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雪文化
|
大千世界,雪为何物?雪是从云中降落具有六角形白色结晶的固体降水物,是气温较低,水汽在空中直接凝华所致。空气中所含水汽多少和温度高低等不同,所形成的雪花形状也不同。雪是大自然的精灵,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宝贵资源。由于雪(水的固态形式)与农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雪与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息息关联,因而它必然会渗透到华夏民族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并逐渐积淀而成一种雪的文化现象,包括对雪的利用、精神激赏等。 一 华夏民族对雪的认识,首先是从功利的角度即雪对人类生产生活实用的角度出发。古人视“雪是五谷之精”,冬得大雪,便得“年登岁稔”,所谓“瑞雪兆丰年”,这是华夏民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得出的经验,也是对雪的现实价值的至高评价。因为,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而农业的收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降水的多寡和时空的分布。水量充足,湿度适中,加之农民的精耕细作,粮食就会丰收。民以食为天,老百姓有了养家活口的口粮,就会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也自然会趋于稳定。而冬天降下的瑞雪,一来可以将田地里的害虫覆盖冻死。二来在春天到来时,融化的雪水正好滋润干渴的土地,为春耕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条件。积雪消融后,变成雪水,还可以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也可以被积蓄起来,供人畜食用和灌溉农田。 “同云遥映岭,瑞雪近浮空。”(南朝陈·张正见《玄都观春雪》)“呈丰尽相贺,岂止力耕家?”(唐·韩愈《咏雪赠张籍》)瑞雪缤纷,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年,能不普天庆祝吗? 许多长年积雪的雪山融化的雪水还成为滔滔江河的源头。如长江的江源区,位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腹部,这里雪山高耸,冰川纵横。茫茫的雪山和冰川储藏着丰富的水源。每当冰雪融化季节,雪水融流,汇成一条条河流。这就是万里长江的发源地,滚滚江涛的最初水流。 除了物质方面以外,雪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作用更是不可低估。作为一个崇尚自然美的民族,可以说,华夏民族对雪的激赏和认识,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雪的各种存在形式,不论是雪花飘落的姿态,还是白皑皑覆盖大地山河的银装素素裹,不论是雪的洁白无瑕的颜色,还是雪的内在的独特韵味与性格……都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对其情有独钟的重要因素。 二 雪,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雪之美,是丰富多彩的。 我国的青藏高原,雪山耸立,冰川高悬,到处是一片晶莹夺目的冰雪世界。各种自然冰雕雪塑的造型,千姿百态。在这个冰雪世界里,还能看到碧波荡漾的冰碛湖。雪山冰川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真是一幅迷幻的景色。 北国雪原,同样展示的是大自然原始粗犷和本色之美。在北中国尤其是东北地区,每到冬季,到处都是一片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可谓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乾坤无处不琼瑶。毛泽东的那首千古绝唱《沁园春·雪》,把北国雪原的无限风光展示的淋漓尽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杭州西湖,以水之美著称于世。但杭谚有云:“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雪湖。”而提起雪湖,人们自然会想起西湖十景中著名的一景——断桥残雪。