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蓟县山区雨水集蓄利用走出新路子
|
近年来,天津市蓟县山区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中,结合实际,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新路子,解决了饮水困难,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环境改善。目前,该县已建成塘坝、集雨水池、水窖、浅井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7000余处。 蓟县山区在开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中,狠抓了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组织引导。县委、县政府把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作为加快山区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保障设施来抓,确定了主管领导,明确了发展目标,落实了建设资金,制定和完善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规划,科学有序地开展工程建设。二是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投资、投劳。该县规定,每修建一座蓄水量为30立方米的水窖补助水泥2吨、钢筋100公斤,提供窖盖1个,所需材料全部送到施工现场。各有关乡镇也积极出台配套政策,如对集雨水窖工程建设者给予优先承包山场开发权、承包山场30年不变等政策,并允许转让、继承。三是建立灵活机制。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了股份制、承包、租赁、出售、户办、联户办等多种形式,将市场机制引入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四是提供周到服务。从工程的立项设计、技术指导、工程配套、灌溉用水到种植结构的调整,水利技术人员提供了全程跟踪服务,做到有求必应。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给当地带来了巨大效益。一是解决了山区居民饮水难问题,山丘区1万余户居民告别了吃水难问题。二是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几年来,该县依托雨水集蓄工程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0220亩、发展庭院经济3540亩,年增加苹果、梨等果品产量83.1万公斤,增产蔬菜300万公斤,农民人均增加收入近300元。三是加快了种植结构调整。传统旱作农业逐渐向节水农业转化,名、优、稀、高附加值的林果、蔬菜等有了较大的发展。四是提高了水土保持效益,有效涵养了水源,保持了表层土壤、防止了水土流失,生态效益显著。 |
||
编辑:李宏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