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忆往昔建设岁月,抒卌载引滦情怀——潘家口水库工程建设片段回忆(海委引滦局退休职工 陈如春)
http://www.hwcc.gov.cn 时间:2023-10-13 17:46:38 来源:引滦工程管理局
打印
     

 

 

1973年,国家为缓解天津市和河北省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困难问题,作出了兴建潘家口水库工程的决定,施工任务交由中国人民解放军00619部队承担(后改编为武警水电部队第一总队),这支两万余人的工程兵部队,战士们大多来自农村,是一支特别能吃苦、能打硬仗的水电雄师。

一、小分队勇冒严寒,坝址勘探初显身手

潘家口水库原设计坝址位于现大坝上游8公里处的走马哨(水库蓄水后已淹没),由于地质条件差、岩石风化严重、河面宽,存在着工程量大、造价高等诸多问题,专家和领导们决定重新勘探地质条件,重新选定坝址。1973年底,部队派出了由36人组成的地质勘探小分队(我是其中之一),配合十三局水电勘测设计院进行勘探会战工作,由于现场条件十分有限,我们吃的是二米饭(碗里的大米粒寥寥数个)、住的是四面透风的木板房,零下20多度的严冬里,哈气成霜、滴水成冰,营房外面西北风怒吼、飞沙走石,早晨醒来,洗脸毛巾都冻成了硬邦邦的一坨。战士们在河槽上冒着严寒钻取岩心,进行岩层分析、素描和孔内电视观测,凭着对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忠诚,我们克服了各种艰辛和困难,前后历时六个月,共完成深度在50至120米的取样钻孔80多个,交出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地质资料,最终确定了杨查子新坝址,为部队正式进场开了好头,赢得了时间。

二、大部队马不停蹄,截流防汛拼抢时间

潘家口工程截流和部队移防搬迁与施工前准备是同时进行的, 1974年,部队开始陆续进场,战士们坐着“闷罐”火车到达遵化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目的地--迁西县桃园村,映入眼帘的除了荒山秃岭还是秃岭荒山。那时候我们遵循的原则是先生产、后生活。没有营房,我们就在山坡上平整场地,搭建木板房、土坯房和荆笆条油毡房,初步安置下以后,立即开始挖导流洞的基础,填筑上下游围堰,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喘息的时间。

夏天来了,战士们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皮肤晒得爆了一层又一层,夜里睡在不透风的油毡房里,一早醒来,从席子里能倒出大半碗的汗水,晒脱了皮的身体,被汗水一浸,疼的钻心入骨,好在那个年代的人生来就有吃苦精神,吃苦几乎是本能。全体官兵没有一个人叫一声苦、喊一声累,凭着对党的忠诚和对事业的热爱,一个又一个困难被我们成功地踩在了脚下。

转眼到了1975年9月下旬,滦河水量越来越小了,上游围堰准备合拢,我们事先准备了大批铁丝笼块石和大量黄土草袋堵漏,由于准备充分,国庆前夕围堰合拢,截流一次成功,潘家口截流虽比不上长江的大流量,但截流后的工程量一点也不少。截流成功,预示到下一个汛期开始,基坑工作面必须浇筑上砼,基坑排水设施不能被洪水淹没,上游围堰必须承担防洪挡水任务,否则一切将前功尽弃。潘家口大坝施工的十年,是我们与洪水赛跑的十年,年年汛前,我们都胜利完成了预定目标,这凭的不仅仅是天时、地利、人和,更靠的是部队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周密的计划安排。工期紧、任务重,团里一位连长的爱人生小孩,也没有时间回家照顾妻儿,在工程大会战的紧张时刻,我远在江苏农村的老父亲得了食道癌,直到老人家去世,我都没能回家看上一眼,没能给老人家养老送终,留下了终生的愧疚和遗憾,在那时,我和战友们的脑海里都没有“我”字,紧张的施工任务,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个人问题。