断桥,一名段桥,在西湖和外西湖的分界点上,一端跨着环湖东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据说因孤山的来路(白堤)到此而断,故而得名。每年冬末春初,冬雪未消,春水初生,拱桥倒映,分外妖娆。“断桥残雪”之所以吸引着古今游人神往的好去处,主要因为残雪未消,春水方生,呈现出一种时令变更所引起的愉悦和欣喜,使人体会到生生不息的造化之功。关于断桥残雪,前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如明代杨周的《断桥残雪》:“澄湖晓日下晴湍,梅际冰花半已阑。独有断桥荒藓路,尚余残雪酝春寒。”描绘的是初春的早晨,在初阳的照耀下,澄澈的湖面上涌出一股股湍急的泉流;梅花树上冰棱花一半已消融,只有断桥上生满苔藓的荒凉之路,留下了残雪酝酿的春寒。 “孤山霁雪”历史上是钱塘十景之一。孤山是西湖风景最美的景点之一。它岿立湖中,波环水绕,山不高而秀,林不深而幽,烟树深处,楼阁参差,环境幽雅。雪后初晴的孤山,石头上铺满了皑皑白雪,湖面上只露出青青的孤山。晶莹的孤山霁雪,令多少游人叹为观止。明初钱塘人高德(日炀)有一首《孤山雪霁》,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雪后初晴的湖光山色:“山头白石六花铺,水面青青一髻孤。翠凤抟云朝贝阙,玉鳌擎日出冰壶。梅花正好冲寒探,竹叶何妨踏冻沽。千载林逋留胜迹,总因佳境在西湖。”冒寒探梅,踏冻沽酒,本是文人普遍的雅行,何况面对的是晶莹的孤山雪霁。诗中三四句用形象的比喻刻化了孤山雪霁的景象:如乘风朝拜贝阙的翠凤,又如擎日而出的玉鳌那样洁净。 承德避暑山庄四面环山,山庄之南,有复岭环绕,岭头积雪经年不消。晴朗的早晨,阳光明丽,于北亭遥望,洁白的冰雪,在南山诸峰闪闪发亮,皎若寒玉,如壮丽的积雪景状,惟峨眉、明月、西昆、闻风四座名山可与相比。故南山积雪成为避暑山庄名景之一。 台湾的基隆(又作鸡笼),位于台湾的东北角,地处亚热带,风光旖旎,一派南国风情。在四季如春的城外,基隆山峦积雪的壮观景象常常会令人眼前一亮。极目之处,是耸入云霄的白雪皑皑的山巅,银蜡点点,分外娆饶。清代诗人朱士(王介)曾独上高楼,放眼雪山,写下《鸡笼积雪》一诗,诗云:“试上高楼倚画阑,半空积累布晴峦。谁知海岛三秋雪,绝胜峨嵋六月寒。”短短四句,勾勒出基隆山的雄峻,晴峦积雪的壮观,并以峨嵋山作陪衬,称道基隆的三秋积雪,胜过峨嵋的六月清凉。 为了赏雪方便,一些地方还设赏雪亭,以为游客提供赏雪的便利,并作为当地一景。如黑龙江的松花江畔,辟有一赏雪亭,为江畔一景。从亭中眺望那远远近近的山岭,漫山遍野,都铺上了一层白茫茫的积雪;而眼前千千万万条树枝,纵横交错,象挂满了一束束白亮亮的犁花。赏雪亭有一副对联,形象地道出了眼前的景致:“近岭遥山铺鹤氅,千条万树尽犁花。”“鹤氅”,本指白鹤羽毛做成的衣裘,联中用来比喻雪的柔软绵厚;“犁花”,因其色白,常用以比喻白雪。 三 与雨比较起来,雪更能撩起人的诗情画意。风花雪月,最容易动摇诗人的魂魄,使之发为歌咏;赏雪呤诗,更是古代文人的雅趣。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已洁白。”岁暮年终,凄风劲吹,乌云胧罩的天空,整日飘着大雪。雪花飘落,侧耳倾听,一点声音也没有,闯进眼帘的则是一片蛟洁。“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甚得旷天雪原精神,为咏雪名句。 唐代诗是中华文学史的峰巅,其诗人之多如满天星斗,且不乏咏雪的高手,大文豪韩愈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韩愈一生,写了不少有关“雪”的诗篇,而他笔下的雪少有朔风怒号、大雪纷飞的苦寒景象,倒是那皎洁轻盈的雪花,常常化作一页页可爱迷人的诗笺。在韩愈的赏雪诗中,章法最妙、味道最醇的,当数《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院作飞花。”寒意将尽,春光未到。眼前虽有草芽萌动,但仍然枯枝如铁,离万紫千红的光景,尚有不短的时日。诗人盼春心急、思春情切,但他却不直接了当地说,而说“白雪却嫌春色晚”,所以那些轻飘曼舞的精灵,统统化作万点飞花,在庭树间穿梭往返。读者吟咏至此,顿觉嫩绿满眼,春光融融了。从雪花想到落英,形象过渡,十分合理自然。这首《春雪》诗,好象神来之笔,妙手偶得,但其实是他多年观察、长期体验的结果。那春雪的姿影,不知在他心头飘舞过多次。静观默察,娴熟于心,一旦灵感爆发,才会步入“故穿庭树作飞花”的妙境。韩愈还有一首《咏雪赠张籍》的长篇排律诗,镂肺雕肝,对雪景极尽形容之能事:“只见纵横落,宁知远近来!飘摇还自弄,历乱竟谁催?座暖销那怪,池清失可猜。坳中初盖底,垤处遂成堆。……”其中“随车翻缟带,逐马散银杯”一联,向来被诗家评为咏雪的佳句。- 唐代另一个写雪的高手当属边寒诗人岑参,他对边塞、大漠的之雪的描述,形象生动,堪称奇绝。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西北边疆地区,八月飞雪。