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水(续)
|
五 上古的时候,除了洪水是人类的天敌外,干旱对人类的生存同样是重大的威胁,于是,人们又创造出勇敢无畏的抗旱英雄来,寄托同大自然抗争的理想和愿望。 夸父逐日的神话是我国古代与旱魔斗争的著名神话之一。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驱除旱魔的形式之一是驱逐太阳。夸父就是运用这种神力的英雄神,他的主要神迹是逐日。 后世一些人对古籍中所载夸父逐日的神话,认为是夸父不自量力要捉太阳,或谓之与太阳竞走。按照这样的解释,似乎夸父的所作所为只是一种游戏,或逞一时之勇,其中虽不乏英雄气概,但毕竟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其牺牲似乎也是无谓的牺牲。显然,这只是从表面上解释了夸父逐日的动机。事实上,夸父逐日的神话是与上古时期民众的切身利益和愿望——驱除旱灾息息相关的。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中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山海经·海外北经》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枝,化为邓林。”夸父为了与炽热的太阳相抗争,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追逐太阳的征程。因逐日而渴,他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又去北方的大泽找水,不幸死在了找水的路上。 首先,从夸父的神性上看,可以肯定夸父是司水旱的英雄之神。蛇为水神,也经常代表龙神,黄蛇即象征黄龙神。夸父两耳各挂一条黄蛇,两手又各握一条黄蛇,表明他有驾驭水神司水的神性。另据《山海经·东山经》记载:“山有兽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彘,被奉为水神由来已久。这种叫夸父的兽具有彘的特征,表明他是水神,故他的出现必然伴随大水而来。另外,夸父动物原形还有被说成具有猿类的特征,这种动物同样具有水神的神性。可见,夸父作为人神,但他的原形却是动物水神。夸父为水神,具有司水旱之神职,所以能担当得起逐日驱旱的重任。 再者,从夸父逐日驱旱祈雨的神迹上看,两则记载,为同一神话的异文,都突出描述了夸父极度干渴,乃至喝干了黄河、渭水的水都不能解渴。这种夸张的描写,难道不是人间极其严重旱情的实际写照吗?上古人认为干旱是由太阳造成的。夸父追日,实际是逐日,是要把太阳赶回居住之所禺谷。尽管夸父因逐日而渴死,但其死后,“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即桃林,与桑林一样,都是古人信仰中的雨水生出之所。夸父神话还极言邓林之广大,《列子·汤问》说“夸父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如此广大的邓林自然能生出更多的雨水来。值得注意的是,邓林本为夸父所弃之杖——浸润夸父尸体的膏血而成,是夸父精魂所托之形。邓林就是夸父的化身,它用牺牲自己换来了面积广大的邓林,它能生出雨水,可以为与旱魔斗争的后继者解除口渴,以完成他未竟的驱旱祈雨大业。 勇敢无畏而又富有牺牲精神的英雄之神夸父,是何等的可歌可泣。夸父逐日的神话,反映了古代先民驱旱祈雨的壮举,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与大自然抗争、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 后羿射日的神话同样反映了远古先民与旱魔进行不懈抗争的精神。羿和夸父一样,也是驱旱的水神,他的主要神迹是射日。 “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荀子·敬儒篇》)据说他是我国上古神话中最著名的射手,又说他是东方天帝俊的属下。“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山海经·海内经》)帝俊赐给羿红色的弓和带绳子的白色箭,并命他到下国扶助处在灾难中的百姓。羿又是个除旱水神,《淮南子·汜论训》说:“羿除天下之害,死而为宗布。”宗布即水旱之神。另外,在羿的神话传说群中还有关于羿夺河伯之妻雒嫔的故事。羿能够与洛水之神雒嫔交接,表明羿与雒嫔同类,同为水神。由此看来,羿还具有水神神通性。羿作为射神和水神,为解除下方百姓的艰危做了许多好事,最惊天动地的当属他射日为民除害的神迹。 “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淮南子·本经训》)十日并出,是原始先民对造成严重旱情产生原因所作出的解释。按他们的推想,平时天空中只有一个太阳,不会造成旱灾;但到了尧时,十日并出,自然会招致严重的干旱了。日神显然是人们心目中的旱神,十日并出,这无疑是日神有意为之,危害人间。更有甚者,在太阳旱神流金铄石、肆虐人间的时候,又有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等恶禽猛兽,纷纷从山林水泽中跑出来兴风作浪。