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统筹推进 做好新时代河北“水”文章
|
深化改革 统筹推进 做好新时代河北“水”文章
河北省水利厅
根治海河,是新中国成立后以河北为主体的一场大规模群众性治水运动,是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大重大事件。60年来,河北继承发扬根治海河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不断创造新的治水丰碑和历史伟业。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水利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全面落实党中央和河北省委、省政府治水兴水决策部署,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严格水资源刚性约束,修复河湖生态环境,深化水利改革创新,为推动海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河北贡献。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聚焦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和筹办北京冬奥会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实施防洪、供水、生态等重点工程建设。
流域防洪体系不断完善。雄安新区防洪工程全面启动,起步区防洪圈基本具备了200年一遇防洪能力;承德双峰寺水库建成蓄水,将承德市区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对4座大型水库、7座中型水库和779座小型水库实施了除险加固,共治理315条(段)4035公里中小河流和江河主要支流;国家批复的124处南水北调防洪影响处理工程全部完工。
水网重点工程加快实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配套工程全部建成,受水区128座水厂全部实现水源切换,引江水已成为受水区城市生活和工业主要水源;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建成通水,对沿线农业灌溉和白洋淀、衡水湖生态环境改善发挥了巨大作用;雄安调蓄库、廊坊北三县引江工程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显著提升雄安新区和廊坊三河、大厂、香河供水保障水平;棋盘梁水厂、下窝铺水厂等崇礼冬奥会供水工程如期建成,有效保障了赛区生活及造雪用水。
灌区现代化改造扎实推进。在46处大中型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区骨干渠系工程运行条件明显改善,水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积极推行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70处大中型灌区开展改革任务,提高了农民节水意识,促进了灌区良性运行。
科学精准实施水旱灾害防御,防灾减灾取得显著成效
深入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重点任务,积极构建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高。
防洪抗洪取得全面胜利。严格落实防汛工作责任制,分区域分流域编制超标准洪水应对预案,修改完善防汛方案预案,强化雨水情监测预警,多批次开展安全度汛隐患排查与整改,多频次组织防汛实战演练,2013年以来共成功应对73次强降雨过程,特别是在水利部和海委的有力指导下,全省水利系统同心奋战、担当作为、有效应对,成功抗御了2016年“7·19”特大暴雨洪水、2021年百年不遇的夏秋连汛和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科学调度减轻旱情影响。坚持把抗旱工作摆到突出位置,2014—2016年在72个县(市、区)实施了176项抗旱应急水源工程,通过项目建设,新增城镇供水能力1.7亿立方米,保障了228万人基本生活用水需求和75万亩基本口粮田作物生长关键期用水需求。及时研判旱情态势,定期开展墒情监测,有针对性做好抗旱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工作,根据水源条件完善应急水量调度方案,落实各项应急供水措施,全力做好抗旱“保饮水、保供水、保灌溉”工作。2013年以来,全省累计抗旱浇地1.5亿亩,解决了17万人因旱临时性饮水困难问题。
大幅提升防汛抗旱信息化水平。建成河湖视频监控系统,覆盖全省范围内1386条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3个水面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和1014座大中小型水库,对河流洪水演进、水库拦洪蓄洪、蓄滞洪区运用等情况进行可视化监控。完善提升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指挥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力提高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全力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地下水位实现止跌回升
自2014年国家将河北确定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唯一试点省份以来,河北将超采治理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科学谋划部署,优化治理路径,压实工作责任,精准施策治理。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压减地下水超采量59.7亿立方米,基本完成国家行动方案确定的治理目标,超采区深、浅层地下水位分别同比回升2.25米和0.54米。
水源置换取得突破。充分发挥引江引黄工程效益,统筹推进生产生活水源置换。在居民生活和工业水源置换方面,积极加强公共供水设施建设,扩大供水管网覆盖范围,最大程度实现以地表水替代地下水;在农业水源置换方面,在9个设区市及定州、辛集市87个县(市、区)实施农业灌溉水源置换工程,逐步关停农业灌溉机井,达到压采目标。
农业节水取得实效。全面实施农业节水增效行动,在地下水漏斗区和缺水的坝上地区大力推广旱作雨养、季节性休耕等种植方式,压减高耗水农业种植面积,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同时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综合运用喷灌、微灌、滴灌等方式,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引水蓄水效果显著。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河北累计引调江水186.33亿立方米,引调黄河水80.56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为地下水源置换、河湖生态补水提供了充足水源。同时,研究制定汛期蓄水工作方案,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存蓄雨洪资源。
取水井关停有力有序。按照“先通后关、应关尽关”的原则,对实施旱作雨养、季节性休耕、地表水覆盖区的农业灌溉取水井,采取严格管控措施;对南水北调受水区应关停的非农业取水井,及时依法依规注销吊销地下水取水许可证,取消用水户地下水用水计划。
不断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坚决打赢水利脱贫攻坚战