而雪景绮丽,如千树万树梨花盛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二句,是咏雪的绝唱,梨花雪色白如雪,此处以花形容雪,以新奇的比喻,使严寒的边塞之地,顿呈梨花烂漫的春色。再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天山有雪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奄)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正是天山雪化时,送君走马归京师。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全诗以全景式的扫描方式和宏大的气势,大笔挥洒,勾画出平晶天山上白雪笼罩的景象。然后笔锋一转,又写一夜北风狂卷,天山积雪更厚。四五联用汉月同照银山碛、逐胡风共过铁门关渲染天山雪之浩广的光耀和浩壮的声威。“交河”六句极写大雪造成的飞鸟绝迹、路滑难行、天寒地冻的景象,突出雪覆盖之广与军营内外的酷寒。无一处正面写“雪”,却无处不在渲染“天山雪”之广之盛之烈。结尾四句,写雪中送别,无以为赠,惟折青松相送。就地取材,即景抒情,既突破了折柳送别的旧套,又用雪中青松自然关合戍边战士不畏艰难困苦的刚健风貌。 不独韩愈和岑参,高骈、元稹、柳宗元、祖咏、白居易等许多唐诗大家都有咏雪的名篇。如高骈《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六角雪花飞舞,入户入庭,仿佛要与诗人对话,院中竹木顿时化作玉叶琼枝;登高眺望,雪覆大地,阡陌歧路全无踪迹。元稹《南秦雪》:“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写岭头浓云堆集,顷刻间大雪如飞尘般纷纷而下。在雪的笼盖下,千峰笋立,石如珠玉;万树驻雪,如白云罩头,好一派雪中风光。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雪覆盖了千山万径,天无鸟影,地无人踪。在这一片严寒寂寞中,独有一个渔翁在一叶孤舟上垂钓于寒江大雪之中。这哪里是在写雪,分别是在写人——一个面对逆境却孤傲不屈的形象跃然纸上。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终南山,在西安古城之南五十里处。因它耸峙于周、秦、汉、唐都城的南面,成以也叫南山终南山千岩万壑,林木葱郁,自古以来即为游览胜地。此诗写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而落日的余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令山下城中骤增寒意。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从夜间衾枕寒冷而醒,又见到窗户一片明亮,才知道是天降大雪。夜深了,作者常常被折竹声惊醒,推想雪越下越大。全诗没有正面描写雪景,只是从感觉、视觉、听觉的角度对雪及其程度进行了推理,读罢掩卷,纷纷雪花便在心头飘舞起来。 三 除了上述诗作以外,历代诗作中写雪的佳句更是俯拾即是。如:“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唐·张元《雪》),以“玉龙”败阵而逃,形容飞雪满天,以“败鳞残甲”形容雪片乱舞如鳞甲之片纷纷坠地,想象瑰丽,比喻生动形象;“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宋·杨万里《雪后晚晴》)写雪后放晴,阳光初照,白雪覆盖的山头,红光淡淡,一派迷人景象。“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唐·李商隐《对雪二首》)前者写雪花纷飞的景象,后者写雪花的质量——轻于柳絮,重于秋霜。再如“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唐·杜甫《对雪》》,也从不同侧面描摹了雪的形态。“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飘飘洒洒的雪花从天而降,深巷无人,显得十分寂静,白雪覆盖着庭院,银装素裹,显得格外清闲。 塞外、大漠之地祁寒,飘雪的时日较内地为多,且常常是风雪交加。而描写塞外、大漠的雪景句子在边塞诗中较为多见。如:“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南朝梁·范云《效古诗》)“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唐·李益《从军北征》) “春云不变阳关雪,桑叶先知胡地秋。”