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江河安澜的坚实防线:海河下游局病险水闸精细化管理实践
|
独流减河防潮闸,作为大清河水系防洪排涝、防御风暴潮、保障淡水资源、维系河道生态的关键节点,其工程安全至关重要。伴随运行年限增长、频次增加、海水侵蚀、极端天气影响等多重因素,独流减河防潮闸于2024年被鉴定为“四类闸”。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海河下游局将确保病险水闸安全运行作为核心政治责任,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为流域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屏障。
压实责任链,构建协同新格局
强化领导,制度筑基。海河下游局党委高度重视,局领导亲自部署、靠前指挥,多次组织召开局长办公会专题研究,确保责任层层压实,构建清晰、协同、闭环的责任体系。厘清事权,协同联动。汛前,主动对接各方,严格落实水闸的地方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水闸主管部门及管理单位责任人责任,并在显著位置公示,主动接受公众监督。
精准辨风险,制定“保闸”总攻略
权威研判,靶向施策。海河下游局牵头组织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完成限制运用方案、应急预案等必要的保闸安全应急措施,邀请地方水务、应急管理等单位专家代表进行技术初审,提高了方案预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统筹最不利,覆盖全场景。保闸安全应急措施充分考虑极端降雨、超标准洪潮、持续高水位、频繁启闭等多种极端不利工况,对照安全鉴定结论以及水利部复核提出的问题,聚焦13项潜在重大险情,逐一细化针对性应急抢险方案,确保遭遇险情时能够反应迅速、有效应对。
融合强赋能,织密安全防控网
面对病险水闸长期带病运行带来的挑战,海河下游局通过统筹运行维护资金和科技赋能巡查监测,全面夯实运行管护工作基础。组织开展项目技术审查,建立储备库,合理安排资金优先解决影响病险水闸度汛和运行安全的突出问题;创新实施“一闸一策”管理模式,严格执行“三个一”管护制度,每日一巡查,每月一检测,每年一评估;依托无人机、裂缝观测计、水下机器人等设备对关键部位开展全方位、无死角“体检”,精准捕捉细微隐患,确保水闸“生命体征”全程可控。
水闸虽小,却系万家忧乐。下一步,海河下游局将继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效能,为流域水安全保驾护航。(工管处 史仲煜) |
||
编辑:高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