这些怪兽与旱灾是密切相关的,旱灾出现,他们就出来助纣为虐,说明他们也是造成旱灾的因素。 羿为了救民于苦难之中,凭着他超凡的伟力和精妙的射技,先是射杀了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等恶禽猛兽;继而又仰天弯弓,一口气射掉了九个太阳,替人民解除了严重的旱灾威胁。从上述记述中,可以看出,羿在射日除旱的过程中历尽了艰难,他不但要战胜十日这为数众多的旱神,还要对付大风、修蛇等种种怪兽,可谓经受了种种磨难,战胜了重重险阻。这一方面反映出旱灾对古人具有巨大的威胁,要战胜旱魔是十分艰难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先民为治服旱灾曾作出了种种努力。羿的射日、杀怪除旱的伟大功绩,折射出上古民众抗击旱灾的史实,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力图征服自然的意志。羿作为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水神,他那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给后人以莫大的激励与鞭策。人们因为怀念他,便把他封为宗布大神,受到祭祀。 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也都流传着射日解旱的神话,可见射日是炎热地带民族与旱神斗争的共有的神话主题。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射日英雄。例如,广西布努瑶族创世史诗《密洛陀》中就有这样的神话: 布努瑶的大母神密洛陀在造完天地、人类和世间万物以后,由她所造的太阳、月亮不守家规,瞒着密洛陀相爱,又生下11对太阳、月亮。这样,天空上就有12对太阳、月亮烧烤着大地,人间陷入了巨大的灾难中。密洛陀派出两个儿子与太阳、月亮作战,结果这两个儿子被烧得大败而归。但他们没有被太阳、月亮的淫威所吓倒,第二次又带着弓箭披挂上阵。这一次,密洛陀亲自督战,放出虎豹擒拿太阳,放出毒蛇咬伤月亮,他的第十子桑勒也和第十一子桑勒宜弯弓搭箭射向太阳、月亮。只见红烟滚滚,星火满天,有11对太阳、月亮被射中,只剩下一对最小的被射进了云层,三年后才露出脸来为地面送光芒。密洛陀规定他们不许再结伴,只能每逢月尾在东西两山遥遥相望。桑勒也和桑勒宜亦没有凯旋回家,因为怕太阳、月亮不守信誉,又在天上监察了三年。等到第十二弟把他们找到时,他们已劳累不堪,全身被烧焦,瘦得像螟蛉。这兄弟二人为了保护地上的人类及万物,自己身残体衰,失去了人形,再也不能繁殖后代。最后,他们听从妈妈密洛陀的吩咐,将自己化为蜂蛹,继续为人类造福。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为了战胜旱魔,人类同大自然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直到今天,旱则赤地千里、河流干涸的情况还时有发生,人类征服旱魔的历程依然任重而道远。 六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许多关于古代部落首领之间的战争神话。其中一些部落英雄颇具水神的神性,而且他们在争战中常常利用自己的水神神性进攻敌人,或操纵水旱动物水神参战。黄帝战蚩尤的神话就是典型一例。 黄帝既是神话中的英雄神,又是经过神话历史化后人们心目中的远古伟大的帝王,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的业绩,既见于神话,也见于传说。因为传说中的黄帝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故神话中的黄帝反而在人们的心目中淡薄了。但古籍中有关黄帝的神话确实很多,而且最初黄帝是以水神的面目出现的。《河图稽命征》说:“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权星,照耀郊野,感生而黄帝轩辕于青邱。”《河图帝经通》说:“黄帝以雷精起。”《太象列星图》:“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龙之体,主雷雨之神。”可见黄帝生于雷电,为雷神。雷之巨响震天动地,雷之电光刺裂长空,光芒夺目。对原始初民来说,雷具有无比的威力,所以雷神是主宰乾坤的天神,是上帝的化身。《释文》说:“皇帝,又作黄帝。”皇帝即皇天上帝,黄帝的称谓也可以表明其天帝的身份;而天帝则是天地人神的共王。 当人物化的龙神代替雷神而成为天神之后,黄帝便由人物雷神而摇身变成人物龙神,黄帝的形貌、行为又被附会上龙的特征。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说,黄帝所居的轩辕之国,“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言轩辕国人人面蛇身,黄帝自然也当作此形貌。《史记·天官书》说:“轩辕,黄龙体。”《春秋合成图》也说:“黄帝将亡,则黄龙坠。”黄帝居中央,而中央土色为黄色,古人便把人物龙神中的土龙称作黄龙。可见神话中的黄帝具有黄龙的特征。而黄龙又是龙中地位最高的龙神,因而属于至尊之神。 