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又是全国第2大工业基地和第2大城市。简称京。南北长约180公里,东西宽约170公里。周围与河北省和天津市毗邻。中城区位置恰当平原和山地交接地带。西部北部群山逶迤,北连蒙古高原,西邻黄土高原;南部平畴弥望,与华北平原连成一体,东南距渤海的直线距离150公里。西部、北部的群山,由于山脉交接、断裂、下陷和侵蚀的影响,形成一些隘口,如东北部的古北口、西北部的南口(居庸关)、西部的 青白口等;自古以来就是连接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重要通道;为汉、蒙古、满各族人民交往的必经之地。现有多条铁路和公路干线通达全国各地。背山面海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北京成为中国文明古都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设首都的有利条件。全市面积1.68万平方公里。 北京西北部山地在地质构造上属燕山台褶带,它是中朝准地台的震旦系沉降区,燕山运动褶皱成山。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山地不断褶皱、断裂和抬升,同时也接受外力剥蚀;平原地区在地质构造上属华北断拗,中生代末期以来不断下陷,也不断接受山地 剥蚀的堆积物。北京地区正处于两个不同的地质构造单位的基础上,经受性质相反的两种外营力作用,产生了山地和平原两种地貌形态。西部山地也称西山,属太行 山脉,北部东部山地统称军都山,属燕山山脉,山地海拔一般千米左右,高峰均位于西北边境,大海坨山海拔 2334米,为北京市最高峰。西山南北延伸200余公里,为古生代、中生代凹陷部分,褶皱强烈,在燕山运动影响下,形成三列平行排列的褶皱山脉,坡度较陡,切割较深,常有洪水为害;北部燕山山地褶皱较缓,但断裂发育,表现为不连续断块山脉,山坡南缘分布有断陷盆地,如延庆盆地、现密云水库所在地的燕洛盆地、平谷盆地等。西部和北部山地相会于南口附近,将北京平原合抱于山湾之中,故有“北京湾”之称。沿山地和平原交接地带,分布有一系列倾斜台地、山麓扇形地,最后过渡到冲积平原。平原地区坡度缓和,易成涝碱灾害,海拔大部在30~50米,最低处不足10米,主要由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拒马河、□错河冲积而成。其中以永定河洪积冲积平原面积最大,北京城即坐落于永定河流出西山的冲积平原上。山地、平原兼备的地形特点,为工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山区矿产资源丰富,西山的京西煤田为全国著名煤田,东北山区的密云铁矿是重要铁矿产地,西部、北部山区的铜、金、钼、铅、锌等有色金属和萤石、滑石、石棉、耐火粘土、石灰岩等非金属矿及花岗岩、大理石等建筑材料,都有一定开采价值。 平原东南部的大兴一带还有石油、天然气。 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春秋短、冬夏长,大部地区无霜期在6个月以上,年均降水量609毫米。降水年际变化大,最大年降水量达1406毫米,最少年仅242毫米。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70%。冬季盛行西北风,经常出现大风、降温、寒冷、干燥天气;春季气温回升迅速,云量稀少,多大风;夏季当东南季风边缘摆动到北京附近时,南来的暖湿空气与北方冷空气相遇,形成7~8月高温多雨天气,对农业生产有利;秋季天高气爽,舒适宜人。各地气候有差异,长城以北的延庆和怀柔北部山区气温低,平原和山前地带气温较高。降水自东南向西北渐减,受地形影响, 怀柔黑坨山前和房山、门头沟山前地带是两个多雨中心。到延庆盆地雨量明显减少。 旱涝为北京主要灾害,春旱频繁,对农业影响较大,平原洼地常有夏涝,山区多雹灾。 较大河流有永定河、 潮白河、北运河、□错河、拒马河等,均自西北部山地流出,经东部平原,最后分别汇入渤海。永定河 市境最大河流,干流长650公里,流经本市174公里,为重要水源。上游经山区,水势湍急,且多夹泥沙。到平原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床常变,造成灾害。20世纪50年代修官厅水库,发电防洪并供北京用水。 潮白河上游潮河与白河源于河北省北部,切穿燕山注入华北最大的密云水库,出水库后仍分道南流至密云县城南汇合,始称潮白河,下游与蓟运河相通。建有 京密引水渠供首都工业和城市用水。 北运河 上游称温榆河,源于昌平县,至通县以下称北运河。曾是明清漕运航道。 地带性土壤以褐土为主。在不同地形部位和不同成土母质上,又发育了不同土类。山地从高到低分布有山地草甸土、棕壤和山地淋溶褐土。山地草甸土分布在海拔1800~1900米的平缓山顶、山坡。面积较小,气候寒冷,不宜耕作,但草甸植被茂盛,是良好的夏季 牧场。山地棕壤分布在700~800米以上山坡。植被以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 有机质可达4~10%以上;pH值5.5~5.6,自然肥力较高,宜于森林生长。