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穿运枢纽
http://www.hwcc.gov.cn 时间:2003-07-30 16:15:30 来源:海河水利网
打印
     

 

一、基本情况

1. 概况

穿运枢纽工程是子牙新河、北排河与南运河的交叉行洪工程,位于河北省青县城南9km,周官屯村南与冯官屯之间,由六大工程组成,即南运河节制闸、子牙新河主槽涵洞、北排河涵洞、滩地平交埝、导流堤和引水压槽工程。兴建的目的是为妥善解决三条河交叉行洪的复杂矛盾及调节南运河水量。

该枢纽工程为二级建筑物。于1965年9月由水利电力部海河勘测设计院完成设计,1965年11月经水电部会同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审查批准兴建,河北省水利厅工程局施工。1966年10月开工,1967年7月建成,1967年9月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组织验收,移交南运河河务管理处管理至今。共计完成工程量:砼35150m3,砌石71352m3,土方208万m3。

引水压槽工程是为解决原设计遗留下来的“非常情况下,渡槽漂浮稳定问题”的一项工程措施。1984年经河北省水利厅批准,用引黄济津经费修建。该工程由引水渠、引水涵洞和引水压槽闸三部分组成。此项工程由河北省南运河管理处设计并组织施工,1984年9月开工,同年11月竣工。涵洞由沧州地区水利局工程队施工,引渠由河北省青县和唐县水利局施工,完成工程量砼520m3,砌石2266m3,土方3.64万m3。1991年秋,青县水利局为引水灌溉经上级批准,又把原引水渠道加长至子牙新河主槽橡胶坝以上。

2. 工程除险加固情况

穿运枢纽工程是海河流域子牙河系重要的枢纽工程,在防洪运用中有重要控制作用。经过37年运用和“96.8”大洪水暴露出一些影响工程安全的问题。2002年6月经河北省水利厅、水利部海河委员会和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研究院现场检测和安全复核,鉴定枢纽安全类别为三类。

引黄济津维修加固项目:穿运渡槽漏水处理工程,包括碳化处理及止水缝处理;输水前平交埝加高培厚及输水后平交埝消坡处理。加固原因:该工程于1967年建成,由于工程老化失修,两渡槽砼碳化相当严重,砼脱落,钢筋裸露,止水缝木板腐朽,下部出现漏水现象,为此应进行处理。穿运平交埝由于堤身单薄,堤脚垦植破坏严重,再加上冰期输水会产生冰阻壅高水位等原因,应对其加高培厚。本工程由河北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为建设单位,河北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设计室设计,经资质审查议定由河北省沧县桥涵工程公司为施工单位,于2000年9月2日开工,10月9日完工。

二、技术指标

穿运枢纽南运河节制闸水闸结构型式为开敞式。孔数为2孔。设计过闸流量为50m3/s,校核过闸流量为100m3/s。

穿运枢纽南运河跨子牙新河渡槽水闸结构型式为U型槽(钢混结构)。孔数为1孔。设计过闸流量为100m3/s,校核过闸流量为180m3/s。

子牙新河主槽涵洞水闸结构型式为井柱涵洞。孔数为30孔。设计过闸流量为1750m3/s,校核过闸流量为2590m3/s。

穿运枢纽南运河跨北排河渡槽水闸结构型式为U型槽(钢混结构)。孔数为1孔。设计过闸流量为100m3/s,校核过闸流量为180m3/s。

穿运枢纽北排河涵洞水闸结构型式为井柱涵洞。孔数为10孔。设计过闸流量为500m3/s,校核过闸流量为910m3/s。

穿运枢纽引水压槽闸水闸结构型式为开敞式。孔数为1孔。设计过闸流量为40m3/s。

三、历史运用

1996年8月子牙新河发生了特大洪水。8月17日0时13分穿运枢纽出现最大洪峰流量1610m3/s,其中穿运涵洞1380m3/s、滩地平交埝204m3/s、引水压槽闸26m3/s。穿运枢纽工程经受了自建成以来最大洪水的考验。

“96.8”洪水期间,穿运枢纽整个行洪过程:从8月6日开始至9月26日结束,历时50天。主要行洪期是8月7日至9月13日,其中流量超过1000m3/s行洪时间5天,超过600m3/s行洪时间16天。经水文观测计算,从8月8日至9月30日,总过流18.154亿m3。最大洪峰流量1380m3/s,相应涵洞上游水位9.20m,下游水位9.06m,流量低于涵洞原设计行洪流量1750m3/s,但水位高于涵洞设计洪水位(上游8.52m,下游8.02m)。

“96.8”洪水后,穿运枢纽工程经受住了建成以来最大洪水的考验,有效地保卫了京津地区、华北油田等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程检查未发现阻水和破坏情况。汛后对原扒除平交埝进行了恢复。

 
     
     
     
     
  编辑:高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