黄帝作为人形化的雷神——后又根据时代崇尚风气的变化成为人物龙神,但其具有的水神神性没有改变。黄帝的水神神性突出表现在黄帝大战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战蚩尤的神话是黄帝神话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黄帝为了打败强大的蚩尤,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也把自己的水神神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应龙。”在这段神话里,我们看到黄帝与蚩尤之战,表现为水神之间的斗法。黄帝驱使手下大将——动物水神应龙以水攻击蚩尤,蚩尤也不甘示弱,请来同样为水神的风伯雨师,掀起一场大风雨,使应龙的神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黄帝见无法战胜蚩尤,又派遣另一员大将——天帝的女儿旱魃参战。魃,旱神。郝懿行云:“《御览》引此经魃作妭。”《玉篇》引《文字指归》说:“女妭秃无法,所居之处,天不雨。”可见旱神魃同样也是司水之神,只不过她的神性表现在收雨止水的功能上。魃的神力最终胜过了纵大风雨之风伯雨师的神力,使黄帝最终成为战争的胜利者。 通过黄帝大战蚩尤的神话,我们可以推测,在上古原始部落的战争中,已采用水攻的战术。笔者认为,所谓“应龙畜水”,无非是在上游河川上筑坝蓄水,待水蓄到一定程度,再决坝淹向地处下游的蚩尤部落。而旱魃助战,很可能是蚩尤部落遇到了干旱的袭击,而黄帝又派人切断了流往蚩尤部落的水源,导致蚩尤部落的溃败。 与黄帝大战失败的蚩尤,是个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神。据有关神话资料分析,他也具有水神的神性,是由动物水神牛神人物化并融合远古部落首领事迹的人物水神。《归藏·启筮篇》说:“蚩尤出自羊水。”说明蚩尤出自水族。《述异志》说:“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蚩尤的牛蹄牛角特征,表明他是以牛为原型的人物水神。在另外一些典籍中,则记载着蚩尤有蛇、龟的特征,如《汉书》说:“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蚩尤的这一形象同样表明他为动物水神无疑。需要说明的是,在原始先民的信仰中,同类意义的不同信仰对象是可以互变的,尤以鱼龙互变最为见常。蚩尤的水神神性在与黄帝的大战中也充分显现无疑,如他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以牛角抵敌搏斗的功能,都显示出它是具有牛神特征的人物水神。据传说,蚩尤所代表的氏族部落为九黎三苗,蚩尤是这个曾十分强大而后战败的部落首领。他与黄帝作战,依靠精良的武器和勇猛的气势,取得了多次的胜利,只是最后才败给黄帝。蚩尤战败后,其后裔大部分构成苗族的主体,其余与其他部落后裔融合形成瑶、黎、汉等民族。然而蚩尤神的影响一直延绵不绝,蚩尤神迹永远地留在了中华大地上。至今,炎黄子孙仍把蚩尤与炎帝、黄帝共同视为中华三祖(今河北涿鹿被视为三祖圣地,且在黄帝城附近建有三祖堂,里面供奉着黄帝、炎帝、蚩尤三祖塑像),苗、瑶等族更是奉蚩尤为祖先。 此外,共工与蚩尤一样,也是个失败的英雄水神。因为共工作为洪水之神曾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灾难(共工神话主要由“振荡洪水”和“怒触不周山”组成,前已述),因此他所影射的也是原始社会战败氏族部落的首领。 七 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的文明古国,而水是农业的命脉,故此先民对大陆上的江河湖泽十分崇拜。古人对水的依赖和对水灾的恐惧,产生了对江河及其它水源的敬畏。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智识未开的情况下,便认为江河湖泽中都有相应的神在操纵控制着水的变化,便在幻想中创造出了许多司水的神灵,并演绎出各种关于他们的神话传说。 黄河是世界级的巨川,是养育炎黄子孙、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但他在给人类以无限恩惠的同时,也常常泛滥洪水给人类带来灾难。由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因此,黄河河神在诸河川水神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黄河河神的人神化较早,其神不只一位,而最著名的莫过于河伯。河伯名叫冯夷,“渡河溺死,天帝署为河伯”(《楚辞·九歌》注引《抱朴子·释鬼篇》)《庄子·大宗师》、《山海经·海外北经》则说他是修道成神而为河伯。另据《博物志·异闻》说:“昔夏禹观河,见长人鱼身出,曰:‘河精。’岂河伯也。”又有文献说河伯曾化作游龙,而且河伯的部下都是水族。这说明,河伯是由动物水神渐次演变而来,河伯虽为人神,却也脱不掉动物的某些特征。 河伯冯夷是一位具有双重性格的水神。但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做的善事不多,坏事不少。