(唐·李昂《从军行》)“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唐·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唐·李颀《古从军行》)“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唐·岑参《寄语文判官》)“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 雪是寒冷的,雪后祁寒,因而雪往往成为寒冷的象征。描写雪寒的诗句如:唐李白《北风行》:“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怒号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其中“燕山雪花大如席”句,以夸张的手法,极状燕山雪之大、天气之寒。再如南朝宋谢灵运《岁暮》诗中,有“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的句子,以冬夜月雪交辉,寒风凛冽,使人神凄骨寒,横生伤逝忧生之情。又如唐祖咏《望蓟门》:“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北国严冬,幽、并、凉三州寒气逼人,积雪不化,只有高高的旗帜在边疆曙光中飘扬。“隔牖风凉竹,开门满雪山。”(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风中带雪,打在竹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其寒冷亦不言而喻。“竹覆春前雪,花寒劫外香。”(清·王士祯《碧云寺》)春前严寒,雪盖竹林,却有斗寒的鲜花飘香,现喻指在严酷的考验中方显英雄本色。“今日荷戈边塞去,可堪雪窖复冰天”(清·黄遵宪《归过日本志感》),用雪窖冰天形容天气酷寒,亦指严寒地区。 雪的颜色是洁白的,雪的洁白特质,自然容易成为诗人的呤咏对象。如:“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晚唐·韦庄《菩萨蛮》),形容人肌肤白细美丽。、“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江南三月,犹有枝头千点雪”(宋·释仲殊《减字木兰花》)“一路野花开似雪,但闻香气不知名”(清·吴嵩梁《江南道中》)前联形容李花之多之白,如同万堆白雪倾刻变成;后两联形容繁盛的花朵开得似雪一般。“万顷沧江万顷秋,镜上飞雪一双鸥”(宋·董颖《江上》),以飞雪形容鸥鸟羽毛之白。“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以头上生雪比喻白发横生,人之步入老年。“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唐·李白《横江词六首》)、“湖青霜镜晓,涛白雪山来”(唐·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宋·苏轼《望海楼晚景》),形容江河湖海之波涛汹涌,如堆雪一般。 雪是寒冷的象征,惟其如此,雪又是温馨的——热炕、炉火,还有烫得热乎乎的烧酒、烤得焦黄香脆的馒头……这些都因为雪而显得温馨。许多古代文人都喜欢在雪于饮酒论诗、纵论家国天下事,故有“烟含紫禁花期近,雪满长安酒价高”(唐·郑谷《辇下冬暮咏怀》)之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唐·白居易《问刘十九》)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诗人邀朋友来家里饮酒叙旧,绿蚁酒已温好,红泥炉烧得正旺,这温馨的氛围已令人神往,而此时已近傍晚,雪就要纷纷下来,正是饮酒之良辰佳时,主人不禁问客:喝上几杯,以温暖身体,品味悠闲,滋养精神,如何?短短几行诗,写的极其平淡自然却又极富情味。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记述了宝玉与众秭妹相聚于芦雪庵“割腥啖膻”、饮酒赏雪的情景。大家吃了几杯酒之后,酒酣耳热,便联合起来做起咏雪的诗来:“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入泥怜洁白,匝地惜琼瑶”,“有意荣枯草,无心饰萎苕”,“伏象千峰凸,盘蛇一径遥”,“天机断缟素,海市失鲛绡”,……类似这种饮酒赏雪联句之风,在文人中颇为流行,尤以清代为盛。 四 梅花与雪,共同的特点是洁白,故梅花和白雪往往相提并论,同为洁白高尚的象征。 宋代诗人卢梅坡,写有著名的《雪梅二首》,其一写道:“梅雪争春不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此诗别开生面,评价了雪与梅的高下,指出梅花应承认没有雪那么洁白,白雪也要承认没有梅花那种清香。在诗人看来,雪与梅各有千秋,相得益彰,无须争强好胜。