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施策 源头治理 打造辽宁水利高质量发展之路
|
综合施策 源头治理 打造辽宁水利高质量发展之路
辽宁省水利厅
伴随着新中国改天换地、砥砺奋进的辉煌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辽宁水利事业谱写了奋发进取、硕果累累的壮丽篇章,基本建成了水利“五大体系”,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安全保障,走出了一条具有辽宁特色的水利发展道路。
基本形成了防洪安全保障体系。通过兴建水利枢纽、实施江河整治、除险加固病险水库等措施,形成以2.02万公里堤防为骨干、749座水库为节点的防洪工程体系,大型河流主要河段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以上,地级城市达到100年一遇以上,县级城镇达到20年一遇以上。通过落实“五级包保”责任制,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实施河库联合调度,连续多年实现“不死人、少伤人、低损失”的防汛目标。
科学谋划了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全力推进以大伙房水库输水、辽西北供水等引调水工程为骨干,以大伙房等37座大中型水库为主要节点,输水线路总长2387公里的北、中、南三线水资源配置体系,供水人口超2500万,城市生活、工业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2011年以来,累计削减地下水开采量15.53亿立方米,2010年划定的56个超采区已销号54个。
初步形成了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全面建立河湖长制,2020、2021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连续12年对辽河等重点河流134.26万亩滩区实施生态封育,辽河干流生态廊道全线贯通。开展河湖“清四乱”、打击河道非法采砂等专项行动,解决一批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2022年全省水土保持率达到76.58%,150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中优良水质占比达到88.7%,216个国家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7.5%。
初步形成了农业农村水利保障体系。全省现有农村供水工程23692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保障了1804.1万人的饮水安全。全省70座大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778.67万亩,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实施5个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建设,98.48万大中型水库移民持续享受后期扶持政策,建成小水电站191座、装机容量46万千瓦,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初步形成了水利行业监管体系。现行涉水地方法规规章18部、规范性文件69件。建立水行政与公安机关联合执法机制、“河长+河湖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协作机制。设立乡镇水利站886个,聘用村水管员、小型水库库管员1.1万余名,打通水利管护“最后一公里”。持续推进水利工程管理标准化、规范化,连续36年开展“大禹杯”竞赛活动,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建设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忆往昔,岁月峥嵘;望未来,任重道远。今后一个时期,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征程中,辽宁水利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继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推动8个方面工作实现新突破,奋力谱写辽宁水利新篇章。
在水旱灾害防御上实现新突破。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完善防汛抗旱责任体系和预案体系,打好河道清障等攻坚战,加强雨水情测报能力建设,科学实施河库联合调度,有效应对洪涝干旱,坚决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
在防洪工程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时隔37年再次全线整治辽河干流河道,加快实施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抓好辽河流域防洪规划、水库建设规划等编制,推进控制性枢纽工程、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防洪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
在水资源配置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打造省级水网先导区,同步推动北、中、南三条水资源配置干线建设,加快实施大伙房水库输水二期二步、辽西北供水朝阳输水线路、辽东半岛水资源配置等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进一步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在农业农村水利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提前完成“十四五”大型灌区改造任务,持续推进大中型灌区改造、新建中型灌区和涝区治理,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农村供水向城乡一体化、规模化发展,抓好水系连通、水库移民扶持,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在河湖管理保护上实现新突破。以强化河湖长制为抓手,严格水域岸线管控,巩固河流滩区生态封育成果,强化涉河建设项目管理、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拳整治河湖“四乱”,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河湖管护新格局。
在水资源管理上实现新突破。落实节水优先方针,贯彻“四水四定”原则,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快取水监测计量体系建设,巩固地下水超采治理成果,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
在智慧水利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全面推进数字孪生水网先行先试,依托在建、拟建并整合已建水利信息化系统,搭建辽宁水利建设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实施数字孪生流域、孪生工程建设,为水利决策管理提供前瞻性、科学性、精准性、安全性支持。
在水利监管上实现新突破。完善水利法规制度、行业标准体系,抓好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工程标准化运行管理,推进重大水利工程竣工验收、水利监督信息平台建设等工作,保障工程安全运行和长久发挥效益。
|
||
编辑:齐征 | |||