这大概与古人对黄河的认识有关。 相传大禹治水时,遇到了技术难题。河伯与洛水水神联合献出了治水方略,河伯献出了“河图”,洛水水神献出了“洛书”(所谓河出图、洛出书的典故就来自于此),为大禹治水助了一臂之力。《谷梁传》载,晋时吕梁山崩溃,堵塞了黄河,造成洪水泛滥。晋侯便率群臣披麻戴孝,到河伯祠去祭祀,并大哭祷告。结果河伯显灵,河水便流通了。其实这完全是迷信的说法。河水堵塞多日,水积日甚,必然夺路而泄。尽管黄河的流通恰在祷告之后,但这并非黄河显灵所致,而是自然的伟力使然。 河伯所做的好事不多,劣迹不少。可以说在神话传说中,河伯几乎都是以反面形象出现的。在神界中,河伯的威势很大。相传河伯的使者出巡,不但排场非凡,而且飞扬跋扈,所到之处洪水肆虐,给黄河两岸人民带来了很大灾难。“西海水上有人,乘白马朱鬣,白衣玄冠,从十二童子,驰马西海水上,如飞如风,名曰河伯使者。或时上岸,马迹所及,水至其处。所之之国,雨水滂沱。暮则还河。”(《神异经·西荒经》)河伯使者出巡就如此张扬,河伯本人威势就可想而知了。 据说河伯的神性与喜怒无常的黄河十分相似,而在诸神之中,他的贪婪好色也是有名的。河伯的妻子名雒嫔,也被称为宓妃,“宓妃,伏羲之女,溺死洛水,遂为河神”(《文选·河神赋注》。宓妃是著名的神界美女。三国时曹植的《洛神赋》形容她“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尽管有这样美丽的妻子,河伯仍不满足,每年还要沿河百姓为他选娶年轻貌美的姑娘做新妇。稍不顺意,就要兴波作浪,涌起漫天的洪涛为害人民。他还经常带着美女在九河上游戏巡游,简直就象个浪荡公子。 “河伯娶妇”是古人祭祀河神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古人看来,黄河的放荡不羁,主要是由于黄河之神——河伯本人喜怒无常和贪淫好色造成的。在这种观念下,人们为了避免河水泛滥的侵扰,便进行了各种方式的向河神贡献祭祀活动。至少从殷商时代起,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先民便开始了祭祀河伯的活动⺁殷虚卜辞多次出现的“ 于河”、“祊于河”的记述便是明证 。到了周代,人们甚至拿人和牲畜沉于河祭祀河伯,“河伯娶妇”的传说,大约始于那时。《史记·六国表·秦灵公八年》就有当时国君把公主“嫁”给河伯的记载,可见“河伯娶妇”传说的盛行。 尽管人们每年都为河伯选娶新妇,但黄河肆虐害人的事依然时有发生。于是人们把这归之于河伯的淫荡。对河伯的贪婪好色和作威作福,人们充满了畏惧、怨恨和无奈。为了表达怨尤的情绪,又创造出“羿射河伯”的神话。“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楚辞·天问》)对屈原的这一疑问,王逸解释说:“河伯化为白龙,游于水旁,羿见,射之,眇其左目。河伯上诉天帝,曰:‘为我杀羿⺁’天帝曰:‘尔何故得见射﹖’河伯曰:‘我时化为白龙,出游。’天帝曰:“使汝深守神灵,羿何从得犯汝﹖今为虫兽,当为人所射,固其宜也,羿何罪欤﹖”(《楚辞·天问》王逸注)河伯化作白龙出游,羿不知是河伯而射伤了他的左目。河伯到天帝那告状,结果被天帝狠狠地骂了一顿。但对同一个故事,高诱注《淮南子》却认为“河伯溺杀人,羿射其左目”。可见河伯化为白龙出游,原是为了兴波作浪,溺杀无辜,为什么要“溺杀人”,原因恐怕还是人民为其所娶之妇不遂其所求,他就“水来漂没,溺其人民”,施淫威加以报复。至于羿射伤河伯后又娶雒嫔为妻呢﹖后世许多人猜测可能是雒嫔对河伯的放荡无行、见异思迁的做法早就不满意了,于是与英雄非凡的羿产生了爱情。其实,在英雄时期,战胜者将对方包括首领之妻在内的女俘纳为妻是常见的现象。这在希腊荷马史诗与我国英雄史诗里都不鲜见。河伯是羿手下败将,妻被羿占有,并不奇怪。以至于河伯向天帝告羿的状,天帝非但不同情他,反而支持羿,对羿的掠妻行为只字不言。这正透露出军事民主英雄时期的道德观念。屈原和后人以后世的恋爱观与婚姻观去揣摩羿与洛神的关系,自然会对羿产生不满的诘问了。 河伯不仅好色放荡,而且还贪婪卑劣。据《博物志·异闻》载,孔子有个叫澹台子羽的弟子(春秋鲁国武城人),是个既有德行又非常勇敢的人物,一次,“澹台子羽渡河,赉千金之璧于河。河伯欲之,至阳侯波起,两蛟夹船。子羽左掺璧,右操剑,击蛟皆死。既渡,三投璧于河,河伯跃而归之,子羽毁而去”。为了劫夺子羽的千金之璧,阴毒的河伯竟派出他手下的水波之神阳侯率领两条蛟龙前去兴风作浪,妄图掀翻澹台子羽乘坐的木船,将白璧据为己有。当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澹台子羽粉碎了他的阴谋,并轻蔑地将璧抛入浊浪滚滚的黄河时,河伯反而不敢接受了(也许是河伯无颜从胜利者手中取璧吧⺁)。可见河伯还有欺软怕硬的卑怯性格。 总之,河伯的神话,明显地反映出了古代先民对黄河的认识,在古人的观念中,黄河的放荡不羁是主宰黄河的水神河伯的“淫荡”和恶毒造成的。这种观念在今天看来会觉得很荒谬,但它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黄河在上古时期就经常泛滥成灾的状况。特别是上古时期,黄河冲积平原地区还没有固定的河床,洪水冲出河洛口后便四处漫溢,以致太行山东南、泰山西南、河南北部一带经常成为泽国。 淮河也是我国的一条著名大河。在神话传说中,淮河和涡水的水神叫无支祁,也是个有名的害神。