用。船夫摇动着橹,船儿沿着南北市河徐徐北上,首先穿过弧形的富安桥桥洞,河两岸尽是粉墙黛瓦的老楼房,楼房的基部全是砖块砌成的,由于长期受河水洗刷,斑斑驳驳,更显得古意。迎面而来的小船上,还有渔家女敲击着乐器,和唱水乡小调,更增添水巷的特有情调。 |
||
编辑:齐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