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春节特刊]节日里行年俗尽孝道
http://www.hwcc.gov.cn 时间:2016-02-16 16:25:32 来源:深圳文明网
打印
     

 

编者按:“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作首。”家风传承首在传统孝道的发扬光大,孝道是家风的源头,是家风的根本和基础,唯有后辈尽其教孝道,长辈的教导才得以传承,祖训家风才不被遗忘。春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在一家老小围坐一起其乐融融的时候,除了互道祝福,很多家庭也借此机会,以不同的形式教导子女传承良好的家风祖训,甚至将尽孝道化为特定的年俗,而子女们也在年俗中尽己心意,各行孝道。

山东高密“家堂祭祀画”蘊孝道

高密家堂祭祀,是家堂年俗孝文化功用的核心所在。(图片来源:山东文明网)

高密自古物阜民丰,钟灵毓秀,孕育着高密精英文化的母体——高密世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成熟子体。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浪淘弥显精粹的高密世俗文化内涵,作为最为独特的象征,高密的扑灰年画成为凝聚着中华古朴民风的活化石。高密家堂祭祀画,几乎涵括了中国民间年画所有的敬祖乞祥纳福文化内涵,是家堂年俗孝文化功用的核心所在。

在高密一带,供奉家堂多在除夕的黄昏,附就着香苇骨编的细蔑席子,张挂在摆好供品的供桌正墙上,正月初二晚间送完年之后揭下藏好。其间,盼望着祖宗及过世先人们的神灵齐聚家堂中,享用后人烟火供养并降下福祉。家堂供奉年岁久了,便会因烟熏火燎褪色破损,高密一带人家往往买张新的依原样填好,将旧的在供桌前焚化,而胶南与胶县交界一带及东北吉林的有些村落,供奉的虽亦是高密所产家堂,不少家族却年年更换新的,焚掉旧的。

贵州者要寨子“年夜饭”感念祖先

黔西南者要寨子位于南盘江畔的崇山峻岭之中,是一个典型的布依族山寨。寨子里绝大部分人家都姓王。每逢农历初一,这个避居喧嚣的村寨都有自己一套过春节的民风民俗,独特的历史和人文造就了者要寨子不同寻常但却富有特色的新春礼俗。

大年除夕之夜,者要寨子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菜饭祭供祖先。富裕的人家,不但要杀鸡宰鸭和用猪头来祭供,还要炒七盘八碗的各类炒菜;家庭困难的,即使没有鸡鸭和猪头,也要准备三盘四碟炒菜。一般来说,年夜饭都吃得很慢,一顿年夜饭吃下来,少说也要花两三个小时。老人们说,只有这样慢慢地吃,祖先们才能吃到满意的年夜饭,因为祖先们年纪都很高,而且牙齿又不好,吃东西的速度慢,如果我们活着的人匆匆忙忙地吃完了,祖先们就不好意思再吃下去,只有我们慢慢地吃着, 祖先们才会跟着慢慢地吃下去直到吃饱为止。

上海浦东杨家擦拭“家训匾”传承百年孝训

浦东三林杨氏新家训词。(图片来源:上海浦东文明网)

又要过年了,杨龙海擦拭“孝友勤俭、忠厚和平”的家训匾后,将不放葱花的几样小菜放在小方桌上,点香祭奠先祖。每年过年前,浦东三林杨氏一族都要这么地用这种习俗吿慰祖先,传承家训。杨氏家训是从族谱中传承的,始于清朝嘉庆元年,修于同治七年。“上溯祖先,下祥子孙,德行善举,嘉言美俗”的族谱和自杨家11代起传下来的家训“孝友勤俭、忠厚和平”,与浦东杨氏字辈“勤俭忠厚”是一脉相承的。

逢年过节,杨家的三张圆桌总是圆圆满满,欢声笑语外大家各有保留节目,用吹拉弹唱传递对生活的热情。杨氏家训家风的传递,让每一个杨家人受益终身。在杨氏家风的熏染下,杨家人丁兴旺,个个多才多艺。温馨的大家庭,孕育出幸福的小家庭,分别拥有全国五好文明家庭、上海市五好文明家庭、浦东新区“书香家庭”、三林镇“学习型家庭”、三林镇五好文明家庭等各种荣誉。