在大禹导淮神话中,他曾粉墨登场,因阻挠大禹治水,被大禹派神将庚辰制服,镇压在淮阴龟山脚下⺁无支祁兴妖为患的情况已在上文“大禹治水”中详细介绍 。无支祁又名巫之祁,《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描绘他“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可见其不但面目狰狞,而且神通广大。无支祁不仅是淮河水神,而且是淮河起源神。据说他本是桐柏山民之子,原先并无此丑怪形象,而是有着普通人的外貌。一次,他食了蛟蛋后,感到嗓子冒烟,口渴难耐,便大口大口地喝起水来,也不知喝干了多少山泉,多少河流,渴是止住了,但浑身却发起烧来,而且烧过之后长出了鱼鳞,慢慢又变成了一条蛟龙。蛟龙——无支祁走过的路线成为一条河,这就是淮河。无支祁也由人兽易形而成了淮河水神。淮水连年泛滥,吞没良田房舍,夺走无数人的生命,人们便认为是无支祁作怪。大禹治水时,无支祁多次兴风作浪。大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无支祁擒住,并用铁锁锁住他的脖子,在他的鼻子上穿上铃,把他拴在淮阴龟山下的巨石上。从此,淮水安流,造福于两岸人民。后来,有个叫李汤的楚州刺史,听人说龟山下有个大铁锁,想探个究竟,就命人用牛将铁锁拔出。刹那间,一个形若猿猴的怪兽闯上岸来,但见这兽高五丈多,白首长鬛,雪牙金爪,正是无支祁。无支祁被囚在水中千载,此时得以出水上岸,压抑长久的积怨如火山般爆发,他疯狂地朝着围观的人扑去,吓得人们纷纷逃窜。好在大铁锁没有被无支祁挣断,折腾了一阵后,无支祁终于连同铁锁及拴在铁锁上的牛一起沉入水中。李汤由好奇心趋使,触动无支祁,险些又惹出一场大祸。大禹锁无支祁的神话,反映了人们在一段时间内曾治理好淮河的史实,或许只是表达了人们企图征服淮河的愿望而已。大禹之后,淮河的水患依然不断,特别是黄河夺淮后,淮河更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 除了河伯和无支祁以外,较有名的河川水神还有洛水水神宓妃,湘水水神潇湘二妃,济水水神济伯、运河水神谢绪以及长江诸水神等。如洛水水神宓妃相传是伏羲氏的女儿,溺死于洛水,变成了洛水水神。洛水水神是位美女神,特别是三国时曹植作《洛神赋》对她绝伦的美艳进行赞美后,竟引得现实生活的人对其心仪不已。传说宓妃先嫁河伯,后又与后羿私奔。大概神仙界的美女和人间的美人一样,情感都过于丰富。洛水水神曾派神龟献书给大禹,帮助大禹平定水患,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洛水水神是个善神。再如湘水水神潇湘二妃,相传为尧帝的二个女儿,长女娥皇,次女女英,她们嫁给舜帝,成为舜的两位妃子,合称潇湘二妃。舜晚年南巡,死于苍梧之野。潇湘二妃奔丧途经湘水,因哀伤过度,体力不支,溺死于洞庭湖一带的湘江,遂成为湘江、洞庭湖的水神。 洞庭湖是我国有名的大湖。相传洞庭湖的水神叫洞庭神君,据说他就是为龙女传书的柳毅。据《述异记》等书记载,柳毅遇到龙女,替他传书之后,洞庭君就招他做了女婿。后来洞庭君老了,就把君位传给了他。可是又觉得柳毅的相貌太文雅,担心他震慑不住水中的妖怪,就给他制作了一个狰狞可怖的鬼脸,白天戴上,晚上拿下来。时间久了,有时忘了拿下来,竟渐渐跟自己的脸面长在一起了。一天柳毅拿来镜子一照,看见自己的相貌变得如此凶恶,大吃一惊,又感到十分惭愧,便患上了疑心病。所以人们过洞庭湖,用手指东西,他就疑心是指自己,用手遮住前额,他也怀疑在偷看自己,因而就发起怒来,在湖上掀起风浪,甚至打翻船只。后来人们怀着敬畏的心理,在洞庭湖边为他立了神庙,舟船往来,一定先要入庙祭祀。乘船过湖的人也十分谨慎小心,不敢说一句犯忌讳的话,更不敢用手指东西或遮前额,怕稍不留意冒犯了他,招来船翻人溺之灾。这则传说表现出的内涵是意味深长的。柳毅,这个原本是侠肝义胆、助人为乐、令人仰慕的君子,一旦成为主宰洞庭的水神,也一改往日的温文尔雅,变成了凶神恶煞。这说明洞庭湖的水患也是非常严重的。人们吃尽了洞庭湖波翻浪涌的苦头,作为洞庭水神的柳毅自然也不配有好的形象了。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作为整个水界的主宰——水神共工,还是黄河水神河伯,淮涡水神无支祁,洞庭水神柳毅,水淹泗州的水母,以及其他水神⺁如后来主宰江河湖海的龙王 ,他们在神话传说中大多都是恶神的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自古以来大江大河大湖的水患就严重的情况。直到今天,洪水的威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八 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之地是一个负陆面海的地域。东南部滨临大海的地理位置,使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四海”的观念。不过,四海并不是指特定的四个海域,而是古人认为中国居中央、四周环海的观念而作的划分。因此,在中国人看来,四海泛指海,相应地,四海海神也就泛指海神。由于古代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并不靠近大海,故中原地区的人们与海接触不多,海的观念比较淡薄,故秦汉以前人们祭祀水神,一般只祭江河湖泉井等与人们生活有关的水神,对海神并无多少象样的祭祀活动。