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对古诗词应由“所慕”变“所爱”
http://www.hwcc.gov.cn 时间:2017-02-17 10:39:34 来源:张家港文明网
打印
     

 

近年,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一众电视节目,每每推出都会涌现出一大批拥趸者,并引发社会热议。在工作节奏很快,人们高呼娱乐至上的当下,这一类并不娱乐的节目为何能够逆势而上?传统文化节目热播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社会心理、教育问题和文化传播趋势?这个现象值得我们进一步沉淀思考。(2月16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似乎在一夜之间,古诗词就火了起来。在《中国古诗词大会》上出现的帅哥美女们,刷新了人们对于青年才俊的定义,在人们印象中,青年才子才女们就应该是这样子的,长相端庄而又不失儒雅,能够满腹诗书,也能够活泼俏皮。一股传统文化热轰然开始兴起,人们与少年少女们一起,重温诗词的隽永。

对待古诗词,我们现在是一种追潮流和羡慕的心理。当古诗词开始成为谈资,当周围的人开始聊天不离古诗词的时候,我们若不能及时追上,便会在社交上处于一种落后的状态;而对于那些在电视节目上能够做到将古诗词背诵的朗朗上口的人,则是我们曾经希望自己达到的状态。追潮流心理,让传统文化开始在社会上大热;羡慕心理,则让我们对于这些文化类小众节目追捧不已。

出于羡慕意义上的追捧,并不能让古诗词真正的在社会上站稳跟脚。我们羡慕的事情有很多,看见别人家庭美满,我们会羡慕这种幸福;看到别人事业爱情双收,我们会羡慕这样的生活;看到别人能够出口成章、古文连篇,我们会羡慕这样的素养。我们对于古诗词的羡慕,大体也都是出于觉得美好的心理。

传统文化其实很美,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人,更是能够让人耳目一新。我们常说,个人素养,个人素养其实有相当一大部分是文化素养,而构成文化素养的主体,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理论知识和生活知识。若是一个人能够在传统文化上钻研的深了,那么便会成为一代大师或者一代国学大师;若是一个人能够在传统文化道德中做的好了,便会成为在道德上的领路人,成为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

与其临渊羡鱼,不若退而结网,对待传统文化,对待古诗词,我们也需要一种从“所慕”到“所爱”的心理转变。让对于传统文化的执着和学习,由一种羡慕的态度变为一种学习的行动,那么,随着我们的古诗词文化素养而提升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更是我们的居民整体综合素质乃至国家文明素质。

“所慕”变“所爱”,当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掀起了学习狂潮的时候,传统文化才会变为一种居民基础素养。(纪泽)

 
     
     
     
     
  编辑:高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