广西南宁“壮乡压年饭”传承孝老敬亲之礼

南宁壮族春节年货由自己亲自制作,图为其在包年粽。(图片来源:南宁文明网)

除夕这天,壮族各家各户男女老少全家欢聚一堂吃“压年饭”,迎新春。吃“压年饭”之前,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菜饭祭供祖先,摆上碗筷、新鲜的水果和酒菜,一家老小轮流给祖先上香烧纸钱,分三次给祖先敬酒,最后恭敬地给祖先鞠三个躬,然后把香插在祖先的香炉上。吃饭之前,会在自己门口前燃放一串长长的鞭炮,寄托了一家老老幼幼对来年的祝福,也表达了一家老老幼幼对祖先保佑全家四季平安的感谢。吃“压年饭”时,全家必须要按照长有顺序依次就坐,长辈会先举起酒杯给在场的晚辈送上新春祝福,晚辈回赠祝福并进行回敬,这样的年俗习惯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其中蕴含着长幼有序、孝老敬亲的中华“孝”文化。按壮族春节习俗“压年饭”饭菜要煮多,吃够吃剩,这是预示来年五谷丰登来年有余的意思。

海南海口子女“送孝敬钱”“吃斋”表孝心

除夕夜“围炉”,也叫“守岁”。在除夕这天,一家人宰好鸡鸭鹅、备好斋菜、祭拜祖先之后,等入夜时,全家大小围坐一堂、饮茶叙话,儿女给父母送“孝敬钱”,表示对父母的孝心和祝福;父母也会给儿孙说些关于来年生产生活、做人处事的话;到午夜时分,家长把香炉里的旧炉灰换掉,换上新的草灰、沙土和米粒等,再摆三茶五酒、饼干糖果来祭拜祖先,缅怀感恩。不过,如今大多数人家是围在一起看春晚,但“孝敬钱”和祭祖却一直不变,可见孝家风在年俗里深深扎根了。

大年初一吃斋菜的习俗,在海口由来已久。作为一年之始的大年初一,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斋饭,寄有“清净洁白”之意。第一顿斋菜一般选择在初一零点或者初一的早餐时间吃,所选菜式也都寓意吉祥。斋菜中最能体现孝家风的两道菜是木耳、花生。木耳,海南话称“猫耳”,俚语云叫“耳猫猫”(耳皱皱),寓意是听母亲的话,教人尽孝。花生,又叫“长生果”,祝福家人健康长寿。

山西晋城“烧年火”为长辈祈健康

在晋城,春节无疑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了。每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扫屋、贴年画、蒸馒头、炸油糕、贴对联和门神,年三十时还有个特别的任务,就是为天地神和灶神安排寝宫,同时邀请列祖列宗和那些已故亲人的灵魂回家共度佳节。民间也称守岁是为老人祈求长寿的说法。若是家里有老人逝世,则要守岁3年,祭祖时要先给已故长辈供饭,连续3年。守岁期间贴的新春对联3年分别为白色、绿色、黄色,也有三年都是蓝色的。满三年之后才可以贴红对联。

大年初一,正式进入春节后,民间的第一项活动就是安神。人们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燃放开门炮,然后再烧香放鞭祭神。祭祀的同时要点旺火,“旺火”又称“年火”、“烧年柴”,堆于院子正中,取意发财、旺盛、红火。年柴的大火过后,孩子们要围在年柴火周围烧馍馍,传说大年初一吃了在年火上烤的馍馍不肚疼。这也是晋城人民希望家人身体健康,祈求神灵保佑的美好愿望。

“尽孝道,讲传承,一辈做给一辈看,一辈讲给一辈听,一辈跟着一辈学,一辈一辈传家风。”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人的心灵。在春节,以孝为最基础元素的年俗,构建起优良的家风传统,并以此将良好品德传承下去。孝家风就在这些各式各样的年俗里得到传承,成为子女们新的一年生活上的准则。(本文由广东文明网、深圳文明网根据山东文明网、贵州文明网、上海浦东文明网、南宁文明网、海口文明网、晋城文明网稿件综合)

 
     
     
     
     
  编辑:齐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