秦汉以后,随着封建帝国疆域的扩展,航海活动的增加,人们才开始更多地关注海洋,海神也正式被列入祭祀的对象。《汉书·郊祀志》说:“制诏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今阙焉无祠。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祠江海洛水,祈为天下丰年焉。”可见到了汉代,人们认为海洋是百川汇聚的地方,水域广大,对陆上的风调雨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所以要立祠祭祀,祈求海神保佑天下丰年。从此,祭。从此,祭祀海神被列入国家祀典。 四海分为东、南、西、北四海,是按照方位来划分的。四海的海神有多种多样的说法,一般说来,东海海神为禺號。《山海经·大荒东经》说:“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號。黄帝生禺號,禺號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號处东海,是惟海神。”从禺號人面鸟身的形象看,他属于滨海的东夷鸟图腾部落的后裔。北海海神为禺京。《山海经·大荒东经》说他为禺號所生,居处北海。禺京又作禺强。《山海经·大荒北经》称:“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而鸟身,环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一作京)。”可见他的形象与禺虢相似。因他是东海海神之子,因而也属于东夷鸟图腾部落的后裔。南海、西海的海神同样有着与东海海神同样的外貌。“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山海经·大荒西经》);“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延胡余”(《山海经·大荒南经》)。可见,四海海神的形象都源于东部沿海的东夷鸟图腾部落。 四海海神中,有关东海海神的神话传说最多。据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记载,当年大禹治水到了涂山时,东海海神曾率大队人马拜见过大禹。当时,大禹正在涂山召集天下诸侯商议治水大计。一天傍晚,忽然狂风大作,乌云滚滚,电闪雷鸣。接着,云中出现了成千上万披甲骑马的武士,其中只有一人例外,但见他不披铠甲,头上蒙着一条红色绢布,威风凛凛。大禹问那人是谁,天空中有声音回答说:“那人是武士的头领。”大禹见那人两旁有不少的佩刀卫士拱卫,知道那人是海神,忙起身迎接。原来,东海海神十分崇敬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的恩德,故率众前来朝拜大禹。另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濡水》引《三齐略记》载:“始皇于海中作石桥,海神为之竖柱。始皇求与相见。神曰:我形丑,莫图我形,当与帝相见。乃入海四十里,见海神。左右莫动手,工人潜以脚画其状。神怒曰:帝负约,速去。始皇转马还,前脚犹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画者溺死于海。众山之石皆倾注。今犹岌岌东趣(趋)疑即是也。”本来东海海神帮助秦始皇在海中立柱建桥,办了一件好事,始皇去当面筹谢也在情理之中。但画工偷偷摸摸的行为却惹恼了海神,不但石桥全部崩塌,而且差一点要了始皇帝的命。可见海神对违约失言者是何等的深恶痛绝,亦或许是始皇在人世间太霸道,并且干了不少残暴不仁的事,海神想借机扫扫他的威风。另外,神话传说东海海神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能,即每天托举太阳从东方升起。据宋朝人周密所作《癸辛杂识集》卷上载,扬州一位姓赵的都统曾率领战船过东海赴山东打仗,在莱州海上曾亲眼见过“海神擎日”的情景。海上日出,本来是充满梦幻般的壮丽景象,很容易激发人们浪漫主义的遐想,因此出现海神擎日的瑰丽神话也就不足不奇了。 除了东海海神外,南海、北海、西海诸神的神话传说并不多。不过,在《山海经》、《庄子·秋水》、《神异经》、《广东新语》等书中倒是可以找到一些他们的神迹,因篇幅关系,这里不再多述。 另外,在中国古代史中,龙——龙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处于崇高的海神地位,受到官方的推崇。有关龙主宰大海水府的神话很多,笔者已在《龙与水文化》一文中作了记述,这里不再重复。 隋唐以后,主宰海洋和人间一切水域的龙神被统治者封王封圣,龙神成了帝王化的独尊海神。但龙神不过是帝王权力在海洋神话中的代表,它首先是作为海洋统治者的面目出现的,而不是作为航海者的保护神而出现的,至尊的地位使他难以与现实生活接近,很少关心普通百姓的疾苦。在这种情况下,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便开始重造自己所能喜爱、亲近并能保佑自己平安与幸福的海神。