山地淋溶褐土分布在800~350米的低山、丘陵及山前洪积台地,分布广泛。pH值由微碱性到微酸性,有机质含量1~3%。植被以油松、栎类、酸枣、荆条为主,土层薄,以林果为主、农林牧综合发展为宜。 山地褐土分布在海拔350米以下的丘陵,植被多为旱生和半旱生草灌丛,部分垦为农田。平原地区土壤,人为影响大、熟化程度高,在山麓阶地、洪积冲积扇上部及沿山麓分布有普通褐土、碳 酸盐褐土。土壤中含有矿物养分,宜耕作,但有机质含 量仅1~2%,含氮量低,且缺磷。在平原东南部分布有草甸土,由于排水不良,易盐碱化,低洼地带有沼泽土分布,可种水稻。 北京地区开发历史悠久。远在50万年前,北京西南部房山区周口店已有猿人生息(见周口店古人类遗址)。约六七千年前,北京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出现,人类开始定居。商周时期出现燕、蓟两个小国。燕都在今房山区境,今琉璃河古城即其遗址(见琉璃河商周遗址)。蓟都蓟城位于北京市区今广安门附近。燕灭蓟后,迁都蓟城,成为这一地区的中心城市,亦即北京城的最早前身。蓟城城址邻近古代永定河渡口,是当时中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数条大道相汇于此。自蓟城向南可直下中原,向西北径上蒙古高原,向东北可进入东北平原,向东可达辽河下游平原。这一交通形势成为影响蓟城诞生与发展的地理基础。 随燕国在春秋战国时成北方强国后,北京地区遂为燕国的核心区,蓟城亦为天下名城。燕昭王奖励百姓发展农牧业和手工业,名马、粮食、渔盐、铁器、陶器等农牧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多集中蓟城交换。秦代蓟城为广阳郡治,为秦联络东北地区之门户和边地重颉G囟枷? 阳有驰道直达蓟城。自秦至唐末,蓟城始终具有重要作用。在汉族统治者势力强大时,必以蓟城为经略东北地区的基地。反之,当中原统治者势力衰弱,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乘机南下,蓟城又往往成为其进入中原的门户。和平安定时期,蓟城则成为北方贸易中心,在促进汉族与 北方民族的物质文化交流上,发挥纽带作用。秦汉时期,北京地区农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西汉时,蓟城已形成中国北方的大城市。东汉时,北京地区水利事业发达,当时引水灌溉蓟城四周土地,开稻田,并植桑麻;在湖沼滨海地带,则盛产渔盐苇蒲。三国时代,蓟城属魏。为解决农田用水,在近郊兴建了戾陵遏与车箱渠,开创了北京地区水利事业的先声。隋炀帝时又开凿永济渠,沟通中原与涿郡,以利军运。在唐代,蓟城改称幽州,商业、手工业兴盛,北京地区农业生产也有进一步发展。 五代以后,蓟城开始向全国政治中心过渡。东北契丹族渐盛,建立辽政权。辽于今北京地区置析津府。公元938年于幽州(蓟城)设陪都,名南京。10世纪初,女真族政权金先灭辽,后灭北宋,1153年正式迁都于此,改南京为中都,并置大兴府。金中都的建立,开始了现今北 京作为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历史,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1189年在永定河上修建卢沟桥,使京城通往南方大道畅通无阻。金朝注意开发北京地区,为这一地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都城的设计规划曾参考北宋京都汴梁的规制。将旧南京城在东、南、西三面向外大大扩展,并建有城墙三重。外围城墙周长1.87万米,略呈方形,宫城位于城中央偏南,皇宫之外即为居民区,城北为商业区。中都城东北二三公里处地势低洼,高梁河水在此渚为浅湖。金于湖畔营建大宁离宫,形成城郊风景区,即今北海公园前身。 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在旧中都城东北郊修建新城,名大都,亦称□八里。于今北京地区置大都路。从此北京成为全国性都城。元代北京城规模宏伟,为解决城市用水,特别是引水济漕之需,郭守敬主持兴修白浮堰,将昌平白浮泉水及西山其他大小流泉引入大都城内接水潭,再连接通惠河以达通州。此外,又别开金水河,将玉泉山水引入大都宫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宫苑及大都城用水和通惠河水源问题。由于京杭运河的通航和海上运输发展,加强了中国南北部的经济联系,也促进了大都城贸易繁荣。明初,为加强北方防御,决定将首都从南京迁来此地。1403年称都城为北京,这是北京城定名的由来。明朝对北京建筑精心设计规划,共分内城和外城,成现在的凸字形,基本形成现今北京城的轮廓。内城中央为皇城,即紫禁城。内城中轴线明显,街道整齐地沿中轴线平行或垂直排列,井然有序。外城街巷则为自然形成,多为曲折小巷和斜街。明代北京商业繁荣,正阳门内外、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和钟鼓楼一带,均为繁华市场。隆福寺、护国寺、东岳庙、白云观等处,定期举行庙会,亦为物资交流中心。