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流中的刻度——一名水文新兵的淬火十日
|
2025年7月28日,滦河咆哮。编号洪水如一道惊雷,撕裂了盛夏的宁静。那一刻,我站在水文中心情报预报科的值班室里,望着屏幕上跳动的红色警报,让我真切体会到:书本上的“洪水”二字,远不及眼前奔涌的数据洪流来得惊心动魄。
战前:毫米之争的精密布局
7月25日,防汛值班室的空气凝重如胶,大屏上滚动的降雨预报图,像一张张逐渐收紧的网。每一个“毫米”的增减,都牵动着整条滦河的命运。作为入职刚满一年的新兵,我第一次真切体会到“精准预报”背后千钧之重的责任。
我们如同守护生命线般守护着每一个监测点。深知一旦洪峰来袭,这些沉默的仪器,将是千里之外决策者唯一的“眼睛”。
我们兵分三路:
情报预报科联合水文站,逐站巡检传感器、校准水位计;
技术信息科彻夜排查通信链路,确保数据“零延时”上传;
我则反复测试水情交换系统与自动报汛软件,演练从数据抓取、人工校验到实时发布的每一步环节。
战时:数据洪流中的生死时速
7月27日凌晨,乌龙矶水文站水位在6分钟内陡涨超限,红色标记在电脑屏幕上刺目跳动——洪水已至且来势汹汹,2025年首场洪水防御战进入白热化阶段。
应急监测队早已坚守在测验断面上,在浊浪滔天中抢测流量,每小时回传一组关键水位流量数据。值班室内,键盘敲击声如雨点般密集。我们同步启动报汛程序,将实时水情直送海委水文局,并汇总流域重点水库及水文站汛情,火速报送防汛决策部门。
当潘家口水库入库流量反推值逼近编号洪水阈值时,我们果断将计算频次加密至每30分钟一次。每一组数据,都是对洪峰到来时间的逼近,是调度指令的倒计时。
7月28日4时30分,数值定格:2270立方米每秒。
我盯着屏幕,手心沁出冷汗,指尖微颤,可当我拿起电话报告时,声音却出乎意料地沉稳:“王科长,4时30分,潘家口反推入库流量为2270立方米每秒——达到编号洪水标准。”
那一刻,不是激动,而是责任。
因为我知道,这串数字,将触发整个流域的响应神经——这是2025年全国大江大河首个编号洪水,这通电话,意味着滦河流域洪水防御工作进入了关键时刻。
战后:流淌在血脉中职业烙印
洪峰过境,河水平缓如初。但我们的战斗并未结束。
当自动监测系统在洪峰肆虐中损毁,我们靠人工接力,24小时不间断报送数据;当同事在洪流奔涌中抢测洪峰,我们在后方紧盯曲线变化,用数据为他们指引安全边界;洪水退去后,我们立即开展复盘检视,梳理流程、归档资料、总结经验,把这场实战变成未来的“预警教科书”。
短短十日,足以让一个新兵脱胎换骨。
我曾以为水文是安静的观测、是理性的计算。
如今深知:它是与自然赛跑的冲锋,是藏在数字背后的惊心动魄,是无数个夜晚凝视屏幕时,心中默念的“再准一点,再快一秒”。
“团结、实干、进取、奉献”——这八个字,不再只是写在墙上的标语,而是熔进了骨血的职业信仰。
我们守护的,不只是设备、仪器;
我们守护的是滦河的安澜,是万家灯火的安宁。
每一次校准,每一份报文,都是无声的誓言。
这场洪水,让我走出理论的象牙塔,真正踏入守护江河的责任激流。
而我,已准备好,以毫米为尺,以数据为盾,在这条守护江河的路上,坚定前行。
我已真正懂得——水文人从不言退,因为我们身后,是奔流所护的家园,是灯火可亲的人间。(水文中心 张丹阳) |
||
编辑:高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