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河北省承德市实施“1675”工作措施全力推动2023年度河湖长制再上新台阶
http://www.hwcc.gov.cn 时间:2023-04-27 15:27:32 来源:水利部网站
打印
     

 

本站讯 近日,承德市印发2023年度河湖长制工作要点,通过实施“1675”工作思路,全力推动河湖长制“有名有责”“有能有效”,确保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源涵养能力持续提升,为奋力开创“生态强市、魅力承德”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1”是突出一个主题。以幸福河湖建设为主题,聚焦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域岸线等目标任务,提升完善河湖行洪蓄洪功能、资源供给功能、生态支撑功能、文化承载功能,打造“河安湖晏、水清鱼跃、岸绿景美、宜居宜业”的幸福河湖。按照市级总河湖长令【2023】第1号总体部署,2023年完成市域3条河流、2座湖泊和县域10条河流(段)幸福河湖建设。

“6”是深化六项行动。一是深入开展“治水”行动,全力推进重点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城镇污水和黑臭水体深度治理,加强农村坑塘水系治理和黑臭水体常态化排查整治。二是从严从实抓“管水”,加强水资源管控,继续实施取水井关停行动;持续排查整治“碍洪”突出问题,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推动“碍洪”“四乱”问题整治走深走实;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审批监管。三是分类施策抓“护水”,继续推进河道防洪达标治理,河道治理防洪达标率再提升6%以上;继续实施河湖生态补水,补水量在2300万立方米以上;继续开展重要河湖复苏行动,加强基本生态水量保障。四是持续用力抓“涵水”,加大造林绿化和草原生态修复力度,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五是多措并举抓“节水”,大力实施农业节水灌溉,突出抓好农业和工业企业领域节水控水,进一步做好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和提高城市中水利用效率,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六是重拳出击抓“保水”,加强水环境联合执法和河道挖砂取土专项执法监管,严格落实河湖管理员制度,加强一线河湖巡查管护,发挥好“人防+技防”联动作用,全力维护好良好的水事秩序。

“7”是组织七项活动。一是组织开展河湖长会议及履职培训,审定河湖长制落实中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相应河湖管理保护中的重大问题;结合幸福河湖建设,开展河湖长履职培训,进一步提升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二是组织开展河湖长办能力建设,完善日常工作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县级河湖长办和乡级“专职协调员”职责,落实部门协同协作、信息共享等机制;严格落实部门“督查专员”集中办公制度,发挥联合督查效能。三是组织开展跨区域河湖联防联控,结合区域内河流“跨界”实际,探索建立跨县界、跨市界、跨省界上下游、左右岸区域联防联治联建工作体系,开展联合巡查、执法、监测和治理,鼓励基层河湖长巡查“多走一公里”,协同做好跨界河湖管理和保护工作。四是组织开展河湖长制督查督办,统筹河湖智能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和人员力量,开展常态化明查暗访,组织卫星遥感疑似问题复核,对发现的问题加大督办力度,确保整改质量。五是组织开展“一河(湖) 一策”及健康评价编制,8月底前完成“一河(湖) 一策”滚动编制工作;对实行市级及以下河湖长的河湖,11月底前完成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18条河流健康评价编制工作,形成河湖健康档案。六是组织开展典型示范创建活动,围绕河湖长履职、考核与激励问责、区域联防联治、幸福河湖建设等确定示范建设选题,结合工作实际,探索新的路径和方法,形成思路新、效果好、可复制、可供借鉴的首创经验,为全面提高河湖长制工作水平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经验做法。七是组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唱响“强化河湖长制、建设幸福河湖”主旋律;以“走河湖、品幸福”为主题,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宣传活动;结合地域特色,讲述河湖故事、弘扬河湖文化;采取乡规民约、宣传栏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农村河湖管护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爱河护河浓厚氛围。

“5”是强化五项保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和有关部门职能责任,充分发挥各级河湖长牵头抓总、协调各方作用,全面推进年度工作有效落实。二是强化监管执法,组织“督查专员”进行不间断地督导检查和暗访,组织河务警长、警员实时开展执法检查,加强河湖生态监管平台和第三方巡查主体发现问题调查处置,落实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联络协作、司法案件会商、“河湖长+检察长”机制。三是强化资金投入,积极推进河湖生态保护投入保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稳定投入机制,解决好河湖保护治理资金制约“瓶颈”问题,进一步打造政府、企业、社会三元共治共管新格局。四是强化考评奖惩,进一步完善“落实河湖长制”考核指标体系,以考核促履职,以考核促落实;组织对河湖长和责任部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把新阶段重点任务纳入河湖长和河湖长责任部门履职考核重要内容。五是强化执纪问责,对因履职不到位、不作为、虚假作为,导致工作任务滞后、问题整改不力或出现影响较大问题的,按照有关规定,及时采取提醒、警示约谈、通报批评或提请问责处理,确保履职尽责到位。

 
     
     
     
     
  编辑:齐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