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颐和园
http://www.hwcc.gov.cn 时间:2011-09-28 15:20:39 来源:水信息网
打印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部,原名清漪园,建于乾隆时代。当时清王朝正值盛世,其经济、文化、科学均处于最高水平,大清帝国集中全国的能工巧匠,动用巨额资金修成此园。颐和园的出现,为中国几千年的造园艺术史作了一个概括性很强的总结,划上了一个时代的句号。

颐和园原是由许多泉水汇成的一处天然湖泊,旁有瓮山,所以称瓮山泊。乾隆时,为整理西郊水道,开浚瓮山泊,又提高了它的蓄水量,并在瓮山上兴建了大报恩延寿寺和智慧海,前山修亭台楼阁,后山布置召庙宝塔,山下后湖沿岸还开了一条江南风味的临水街市,叫做苏州街。山名改为万寿山,湖名改为昆明湖,总称为清漪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清漪园也遭到严重破坏。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复清漪园,重建后改名颐和园,作为她“归政”后的休息场所。1900年,颐和园再度遭八国联军洗劫,慈禧又动用巨款重加整修,从1903年起,她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

颐和园既有湖光山色,又有庭园景色,园内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群,既自成一格,又相互联系,同时巧妙地借来西山和玉泉山作为背景,把人工建筑和自然风光结合起来。全园占地约290公顷,各式宫殿、寺庙和园林建筑3 000多间,大体可分政治活动区、居住区和游览区三大部分。风景游览区主要由万寿山的前后山和昆明湖构成。前山沿着上升的山势,一层层建造了许多气势雄伟、金碧辉煌的宫殿楼阁。中轴线上以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等建筑最为著名。佛香阁西侧的铜亭,名宝云阁,是一座铜铸的佛殿,重20.7万公斤,是我国铸铜工艺中少有的珍品。后山原有许多佛教建筑。北坡山脚下的人工河统称后湖,沿岸是仿江南水乡建成的苏州街,这些建筑在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浩劫后已毁坏殆尽。现苏州街已重建。后山东麓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自成格局,仿照无锡惠山的寄畅园建成,是颐和园的“园中之园”。整个昆明湖从空中俯视,被长堤隔成三部分,每一部分中间都有岛屿。沿着昆明湖北岸修筑的长廊,长达728米,像一条锦带把前山各组建筑连为一体,同时在山水之间画出了一条对比明显的界线,长廊共273间,是我国园林建筑中最长的廊道,廊顶梁枋上画有西湖风景、历史人物、山水花鸟等14 000多幅,有很高的造园艺术价值。长廊西头的万丈亭边,有一艘石舫,名为清晏舫,长36米,两层,全用巨石雕砌而成。昆明湖东堤上,垂柳飘拂,沿堤有知春亭、廓如亭、铜牛等景致。十七孔桥将廓如亭和南湖岛连在一起。西堤贯穿昆明湖西北部,仿照杭州西湖苏堤,设六座形制不同的桥,其中玉带桥以桥拱高而薄、形似月洞而闻名。堤上遍植桃柳,较之富丽的北岸,别有一种清幽的情趣。

颐和园石舫

颐和园万寿山景色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