冷静下来,各自谦让一步,自然会互见短长。诗人借此称颂的是一种谦虚的美德,告诫人们尺有成短,寸有所长,要有自知知明。 再看《雪梅二首》其二:“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这首诗实写雪虚写梅,并安排了个“第三者”诗。雪、梅、诗三者缺一不可,有梅花而无白雪映衬则缺乏神韵,有白雪没有诗咏则显庸俗。傍晚,诗人的诗刚刚做成,天上便飘起了雪花,此时,大自然中的二位主角——雪花与梅花共同织成了一幅美景,诗、雪、梅共同塑造了美好的景致和生活。 古人喜欢把雪与梅花相提并论,还因为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具有不畏风雪寒冷而怒放的高尚品格。如唐丘为《左掖梨花》:“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春风切莫定,吹向玉阶飞。”诗人先描写梅花的高洁芳香胜过皎洁的白雪,继而希望和煦的春风将梅花的幽香吹向皇宫的玉阶前,得到君主的赞赏。唐齐已《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明年应如律,先发映春台。”深雪覆地,夜中奇寒,万花沉寂,唯梅花屹立,一枝独秀,能不令人惊叹其早已放之奇和傲然之骨。宋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墙边有数枝梅花,冒着严寒在寂寞的角落独自开放。虽在远处也知道它们不是一堆积雪,因为有幽淡的香气随风飘来。诗中歌咏了梅花不畏寒侵、幽独开放的高洁风度与品格。宋苏轼《红梅》:“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意谓梅花虽故作桃杏之色,却仍保持着孤高清瘦、傲霜斗雪的姿态。南宋陆游《梅花》:“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饕亦自如。”写梅花不畏风雪交加,天气严寒,依然开放传香。南宋白玉蟾《早春》:“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写早春刚刚开出的两三朵梅花,映衬在雪地里,显得争外妖娆。元代王冕《白梅》之一:“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以雪中寒梅自喻,表明自己有兼济天下的大志。王冕《白梅》之二:“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不下来。”写梅花不畏风雪严寒的高洁品质。 不独诗,词也喜表现雪与梅的品性与姿容。如宋周邦彦《菩萨蛮·梅雪》:“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宋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宋晏几道《虞美人》:“小梅枝上东君信,雪后花期近。”宋张孝祥《减字木兰花》:“人间奇绝,只有梅花枝上雪。”宋辛弃疾《江神子》:“雪后疏梅,时见二三花。” 青松翠柏,四季常青,不畏风雪严寒,故常常成为品质坚强高贵的象征,故古人亦喜欢将雪与松柏相提并论,以雪衬托松柏的不畏严寒的高洁品质。如清康熙帝《南山积雪》:“图画难成丘壑容,浓妆淡抹耐寒松。水心山骨依然在,不改冰霜积雪冬。”此诗写尽避暑山庄“南山积雪”之美的不可方状,不容把握。写雪,以青松为陪衬,松傲于雪,写出了冰雪青松的风骨的精神。再如陈毅元帅的《冬夜杂咏·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若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写出了青松不畏大雪压枝、傲然挺立的高贵品质。 五 除了诗词以外,在赋家和散文家的笔下也有对雪的铺写和描绘。如南朝文学家谢惠连的《雪赋》,运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假托西汉梁孝王兔园赏雪,招来了枚乘、邹阳、司马相如三人一起咏雪,各借典故,刻划雪景。谢氏之后,又有唐代的罗隐作《后雪赋》。此赋摹仿谢惠连《雪赋》,同样是虚拟梁王与邹阳、司马相如饮酒对话,但未着意去描写雪景,歌咏雪德,而是借邹阳之口,说出雪“善则善矣,犹有所遗”的另一面——“恶其不择地而下,然后浼洁白之性焉”,深含讽刺意味。指出雪本来具有“莹净之姿,轻明之质”,但它随风飘零,落到污秽之处,势必污染它的洁白之性。对这黑暗污秽的一面,不能视而不见,甚至隐恶扬善,而应作深入揭露和批判。 明末散文家张岱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湖心亭看雪》,对雪景的描写有传神之处。