全国各地商货从水路、陆路源源进京。京杭运河是沟通京城与江南经济发达区的交通命脉,邻近北京的一段出现了河西务、张家湾、通州等繁忙的水陆码头。明代北京周围地区也得到进一步开发。当时曾从山西、山东等地大批移民至此屯田耕种,农业有较大发展,村落成批涌现,奠定了现今北京郊区村落分布的基本格局。1644年清朝自沈阳迁都北京。清代沿用明北京城,仅于紫禁城内外及西苑一带有所修建,并于城外西北郊开 辟了规模空前的园林风景区,建造了号称"三山五园"(万寿山、玉泉山、 香山和畅春园、圆明园、 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的离宫建筑群。西北郊地处永定河冲积扇下缘,泉水溢出丰富,形成片片湖泊,为修建园林提供了良好基础。清代北京手工业和商业空前繁荣。正阳、崇文、宣武三门之外均有繁华商业区。外地商人纷纷来此建立会馆。琉璃厂一带成为经销古旧书籍、文物古董、碑贴字画的文化街。城内出现一些具有重要政治 意义和鲜明民族风格的建筑物,如供蒙藏僧侣居住的雍和宫,为达赖、班禅来京驻锡之所的西黄寺,牛街清真寺等。1860年英法联军,1900年八国联军先后入侵北京,烧杀抢掠。西郊园林遭到极大破坏,圆明园废墟残留至今。 近年整修后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已于1988年6月开放。根据"天津条约",各国始在北京东交民巷建置使馆。 1901年后,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外国教堂、医院、各种"慈善"机关在北京相继建立。 辛亥革命后,北京一度为北洋军阀统治中心,1928年归国民党中央政府统治,改北京为北平。民国时期,随 近代工商业和交通运输发展,北京旧城传统的格局始被破坏。皇城城墙大部平毁,城内外修建了铁路和火车站。过去的水运干线──通惠河、北运河日渐淤塞而废弃不 用,通县因而失去水埠地位而逐渐衰落;长辛店和南口,由于铁路修通和铁路机车修理工厂的建立,发展成京郊的工业区;京西煤矿开发和石景山钢铁厂开工,使西郊 石景山和门头沟也成为工业区。但北京在总体上仍停留在封建性的消费城市阶段,现代工业不发达,城市公用设施水平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北平为北京,作为首都。此后,新住宅区和文化福利与市政设施大 规模兴建,城市范围空前扩展。由于新街区的兴建与新街道开辟,特别是天安门广场和东西长安街的改造,使市容呈现崭新面貌。宽阔的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中 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已成为北京城新的中心和象征。新建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住宅多分布于郊区城镇,成为市区联系农村的纽带,带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对郊区河湖水系进行了整治,修建了官厅、密云、怀柔、十三陵等大型水库,疏浚河道,建筑闸堤,解除了洪水威胁,并美化了环境。北京仍为建设中的城市,在旧城改造、市政设施、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卫星城镇等方面,正在 继续发展。天安门北京历史悠久,保存的名胜古迹极为丰富,主要有皇家建筑、宗教庙宇、革命遗址等。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5处。 其中故宫、天坛、北海(见北海公园)、景山、颐和园、香山、明十三陵、八达岭长城(见居庸关)、周口店古人类遗址及展览馆等,均为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北京旧城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宏大的完整古城。其南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高大城楼、典型街区、四合院群仍保存较完好,为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富于革命传统的城市。近代以来,许多伟大革命家在此从事革命活动,许多震撼中外的革命运动爆发于此,至今保留有革命遗址多处。天安门广场是大规模革命运动的中心广场,"五四"运动、开国大典均在这里举行。沙滩红楼是北京大学旧址,李大钊、毛泽东等曾在此留下光辉史迹。阜成门鲁迅故居是鲁迅1924~1926年的住所。铁狮子胡同为北洋总统府所在地,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于此。卢沟桥为震惊中外的1937年"七·七"事件爆发地,在此揭开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序幕。 |
||
编辑:Administrat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