始终牢记“兴水惠民”使命任务,锚定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这一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指标,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和巩固提升工程,全面推进贫困地区水利设施不断完善。
圆满完成脱贫攻坚水利目标。针对贫困县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的突出短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和山洪沟治理、灌区改造、水土保持等项目,新建改建饮水设施,巩固提升群众饮水安全水平,推动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和水利公共服务有效提升,圆满完成脱贫攻坚水利目标任务。
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在石家庄等7个设区市及定州、辛集市的97个县(市、区),大力实施农村生活水源江水置换工程,通过建设农村地表水厂、铺设输配水管网、改造村内供水设施等措施,近3000万农村居民喝上优质的引江水。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
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以贫困地区为重点,加大水库移民后续帮扶力度,积极引导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发展可持续增收产业。同时,着力推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完成道路、供电、水利配套设施及乡村环境整治、村民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项目1.2万多个。
持续开展清河补水行动,河湖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开展河湖岸线空间管控和生态补水行动,全面建立河湖长制,推动河湖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全省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
强力实施河湖“四乱”清理。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航拍和现场踏勘等方式,全面排查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建立动态管理台账,明确整治标准、制定整治计划,整治一个、销号一个。同时,严格河道采砂管理,推行先规划后开采、采治一体治理模式,落实相关监管制度,严厉打击各种非法采砂行为。
大力推进河湖综合整治。坚持因地制宜、因河制宜打造秀美河湖,科学系统实施滹沱河、滏阳河、戴河等综合治理工程,重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景象;全力推进白洋淀及上游河道水生态环境修复,白洋淀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对大运河水系实施治理管护,北运河与北京段同步实现旅游通航,南运河实现全线通水。邢台七里河水利风景区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持续实施河湖生态补水。2018年以来,统筹调度引江、引黄和本地水库水源,向96条河道补水266.82亿立方米,形成最大有水河长4120公里、水面面积223平方公里,永定河、滹沱河、潮白河、大清河、南运河等河流实现全线贯通;向白洋淀生态补水49.62亿立方米,白洋淀水位始终保持在7米左右,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再现了“华北明珠”水天一色、碧波荡漾的秀美风光。
河长制湖长制全面推行。建立健全由省、市、县、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河湖长、其他党政领导分级分段分片担任河湖长的组织体系,全省共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4.6万名。省级出台河湖长履职、督查督办、考核问责等13项工作制度,率先将“落实河湖长制”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压实河湖长责任,推动形成“河长牵头、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格局,全省河湖管理保护工作面貌一新。
全面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治水管水能力大幅提升
立足提升水利治理能力,坚持把稳方向、突出重点、全力破题,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有效激发了水利发展活力。
水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围绕加强水利重点领域法治制度建设,2013年以来先后制定修订11部法规规章,为依法治水管水提供了有力保障。
水资源管理更加严格。将地下水取水许可审批权限上收到省级,同时不断完善许可负面清单和工作流程,从严把好地下水取水许可审批关。创新取水井监管手段,统一安装电子标识,建立取水井信息管理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行取水井“身份证”式管理。实行计划用水总量和取用地下水总量双控制制度,县域范围内取水总量达到红线的暂停新增取水许可。修订农业、工业和生活服务业三大类19个行业用水定额,全省用水定额体系基本完善。
“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持续深化简政放权,衔接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取消水利政务服务事项28项,向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下放省级水利政务服务事项6项,向雄安新区、石家庄市、省自贸试验区各片区、曹妃甸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戴河新区下放或委托省级水利政务服务事项25项。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全面推行网上全流程办理,拓展电子证照应用场景,不断压缩审批时限、精减申报材料、简化审批流程。全面推进取水许可、河道采砂、水工程质量检测资质认定(乙级)事项“证照分离”改革,实施告知承诺制审批管理,水利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对新时代新征程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水利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河北美好图景,需要有力的现代化水利支撑保障体系。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河北水利将围绕推动海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聚焦防洪减灾、供水保障、水生态治理和信息化建设等重点领域,以保障水安全为目标,加快构建防洪、供水、生态、信息“四网合一”的现代水网体系,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河北美好图景贡献水利力量。
|
||
编辑:齐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