于是,海神妈祖便在人们的呼唤下悄然崛起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民间祭坛上。 妈祖,是一位女性海神,最早称林夫人,后又称天妃、天后。妈祖是福建方言的称呼,相当于北方话的“奶奶”;林夫人的称呼,则是缘于妈祖姓林,宋朝封她为“林夫人”;天妃、天后则是宋以后各代朝廷对妈祖的赐封。关于妈祖来历的传说很多,大多说她姓林,福建莆田人。据清翟颢《通俗编》卷十九“天妃”条引《潜说临安志》载,妈祖“为五代时闽王统军兵马使林愿第六女,能乘席渡海,云游岛屿,人呼龙女。宋雍熙四年,升化湄州,后常衣朱衣飞翻海上,土人祠之”。另据《天妃庙记》载,妈祖为兴化莆田都巡君的第三个女儿,出生之后就显示出神异,能救渔民于危难之中。妈祖一直未嫁人,不到30岁就去世了,死后化为神,成为闽奥沿海渔民供奉的海神。 妈祖的神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未卜先知。传说妈祖有四位兄弟来往于海岛间经商。有一天,妈祖突然感到手足若有所失,原来她预知了兄弟将在海中遭遇风暴。后来果然传来消息,她的兄弟遇风暴而死。二是救助海难者。据载,宋宣和五年(1123年),允迪任职给事中,率船队出使高丽。在海上遇到大风暴,七只船都被巨涛吞没,唯独允迪所乘之船平安无事。原来当风暴来临的时候,允迪慌忙求助于妈祖,妈祖果然降临,站在樯帆上,镇住了风暴袭击。明洪武初,有一大型船队在海上运粮,遇到台风,船上数千石粮食被卷到天空,又撒落到海上。船在波涛中上下颠簸,数万船员面临灭顶之灾。船员们号泣待死,并大叫天妃保佑。在这生死关头,天妃降临显灵,大风消退,海平浪静,船队终于平安驶达天津。三是驱逐海寇和民族侵略者。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有海盗出现于福建海面上,当地百姓赶紧求助妈祖,妈祖立即出现于空中,呼来风浪烟雾,海盗立即溃败而走。又传南宋嘉定年间,金兵进犯宋境,宋军载着妈祖神像与金兵大战,眼见宋军要败,妈祖率神兵从天而降,助宋军打败了金军。四是祛疾病、助孕嗣。据说她能治许多疑难杂症,不孕者如果求助于妈祖,往往都能如愿以偿。 舟欲行《海的文明》一书认为,妈祖和人的关系是那么的亲近,既不像上古海神那么荒诞,更不像龙神那么神圣,不食人间烟火。妈祖是个普通人家的女儿,虽然天生神异,神通广大,但身上的“人性”味十分浓厚。如她知道兄弟有难于海上,就让自己的神魂去救。救出了三个兄弟之后,神魂被父母召回,她醒来之后悔憾道:“何不让我晚一点醒来,让我的灵魂救出大哥呢?语态之中,善良的女儿家性格可见一斑。再从妈祖的神迹看,她的所作所为全部都是善行。不像龙神那样,动辄龙威大发,兴灾致害。而且妈祖平易近人,对被救者从不索取,这种乐于助人的性格和海龙王的暴戾乖张形成鲜明对比。妈祖还有重要特点是爱憎分明,对海寇和异族侵略者从不宽容。由此可见,妈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海洋神,是航海者和海洋领域的保护者。妈祖的出现,宣布了滨海人民对封建王权推崇的龙神的抛弃,表现了祈求航海平安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妈祖的神异使得朝廷也对她加封不已,并立庙祀之。宋朝“宣和中,特赐顺济庙号。绍兴时,以郊典封灵惠夫人,淳熙朝易爵以妃”(《潜说临安志》)。元朝至元中,以“南海女神灵夫人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元史·祭祀志五》)。天妃之称始于此。明清两代对妈祖又有多次加封。 妈祖海神的神威远扬,其影响不仅遍及我国东南沿海及台湾地区,而且还远播东南亚许多有华人聚居的国家。大大小小的妈祖庙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每逢农历三月二十日妈祖诞辰日,人们还汇聚妈祖庙举行盛大祭祀活动。甚至连日本人也奉其为海神。日本崛田善卫小说《鬼无鬼岛》第一章云:“妈祖神是从唐朝福建省渡海而来。往古,唐朝南海有浦名甫田者,渔家林氏生一女有灵异,岁十余即称我乃海神之化身,应入海保佑入海航船。忽而投海死去。其入海之尊骸,漂流至此山之海滨,则捞取之葬于山上,其后遂有种种灵异之事。” 时至今天,妈祖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海外游子祭祀妈祖,已经不仅仅为了祈求航海安全,而且是为了表达对祖国大陆的一种文化认同以及思乡情怀。妈祖已成了海外华人凝聚力的一种象征。 浩淼无涯的海洋,在古人的眼中是一个奇妙多彩、幻境瑰丽的地方,因而也就启发了人们的无穷幻想。特别是当古人看见江河里的水,日夜不息地往海里流,而海水却没有涨满的一天,原因何在﹖于是,便用想象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竑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减焉。”(《列子·汤问》)认为是渤海东面有个深不见底名叫″归墟″的大壑,尽管百川海洋的水和天河的水通通往这儿流,但归墟里的水总保持平常状态,既不增加,也不减少。神话对百川归大海的地理形势以及海之永无盈满现象的认识,尽管是相当幼稚,但却不乏朴素的唯物观点。 九 大自然在赐给人类江河湖海等水源的同时,也赐给人类神奇的泉水(有人称泉为水之精灵)。