文中说,崇祯五年十二月,杭州西湖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天,初更人静,作者乘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但见“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雪景用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境界全出。清代散文大家姚鼐的《登泰山记》,文中把握时令特点,处处显示出岁暮隆冬时自然景物的凛然冷峻色调,突出了泰山在风雪之中的森严气象:“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大风扬积雪扑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另外,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华夏民族还锤炼出了不少与雪相关的成语、格言。如:大雪纷飞、鹅毛大雪、漫天风雪、风号雪舞、纷纷扬扬、天女散花,形容大雪满天飞舞,下得很大;瑞雪缤纷、瑞雪兆丰年,形容适时有益的雪纷纷而下;六出纷飞、六出飞花、乱琼碎玉,比喻雪花的形状;冰天雪地、雪窖冰天、雪虐风饕,形容天气严寒;映雪读书、孙康映雪、萤窗雪案,言利用雪的反光照明读书,比喻家境贫寒,读书非常刻苦;雪上加霜,比喻灾难、祸患不断,使受害程度加重;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困难和急需时给予帮助;报仇雪恨、报仇雪耻,表示报冤仇,洗刷耻辱、怨恨。 六 文人爱咏雪,由此还引出了不少关于咏雪的有趣故事。 先看晋时谢道蕴咏雪的故事。在一个雪花飞舞的日子,谢安带着侄子、侄女在花园赏雪。看着空中纷纷扬扬的雪花,谢安忽然想考察一下孩子们的文才,便问他们:“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儿谢朗为了表现自己的才思敏捷,未及深思,便回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听了,拈须不答,把寻问的目光投向了侄女谢道蕴。道蕴是谢家的女才子,她见叔叔看她,胸有成竹地她便不慌不心忙地呤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话音一落,谢安便拊掌称好。道蕴的答卷比谢朗高明,在于她不仅道出了雪花的色彩,更道出了雪花的质感和神韵。从此,“道蕴呤雪”便成了文坛上的一则佳话,传为千古美谈。 唐时有个叫张打油的人,学问不大,但喜爱民间俚曲,经常和民间歌手来往,学习很多俗语板话,并独创打油诗一体。他写的打油诗通俗朴素,不加雕琢,洋溢着泥土的气息,虽然难登所谓的大雅之堂,但却为百姓所喜爱。张打油酷爱写有关雪的诗,自从他作了“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的咏雪诗后,名声大噪,远近无人不知打油的名字。 一个大雪天,张打油出门在街上闲走。不知不觉地来到一座大宅院前。见院内松柏葱笼,便信步来到院中欣赏雪压青松的美景。看着看着,不禁诗兴大发,便随手抓起屋内的笔墨,在那白粉墙壁上挥洒起来:“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写完之后,张打油便扬长而去。没想到这下闯了个不大不小的祸。 原来这宅院是南阳参政的私人住宅。参政办公回家到书房小憩,猛然抬头,看见雪白的墙壁上竟然写有一首歪诗,不禁大怒,问何人大胆,竟敢如此放肆。随从想想了想,回答说象是打答油写的。很快张油便被带到了堂上。张打油一见参政怒气冲天,心中有些害怕,死活也不承认诗是他写的,还辨白说,自己虽然不才,也不致于作这样的歪诗,并请参政面试。参政见张打油振振有词,心说也许冤枉了他,于是便说:“近来南阳被叛军所围,正请亦城救兵,你就以此为题作诗一首。”张打油略加思索,便随口念道:“天兵百万下南阳”,参政一听,起句不凡,催他赶快作下去。张打油想了一下,接引导念道:“也无救援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这口气和粉墙上那首一模一样。参政一听,禁不住大笑起来,就把张打油放了出去。自此以后,张打油的名气更大了。 古时后文人写诗作文,都爱引经据典,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也不例外。一次,他写了一首《雪后书北台壁》的诗,全诗对雪景的描写颇有新意,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有些令人费解:“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诗传到王安石那里,他儿子对这两句诗的意思总猜不透,就反复呤诵着。王安石听到后,问儿子:“““你你子:“你老是念这两句,是否句,是否体会到苏学士这二句的妙处了吗?“儿子只好老实地说:“这两句大概只是写雪的寒意和颜色罢,还不知道其妙处何在?”