三、砼浇筑步调一致,众志成城排除万难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潘家口大坝工程砼浇筑是两万多指战员协同作战的大工程,大多数人都是初次经历,各工种必须协同作战,一会要检查仓面合格证有没有发,一会要看门式起重机电压够不够,数百个工种要做到步调一致、令行禁止,是相当不容易的。哪怕一个小螺丝钉出了问题,都可能使这台大机器转不起来,在大坝浇筑第一罐砼的时刻,浇筑队伍焦急的等待着砼入仓,年近半百的贺老总亲自坐阵指挥,保证任务的如期完成。当时我在工程技术股担任负责人,在施工中遇到问题,大家都心急如火,我和战友们在工地上来回奔走,最长的一次,连续50多个小时都没有合眼。在施工中,我们还注重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了钢木结构的大模板,一改原来的0.3平米小模板为36平米大模板,极大的提高了功效,降低了劳动强度。部队领导提出了“向管理要效益,从管理挖潜力”的号召,为了降低成本,我们制定了新的技术要求,在砼施工中埋入十多万方开挖出来的新鲜坚硬块石,多埋一方块石,就少浇注一方砼,当时一方砼的价格在600元左右,这些举措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实实在在降低了工程成本、减少了原材料消耗,我们就这样处处精打细算,绝不大手大脚乱花1分钱。潘家口水库工程最终能节省投资5000多万元,是和平时这些节约措施分不开的。

潘家口大坝施工难度最大的要数厂房坝段和闸墩施工了,特别是水轮机尾水管出口渐变段模板、上游进水口异形模板、压力钢管与进口接口处由方口变圆口的渐变段模板,这些部位水流高速高压,如果与设计曲线出现偏差,高速高压的水流,切割砼和钢板就犹如切豆腐一般简单,为确保精度,需要先在后方场内制作上述部位的各种模板,我和工程技术股的战友们,深入班组,亲自放大样校核,保障了施工质量。我们还手把手教会了木工连战友们复杂模板制作技术。18孔闸门支铰处的施工,钢筋密密麻麻,稍有疏忽,就会造成砼浇筑出现空洞,为保证钢筋焊接质量,几乎每一闸墩支铰焊接,我们都要做焊缝的拉伸试验,以保证闸墩支铰能承担数百吨的水压力。在大坝施工中,我们解决的大大小小技术难题数不胜数,这些细微的幕后工作,虽默默无闻,但缺一不可,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螺丝钉精神,才能让我们的千年大计得以顺利完成。

四、为革命流血流汗,引滦入津造福人间

1983年,潘家口水库主坝浇筑全部完成,经过两万多部队官兵近十年的艰苦奋战,引滦入津主体工程-潘家口水利枢纽一期工程,顺利通过交接鉴定验收,实现了“提前一年截流、提前一年蓄水、提前一年发电”,为国家节约投资5000多万元,被评为金奖工程。然而,我的31位战友,却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从此长眠在长城脚下,化作那不朽的烈士丰碑,永远守护着滦水安澜。

国家同期建设的大黑汀水库、引滦枢纽闸和全长234公里的引滦入津输水线路也陆续建设完成,自此“引滦枢纽工程”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水源保障,成为天津、河北工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元素。

五、尾声与思考

在部队的大熔炉里,培养了大批的能工巧匠,当年00619部队的战友们,有的转业退伍到了地方成了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有的留在部队出任军师团级领导,我也两次获得三等功,独立承担了下池大坝建设的指挥任务,所有这些都是在部队培养和锻炼的结果。从部队转业后我留在海委引滦局工作直到退休,再没离开过这片曾经挥洒过青春和汗水的热土。记得转业后,出身水电专家的贺毅司令员专程来潘家口看我,将他父亲(开国少将贺晋年)的竹石图画集送给我,勉励我继续为革命做好工作,如今老将军虽已驾鹤西去,但他当年指挥千军万马、奋战在施工工地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每每想起,耳边似乎还能听见那车水马龙的喧嚣。

斗转星移,今年是引滦入津通水40周年,潘家口水库,这座两万多部队指战员用鲜血和汗水铸就的跨世纪工程,已累计向河北、天津供水近451亿立方米。

最后,衷心希望我们一代代的引滦人,能够不忘传承,牢记当年建设者的艰辛,让这一汪碧水,永保甘甜清澈,为工农业生产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编辑:高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