在中国许多地方特别是干旱少雨的北方,泉水作为生命之源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清澈的泉水,同样发挥着滋润大地、哺育人民、孕育文明的重大作用。因而许多地方的泉水被人们视为“神水”,受到崇拜和颂扬,并流淌成一个又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位于河北涿鹿黄帝城东一里处有一眼古泉,当地人称“黄帝泉”。传说此泉是上古时轩辕黄帝濯浴龙体的地方,故称“濯龙池”、“阪泉”、“矾水”。黄帝泉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其源于5000多米深处的地下岩泉水,而且“平地涌潴,聚而不溢”,冬不结冰,夏不生腐,久旱不枯竭,天涝不外溢。水温常年保持在13℃左右。水在泉中时色如沉墨,掬起时又晶莹清澈。尤其是水质极佳,据国家有关部门测定,水质优于青岛崂山矿泉水。关于这眼古泉的来历,有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神话传说。相传在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大战时,黄帝部落的人吃水要到蚩尤部落占领的地方去取,因而经常遭到蚩尤部落的截杀。黄帝部落的人吃不上水,连战马都渴得咴咴直叫。黄帝见百姓们饱受干渴之苦,心里非常难过。这天,他双膝跪地,祈求上苍赐水。黄帝连叩三个响头,他的宝马也抬起蹄子连刨了三下。就在马刨到第三下时,奇迹出现了,只听呼的一声,一股汹涌的泉水破土而出,喷溢不止。后代百姓感念黄帝体恤百姓疾苦、为民造福的善举,就在泉边修建了黄帝祠,世代祭祀。我们伟大的祖先对水是何等地顶礼膜拜啊,以至他们把心中的圣人轩辕黄帝的祠庙盖在泉边,它昭示人们:人与水息息相关,难分难离。黄帝泉五千年不止不息地涌流,直到今天仍滋养着当地百姓。黄帝泉附近用此泉浇地的八个村庄,年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当地人说,用黄帝泉浇地庄稼旺,用它洗脸脸蛋光,用它做饭饭菜香,就连吃黄帝泉长大的女人也比别处的漂亮。 山西省太原市晋祠难老泉号称晋阳第一泉,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段“饮马抽鞭,柳氏坐瓮”的动人传说。贫家姑娘柳氏,自从嫁到婆家后,每天除了干繁重的家务外,还要翻山越岭,到很远的地方去担水。一天,柳氏在担水的路上遇到一个穿白衣骑白马的仙人,想用她担的水饮马。好心的柳氏慷慨应允。仙人感其真诚慷慨,赠其马鞭给柳氏,并告诉她鞭放于瓮底,用水时只要拿鞭子轻轻一抽,水就会自己涌到瓮里。柳氏回去一试,果然灵验。从此再不受远路担水之苦。一日柳氏回娘家,婆母不知马鞭生水的用法,便挥鞭抽个不停,结果水如喷泉,奔流不息。柳氏闻讯赶回,一看水势迅急,便奋不顾身地以身坐瓮,这才止住了汹涌的水流,使它变成潺潺的泉水,成为难老泉(见《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三○六)。柳氏本是一农家女,由于心地善良、慷慨无私而得到神仙的帮助,又能在百姓遭难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牺牲自己而拯救乡亲,并留下涓涓清泉给后人,这种高尚的行为受到了乡亲们的尊重,被奉为“圣母”,该是当之无愧的。 湖北夷道县句将山下,有三眼水质甘甜清冽的山泉。关于这三个山泉,也有一段有趣的神话故事。传说山下本来没有泉水,村民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背。村子里住着一个贫困不堪的孤寡老婆婆,虽然穷困无依,却心地善良。一次,村子里来了一个满脸污垢、满身恶疮的乞丐,村人嫌他脏臭,全都躲得老远。只有这个孤寡老婆婆同情他,并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这乞丐本是神仙所化,为报答老婆婆的恩情,便从腰间取出一柄尖刀,在山上扎了三下,就见三眼清泉从山间汨汨流出。从此,村里人再也不用奔波劳累去远方背水了。穷苦人往往是最善良而富于同情心的,那位乞丐⺁神仙 也可谓点水之恩涌泉相报了。 自古出好酒的地方,都有甘美的泉水存在。因为酒的质量,主要取决于酿酒所用的泉水的质量。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少关于泉水与美酒的神话传说。例如,今甘肃酒泉,从汉代起设酒泉郡。酒泉名称来历,神话传说很多。一说,郡城下有一眼清泉,名叫金泉,泉水的滋味象酒一样美,所以人们称它“酒泉”。还有一种更神奇的传说,说在西北荒原中有个天然出酒的泉子,那酒清澈碧透,象镜子一般。人们喝了这泉里的酒,象吃了烤肉那么醇香可口,回味无穷。泉中还有白玉雕成的酒樽,拿出一樽,立即又会出现一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若有幸喝了泉里的美酒,不但可以大饱口福,而且还可以长生不老。泉中涌出美酒,已够神奇,人饮此酒可以长生不老,简直无异于西王母的不死之药了。 (作者系海委办公室主任) |
||
编辑:秦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