王安石说:“这两句妙在用典,《道藏》上以‘玉楼’比喻人的肩膀,以‘银海’比喻眼睛,你看此诗中,学士引用的多么恰切,又无斧凿之痕。”王安石知识渊博,所以一眼就看出了此诗的深意。后来苏东坡得知此事,感慨地说:“只有荆公才是知音啊!”可见,对于好的诗文,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和很强的鉴赏力,只好望文兴叹了。对此袁枚却大不以为然。他在《随园诗话》中说,东坡的咏雪诗用“玉楼”、“银海”,不过是“言雪之白,以银、玉字样衬托之,亦家常事”,如此刁钻古怪地去引经据典倒是大可不必。 七 雪景,作为大自然的造化神功,不但入文,而且入画。在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长廊中,就有许多宝贵的“水墨雪景”。 如果说文人们是用语言来描绘雪景神韵的话,画家们则通过图画自然之雪景的方式,成为他们与自然对话的一种方式。唐代大诗人王维不但诗写的好,而且画技非凡,为一大家。苏东坡曾称“味摩吉之诗,诗中有画;观摩吉之画,画中有诗”。诗有画境,画有诗意,正是中国文人画追求的最高境界。他的山水诗和山水画一样,反映的大多是当时士大夫向往隐居山林、笑傲江湖的心境。如王维的《雪溪图》,画江南雪景,陋舍寒江,覆盖薄雪,一片萧瑟,令观者陡生无限思绪。王维的另一传世名作《袁安卧雪图》,画中将皑皑白雪与翠绿芭蕉并置,后人就常以“雪里芭蕉”说明这种得心应手、超乎规矩、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思维。“雪里芭蕉”是画家的慧眼已不局限于具体的自然对象,而是经由自己的慧心重心感悟理解过的自然。五代南唐著名画家赵干的《江行初雪图》,描绘的是江南初冬的萧瑟景象。江边的树叶和芦苇在寒风中摆动,江面在风中泛起层层寒波,骑驴的旅人在寒风中行进,不辞劳苦的渔民仍在江中撒网捕鱼。全图以白粉弹雪,使人顿觉江天寒雪粉飞。 北宋以后,各代山水画家中多有“写雪”的作品。著名的如北宋王诜的《渔村小雪图》,画雪山疏柳,溪岸渔艇,意韵清旷。此外,范宽的《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许道宁的《雪景图》等,都是山水画中的精品。南宋山水画大家夏圭的《雪堂客话图》,画的是设色江南雪景。金代李山的山水画,“水墨雪景,气韵浑成,得荆、范遗意”(《墨缘汇观》),其画雪景的代表作为《风雪松杉图》。元代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马琬的《雪岗渡关图》,明代吴伟的《灞桥风雪图》、沈士充《梁园积雪图》,清代王(恽)的《仿王右丞雪景山居图》、弘仁的《西岩松雪图》等,均为传世的力作。 八 雪上运动,历来都是人类喜爱的运动项目。每当雪霁天晴,最高兴的是孩子们,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冲出屋子,到外面的冰雪世界中撒欢打滚地疯玩——堆雪人、打雪仗、捉迷藏……这是何等的惬意!其实何止是孩子,君不见童心未泯的大人们也常常出现在孩子们“玩雪”的行列? 东北的白山黑水这间是雪的故乡、冰的世界,这里美在冰雪,趣在冰雪,而这里的旅游常常以冰雪运动、娱乐、观赏为主要形式,它惊险、神奇,充分体现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过去,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各族人民自古就有冬季滑雪狩猎的习惯。现代社会,滑雪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一入冬,东北许多地方大雪封山,处处皆是天然的滑雪场,戏雪、滑雪,坐马爬犁、狗爬犁、鹿爬犁等在林海雪原中穿行,真是趣味盎然。除了滑雪之外,现代雪上体育有高山跳台滑雪、越野滑雪和花样滑雪等。东北雪上运动基地都设有这些运动项目。 东北的哈尔滨地处东北腹地,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冬季气温很低,素有“冰城”之称。哈称滨是世界冰雪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每年1—2月都举办冰雪节,在这里,游人可以尽情地滑雪、滑冰、乘雪橇、坐爬犁、抽冰猴、冬泳、赏冰雪、玩冰雪、唱冰雪、画冰雪、吃冰雪……哈尔滨的冰雪节给人以冰雪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冰雪搭台,经济文化唱戏”,在冰雪节期间开展经贸文化活动,是冰雪节的又一特色。(作者:靳怀春,海委漳卫南局副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成稿于2003年2月) |
||
编辑:秦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